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市歷史建築

自貢市歷史建築

自貢市歷史建築是自貢市規劃管理局、自貢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於2017年公布的名錄。

為加強自貢市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展現城市風貌,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按照住建部歷史建築確定標準,市規劃管理局、市文廣新局會同各區文保部門組織開展了各區歷史建築摸底篩查工作。

名錄
編號
所在區縣
建築名稱
所在位置
(門牌號)
建築面積(平方米)
建築
年代
擬公布時間
歷史建築簡介(包括歷史建築位置、歷史沿革、價值特色等方面等,字數150-200字)
1
自流井區
自流井區五星街街道新民街社區
約550平方米
中華民國(1939年)
2017年12月
高氏圖書館位於自流井區五星街公園路6號彩燈公園內,坐北向南;由富商高陳氏捐贈,並由自流井德育促進會捐有《萬有文庫》一部,是自貢市第一個圖書館,後被國民黨徵用為自貢市特委會、自貢第一家廣播電台台址,現為彩燈公園一部分;建築整體為兩層磚木結構的西式洋樓,懸山式的四面坡屋頂,內部木質樓梯、樓板保存完好,牆角處作了防潮通風孔,考慮周全,設計特殊,具有一定的科學技術價值,在城市發展與建設史上具有代表性。
2
自流井區
毛家鍋鋪(燈桿壩糧店)
自流井區彩燈街241、243、249、251、263號(原新民街社區2組488號)
約850平方米
清末
2018年12月
毛家鍋鋪位於東方廣場彩燈公園旁,中華路街道口;該大院原為商人毛永生的住所,臨街一側店面為鍋鋪,前廳二樓、中廳、後院為住宅,解放後部分建築收歸國有,臨街店面改作燈桿壩糧店使用,現前廳和中廳為公房,後院賣給私人;整體布局為前商後宅,下店上宅,兩進院落,前廳、中廳為二樓磚木結構建築,前廳為懸山屋頂,中廳為硬山屋頂,後院由正南北向四合院組成,北側建築已改造為現代兩層建築,後院南側建築保存,山牆上老鼠石雕保存完好,木質樓梯、樓板、門窗保存較好,但木質窗花和屋脊裝飾有所缺失,急需保護。 建築樣式與細部等具有一定的藝術特色和價值。
3
自流井區
自流井區安全巷16號(原安全巷38號)
約365平方米
清代
2018年12月
天寶井位於自流井區安全巷北側,西側是市人委機關第三宿舍,建築坐西向東;天寶井為三合院布局,院落整體坐西向東,北側建築依山就勢,地基較高,天寶井是一口產天然氣的井,井址在院內。市人委機關原來在這裡建了澡堂和理髮室,曾用的天然氣就是產自天寶井。天寶井在自流井鹽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
4
自流井區
自流井區安全巷18號
約1500平方米
中華民國
2017年12月
院落位於自流井區安全巷18號,舊名稱“大夫第”,天寶井西側,建築坐西北向東南;原為某鹽商建造,解放後收歸國有,為自貢市政府機關領導的宿舍,是“南下幹部”的住所,自貢市老市長焦政曾在此居住;院落大門牌樓由幾棟青磚建築構成,建造精細,造型獨特,牌樓建築順應街巷肌理,坐落在安全巷狹窄的拐角處,院內有一棟三層的磚混結構建築,建造年代最早,另外還有一棟兩層樓的磚混結構建築年代稍晚,其他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內西側院壩有一棵古銀杏樹,院落被高聳的圍牆包圍,民國時代風格濃厚。 該院落屬於民國軍政機關歷史建築群,反映一定時期的建築設計風格,具有典型性,並且在城市發展與建設史具有代表性。
5
自流井區
自流井區安全巷7號(原新街龍鳳山社區解放路61號)
約1485平方米
中華民國(20世紀20年代)
2017年12月
該大院原為牛家大院,位於自流井區安全巷旁(原名牛氏巷),民國時期改造為民國政府大院,解放前作為國民黨警務區住所,解放後收歸國有, 80年代改建成勞動局辦公室,2007年作為新街龍鳳山社區辦公室、派出所等單位使用;大院內除原勞動局兩棟現代樓房外,其餘建築都保留著清末民國時期風貌,整體格局保存較好,大門由民國風格特色牌樓和有9級石台階構成,且保存完好,院落被高聳的圍牆所包圍,院內大部分歷史建築保存完好,部分為硬山屋頂,有兩處古花壇,三棵古樹(黃桷樹、玉蘭樹)。該建築屬於民國軍政機關歷史建築群,在城市發展與建設史上具有代表性。
6
自流井區
自貢市人民委員會(民國時期)
自流井區解放路114號
約600平方米
中華民國
2017年12月
建築位於自流井區解放路114號,東北處為安全巷民國政府大院,坐西北向東南。建築原址為一層平面建築,後改建為四層樓磚木結構,建築最先設計功能是銀行,1939年建市後,作為自貢市人民委員會辦公地;(它由四川著名建築師徐尚志設計,徐尚志是中國國家工程設計大師,曾任中國建筑西南設計院總建築師、四川省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九三學社四川省主委、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曾設計成都錦江賓館、錦江大禮堂、西南建築設計院辦公大樓等,也參與過重慶大禮堂的設計。)該建築屬於民國軍政機關歷史建築群,反映一定時期的建築設計風格,具有典型性,並且是著名建築師的代表作品。
7
自流井區
民國政府銀行建築群(原中國銀行)
自流井區三八巷
約2226平方米
中華民國
2017年12月
位於自流井區三八巷,西距釜西河100米,沙灣飯店後側,建築坐東北向西南。民國時期的政府金融機構(中國銀行)曾在此辦公,建築的地下室(負一層)為當時存放銀兩的金庫,相傳“大盜一枝梅”曾來盜金,並在牆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建築為磚木結構,拱形門窗,建築立面造型豐富,凹凸有致,高低錯落協調,民國風格突出;建築群為1-3層樓房,樓板和樓梯均為木製結構。部分建築牆角處作了防潮通風孔,考慮周全。建築保存完整,現無人居住,附近工地上工人在此午休。該建築群屬於民國軍政機關歷史建築群,建築形體組合或空間布局在一定時期具有先進性,在城市發展與建設史上具有代表性。
8
自流井區
三八巷5號(原自流井區新街龍鳳山社區三八巷12號)
約460平方米
中華民國
2018年12月
