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子井

磨子井

自貢鹽場的天然氣井。被譽為“火井王”。井址在今自貢東方鍋爐廠招待所旁。為陝西鹽商開鑿。清道光三十五年(1855)鑿成見功時,出現井噴和大火,初日噴氣量達100萬立方米以上。井噴被制止投入生產後,日產氣約15萬立方米,供數百口鹽鍋煎燒,直至1936年停止生產。

磨子井位於自流井區東北角(今東鍋廠消防隊附近,後因城市建設被拆除),曾是自貢鹽場盛極一時的天然氣井,日產量達 15 萬立方米,有“火井王”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磨子井
  • 地理位置:自貢東方鍋爐廠招待所旁
  • 所處時代清代
  • 日產量:15 萬立方米
文化典故,社會意義,井鹽文化,

文化典故

關於井名的來歷,民間還流傳著一段有趣的故事。大約在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一陝西人來到此地開鑿鹽井,5年過去了,主人耗盡家資也未見效果,最後將所剩的一副磨子賣掉,犒勞鑿井工人。飯後工人為報東家招待之情,繼續搗礁,頃刻,井內天然氣猛然噴出,天車礁房著火被焚。井口火焰高達數丈,映得滿天通紅,以致夜路不需燈籠火把,方圓幾里也不敢點燈,否則就有火災降臨的危險。從此,這口井也就因為一副磨子開鑿成功而聞名。
對磨子井的來歷雖眾說紛雲,但都與磨子相關。有兩種傳說,均為陝商在自流井辦井,鑿到半途,已傾家蕩產,將唯一的磨子賣掉買酒菜吃停工飯,飯後碓工感恩再上碓架,奮力頓鑿,終於成功。另一種說是:幾個窮人為籌集打井資金,邀約打石磨出售,用賣磨子的錢買來鑽具打井,最終成功。僅管流傳不一,都因磨子成井,故名磨子井。
磨子井
磨子井

社會意義

磨子井成就於清代鹹豐年間,這個時期正是自貢地區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天然氣用於煎鹽的極盛時期。從這個時期開始,自貢鹽場一躍而成為四川最大的鹽場,被譽為“鹽都”。

井鹽文化

“鹽都”的成名,磨子井具有標誌性意義。作為地名的磨子井,是自貢人憑藉大自然的饋贈,在世界上開啟對天然氣和井礦鹽進行大規模工業性開發的縮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