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藺二郎段古鹽道
- 別名:古藺古鹽道
- 地理位置:四川瀘州
- 類型:建築與設施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
歷史沿革
據《遵義府志》記載,赤水河通航始於乾隆十年(1745年)。當時貴州總督張廣泗開修此河的主要目的,便是要把四川自貢自流井的鹽運進來,以解決沿河各縣及部分鄰縣的食鹽問題。在修河過程中,二郎灘至馬桑坪一段,因河床狹窄、灘陡流急,兩岸懸崖峭壁不是崩塌,阻塞河道,加之當時技術條件差,工程量大,結果沒有修通。二郎灘至馬桑坪陸路約15公里左右,仍然由人工運輸,叫做“背過山鹽”。每天運鹽可保證一個來回,人力把鹽運到馬桑坪裝入鹽庫,再裝船運到貴州茅台鎮。
二郎灘自明末以來,就是川鹽入黔的重要轉運口岸,鼎盛時期二郎灘年運鹽量達三百六十載(約18000噸),二郎灘至馬桑坪每天運鹽“腳夫”達2000多人。解放前仁岸鹽道在此中轉,擁有居民千餘戶。建有德華隆、德謙裕、德祥盛、德祥裕、天益號、豐盛號六大鹽號,川黔十數縣的食鹽由此發運;街道有茶樓、酒肆、百貨商店、山貨鋪子、煙館等百餘家,挑夫、背足數以千計,有滇、黔、渝、湘、鄂、蘇等省市商人云集於此,市場繁榮、商貿發達、經濟活躍。
地理環境
瀘州市古藺縣二郎鎮二郎灘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