三八巷公館(院落)位於自流井區三八巷5號,修於民國時期,坐東北向西南,院落內建築面積約460平方米;解放後一直為沙灣飯店使用,曾做過漿洗房,後作為飯店職工宿舍;三八巷公館院落由兩棟建築及圍牆構成,院落整體呈”L”型布局,主體建築為磚木結構的二層坡屋頂青磚建築;建築中部適當錯開,立面效果豐富,門窗為圓拱裝飾造型,帶有民國風格,底樓地面為黑白細石水磨石鋪就,二樓及樓梯地板均為木製結構。該建築群屬於民國軍政機關歷史建築群,反映一定時期的建築設計風格,具有典型性。
9
自流井區
自流井區新街富台山社區1組白節灘,位於臨江路3號(原1號)
約540平方米
中華民國
2018年12月
公館建造於20世紀40年代,由法國建築師設計,由自貢鹽商胡延潔出資修建,建築位於釜溪河畔,與法藏寺相鄰,與王爺廟隔河相望,依山修造,背山面水,坐西南向東北,整體風格為西式手法,建築為兩層磚木結構的西式公館,歇山式屋頂,周圍高達3.9米的山牆環繞,公館大門外有9級踏步。整體建築設計精良,形態考究,是自貢現存不多的鹽商公館之一。該建築屬於與重要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相關聯,反映一定時期的建築設計風格,具有典型性。
10
自流井區
自流井區郭街街道火井沱社區
約480平方米
20世紀70年代
2017年12月
位於自流井區郭街街道火井沱社區,梘桿橋北側。老新橋船閘在七十年代經過重建,是釜西河上游的第一個船閘,船閘整體為青砂石建造而成,分布有船閘1座、泄洪渠1座。船閘長119.5米,寬97.7米。由於釜溪河近年來不通航運,老船閘功能部分喪失,缺乏日常管理維護,造成設備鏽蝕、損壞。老新橋船閘對研究近現代自貢的水利設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老新橋船閘建築材料、結構、施工技術反映當時的建築工程技術和科技水平,在自貢水利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
11
自流井區
自流井區郭街街道火井沱社區
約300平方米
中華民國(1936年)
2017年12月
位於自流井區郭街火井沱社區釜溪河上。原為源生梘、大生梘合資建墩3個,上鋪5根竹梘,稱“梘桿橋”。原長土的滷水運送到大安扇子壩需翻越土地坡到郭家坳,再經過梘桿橋到大安。1956年,加高橋墩,增建3墩,上置金屬鹵管2根,氣管4根,又稱“管子橋”。1981年,各管改經河底,改建為現有的鋼筋混凝土人行橋,長114米,寬2.5米。現禁止人通行。火井沱梘桿橋建築材料、結構、施工技術反映當時的建築工程技術和科技水平,在自貢鹽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
12
自流井區
自流井區郭街街道源淵井社區7組
約2平方米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2017年12月
仰天窩將軍碑地處仰天窩水池北側60米,距光大街約200米。仰天窩將軍碑旁邊是自流井經仲權鎮到宜賓的古鹽道。仰天窩將軍碑為長方形圓首,高2.6,寬1.1,厚0.15米。正中楷書豎排陰刻“皇清貝也贈中憲大夫明威將軍香山之通道”,1行17字,字徑0.12米,右側刻“乾隆十六年(1751)。碑額及碑沿淺浮雕雲龍紋。該碑系用青砂石刻成,是自流井區現存較少、保存較完好的清代碑刻之一。該石碑與重要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相關聯,且位於古鹽道旁,與自貢地區鹽業歷史發展相關。
13
自流井區
自流井區郭街街道源淵井社區7組
約2平方米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
2017年12月
恩流自井石碑位於自流井區郭街源淵井社區7組金鉤灣,緊鄰將軍碑,修建於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坐西南向東北。石碑高2.6米,寬1.14米,厚0.14米。石碑碑文楷書豎排陰刻“恩流自井”四個大字,字徑0.50米。碑右側楷書豎排陰刻“特授敘州府正堂星生王公祖大人德政”,左下刻“富廠五擋井”。 該碑系用青砂石刻成,置於金鉤灣通往仰天窩的古鹽道旁。恩流自井石碑對研究自貢近代歷史、鹽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14
自流井區
自流井區新街街道小橋井社區
約1730平方米
中華民國十年(1921)
2017年12月
善後橋地處小橋井社區新街、郭街交界處。此橋由自貢鹽商於1921年集資修建,1925年因四川軍閥劉湘等召開善後會議,被命名為“善後橋”。1965年,經擴建整修為現在的橋體。整體為青砂石石拱橋,橋長103米,橋寬16.8米,橋高7米。橋身有大小7個橋孔,橋身兩面每孔拱肩上刻有精美的神話人物及驅除水怪的魚龍神獸,共12處,橋面鋪水泥砼路面。善後橋現有兩個車行道和兩個人行道,其中車行道寬9.4米,人行道寬3.7米。善後橋建造精良,橋身雕刻極其精美,80多年過去,雖歷經戰爭和數次水災,但仍然是自貢的主要交通要道,與重要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相關聯,建築材料、結構、施工技術反映當時的建築工程技術和科技水平,對研究自貢地區的鹽業歷史及社會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15
自流井區
桐梓坳福音堂
自流井區新街街道高坪地112號(自流井區新街街道桐梓坳社區6組84號)
約300平方米
中華民國元年(1911)
2017年12月
桐梓坳福音堂位於自流井區新街街道高坪地112號,緊鄰自貢一中,坐北向南。1902年基督教傳入自流井,加拿大、美國的傳教士在多地考察後選擇在此處修建福音堂,該建築修建於1908,1911年建成。該建筑北面還有一棟2.5層的歇山屋頂建築,為同時期修建的傳教士居所。福音堂為中西結合的建築,建築平面呈半圓形,正面呈弧形,木石結構,一樓一底,歇山屋頂。建築內的大廳為禮拜堂正廳,壁上窗呈豎式長方形拱形頂。此建築對研究近現代自貢地區的宗教建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城市發展與建設史上具有代表性,反映一定時期的建築設計風格,具有典型性。
16
貢井區
老街郵局
貢井區貢井街道老街26號
約468平方米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
