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徵(腸易激惹綜合徵)

腸易激綜合徵(疾病名)

腸易激惹綜合徵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腸易激綜合徵(IBS)是一種功能性腸道病狀,多由多種因素引發導致腸-腦互動異常。其主要症狀表現為腹痛、排便異常,伴頻率和(或)糞便性狀改變。常見類型包括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中國的普通人群中,腸易激綜合徵的發病率約在1.4%~11.5%間,但由於許多患者未就醫,實際數字可能高於此。這種病症可以在所有年齡段的人群中發生,但以中青年(18~59歲)更為常見,老年人(≥60歲)的患病率有所下降。女性的患病率略高於男性。

症狀不固定,可有腹脹、腹痛等症狀,腹痛一般發生在下腹部,忽隱忽現,常在排氣或排便後緩解。此外,可伴有如消化不良、胃灼熱反流等上消化道症狀;或乏力、尿頻、尿急及痛經等腸外症狀。腸易激綜合徵非傳染病,根據實際病情和症狀表現,應提早就醫。

治療腸易激綜合徵主要以改善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消除顧慮為主。主要療法包括改變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藥物治療、心理和行為療法等,具體療法由醫生根據患者個人情況,制定個體化的綜合治療策略。

雖然腸易激綜合徵的病程較長,也會反覆發作,但預後一般相對較好,大多患者在1年內症狀消失。具有嚴重心理障礙、病程長、既往有手術史的患者預後較差。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腸易激綜合徵
  • 別名:IBS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多發群體:中青年(18~59歲),女性患病率略高於男性
  • 常見發病部位:結直腸
  • 常見病因:飲食因素、腸道感染、 內臟高敏感性、胃腸動力學異常、神經系統異常、腸道感染、腸道微生態失衡、精神心理障礙
  • 常見症狀腹痛、腹脹不適、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消化不良、胃灼熱反流
  • 傳染性:否
  • 是否遺傳:否
病因,發病原因,誘發因素,症狀,典型症狀,伴隨症狀,就醫,診斷依據,診斷流程,就診科室,相關檢查,鑑別診斷,治療,一般治療,藥物治療,中醫治療,其他治療,預後,

病因

腸易激綜合徵(IBS)的病因和機制還未明確,目前認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腸-腦互動異常的結果。
有研究顯示,飲食因素(包括免疫性——即食物過敏,非免疫性——即食物不耐受兩個方面)可誘發或加重患者症狀,此外,腸道感染是中國人群患該病的危險因素。

發病原因

  • 內臟高敏感性
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對結直腸擴張的疼痛閾值明顯低於正常人,更易產生腹脹、腹痛等症狀。
內臟高敏感性能是腸易激綜合徵的核心發病機制,在該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胃腸動力學異常
腸易激綜合徵患者胃腸蠕動或增強、或減弱,或痙攣,對如進食、腸腔擴張、腸內容物以及某些胃腸激素的動力學反應過強,並呈反覆發作過程。
胃腸動力學異常是該病的重要發病機制,但不同亞型的腸易激綜合徵患者胃腸動力學改變情況有所不同。
  • 神經系統異常
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存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感覺異常和調節異常,腸易激綜合徵可以被認為是對腦-腸系統的超敏反應,包括對腸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
  • 腸道感染
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表明,腸易激綜合徵可能是急慢性感染性胃腸道炎症後的結果之一,其發病與感染的嚴重性及套用抗生素時間均有一定相關性。
  • 腸道微生態失衡
研究表明,腸易激綜合徵腹瀉型患者腸道內乳酸菌、厚壁菌和雙歧桿菌數量明顯減少及擬桿菌的增多,而腸易激綜合徵便秘型患者韋榮球菌數目增加。
腸道微生態失衡在該病發病中發揮重要作用。
  • 精神心理障礙
大量調查表明,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常伴發焦慮、抑鬱等表現,此外,急性和慢性應激事件,如失業、親人死亡、性虐待、體罰等均可誘發或加重症狀。

