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東源井古鹽場始建於清鹹豐八年(1858)。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東源井古鹽場建成。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最終建成。
2018年11月,東源井古鹽場開工修繕。
2019年,東源井古鹽場天車修繕完工。
建築布局
東源井古鹽場,是自貢市鹽井低壓採氣,氣、鹵同采的典型代表。該古鹽場由古鹽井、古採氣工藝——康盆技術、古木質天車碓房、大車(牛拉車)、兩台電動卷揚機車、古木質機車房、過江房、古車心(卷揚提升)、石輸氣溝道、櫃房等構成。
主要建築
綜述
東源井是生產時間最長,採氣量最大,也是中國現存井鹽中仍在生產的最古老鹽井
天車遺存
東源井天車為六腳,高23.4米,過江房面闊1間7.3米,進深1間9.8米,機車房面闊1間11.8米,進深1間28.7米,機車房內電機一台,卷揚機2台。在機車房右側還保留著原始的牛車(大車)房,面闊1間6.8米,進深1間11.0米,在大車房上側是車心房,在硾房和過江房右側(靠河岸)是櫃房(遺址) 。
文物價值
東源井古鹽場因其得天獨厚的地質資源和奧妙的採氣工藝技術屬世界少見,它所具的學術研究價值和較完整的實物觀存,特別仍被生產所利用的鮮活現狀是研究鹽井科技歷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見證。
東源井古鹽場,是自貢市鹽井低壓採氣,氣、鹵同采的典型代表。在自貢古鹽場兩千多年來已開鑿出的一萬三千餘口氣鹵井中,生產時間最長、採氣量最大,是中國現存鹽井中仍在生產的最古老鹽井,在改造古代井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歷史文化
民國“主席”林森、愛國將領馮玉祥、新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賀龍元帥、聶榮臻元帥等曾先後蒞臨視察,中外地質、鑽井專家亦多有考察研究。
保護措施
1989年至2008年,國家、地方財政及企業累計投入維修整治資金390多萬元。
2008年2月,久大鹽業長山鹽礦、貢井區文物管理所在省考古研究院指導下,再次對東源井進行了全面考古調查,並由省考古院測繪,製作並實施了詳細的維修保護設計方案。
1985年9月,東源井古鹽場被自貢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2月,東源井古鹽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址
交通路線
從自貢城區出發,沿著省道305線,大約五六公里,就來到貢井城西邊
大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