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地點
古之聶北
西周前期,周康王
姬釗賜封地聶北(也作“乜北”,今山東省茌平縣
賈寨鎮)予
呂衡,位置與
邢、
衛、
齊三國交界。因為領土不大,領主又在
衛國為官,因而沒有建國,也不屬任何一國。
東周春秋後期,衛滅邢,併入衛國領地,與
晉、齊兩國交界。
今之聶北
古之
聶北,大至今以對角線畫
賈寨鎮張名揚村至肖莊鎮朱樓村的範圍(境內除朱樓村外現均在賈寨鎮境內)。
賈寨鎮,現今屬於山東省的
茌平縣境西部,地處聊城、臨清兩地中間。聊夏公路(聊城——
夏津)、省道075交錯在鄉境內穿過,交通便利。全鄉轄37個行政村,2.8萬人,5.1萬畝耕地面積,其中蔬菜面積1.7萬畝,總產4萬噸,蔬菜收入2500萬元。
姓氏歷史
聶姓是衛國110氏之一,聶姓受姓是衛(楚)大夫食采於聶。《周源流史》與我們的老譜相吻合,是一部難得的聶姓來源很有參考價值的典籍。還有姓氏書籍記載:
《中華古今姓氏大詞典》
聶: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藏、苗白、回、土家、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藏。其源不一:①鄭樵注云:“衛大夫食采於聶,因氏焉。望出河東、新安。”聶北,本春秋邢地。邢為衛滅,遂為衛邑。故址在今山東聊城。
衛大夫,《廣韻》、《韻譜》均作“楚大夫”,則“聶”,或為楚邑:又,《中國姓氏大全》稱:“古有地名聶北,春秋時屬邢國(在今山東茌平西)(按:茌平,當作荏平)。邢國滅後屬齊。”與前所言均別,錄之以備考。②藏族之聶姓,則為聶赤贊普之後,有父系六族,其中有聶氏,此以氏族你名為姓,見《中國人的姓名·藏族》。
《中國姓氏大全》:
聶:《百家姓》收,分布很廣。戰國時韓有聶政,唐代有詩人聶夷中,清代有聶士成。來源:(1)春秋時衛國大夫(一說楚大夫)食采於聶,因以地名為氏; (2)古有地名聶北,春秋時屬邢國(在今山東茌平西)。邢國滅後屬齊,居者亦以地名為氏。。
《姓解》:
楚大夫有食采於聶者以為氏,史有聶政,吳有將軍聶友。
《姓韻》:
見姓解纂、廣韻、韻譜。
《中國姓氏尋根》 :
聶:春秋時,衛國有大夫封邑在聶(今河南清豐縣北),因此稱為聶氏。
戰國時有俠士聶政,三國時吳有丹陽太守聶友,唐代有詩人聶夷中,明有哲學家聶豹。
《中華姓氏大典》 :
《廣韻·葉》:“聶,姓也,楚大夫食采於聶,因氏”
《元和姓纂·二十九葉》:“衛大夫食采於聶,因氏。《史記》軹人聶政,殺韓相俠累。漢穎川太守聶良;護羌校尉聶尚。又有聶壹。《吳志》:將軍聶友。石趙染閔中書舍人聶熊,清河人。《通志·二七·以邑為氏》:“聶氏望出河東,又新安。”
《姓解·四》:“楚大夫有食采於聶者以為氏,史有聶政,吳有將軍聶友。”
《古今姓氏書辯證·二十九葉》:“謹按《春秋》:‘魯·僖元年,齊師、宋師、曹師次於聶北,救邢。’《注》曰:‘聶北,邢地。’詳此,則聶為衛地。《元和姓纂》曰:‘衛大夫食采於聶,因以為氏。’是也。《廣韻》:以‘聶’,為‘楚’,誤。春秋時楚大夫有攝叔
蓋攝聲近而聶,然則叔之先乃衛大夫。《史記》軹深井裡人聶政,宜為攝叔之後。後漢護羌校尉尚,穎川太守良,吳將友,石趙中書令熊,清河人。唐末文士夷中,五代將軍聶知遇,宋歙州聶氏,唐鴻臚卿師道,楊行密奏為問政先生,始葬新安,七世孫冠卿·字長孺,大中祥符二年進士,官翰林學士。洛陽聶崇義,國子司業。”
《急就篇·下》:“楚大夫有食采於聶,因氏。韓聶政,漢聶壹、聶尚,吳聶友,唐聶夷中、聶師道。宋聶崇義、聶冠卿。”