誘發因素

胃腸炎、食物不耐受、慢性應激、外科手術及某些藥物等因素是誘發或加重症狀的主要因素。

症狀

腸易激綜合徵起病以腹痛、排便異常為主,呈慢性、反覆、間斷髮作。

典型症狀

  • 腹痛
以下腹部為多,疼痛部位也可發生變化,較少夜間發作。發作和持續的時間缺乏規律,常在排氣或排便後緩解。
  • 腹瀉
持續性或間歇性腹瀉,糞量少,糊狀且含大量黏液,通常無血便。大多在晨起或餐後出現,每日腹瀉次數一般不超過10次。
  • 便秘
往往伴有便後不盡感,也可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多數患者一般情況良好,可有腹部壓痛,直腸指檢可發現肛門痙攣和痛感。

伴隨症狀

  • 上消化道症狀:如消化不良、胃灼熱、反流等。
  • 腸外症狀:如乏力、尿頻、尿急及痛經等。

就醫

當患者出現反覆發作的以下症狀,應及時前往醫院進行相關檢查。
  • 排便頻率異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
  • 糞便性狀異常(塊狀/硬便或稀水樣便);
  • 糞便排出過程異常(費力、急迫感、排便不盡感);
  • 黏液便;
  • 胃腸脹氣或腹部膨脹感。

診斷依據

腸易激綜合徵的診斷可參考羅馬Ⅳ標準:在缺乏可解釋症狀的形態學改變和生化異常基礎上,反覆發作的腹痛,近3個月內平均發作至少每周1次,伴下面2項或者2項以上症狀:
  • 與排便相關;
  • 症狀發生伴隨排便頻率改變;
  • 症狀發生伴隨糞便性狀(外觀)改變。
診斷前症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診斷流程

1.根據相關胃腸道症狀懷疑腸易激綜合徵時,應及早於消化內科就診。
2.醫生可能會進行詳細問診,病史採集內容包括:
  • 消化道症狀表現;
  • 年齡及發病時間;
  • 可能出現的伴隨症狀,患者的精神狀態;
  • 既往消化道病史及既往消化道疾病治療史,有無手術;
  • 全身病史、手術史、傳染病史;
  • 消化系統疾病家族史及用藥史。
3.出現“報警症狀和體徵”的患者需立即進行必要的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報警徵象”有:
  • 40歲以上近期出現症狀;
  • 近期出現消瘦、體重下降>3kg;
  • 貧血、嘔血或黑糞;
  • 黃疸;
  • 發熱;
  • 吞咽困難;
  • 腹部包塊;
  • 症狀進行性加重。
對有精神心理障礙者也應及時檢查。有針對性地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後,診斷腸易激綜合徵。
4.醫生根據患者病情特點評估嚴重情況及患者意願進行相關治療。

就診科室

消化內科

相關檢查

  • 影像學檢查
符合上述“報警徵象”者,家族中有大腸癌患者,年齡在40歲以上的患者,若近期出現排便頻率、大便性狀持續性改變或者症狀發作的形式改變或症狀逐漸加重,應當十分警惕,建議進行結腸鏡檢查以排除器質性疾病病變。
應空腹狀態下進行。
腹部CT檢查、腹部B超檢查
必要時需進行這兩種檢查,應空腹狀態下進行。
  • 實驗室檢查
血、尿、大便常規
三大常規是門診及住院患者要做的基本檢查項目。血常規檢查之前需要空腹12個小時。檢查前一天晚上,應該避免吃油膩的食物。
尿常規檢查採集尿液標本時,要求留取中段尿,女性應避免經期前後三天。
大便常規檢查前3天建議避免進食血製品,化驗前一天建議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保證充足的睡眠。
血生化、血沉、肝功能檢查
必要時可進行這些檢查,血生化主要檢查血糖肌酐情況和甲狀腺功能。
  • 病原學檢查
糞便標本應該在疾病早期,抗菌藥物開始治療以前採集,應於排便後立即檢查。從膿血和稀軟部分取材,寒冷季節標本傳送及檢查時均需保溫。

