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川古鹽道

務川古鹽道,是指位於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境內的一段古代貴州至四川的鹽道古蹟,該古鹽道以濯水為中心,濯水在清朝民國時期,思南、德江、鳳岡、務川到江口運鹽的必經之路,江口原屬四川省彭水縣管轄(現重慶市武隆區江口鎮),濯水去江口,經走大喜場、洞坳口、接龍橋、河壩上柿子坡,過老廠平、涼風埡、大樹子、韓龐嶺、斑竹林、獨石、野七岩、背雞灣、龍洞灣、保合場、溝邊、大梁子、酸泥坡,下甘溪(今潤溪),過王家岩、橋樑上、碑雞坳、回龍場、蔡家坪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務川古鹽道
  • 地理位置: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境內
簡介,對鹽道的說法,古鹽道上的山歌,古鹽道傳說故事,

簡介

濯水是古鹽道的中心,在清朝民國時期,思南、德江、鳳岡、務川到江口運鹽的必經之路,江口原屬四川省彭水縣管轄(現重慶市武隆區江口鎮),濯水去江口,經走大喜場、洞坳口、接龍橋、河壩上柿子坡,過老廠平、涼風埡、大樹子、韓龐嶺、斑竹林、獨石、野七岩、背雞灣、龍洞灣、保合場、溝邊、大梁子、酸泥坡,下甘溪(今潤溪),過王家岩、橋樑上、碑雞坳、回龍場、蔡家坪、桔根樹、狗屎崗、柏楊樹,下箢篼堡、周家溝,過洋水橋(今龍洋)、晏家灣,上五里埡,下汪家壩、上七里槽(中槽),偏岩子、環鋪子,走大路上屈家埡口,過馬鞍山、大鋪子、兩路口、梨子坪,下石鼻子、黃泥坡、七根堂、獅坪上、到上溪街,走小路比較險要,在環鋪子分路,過薅之槽,下新路口、十二盤、大貓、小貓、三岔溝,過大梁子,下羅兜壩,走上溪街。進口有上下街之分,芙蓉江與烏江匯合的東岸為上溪街,西岸為下溪街。貴州去運鹽的人基本都在上溪街。賣米的在石欄桿,背山貨(土特產)的在河邊交客店,背鹽巴的在羅兜壩,,當時貴州在羅兜壩設有鹽倉。要到下溪街,由石和尚坐船過河上坎到下溪街。
濯水到江口約150華里,人工運貨要走四至五天(來回)。濯水到務川、鳳岡、德江、思南,從濯水出去,由新橋上,石馬嶺、錦絮山,過泡木灣,下劉村溝,過黑崗子,上車南、打鐵坳。在1942年後改由石橋子,上青岡品,下盤海堡,過冷家壩,上古泥埡,過江隆,,下車南河、上車南岩口,到打鐵坳分路,下彭溪橋,過石朝門、米茶壩、高穴坡、觀音橋,上觀音坡,下大橋頭,上蘇麻坳,過石糞橋、下煙燈、銅鼓溪、過白泡坨、國家壩、康村壩、鎮南橋、桐子堡、野貓水、小灘頭、岩子頭、十八步、桃符壩,上黃煙坎,過文家灣,下打磨溪、窯罐廠、洋崗河,上長豐岩,過田家坡,下楊村壩至務川縣城。到思南、德江、鳳岡,經務川上接官坪,下龍燈,過徐家壩、牛塘、皂角兜、甘魚橋(現共青橋)、豐樂壩、田村壩,分路到鳳崗,上朱家坪,下大水、小水過河,經大屋基、綏陽場、葡萄坎、落馬店到鳳崗。去思南、德江則在田壩村過豐樂河,經廟壩、新田、平源,或由欄坎子到平源,去煎茶溪,左走去德江縣城,直走由鸚鵡溪,經大岩關或小岩關到思南。這些道路,在過去稱為鹽大路,在這些鹽道中,流傳著許多關於古鹽道的說法、古鹽道的山歌、古鹽道的一些傳說故事。

對鹽道的說法

因為使用運鹽工具的不同,對古鹽道運鹽人就有了如下的說法:濯水的“背子”、務川的“挑子”、思南的“奪子”。洋崗河以下的人運鹽是用背簍背,用圓盤打杵息氣,務川以上的人運鹽用扁擔挑,兩頭各放一半貨物,用肩挑。
思南的奪子比扁擔要粗長一些,中間有一個肩包,放的貨物時前輕後重,傾斜放在肩上,前低後高,有個連伸打杵,下杵在地,上抵在肩包上,可以休息換肩,約走5華里要蹬稍(休息)約半小時左右。在段路中叫背的為“背老二”、挑的為“挑子客”、扛奪子的為“奪子棒”。

古鹽道上的山歌

清早起來收拾收,收拾膽子下江口; 糧物山貨運去賣,背起鹽巴回貴州。 小妹路旁開客棧,油炒蛋飯香又甜; 請你客人進我店,又好相逢又好連。 江口上來梨子坪,背腳辛苦貴州人; 吃過多少油炒飯,丟出多少嫩夫人。 四川有個留郎妹,貴州有個望郎回; 力錢用在妹身上,家妻未得一分文。 古道背力路不平,雙手要把打杵穩; 走出多少冤枉路,會出多少明白人。
古道鹽路石頭多,翻山越嶺爬大坡; 緊緊握住背打杵,經常注意自己腳。 古道山巒又險惡,人多談笑多快樂; 但要請你注意點,唱起山歌容易過。一顆豆子圓又圓,推成豆腐賣成錢; 莫看我的生意小,小小生意賺大錢。 背力漢子是個棍,不夠幫助鋪子掙; 賢妻望郎拿錢轉,郎回家中是光棍。 我們奉勸下力漢,不要上當去受騙; 早出晚宿多辛苦,為養家口來掙錢。

古鹽道傳說故事

在四川有個“貴州水井”,它的來歷是在民國時期,貴州有幾個“背老二”走到溝邊(地名)及大梁子(地名)之間蹬稍(休息),路邊有一口水井,因是熱天,他幾個便在井邊取井水洗腳、洗手,被那裡的村民發現了,來找到他們,說他們把井水搞髒不能用了,要十吊錢賣給他們,這幾個“背老二”左說右說不行,只好湊足十吊錢買了水井,從此管這水井叫“貴州水井”。
在白泡坨對面岩上有個“斷腳桿”石影,人們說,從前有一個男人,在國家壩(地名)把別人的姑娘背起走了,那裡的人們拿著火槍追趕,他跑不贏,就從那岩上爬上去,背一火槍打斷了一隻腳掛在岩上,傳至如今。
民國時期,有一個男人背米去江口賣,他走小路經過十二盤(地名),回家來後他對妻子說:“這回十二盤吃夠了”。妻子說:“我在家這么節省,你卻一頓吃十二盤,下次我也要去”。不久那男人就叫上妻子一道背了幾十斤米,走到新路口,下走十二個石窖窩,走完一個窩,男人就說“我們吃了一盤”,把十二個石窩走完,就說“我們吃了十二盤”,妻子被男人哄了,從此女人再也不去了。思南、德江、鳳岡到江口運鹽一直到民國31年,務川到江口運鹽一直持續到1958年務川通車。江口在唐朝時設過縣,名信寧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