2017年12月
老街郵局位於貢井街道老街,坐東北向西南;是龔五爺所建的宅院,後轉給其兄龔四爺,開辦郵政和電報局,是中國第一批成立的電報局。郵局創建於抗戰初期,對當時川鹽通向全國,服務於抗戰,傳遞書信、公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見證了抗戰時期貢井乃至自貢鹽業生產的興盛。1951年由政府接管,後為鄧氏居民私人住宅,現前廳作為社區圖書室,立面經過維修,風貌有所改善。建築為四合院,磚木結構,穿斗梁架,懸山式屋頂,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在自貢郵政、通信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
17
貢井區
貢井區貢井街道蓆草田社區棗子園88號
約250平方米
民國時期至新中國
2017年12月
吉武英私宅地處貢井老街腹地,坐西向東;由資本家吉武英在1948-1949年修建,解放後由貢井鹽廠接管,舉辦職工掃盲班和幹部培訓班,兩年後作為鹽廠職工宿舍。該建築為青磚兩層單體別墅式,磚木結構,上下兩層對稱,懸山式菱形屋頂,屋頂設有天窗通氣。現內部結構稍有改變,部分磚磨損,但整個建築現保存較完好。在眾多傳統民居院落中別具一格,它是民國時引進西方建築技術,中西合璧的產物,具有一定的建築藝術價值,在建築設計風格上具有典型性。
18
貢井區
貢井區貢井街道蓆草田社區7組鹽店街141號
約540平方米
清代末期
2017年12月
蓆草田鹽倉稅房地處鹽店街上柵門30米處,坐東向西。當年鹽店街主要經營鹽巴銷售轉運,整條街的貿易集中在此交稅,是清廷至民國政府設立的鹽業稅務專門機構。建築為兩進四合院,兩個天井,穿斗結構,懸山式屋頂。兩個院落基本保存,部分房屋已拆建。主院前廳是店鋪,左右廂房是櫃房,左廂房為稅房辦公室,原花壇中水缸保存完好;右廂房為原來的銀倉保存完好,銀窖保存完好。鹽倉稅房是貢井唯一保存下來的近現代鹽業專用機構,是席草田鹽垣歷史建築群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在鹽業發展史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19
貢井區
貢井區貢井街道蓆草田社區廣場路14號、鹽店街21號、22號、26號(原鹽店街27號)
約960平方米
清代
2018年12月
鹽店街蘇家鹽店位於貢井街道蓆草田社區鹽店街,坐南向北。原為蘇氏家族(蘇永年)經營鹽業的店鋪,兩層樓磚木結構,後擴大經營,在房屋北側即街道西側轉角處,新建兩層磚房,後設花園,解放後房屋賣給貢井電業局。現蘇家店鋪和兩層磚房都保存完好,部分房屋為蘇氏後人居住,其餘賣給居民,目前共有五戶居民居住;鹽店為一列平房並排布局,前商後宿,前鋪與後宿相連,木柱串架結構,穿斗式梁架。磚房建築立面有過改造,但建築結構整體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在鹽業發展歷史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20
貢井區
貢井區貢井街道鹽工新村社區
約248平方米
清嘉慶年間
2017年12月
平橋位於貢井區貢井街道鹽工新村社區,東南向西北走向。是貢井旭水河上最古老的石橋,清光緒二十八年為提高水位清政府將平橋改為橋閘合一,兼具陸路交通和水路運鹽功能。平橋是旭水河貢井段五大橋堰中唯一一座橋堰合一的平孔石橋,它與斷崖瀑布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天然合一。在古貢井“八里秦淮”上是一大景觀,也是現在貢井地區和自貢市廣大市民休閒旅遊的亮點。具有一定的科學技術價值,在建築結構上反映了當時的建築工程技術和科技水平。
21
貢井區
貢井區艾葉鎮前進社區4組沙塘壩73號
約720平方米
清代
2017年12月
大旺井櫃房地處沙塘壩,北距旭水河約30米,坐南向北。原為自貢鹽業四大家族顏桂馨的井灶大旺井櫃房,後來分配給居民做住房。大旺井櫃房為四合院布局,土木結構,穿斗梁架,懸山式屋頂。由上下廳堂和左右廂房中間以天井相隔構成四合院,大槽門前及上廳前均有4級踏步石梯連線。大旺井櫃房四合院布局、古建築的木柱、門窗、灰雕、石雕等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是鹽業發展歷史中鹽井灶建築的代表。
22
貢井區
貢井區艾葉鎮大碼頭社區4組永勝路73號
約1100平方米
清代
2017年12月
天府衙門地處旭水河艾葉大碼頭河岸,背坡面河,坐西向東。原為天福井櫃房,井灶廢棄後改為清代地方鹽井公審堂專門處理井灶上的矛盾糾紛,民國時期作鹽業稅務兼司法機構。後來人民政府接管開辦敬老院,1963年作為居民委員會駐地。現為公房租住,居民俗稱“天福井”。建築原為四合院帶配院布局,磚木結構,部分抬梁構架,懸山式屋頂,由大小三個四合院組成,保存基本完整,大門前是一長石梯,延伸到河邊。天府衙門是自貢市第一所專門的鹽業公審堂,也是現保存最完整的鹽井司法調處機構。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在鹽業發展歷史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23
貢井區
貢井區艾葉鎮竹林村1組和長土鎮三台村5組
約320平方米
清光緒三十年(1904)
2017年12月
五皇洞堰閘緊靠貢井造紙廠和貢雷路,北距貢井北環路約500米。1939年民國政府進行統一維修,加固了堰堤。2005年貢井區政府再次維修加固,將堤面鋪水泥。該堰閘是旭水河貢井段唯一限於船運的交通水利樞紐工程。全長72米,寬4.4米,高4.05米。長堤上僅有一個堰口(亦為船槽),既放水又過船。堰堤下是寬大的堰灘,可能是停靠鹽船的地方,堤堰左側是一長長的(斜面)碼頭,碼頭兩邊各有明顯的溝槽為拖船滑道。五皇洞堰閘是旭水河至釜溪河最高最險的堰閘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科學技術價值,在鹽業發展歷史和建築工程技術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24
沿灘區
位於沿灘區鄧關鎮會仙橋社區會仙橋旁,生產路2號
約739平方米
清同治十年(1871)
2017年12月