【按:“軹”縣:戰國屬魏,地在今濟源縣南。聶為衛邑,聶政之先,當為衛人而後居於軹,又避仇適齊。與楚大夫攝是否一族,關係不大,實不需引入攝叔一說。】
《姓觹·十六葉》:“《千家姓》云:‘河東族’”。
《中華萬姓溯源》 :
聶:春秋衛有大夫食采於聶(今山東)茌平西)。因邑為氏。望出河東(今山西永濟東)、新安(今河南澠池東)。
《古今姓氏書辯證》 :
聶:謹案:《春秋》:魯僖元年,齊師、宋師、曹師次於攝,北救邢。《注》曰:聶北,邢地。詳此即聶為衛地。《元和姓纂》曰:“衛大夫食采於聶,因以為氏。”是也。《廣韻》:以衛為楚,誤矣。春秋時楚大夫有攝叔,蓋攝、聶聲相近,然則叔之先迺衛大夫。《史記》軹深井裡人聶政,宜為攝叔之後。後漢護羌校尉尚,穎川太守良,吳將友,石趙中書令熊,清河人。唐末文士夷中,五代周將知遇,宋歙州聶氏,唐鴻臚卿師道,楊行密奏為問政先生,始葬新安。七世孫冠卿·字長孺,大中祥符二年進士,為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知制誥,有傳。弟世卿,為太常博士。冠卿五子:友仲、平仲、儀仲、文仲、公仲。世卿一子,荀仲。河南洛陽聶氏,國子司業兼太常博士崇義,有傳。
此外,還有一些介紹聶姓來源於衛(楚)國大夫的姓氏典籍工具書,如:
1、(宋)鄭樵,《通志·氏族略》註:衛大夫食采於聶,因氏焉。望出河東、新安。。
2、(明)凌迪初,《萬姓通譜》:聶,河東。徵音。衛大夫食采於聶,因氏焉。又,望出新安。
3、(明)《萬姓總譜》: 聶,《氏族大全》說:楚國大夫的食地在聶,於是便以聶為姓。《路史》說:衛國侯君同宗之後代。《千家姓》說:古代家族在河東郡。
4、(清)《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聶,河東。徵音。衛大夫食采於聶,因氏焉。又,望出新安。
5、《中國姓氏尋根》:“聶、春秋時,衛國有大夫封邑在聶(今河南清豐縣),因此稱為聶氏。”
6、(宋)陳彭年等,《廣韻》 :楚大夫食采於聶,後人因以為氏。望出河東、新安。
7、《貴姓何來》:聶氏起源於春秋時期,是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的。春秋時,衛國有個大夫被封到聶(山東省茌平縣西部)。被封在聶邑大夫的後代有的用封地“聶”作為自己姓氏。
8、漢·史游:《姓氏急救篇》註:聶本地名,因以為姓。
9、唐·林寶:《元和姓纂》:衛大夫食采於聶,因氏焉。
10、中國人最常用的100種姓氏:聶——姬姓子孫,源自聶國。
11、《百姓祖宗源流集》:聶,(祖居堂號)秦置河東郡,現在山西省夏縣。(得姓始祖)古代春秋時,楚大夫受封於聶,享用那裡的物產。其子孫便以封地名為姓,相傳姓聶。
12、《百家姓溯源》:聶,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起源可分兩支:①春秋時,衛國有大夫封邑在聶(今河南清豐縣北),後代子孫以聶為姓,稱為聶氏②古有地名聶北(山東茌平縣西),年齡時屬邢國,邢國死亡後屬齊居者以地名為氏,亦稱聶氏望族居河東郡(今山西夏縣北)
13、《神州姓氏大全》: 聶,《百家姓》收,分布廣戰國時韓有聶政,唐代有詩人聶夷中,清代有聶士成來源:①春秋時衛國大夫(一說楚國大夫)食采於聶,因以地名為氏;②古有地名聶北,年齡時屬邢國(今山東茌平西)邢國死亡後屬齊,居者以地名為氏 。
聶姓比較早(明宋以前)的譜記載:
《聶氏大成族譜》,該譜由吉水、永豐、樂安(宜黃、清江、豐城)等縣聶姓合修,記載道:
《遷徙》……以忠公承殳僎衛大夫爵食采聶郡遂為聶氏受姓之 祖。
《增田五修族譜老序》據厥族之源考之聶之受姓粵自春秋時以忠公食采聶郡。始數傳迄昭公為漢代……
《聶氏大成族譜》:按吾聶氏自以忠公承殳爵食采聶郡遂以聶為氏。則公固為聶氏一世祖矣。
《聶氏大成族譜世系》:一世始祖以忠公:“公承厥考,僎公衛大夫爵食采聶邑,甚得屬地之民心,時狄人侵侮我 , 祖奮神勇秉斧銊起義師佐文公,以忠與君錄其功,周天子賜姓以聶,故公為聶氏一世祖。”
下歐的《樓源聶氏族譜》記載:
《宋熙寧聶氏宗譜序》惟我聶氏之來由衛大夫食采於聶,遂以邑為氏。
《永豐樓源聶氏重修譜序》謹按聶氏受姓於衛大夫奭,受郡於漢太傅昭……。
《遷徙》……以忠公承殳僎衛大夫爵食采聶郡遂為聶氏受姓之 祖。
《歷代仕宦科名錄》以忠公承殳僎衛大夫爵食采聶郡,衛為狄滅,
佐文公興天子,賜姓以聶,公則聶氏受姓之祖也。
《譜例十條》一、吾姓自以忠公承衛大夫僎食采於聶遂為聶氏。……
《拿埠聶氏族譜》記載:
《七修譜序》聶之姓何昉乎,周成王時衛大夫奭食采於聶,因受姓焉,……
《譜源說》雍正甲辰初秋余,君銓公所藏手錄細心查考,知我聶姓始於衛大夫奭食采於聶,因受姓焉,聶故晉陽霍州地,……。
新幹縣寨下《新乾秋山聶氏族譜》:
《三修世系舊引》竊按吾族受姓原自衛大夫奭食采於聶地,即山東晉陽霍州也。……
《四修族譜序》……因閱舊碟乃知聶受姓於晉陽之大夫奭而吾族自達義公以來已經數百餘歲,……
《譜源說》雍正甲辰初秋余,君銓公所藏手錄細心查考,知我聶姓始於衛大夫奭食采於聶,因受姓焉,聶故晉陽霍州地,其後昭公傳十七代曰達義公……。
《七修族譜序去六修四十九年》聶之姓何昉乎,周成王時衛大夫奭食采於聶,因受姓焉,……
《七修族譜序》其始祖所自出者,考聶之先本姬姓也,畢公桌(有點象桌,但是裡面不是一橫,是一個又字。該字打不出來)之後,為衛大夫食邑於聶,遂為聶氏。
《熬溪聶氏譜序》,其中包括川塘聶坊、邵隆譜序:
《熬溪聶氏譜序》……聶之受氏出自衛大夫弼,食采於聶。春秋魯僖元年,齊師、宋師、曹師次於聶北。聶在邢衛之間,今山東聊城縣東北有聶城,即其地。其後,子孫以邑為氏,而世居霍邑(今山西霍州),故河東著望。……
《川塘聶坊聶氏譜序》:……稽聶之鼻祖實春秋衛大夫弼食采於聶因以得氏。……(大元元統乙亥歲秋月)
《聶氏原委序》我姓實始春秋,衛大夫有功於王室,周天子錄其功食采於聶邑,因以為姓,肇自河東,慶衍於河內之軹縣深井裡。……
《川塘聶坊聶氏譜序》:余未釋褐時嘗過舍姻聶氏家焉。閱其譜牒遡其嵿末,系春秋衛大夫弼食采於聶,功於王室,周天子緣聶賜姓,以表厥公,聶之姓所由來也。……(明崇禎三年庚午歲臘月)
隆聶氏二修譜序》……稽我姓自奭公受氏於周《邵,迄今幾三千餘年。……
《歷代仕賢圖》奭:佐衛食采聶郡,有功於王室,周天子錄其功而賜姓以聶。聶氏受姓,始此河東,至七代孫,名曰政。政:居河內軹縣……
《安徽太湖聶氏譜》中的的序:
《聶氏得姓辯》吾族得姓之始,曰衛大夫,是姬姓之裔胄也。食采於聶,是聶為衛邑,以邑為氏者也。今即衛之疆域考之,南陽為衛邊邑,在衛之西境,以晉接界;莘為衛之東;北境與齊晉宋魯錯壤;南楚邱為衛邊邑,在衛之南境與曹宋錯壤。
《續修宗譜原序》……稽諸往軼,聶自衛大夫食采於聶邑,因以為姓。……
《聶氏宗譜原序》……按聶氏自衛大夫受姓以來,傳自師道夷中……(宋元佑8年孟春,龍圖閣大學士蘇軾拜撰)
《河東郡聶氏淵源錄》我祖衡公為衛大夫食采於聶,因以為氏,故衛康叔之裔也。衛康叔周武王同母末弟也。蓋自后稷有粒我蒸民之德,故代生聖哲世續聖緒。開周家八百年之業,演姬姓之嗣,源遠流長,根深而枝茂。……
