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貢井老街鹽道

茶馬古道-貢井老街鹽道,自貢市境內古蹟。

茶馬古道-貢井老街鹽道始建於清初,全長166米,寬4米,是為發展鹽業而修建的主要街道。街道兩側是商住型店鋪,前商後宿連綴成街面,數百年來僅部分房屋結構風貌有所改變。老街自建成以來一直是連線河街至筱溪街的通道,是貢井政治、經濟、鹽業興衰發展的重要見證。老街兩邊多為兩層木結構的青瓦房,街下端有大石梯石階,與最古老的河街相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馬古道-貢井老街鹽道
  • 所在地區:自貢市
老街自建成以來一直是連線河街至筱溪街的通道,是貢井政治、經濟、鹽業興衰發展的重要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貢井老街全長百餘米左右,寬不過10米。街面道路用菱形石板鋪就,古樸大方。街兩邊多為兩層木結構的青瓦房。街下端有五十梯石階,與最古老的河街相連。當年,河街生產的鹽有許多是人挑或馬托,從五十梯上來,通過整個老街再往西去。清朝時期,在五十梯與老街的結合處,設過關卡。官府派人在關卡處,對運出的鹽進行驗票蓋章才放行,否則視為私鹽沒收。因此,當地人常說這裡是古鹽文化的發祥地,是早年的鹽馬古道
陸路古鹽道發端於貢井老街。一條石板路,南下過平橋濟元橋向沿灘、富順;東向經中橋和原下橋穿謝家松林土地坡自流井;北上沿河街達威遠、內江,至川中、川北各地;西去穿今旭川中學經艾葉、榮縣至樂山。西行之路尤為重要,是川鹽自貢鹽)靠馬幫的馱馬運向四川西南部,進雅安入康藏或經西昌向滇黔的古鹽道的起點。在川、康、滇、黔各地的邊民和少數民族,千百年來賴以生存的“巴鹽”便是從這條古鹽道源源不斷地送去的。至今涼山的彝族、康藏的藏族,無人不知“自貢”,人人說起自貢的“鍋巴鹽”便嘖嘖稱讚,鹽也因此而在西南稱為“鹽巴”。鹽馬古道也因此與古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並稱古商貿易“三大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