位於沿灘區鄧關鎮會仙橋社區會仙橋旁,坐西南向東北;由佛家弟子募捐於同治十年(1871)主持修建的廟宇,整體建築呈四合院布局,磚木結構,抬梁、穿斗式混合梁架,小青瓦屋面,徽派歇山式屋頂。觀音閣呈三大梯級分布有前殿獻技樓、左右廂房和觀音殿,左右呈不對稱分布。山門從左廂房進入。獻技樓呈吊腳樓狀,觀音殿呈簸箕形。石雕、木雕、灰塑採集內容較多,遍布整個建築,風格獨具。觀音閣設計尊重了佛家學說,反映了清代民間廟宇建築的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物研究價值。整體建築保存狀況較完整,結構穩定,但近年來無人使用,受風雨侵蝕,洪水淹沒的影響,局部有所損毀。在自貢鹽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在城市發展與建設史上具有代表性。
25
沿灘區
沿灘區仙市鎮百勝村1組楊柳溪
約227平方米
清代
2018年12月
位於沿灘區仙市鎮百勝村1組楊柳溪,南北走向;於清代修建,此橋位於沱江河水系楊柳溪支流上,為沿灘至仙灘的陸路鹽運通道。中部為一座單孔弧形橋,北端全部由石頭砌成,南端為石頭砌成的多孔平橋,北高南低。石拱橋橋面長28.4米,寬8米,橋高6.5米,造型獨特,具有典型的江南風格,為周邊人民的生產生活活動提供了方便,對研究清代當地的人文歷史和交通狀況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自貢鹽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在城市或鄉村一定地域內具有標誌性或象徵性,具有群體心理認同感。
26
沿灘區
沿灘區永安鎮鰲頭鋪社區興隆街12號
約790平方米
清鹹豐四年(1854)
2017年12月
位於沿灘區永安鎮鰲頭鋪社區興隆巷北,興隆街12號,文昌廟東南側,坐西北向東南;天后宮是由福建籍劉氏商人修建的會館,整體建築呈四合院布局,磚木結構,抬梁、穿斗式混合梁架,小青瓦屋面,懸山式屋頂,四周以山牆、烽火牆環繞與銜接。沿中軸線依次分布門廳獻技樓、左右廂房和正堂,中間為院壩,左右廂房分別是龍廂與鳳廂,正堂兩側各為配房。石雕、木雕、泥塑遍布整個建築;此建築設計尊重了佛家學說,反映了清代永安地區民間會館建築的特色。建築樣式與細部等具有一定的藝術特色和價值,在自貢鹽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
27
沿灘區
沿灘區永安鎮鰲頭鋪社區興隆巷北,金龍路49號
約450平方米
清道光八年(1828)
2017年12月
位於沿灘區永安鎮鰲頭鋪社區興隆巷北,金龍路49號,天后宮西北側,坐西北向東南;始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由當時福建省汀洲人鄭嘉福發起建造,建築占地面積645平方米。整體建築呈四合院布局,磚木結構,抬梁、穿斗式混合梁架,懸山式屋頂,四周以山牆、烽火牆環繞與銜接。文昌宮沿中軸線依次分布前殿、左右廂房和聖殿,中間為院壩。文昌宮由前殿山門經3級垂帶式踏道進入院壩,山門轎形頂,聖殿門前1米用題刻詩詞的石欄板圍繞。整體建築用材講究,石雕、木雕、泥塑風格獨具,整體建築保存狀況較為完整,結構較穩定。建築樣式與細部等具有一定的藝術特色和價值,在自貢鹽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
28
沿灘區
位於沿灘區永安鎮熬頭鋪社區,祥和街5號(原祥和街26號)
約857平方米
清代
2017年12月
位於沿灘區永安鎮熬頭鋪社區,闔樂祠南側,坐南向北;修建於清代的會館建築,現存前殿戲樓一座和左右廂房,整體建築為兩層木結構,穿斗式梁架,小青瓦屋面,懸山式屋頂;此戲樓反映了清代川南地區會館戲樓建築的風格,對研究當地的歷史及文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自貢鹽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在城市或鄉村一定地域內具有標誌性或象徵性,具有群體心理認同感。
29
大安區
大安區龍井街道洞口井社區周家沖鹽廠厂部內
約900平方米
中華民國1942年
2017年12月
新華製鹽二分廠厂部大樓位於大安區龍井街道洞口井社區周家沖鹽廠厂部內,東北距鐵路專線10米,建築坐西北向東南;它是新中國成立後自貢第一家最早成立的國營公司,其建築見證了自貢鹽業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與變遷,原為自貢大安鹽廠的厂部辦公用房,現未使用;該建築“工”字型布局,兩層單體建築結構,小青瓦屋面。大樓中部前廊有直徑30厘米的7根石制立柱,左右端建築內樓梯及整棟建築二樓地板均為木製結構。該建築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在鹽業發展史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30
大安區
大安區大安街道150、152號
約210平方米
民國時期
2018年12月
眾康藥房地處大安街老街區中心地帶,西面臨街,坐東向西,房屋始建於民國時期,建築為磚木結構的二層臨街店房。眾康藥房成立於1952年,是由大安街福源、眾生壽等五戶中藥號聯合組成,主要經營中醫藥,1956年眾康藥號的醫生鄧湘濤、賴敦儒、鐘樹祥等17人在眾康藥號聯合成立大安區眾康第一聯合診所,1958年併入大安區醫院,80年代之後,眾康藥房恢復營業,本世紀初,眾康藥房加盟重慶醫藥公司和平藥房連鎖經營直至現在。它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大安區醫藥行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
31
大安區
大安區大安街115、117、121號(原大安街道大街社區59-65號)
約230平方米
清代末期
2018年12月
積熒鹽井位於金龜山積熒井坡下,始建於1926年,積熒井渡水房地處大安街老街區中心地帶,坐西向東,東面臨街,兩層穿斗土木結構。是由自流井鹽商王和甫的和福公渡水處經辦。1929年,大安區各渡水處聯合成立新區鹽岩井公司,由王和甫出任經理,渡水費用各井按產鹵負擔。白水由有高峒威遠河抽取,通過筧管渡至積熒井的渡水房處計量入井化鹽,渡水費用亦在此渡水房核算分攤。1964年私房改造運動之後,歸屬房管局管理,現存四間店面分別經營服飾、茶葉等。它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在自貢鹽業(扇子壩岩鹽)發展史上具有突出的代表性。
