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井(明嘉靖時期富順地區開鑿的鹽井)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自流井是富順開鑿出的的新鹽井,位於當時富順境內的釜溪河西岸火井沱淺灘處。自流井是一口鹽泉從岩石裂縫中自然溢出地表,被人們發現後就地開鑿之井,後衍化為行政區劃地名。自流井老街上游的火井沱一帶,就是文獻記載的“自流古井”遺址地,也是自流井因井得名的發端。

這個地方鹽滷、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經過數十年的開發,便鑿成380眼鹽井及眾多天然氣井。到明天啟年間(1621—1627),自流井一帶已是一個井灶星羅棋布、天車鱗次櫛比的新鹽區,“正是由於以自流井為代表的鹽井的開發,宛若一種神奇的力量,使得在四川的西南部,一個以‘鹽都’聞名遐邇的城鎮,開始崛起”。這也是歷史上發現“自流井構造”(有天然氣、鹽滷並存的鹽井)並首次獲得“濃汪滷水”的記錄。富順井鹽再度發展情況,以《鹽井賦》形式記入了清段玉裁編著的《富順縣誌》中。至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在富順的自流井地區有鹽井8680口(1802年四川的鹽井總數共9296口),“自流井逐漸成為全省的鹽業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流井
  • 所處時代:明清時期
自流井是富順管轄的一座鎮,它得名於一口鹽井。這口井中的滷水,由於地面低於承壓水位,不用人工提汲,滷水就自行流到地表。當以富世井為代表的富順縣城一帶的鹽井開始凋敝時,自流井躍升為最主要的鹽場。為了管理鹽務,政府在自流井長駐一名縣丞,作為富順縣政府的派出機構。
明清時期,自流井是自貢地區主要的鹽業產地和經濟帶之一。
關於自然露頭的自流鹽井,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富順縣誌》、同治十二年(1873)富順縣知縣吳鼎立的《自流井風物名實說》里,均有談及;特別是近百年來,更多的鹽史專家、學者也都紛紛討論過自流井的起源問題盡皆莫衷一是:如1930年“對於自流井究竟發現於何時?曾經做過一次探索,雖然參考了不少資料,卻未得出結論,以至在報告上(川南十四鹽場沿革產銷報告)不敢貿然下筆,最後只好暫時闕如(這個報告內容,載入1933年刊行的《中國鹽政實錄》,拙稿一冊則歸入川鹽局檔案)”;1932年《四川鹽政史》第二篇第二節又說:“富順井灶始於晉,名自流井”;1956年7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的《鹽都漫步》,又有秦代論,另還有漢代論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