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皇洞是旭水河上的堰閘,築於五皇洞峽口,下據深谷,形勢險竣。堰閘正西方立有高聳的金流井井架,東岸是小東源井遺址。
堰閘呈長條形橫跨於旭水河上。由漿砌石澆築形成,見證鹽運歷史。該堰為堵水堰(放閘保障水流)即在1500平方米的石灘上築堤堰,階梯形堰基拾級而上在3米左右處留槽築墩,9墩10槽,堰堤下是寬大的堰灘,堰基前面並排兩三處劃留長方形溝縫,堰灘可能是停靠鹽船的地方,碼頭兩邊各有明顯的溝槽為拖船滑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皇洞堰閘
- 位置:旭水河上
五皇洞是旭水河上的堰閘,築於五皇洞峽口,下據深谷,形勢險竣。堰閘正西方立有高聳的金流井井架,東岸是小東源井遺址。
堰閘呈長條形橫跨於旭水河上。由漿砌石澆築形成,見證鹽運歷史。該堰為堵水堰(放閘保障水流)即在1500平方米的石灘上築堤堰,階梯形堰基拾級而上在3米左右處留槽築墩,9墩10槽,堰堤下是寬大的堰灘,堰基前面並排兩三處劃留長方形溝縫,堰灘可能是停靠鹽船的地方,碼頭兩邊各有明顯的溝槽為拖船滑道。
五皇洞是旭水河上的堰閘,築於五皇洞峽口,下據深谷,形勢險竣。堰閘正西方立有高聳的金流井井架,東岸是小東源井遺址。堰閘呈長條形橫跨於旭水河上。由漿砌石澆築形成,見證鹽運歷史。該堰為堵水堰(放閘保障水流)即在1500平方米的...
不僅有利排灌,而且更放便了運輸。今衙前吟龍村有“楊公第一橋”遺蹟,就是明萬曆年間蕭山縣楊鐸將吟龍閘改建而成的六孔石橋。截止2023年9月,自貢市現存十座古鹽運堰閘。具有代表性的有五皇洞堰閘(建於清光緒年間)。
貢井五皇廟為文化旅遊景點。自貢最早舉燈會於此,曰“五皇燈會”為自貢燈會之發祥地(見發現於五皇廟而存於自貢彩燈博物館的石碑)。寺廟今存其一殿,民居之。五皇廟建於清乾隆年間,在今艾葉鎮竹林村一組,旭水河五皇洞堰閘邊五皇...
五皇洞堰閘和碼頭 五皇洞堰閘和碼頭築於五皇洞山下,雷公灘上端。堰上水面平國活夢,基下塊深理地。清險水窄。是旭水河最高的一個堰閘。
自貢堰閘,是指位於自貢市境內的堰閘。截止2023年9月,自貢市現存十座古鹽運堰閘。具有代表性的有五皇洞堰閘(建於清光緒年間)。據史載,自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開始疏浚河道、修建堰閘以來,自貢地區逐漸形成了鹽運水道,...
旭水河堰閘是指旭水河上修建的堰閘。清光緒30年(1903年)富榮場設堰工局,於旭水河貢井段建重灘、艾葉、平橋、中橋、五皇洞5座堰閘,層層截流,提高水位,呈梯級節節接力轉運貨物,這一梯級鹽運水利工程,比1914年竣工的巴拿馬...
康熙三十五年(1696) 在石灘上開鑿船槽行船,光緒三十年(1904)為提高水位以暢船行而築堰閘。清光緒二十八年(902) 疏浚文葉、平橋、五皇洞河道。當年此用採用人工從堰上起鹽抬至碼頭下重新裝船的“轉鹽”接運法,是自貢旭水、釜溪...
自貢是著名的“中國燈城”,燈會傳統延續千百年,而追溯自貢燈會的源起,有文物可考證的,惟有“五皇燈會”這一通石碑。五皇廟建於清乾隆年間,在今艾葉鎮竹林村一組,旭水河五皇洞堰閘邊五皇洞山上。五皇燈會:系天燈會的延續。貢井...
雷公灘堰閘和碼頭 雷公灘堰閘和碼頭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雷公灘鹽運古堰剛碼頭屬貢井管轄。系貢井六大鹽運古堰閘之一。建造時間與五皇洞堰閘同期。
五皇洞堰閘是旭水河至釜溪河最高最險的堰閘,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科學技術價值,在鹽業發展歷史和建築工程技術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24 沿灘區 鄧關觀音閣 位於沿灘區鄧關鎮會仙橋社區會仙橋旁,生產路2號 約739平方米 清同治十年(1871...
位於旭水河和釜溪河上大大小小的堰閘構成了釜溪鹽運水道梯級系列工程的主體,建成後大大提升了釜溪河的通航能力,使自貢水路鹽運通道直達沱江更為通暢。其中五皇洞堰閘“藏”於深谷鮮為人知,但因有飛瀑加持,風景最為秀麗;平橋堰閘...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堰工局又築平康堰堰閘於灘頭,與下游的平橋、中橋、五皇洞等堰閘形成梯級運鹽水道,提高上下游水位,便於行船。經清末民初和抗戰興鹽期間的發展,該鎮成為自貢骨幹產鹽區之一。截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共有...
旭水河上,較大的碼頭有艾葉灘、灘壩、中橋、五皇洞、雷公灘5個。南宋乾道末年(1173),艾葉灘已成為上游物資的起岸碼頭,明末因戰亂曾一度衰落,清初鹽業生產恢復,碼頭業務再度興旺。光緒三十年(1904),貢井堰公局主持修建灘壩、...
至清初康熙三十五年(1697),於艾葉、平橋、五皇洞石灘開鑿船槽,稍利行船。清鹹豐、同治後,又先後築重灘橋、艾葉、平橋、中橋、五皇洞、雷公灘直至老新橋、火井沱、金子凼(離堆閘)、沿灘(庸公閘)、鄧井關(濟運閘)等堰閘碼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