32
大安區
大安街82、80、78號(原大安街道大街社區26號)
約300平方米
建於1913年
2017年12月
大安街盧宅所在大安老街中部,位於扇子壩公路與大安老街交匯處,右側10米處為湯稀飯老店。大安街盧宅為盧姓商人於民國初期在大墳堡開設的豆瓣店,樓上住家,底樓鋪面經營醬菜。該店銷售的豆瓣、醬菜及食醋等食品在大墳堡一帶享有聲譽。建築坐西向東,為兩層磚混結構,廡殿式屋頂,整體結構完整,基本保持民國時期建築原貌。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建築藝術價值,在大安老街一帶具有群體心理認同感。
33
大安區
大安街72、70、68、66號(原大安街道大街社區18號)
約320平方米
建於1913年
2017年12月
大安街湯宅地處大安老街中部,湯稀飯老店右側為盧家醬園舊址,,左側為順義茶館。湯宅原為湯姓老闆民國初期在大墳堡開設的稀飯店,主要經營稀飯、包子。店裡製作的包子饅頭面白個大,稀飯插筷子不倒,昔日在大墳堡一帶享有聲譽,該店至今仍經營稀飯、早點,並增加小炒。湯稀飯老店經營近百年;大安街湯宅坐東向西,為兩層磚混結構,懸山式屋頂,整體結構完整,基本保持民國時期建築原貌。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價值,在大安老街一帶具有群體心理認同感。
34
大安區
大安街順義茶館
大安街66、64、62號(原大安街道大街社區10號)
240平方米
建於1913年
2017年12月
大安街順義茶館所在大安老街南部,右側為湯稀飯老店。順義茶館在民國時期為大墳堡孝義會堂口,茶館樓上住家,樓下經營茶水,為大安地區現存最著盛名的老茶館之一;順義茶館為兩層磚混結構,懸山式屋頂,整體結構完整,基本保持民國時期建築原貌。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價值,在大安老街一帶具有群體心理認同感。
35
大安區
大安區大安街道扇子壩社區,位於大坳口1組
約96平方米
清代
2017年12月
源蒸井是大坳口井灶群之一,地處大安大坳口街口,灶房山坡下為大坳口古鹽道,附近有豐泰井,涌富井等;源蒸井現存灶房1棟,坐南向北,建築結構完全保持生產時原狀,為穿斗木結構,井口壩位於灶房坡下的菜土之中;源蒸井始鑿於清代,是王三畏堂的一口火井,該井以產天然氣為主。五十年代公私合營後,其井灶屬於大安鹽廠管理。生產至上世紀七十年代,終因火熄停產。現井灶房租賃給私人做化工廠車間,源蒸井對於自貢鹽業歷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是自貢鹽業發展歷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
36
大安區
大安區大安街道大坳口社區金生井巷3號
680平方米
中華民國1919年
2017年12月
豐泰井機車房是大坳口井灶群區之一,地處大坳口,背依大安寨,面向久安寨,坐南向北。豐泰井始鑿於清代,是一口黑鹵井,生產至1919年改用機車推鹵。20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後,豐泰井屬於大安鹽廠管理。延至70年代,鹽井因鹵盡停產。停產後,大安鹽廠將機車房隔斷成職工住宅,現住老職工8戶。建築為穿斗木結構,歇山屋頂,面闊7間28米,進深6間24米。房屋基本保持著民國時代生產時原貌,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是鹽井群中的標誌井口,在自貢鹽業發展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
37
大安區
大安區大安街道扇子壩社區金生井巷25號
約1000平方米
清代
2018年12月
金生井是大坳口井灶群區之一,地處大安大坳口,背依大安寨,面向久安寨,靠近大坳口古鹽道。金生井是一口黃鹵井,清代鹽商王朗雲始鑿,生產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金生井通過公私合營,歸屬大安鹽廠管理。上世紀七十年代,因滷水已盡而停產。停產後,大安鹽廠將井車房改建成職工住房;現保存有井櫃房兩棟、灶房一棟、機車房遺址一棟、汲鹵房一棟,建築坐西向東,條狀布局。其井櫃房基本保持清代建築原貌,原機車房僅存部分地基,且地基之上已砌新屋,金生井井口緊挨汲鹵房。它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在自貢鹽業發展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
38
大安區
大安街道扇子壩社區金生井巷47號
170平方米
清代
2018年12月
半坡井是大坳口井灶群區之一,地處大安大坳口,背依大安寨,面向久安寨,井灶房靠近大坳口古鹽道,這裡曾經是大墳堡一帶鹽販子販運票鹽、行銷東大路的必經之道。半坡井現存灶房、櫃房各一棟,建築均為穿斗木結構,灶房坐西南向東北,櫃房坐北向南,該井灶以產黃鹵為主,生產炭花鹽。在1945年停產後,天車與車房被拆毀,車房舊址改成養魚池,其餘建築基本保持著民國時代生產時原貌,灶房旁還保存一口石制牛槽。它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在自貢鹽業發展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
39
大安區
大安區大安街道扇子壩社區金生井巷43號
約105平方米
清代
2018年12月
長生井是大坳口井灶群區之一,地處大安大坳口,背依大安寨,面向久安寨,坐西向東。長生井是王三畏堂的一口黃鹵井,生產時井車房、井灶房、井櫃房設施完備。民國後期停產滷水後,大部分生產建築被毀壞。20世紀60年代,長生井井櫃房改為民宅。現長生井僅存井櫃房一棟,建築為穿斗木結構,現房屋建築結構都基本保持著清代建築原貌。在建筑西側10米大安寨坡底下為長生井井口,中間的魚塘為原來鹵池。它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在自貢鹽業發展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
