自貢鹽道道路

自貢鹽道道路

自貢鹽運道路,是自貢市運鹽的道路,主要由水路和陸路組成。

其中水路是主要通道,大部分的鹽通過水路運到川、鄂、湘、黔、滇各省,而各縣區鄉之間密布石板道是陸路的代表,是水路運輸的重要補充。

釜溪鹽運水道是自貢井鹽生產運輸的主動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貢鹽道道路
  • 地理位置:自貢市
兩千年來,自貢先民在鹽業生產、運輸過程中,不斷對河道加以利用和改造,留下了規模宏大的自貢梯級水路鹽運工業構(建)築物的系列遺(現)址。這些遺(現)址歷史悠久、形制宏大、歷變清晰、功用獨具、自成完整的系列,是自貢先民利用和改造自然河道為井鹽生產運輸服務的歷史見證,是傳統井礦鹽業生產場地的重要構成部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
釜溪鹽運水道是自貢井鹽生產運輸的主動脈。至1943年,自貢河道歷經千餘年,因為鹽業生產運輸的需要,不斷得到改造、改建,歷經四個歷史階段,終於形成布於旭水河、威遠河、釜溪河沿線總計18座堰閘為主體的梯級水路鹽業生產運輸系列水利工程,包括古船槽及輔之以沿水道的數十個大小碼頭,加上旭水河段的重灘橋(今已改建)、艾葉平康橋、古平橋、古濟元橋、古中橋、古下橋(今不存)、古雷公灘橋,釜溪河段的古鳳凰橋、老新橋(古上橋,今不存)、善後橋、古下橋(今不存)、洋灰橋(今已改建)以及橋閘合一的沿灘庸公閘橋、古鄧關大橋等14座橋齡大多在百年以上的古橋,共同構成古自貢鹽場水、陸路交通運輸網狀脈絡。
位於旭水河和釜溪河上大大小小的堰閘構成了釜溪鹽運水道梯級系列工程的主體,建成後大大提升了釜溪河的通航能力,使自貢水路鹽運通道直達沱江更為通暢。
其中五皇洞堰閘“藏”於深谷鮮為人知,但因有飛瀑加持,風景最為秀麗;平橋堰閘位於鬧市,“橋”“堰”合一,工匠們在橋上開槽裝上木板以提高並調節水位,水頭可一直上溯到艾葉沱灣,又因兩岸風光秀麗,被譽為“八里秦淮”;艾葉堰閘建於“巨石灘壩”的最上方,鹽包在堰閘上起岸,經艾葉橫街子抬至灘下沱灣碼頭重新裝船下運。
中橋堰閘的重要組成部分——漫坡堰。堰閘上方設有絞盤,以順著緩坡漫出來的流水作為潤滑劑,順利讓船隻翻堰。
旭水河釜溪河組成的水路運輸線,則是自貢鹽運的水上生命線。水路上游為重要產鹽基地艾葉,中間流經貢井區、自流井區等地,下游流經仙市古鎮,而後進入沱江,最後在四川瀘州匯入長江,使自貢的井鹽得以順利進入重慶、湖北、湖南等地。從太平天國到抗日戰爭時期,這條水路在“川鹽濟楚”中發揮了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