鑑別診斷

腸易激綜合徵常與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同時發生,診斷時需注意排查,以免漏診。
此外,該病還常需與以下疾病進行鑑別。
疾病
鑑別要點
慢性細菌感染
多次糞便常規及糞菌培養有陽性發現,以及充分有效的抗生素系統性治療後症狀改善明顯,可明確診斷。
有腹瀉,但大便中常有脂肪和未消化食物。
結直腸腫瘤
結腸腫瘤也可以出現腹瀉、便秘等類似腸道功能性疾病的症狀,特別是對老年人應注意,可進行X線鋇劑造影檢查或結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
有發熱、膿血便等異常表現,經X線鋇劑造影或結腸鏡檢查可以鑑別。
甲狀腺功能亢進可出現腹瀉,甲狀腺功能減退可出現便秘,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可出現便秘,可進行甲狀腺、甲狀旁腺功能檢查以進行鑑別。

治療

腸易激綜合徵的治療以改善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消除顧慮為主。主要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心理和行為療法,具體來說,醫生會根據患者個人情況,制定個體化的綜合治療策略。

一般治療

明確誘發因素,並設法予以去除;指導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避免進食誘發症狀的食物。告知患者腸易激綜合徵的性質,解除顧慮。對伴有失眠、焦慮者可適當給予鎮靜藥。

藥物治療

名稱
作用
解痙劑
改善腹瀉型患者的總體症狀,對腹痛症狀緩解的療效明顯。治療應包括抗膽鹼藥(如東莨菪鹼)、平滑肌抑制劑(如美貝維林和阿爾維林)、胃腸道選擇性鈣離子拮抗劑的四胺衍生物(匹維溴銨奧替溴銨)以及外周阿片受體拮抗劑(曲美布汀)等。其中抗膽鹼能藥物應短期使用。
止瀉劑
改善腹瀉症狀。洛哌丁胺可以使腸道蠕動速度減慢,充分吸收腸道內的水和電解質,減少腹瀉發生。複方地芬諾酯(複方苯乙哌啶)、吸附劑雙八面體蒙脫石對改善腹瀉症狀也有效。
導瀉劑
一般主張使用作用溫和的輕瀉藥以減少不良反應。
動力感覺調節劑
5-羥色胺(5-HT)對外周平滑肌、分泌、蠕動、外在神經、感覺神經元、迷走神經和脊髓傳入活動有多重作用,5-HT受體拮抗劑阿洛司瓊可以緩解女性腸易激綜合徵腹瀉型患者的疼痛、排便急迫感和排便頻率,但應警惕不良反應如缺血性腸炎等的發生。
抗精神病藥物
緩解存在精神心理問題的中重度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症狀;對於無精神異常的患者,在其他藥物無效時也可以給予抗抑鬱治療。
干預腸道菌群

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肝鬱脾虛是腸易激綜合徵發病的重要病機,中藥多用疏肝解郁、健脾行氣藥,具體辨證處方。
中醫因其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整體調整,可彌補現代醫學對腸易激綜合重疊症狀及伴焦慮抑鬱患者等治療方案的不足,減少西藥長期服用的不良反應,在腸易激綜合治療方面有獨特優勢。

其他治療

西方學者研究發現特定的碳水化合物攝入與腸易激綜合症狀相關,可採用排除性飲食療法確定引起症狀的食物,在此基礎上制定個體化食譜。

預後

雖然腸易激綜合徵的病程較長,也會反覆發作,但預後一般較好,大多患者在1年內症狀消失。
腹部症狀持續的患者預後較差,約5%~30%的患者在5年後仍有症狀。
有嚴重心理障礙、病程長、既往有手術史者提示預後不良。
嚴重性
腸易激綜合徵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影響患者工作、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
參考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