40
大安區
大安區龍井街道和大社區大安寨路145、147號
305平方米
清代
2017年12月
王德謙宅是大安寨鹽商宅邸群之一,位於大安區龍井街道和大社區,東側為達生堂,建築坐北向南。王德謙為自貢最富有的鹽商之一,有大善人的譽名,曾捐資千萬元以資助國民政府抗戰。在抗日獻金後,王德謙在此處接待抗日名將馮玉祥,平生第一次才思噴涌,喔吟搖管,信筆寫出文采驚艷四座的四六駢文《以頌將軍》,實現其知己知遇的人生夢想。現存建築在民國初期進行了修繕,穿斗木結構,L型布局,橫房前側有木走廊與正房相通。它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對於研究大安寨鹽商宅院、自貢鹽業歷史具有一定的意義。
41
大安區
大安區大安寨路113、115、117、137、141號
約1360平方米
清代
2018年12月
達生堂是大安寨鹽商宅邸群之一,位於大安區大安寨東北部,坐東南向西北,南側為有餘堂,西側為王德謙宅。達生堂原系清代自流井鹽商王達之所建,現住居民十餘戶,主要以大安鹽廠退休職工為多。建築為穿斗磚木結構,宅院大門朝東向,宅院朝門及通道部分牆壁破損,現存朝門基礎,大門前部分殘存照壁,其餘院落建築保存較好;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價值,建築形體組合或空間布局在一定時期具有先進性對於研究大安寨鹽商宅院、自貢鹽業歷史具有一定的意義。
42
大安區
大安區大安寨路151、157、165號
約800平方米
清代
2018年12月
上天心窩宅院是大安寨鹽商宅邸群之一,位於大安寨北部山窩處,南面為下天心窩宅院,北面是王德謙舊宅,東北面相鄰達生堂。宅院為王姓鹽商宅院,建築坐東北向西南,由一個大院落和一個小院落組成兩個天井,建築為穿斗磚木結構,整體結構完整,柱、枋、垂花等木構件保存較好,側廳及正廳脊飾保存較好,宅院後側有大水池1口,用於接雨水、防火災。它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對於研究大安寨鹽商宅院、自貢鹽業歷史具有一定的意義。
43
大安區
大安區龍井街道和大社區大安寨路179-189號
約1050平方米
清代
2018年12月
下天心窩宅院是大安寨鹽商宅邸群之一,位於大安寨北面,北側為上天心窩宅院,建築坐南向北。在清代為王姓鹽商的住宅宅院。建築為穿斗木結構,四合院布局,前後廳屋均為五開間,兩廂為三開間。院中有照壁、水池,照壁將宅院分隔成前後兩院,照壁上有彩色壁畫。正廳左後側有一巨大飲用儲水池,可用於防範火災。它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價值,建築形體組合或空間布局在一定時期具有先進性對於研究大安寨鹽商宅院、自貢鹽業歷史具有一定的意義。
44
大安區
大安區大安寨路105號
約980平方米
清代
2018年12月
有餘堂是大安寨鹽商宅邸群之一,位於大安寨東北部,南側緊鄰義門堂,西側坡坎下為上、下天心窩四合院建築。有餘堂原系清代翰林陳鐘信後裔居住的屋舍,現住居民兩三戶,主要以大安鹽廠退休職工為多;建築為穿斗磚木結構,坐東北向西南,二進四合院對稱布局,前、後四合院左右廂房各2間,進深2間。前院右側廂房與義門堂左側廂房共用。前院中有大小石坑石櫃三處,用於收接雨水。它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對於研究大安寨鹽商宅院、自貢鹽業歷史具有一定的意義。
45
大安區
大安區大安寨路91、101、103號
約850平方米
清代
2018年12月
義門堂是大安寨鹽商宅邸群之一,位於大安寨東北部,北側緊鄰有餘堂,南側為桂花灣宅院。義門堂原系清代翰林陳鐘信後裔居住的屋舍,現有居民主要以大安鹽廠退休職工為多;建築為穿斗磚木結構,坐東北向西南,四合院對稱布局,前廳7間面闊32米,進深2間8米。後廳5間面闊32米,進深2間7.6米。左右廂房均面闊3間,進深2間。後廳地基高於宅院1.5米。建築整體結構及部分柱礎、局部裝飾保存完好。它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對於研究大安寨鹽商宅院、自貢鹽業歷史具有一定的意義。
46
大安區
大安區大安寨路65、67號
約500平方米
清代
2018年12月
桂花灣宅院是大安寨鹽商宅邸群之一,位於大安寨中部,南側緊鄰育才書院,北側為義門堂;桂花灣是清代建築,現有居民主要以大安鹽廠退休職工為多;建築為穿斗磚木結構,坐西南向東北,四合院對稱布局;建築整體格局保存完好,屋脊裝飾保存較好。它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對於研究大安寨鹽商宅院、自貢鹽業歷史具有一定的意義。
47
大安區
大安區龍井街道和大社區大安寨路33號
約350平方米
清代
2017年12月
育才書院是大安寨鹽商宅邸群之一,位於大安寨中部,北側緊鄰桂花灣宅院,南側緊鄰洞子灣宅院,坐東北向西南。育才書院前身為鹽商王三畏堂家族義學,熟稱“書館頭”。光緒初年,鹽商王余照擴大私塾為書院,經費由王三畏堂供給,院事由王三畏堂總理主辦。光緒二十九(1903)育才書院停辦,改為王氏私立樹人學堂,遷至市郊板倉壩玉川祠內。它既是清代自流井地區的五大書院之一,又是清代自流井最早的中學堂­——樹人學堂的前身。建築為四合院布局,有斜房2棟,穿斗木結構。它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大安的教育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
48
大安區
大安區龍井街道和大社區大安寨路25-31號
約650平方米
清同治五年(1866)
2018年12月
洞子灣宅院是大安寨鹽商宅邸群之一,位於大安寨,北側緊鄰育才書院,坐東北向西南。它自清代至民國時期為自流井大鹽商王問年家族的住宅。建築為穿斗木結構,四合院布局,前廳、後廳均為五開間,兩廂房均為6開間。院中有儲水池,深7米,面積131平方米。儲水池上有石橋連線前後廳房,石橋長9米,寬3米。它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技術價值,建築的空間布局和結構反映了當時的建築工程技術水平,對於研究大安寨鹽商宅院、自貢鹽業歷史上具有代表性。
49
大安區
大安區龍井街道和大社區大安寨路168號
約660平方米
1913年
2018年12月
荊花灣宅院是大安寨鹽商宅邸群之一,位於大安區龍井街道和大社區,坐東北向西南,宅院西北側緊鄰高坎子宅院。大安寨荊花灣宅院原系鹽商王姓屋舍,現住居民6戶,主要以大安鹽廠退休職工為多;建築為兩層穿斗磚木結構,對稱分布。大門前有4級垂帶踏道。整座宅院型如堡壘,其外牆為磚石結構,樓層開設小窗,便於防護。清政府為鎮壓太平天國,允許讓漢族擁有武裝,建築的建造年代久遠。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對於研究大安寨鹽商宅院、自貢鹽業歷史具有一定的意義,反映了當時的建築設計風格,具有典型性。
50
大安區
大安寨芝蘭堂
大安區大安寨路120、126、132號
約820平方米
清代
2018年12月
芝蘭堂是大安寨鹽商宅邸群之一,位於大安區大安寨東南部,坐西北向東南,東南側坡坎下50米處為金生井、長生井鹽井,西南側為大安寨西式洋樓。建築始建於1913年,原系鹽商王姓家族住房,現居住大安鹽廠退休職工;大安寨芝蘭堂為兩層穿斗磚木結構建築,正房、偏房各1棟,成L型布局;建築結構比較完整,尤其是偏房正脊裝飾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對於研究大安寨鹽商宅院、自貢鹽業歷史具有一定的意義。
51
大安區
大安寨李氏樓房
大安區龍井街道和大社區
約530平方米
1914年
2018年12月
李氏樓房是大安寨鹽商宅邸群之一,位於大安區龍井街道和大社區,坐西北向東南,西側緊鄰王三畏堂。樓房在民國時期原系自流井鹽商李四有堂家族李瓊莆住宅,後居住退休鹽廠職工,現無人居住;樓房為羅馬建築風格,又稱“西式洋樓”,建築依地形建於高達2.5米的石砌堡坎之上,堡坎前側有石台階17級。該建築為磚木結構,樓地兩層,面闊5間,進深三間,大樓前設走廊。樓房後側另有廚房,廚房與樓房之間通過廊橋連線,廊橋下兩側各有一處天井。大安寨李氏樓房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對於研究大安寨鹽商宅院、自貢鹽業歷史具有一定的意義,體現了當時的建築設計藝術,具有典型性。
52
大安區
大安寨王三畏堂
大安區大安寨路78號
約140平方米
1913年
2017年12月
王三畏堂是大安寨鹽商宅邸群之一,位於大安區龍井街道和大社區,坐西北向東南,東側緊鄰大安寨西式洋樓(李氏樓房)。始建於1913年,原系鹽商王氏家族世居之地,現居住大安鹽廠退休職工;王三畏堂建築為穿斗磚木結構,面闊4間18.4米,進深2間7.5米,屋前有走廊。大安寨三畏堂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對於研究大安寨鹽商宅院、自貢鹽業歷史具有一定的意義。
53
大安區
大安區龍井街道和大社區大安寨路60號
約560平方米
清代
2017年12月
王三畏堂總櫃房是大安寨鹽商宅邸群之一,位於大安區龍井街道和大社區,西距大安寨南門180米;王三畏堂系清代自流井最大鹽商集團,總櫃房為家族田莊產業收租繳息之處。1950年土改後該建築歸房地產管理部門管轄,現住居民五戶,主要以當地退休職工為多;建築坐西北向東南,為穿斗木結構,包括正房、廂房各1棟,成L型分布,東廂房和正面吊腳樓已拆毀,廂房北端與正房西端構成一處小天井,宅院中有二處巨大石坑,主要用於接用雨水;王三畏堂總櫃房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對於研究大安寨鹽商宅院、自貢鹽業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54
大安區
大安區涼高山街道涼高山社區鹽店街4號
170平方米
中華民國1915年
2017年12月
涼高山鹽垣辦公房位於涼高山街道涼高山社區,南距內井公路10米,坐北向南,建築為穿斗式磚木結構。現在建築為私房(三戶),原來是買賣鹽的商店鹽垣,為官垣。主要經辦票鹽過秤納稅。凡進入鹽店街銷售的鹽斤,必須在關卡前過秤開單;凡購於鹽店街的鹽斤,亦必須在鹽垣辦公房過秤納稅後,方能出關卡。鹽垣辦公房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在自貢鹽業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55
大安區
大安區涼高山街道涼高山社區17號
約460平方米
清代
2018年12月
涼高山關帝廟位於涼高山支巷,與涼高山社區辦公室相距4米;據《李亨家族傳》記載,關帝廟系鹽商集資修建。20世紀80年代初,關帝廟正殿被拆毀,建民房五間,解放前為保甲長趙年清的辦公室,解放後關帝廟戲樓被涼高山地區醫院占用,樓下設診所,戲台作倉房。現為醫院部分職工居住,整個戲台被居民用夾壁牆隔斷。現存戲樓1棟,坐南向北,穿斗木結構,懸山屋頂,戲樓台口寬8.7米。戲樓兩側原各有通道進入關帝廟內,後右側通道改成居室,現只存左側通道;戲樓兩端建有人字型風火牆,通高11米。它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和歷史文化價值,其建築樣式和建築細部具有一定的藝術特色和價值。
56
大安區
大安區大山鋪鎮江姐村1組
155平方米
中華民國1920年
2017年12月
江竹筠宅位於大安區大山鋪鎮江姐村1組江家灣山坡地帶,建築坐西朝東。原宅為三合院圍合,江姐父輩為經營絲綢的商家,較為富裕;北側廂房70年代失火燒毀,現存正房、偏房兩部分建築,2007年維修後向遊人開放;建築整體成L形分布,穿斗木結構,懸山屋頂。正房面闊四間13,7米,進深6米。偏房面闊3間13.5米。江竹筠宅對於開發當地旅遊有一定的利用價值,是省市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非常具有紀念和教育歷史文化意義。
57
大安區
大山鋪鎮松林社區大山鋪鎮政府院內
約1000平方米
清代
2017年12月
大山鋪高家宅院現為鎮政府黨委辦公場所,宅院坐西向東。高家大院原為大山鋪王姓地主的住宅。民國期間,該宅被自貢大鹽商高雲從購置。1949年以後,高家大院作為地主財產被政府沒收。1956年人民政府在該大院內成立“自貢市大安區愛國鄉聯合診所”。1959年5月,高家大院成為“愛和人民公社”駐地。宅院四合院布局,前廳早毀,現存建築包括中廳、後廳及兩側廂房。建築呈中軸線對稱分布。中廳為抬梁結構,中廳正中為過道,左右為居室。左右兩側為廂房,正廳為穿斗木結構,懸山屋頂。內廂房外側各有一處小天井,其中左側後廂房拆毀後,變成凹型布局。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一定的建築藝術價值,是重要歷史事件的發生地。
58
大安區
大安區三多寨鎮南北街344號
約1280平方米
清代
2017年12月
三多寨陶淑堂地處自貢北部牛口山山頂三多寨寨北,東北北鄰思永堂,西南靠桂馨堂,李陶淑堂為李振修所建,1950年土改後,該建築被政府沒收,90年代賣於三多寨中學教師。陶淑堂原為三進四重堂四合院布局,穿斗土木結構,對稱分布,逐重抬高。現存前廳、後院和部分廂房,中廳及部分廂房損毀。在自貢鹽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在城市或鄉村一定地域內具有標誌性或象徵性,具有群體心理認同感。
59
大安區
大安區三多寨鎮南北街290號
約1320平方米
清代
2017年12月
三多寨桂馨堂地處自貢北部牛口山山頂三多寨寨北,東北鄰陶淑堂,南靠緊鄰顏福善堂與松齡堂。桂馨堂為顏昌英所建,前院舊時曾栽有桂花樹兩棵,故稱桂馨堂。1950年桂馨堂收歸國有,90年代賣於三多寨中學教師;桂馨堂建築為穿斗土木結構,原為四進五重堂四合院對稱布局,依地形而建,逐重升高;現存前廳、中廳、正房和部分廂房,朝門及外院和後罩房被拆毀。在自貢鹽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在城市或鄉村一定地域內具有標誌性或象徵性,具有群體心理認同感。
60
大安區
三多寨安懷堂
大安區三多寨南北街
約190平方米
清末
2017年12月
三多寨安懷堂坐西南向東北,始建於清末,為西式洋房建築,現僅存前廳,青磚結構。前廳前側為西式坊門,門上作兩額,上額為五角星,取自辛亥革命士兵軍帽帽徽圖形,寓漢滿回藏蒙五族共和之意;下額為“彭城第”大字拼寫,江西彭城是漢高祖劉邦發祥之地,“彭城弟”則說明安懷堂主人是劉邦後裔。安懷堂為鹽商劉慶堂所建。解放後被收歸國有,1958年曾用作公共食堂,後來又用作保管室。1980年初,將中、後廳房屋建築拆除。從後廳房屋中曾拆下劉光第親筆所書“雙壽碑”的石碑8塊,此碑現保存在富順文廟該建築與重要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相關聯,在自貢鹽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
61
大安區
大安區三多寨鎮南北街39-67號
約2600平方米
清代
2017年12月
三多寨葆智堂位於三多寨南門內約二十間店面的末尾,本地鄉民都叫它“新房子”,成為寨上的一個地名,坐西南向東北,西北面為三多寨葆信堂舊址,南面為三多寨寨南門;葆智堂為李斐成所建,李斐成系自流井大鹽商李亨第七子,曾經是自流井銅鐺的擋首;葆智堂院落規模浩大,且形制沒有遵循傳統營造規則,布局別具匠心,因地勢關係,大門設於左方,正對偏房院落。建築為磚木抬梁結構,建築內部空間高大寬敞,整體呈“品”字型布局,中部院落有吊腳樓、戲樓、中廳、正廳,南北兩側各有兩個側院,戲樓北側為主入口,戲樓東側有一水池。吊腳樓、戲樓和後院內照壁被拆,北側通道改道,其餘建築保存完好。該建築與重要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相關聯,建築形體組合或空間布局在一定時期具有先進性。
62
大安區
三多寨胡慎怡堂
大安區三多寨鎮南北街124號
約1850平方米
清同治六年(1867)
2017年12月
胡慎怡堂位於大安區三多寨鎮,緊鄰三多寨中心國小,建築坐西向東。胡慎怡堂為貢井鹽商胡元和家族建造,胡氏後輩樹經堂、懷經堂、慰經堂世居之地。20世紀50年代初被政府沒收,後為群樂鄉中心國小使用。今住村民十餘戶,主要以學校教師為主。建築為穿斗木結構,形制風格與桂馨堂、陶淑堂相仿,三進四重堂複合四合院布局,建築依託背側山體,層疊爬坡而建,建築與山體綠化融合一體。20世紀90年代,大門戲樓因新建國小大樓和公路被拆毀,現存有四處天井。該建築與重要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相關聯,建築形體組合或空間布局在一定時期具有先進性。
63
大安區
大安區鳳凰鄉永勝村觀音灘
370平方米
中華民國1942年
2017年12月
觀音灘船閘位於大安區鳳凰鄉永勝村觀音灘,東南距永勝村村委會3.5公里,跨威遠河東西向。閘壩面積370平方米,閘壩體均長53米,寬3-4米,通高4-5米。觀音灘船閘南北兩座閘體構成,使用電動卷揚機牽引閘門開合,它是威遠河上修建的十個雙堰閘之一,在世界上絕無僅有,是自貢堰閘建造上的特有形式,堰閘把整個河流攔斷,上閘進水進船,下閘放水放船。船閘建成後,增加航運量10倍。該閘由華北水利設計院設計,設計精良,至今建築完好。它體現了一定的科學技術價值,堰閘的布局在當時具有先進性,建築結構和施工技術反映了當時的建築工程技術和科技水平。
64
大安區
久大模範製鹽廠厂部舊址建築群(生產處辦公樓;行政辦公樓;質管處樓)
大安區人民路130號
建築面積為:生產處辦公樓603平方米;行政辦公樓495平方米;質管處樓約656平方米
20世紀50年代
2017年12月
張家壩製鹽化工廠厂部舊址,位於廠區東南部,由三部分建築組成,最北側為生產處辦公樓,中部為行政辦公樓(原黨委辦公樓),最南側為質管處樓(化驗樓)。新中國成立後,張家壩製鹽廠是自貢鹽場第一個公私合營利民製鹽廠,屬中央企業,由西南鹽務局代管。為發揮自貢製鹽和化工的優勢,50年代初期川南鹽務局籌建新廠,聘請蘇聯建築專家進行設計,厂部舊址的辦公樓及化驗樓建築為當時同期建造,現狀保存完好,有明顯的時代特徵。該建築材料、結構、施工技術反映當時的建築工程技術和科技水平,在自貢鹽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
65
大安區
大安區大安路西側
約3500平方米
1957年
2017年12月
大安鹽廠始建於1957年,是國家井礦鹽大中型骨幹企業、省級先進企業。1990年被列為國家輕工部重點支持企業。大安鹽廠曾經為自貢最大的製鹽工廠,隨著經濟調整和改善環境的需要,真空製鹽生產調整到舒坪工業集中區,原址真空製鹽車間作為工業遺產保護並加以合理利用。該車間是自貢城區遺存的唯一一處真空製鹽遺產。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城市發展與建設史上具有代表性,在自貢鹽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