《聶氏得姓歷代世系圖》衡公一名奭,周武王時為衛大夫食采於聶,因以聶為姓,為一世祖焉,
《聶氏譜序》按聶氏自衛大夫受姓以來,傳自師道夷中……(元佑8年孟春)
《聶氏族譜續修新總序》據考聶氏家族源遠流長。上古以來,我祖原為姬姓。自周奭公為衛大夫食邑於聶,以邑為姓,始得姓為聶氏。聶邑為古晉陽霍州之地,今天下之聶氏,皆同屬於周奭公之後裔,均發跡古霍州之地。……
《續修新序》溯我始祖原為姬姓,自周奭公為衛大夫食邑於聶,以邑為姓,始得姓為聶氏。發跡古晉陽河東霍州之地。……
《泰和桃源聶氏譜》中的的序:
《舊序二》聶氏之譜以衛大夫奭為始祖,世居霍邑。……
《舊序三》聶之先自衛大夫奭食邑於聶,以邑為氏。聶故晉陽霍州地。……
《聶氏譜原》……考先大夫所授,乃知聶姓始於衛大夫奭食采於聶,因以得姓,聶即今晉陽之霍州也。……
《吉水大巷聶氏譜》中的的序:
《聶氏重修族譜自序》……乃知吾受姓祖奭公大夫以食采始聶也。……
《聶氏族譜序》乃知系齊大夫奭公之後。……
《序》……追本湖源余先大夫奭公食采於聶,亦公侯之枝葉也。……
《登士郎聶雄老姻翁大人墓志銘》吾村聶氏系齊大夫奭公之裔。……
《文水仁壽六都大巷聶氏流源圖·河南開封府原武縣慶衍霍州之派》受姓之祖:奭,齊大夫食采於聶,因以姓焉,地屬河南開封原武縣。
分布歷史
北宋時期,約有9萬人,排宋朝百家姓127位,主要分布安徽、山西、河南、江西、湖南。其中在安徽最為集中,占總聶姓人口28%。
南宋時期,北方多戰亂,江西、安徽、江蘇較多分布。
元代,逐有往湖北、湖南兩省遷徙趨勢。
明代,約有18萬人,排明朝百家姓94位,逐有往廣東、雲南兩省遷徙趨勢。但總體集中在江西,占總聶姓人口近69%。
清代,因為清初四川人口大幅消減,跟隨“
湖廣填四川“的人群,向重慶
江津、四川遂寧遷徙的較多。
當代,約有140萬,占全國人口0.11%,排共和國百家姓122位,主要分布湖南、江西、貴州、遼寧、安徽、河北、四川。其中湖南最為集中,占總聶姓人口10%。
錯誤的說法
錯誤說法一
南宋
王應麟《姓氏
急就篇注》:“春秋時齊國丁公封其支庶子孫於
聶城(今山東省
茌平縣西)為齊國附庸,稱聶國。後世子孫以國為氏”。
錯誤原因:記載錯誤,查閱史料,
周代歷史上不存在聶國,
西周康王
姬釗賜給
呂衡的
聶北比現今的
賈寨鎮面積還小一點,且地處當時的
邢、
衛、
齊三國中間,不屬任何一國,領主又在
衛國為官,因而不可能存在國家的實權和機構,只能是一小塊蓋了
城池的私有封地而已。歷史有記載是
邢國土地,沒錯,但成為邢國的土地是西周后期的事了,後來聶北被邢國吞併。
錯誤說法 二
得姓始祖:源於
呂望(呂尚、姜尚、姜太公、呂太公、齊太公)。
錯誤原因:時間錯了。史料記載是齊丁公時,那時候姜子牙已經不在多年了。
而且也不能是齊丁公,因為封地是周康王
姬釗封賜給
呂衡(齊丁公的庶子)。所以得到封地的人是呂衡。
錯誤說法 三
出自
姬姓。錯誤原因:人物錯了。史料記載封地是周康王姬釗封出去的。可姬釗封出的地塊兒就多了,按照此說法的話,在周那個年代,誰得地誰改姓,天下那么多諸侯哪個不是周天子分出去的呢,都能說得姓始祖是周天子么?應該找著那個被封賜的那個人,才是得姓的先人祖宗。
錯誤說法四
“食采於聶”中的“聶“在今河南省
清豐縣高堡鄉北乜村。
錯誤原因:地點錯了。據多方史料考證,衛大夫采邑地為今山東聊城東北,即茌平縣
賈寨鎮、肖莊鎮一帶。而且從地理方位、當時的領地劃分及“狄國伐邢”時邢侯往
齊逃跑的路線來看,
聶北不大可能是今天的清豐縣北乜村。
錯誤說法五
古有地名聶北,春秋時屬
邢國(今山東省
茌平縣西),亡後屬齊,居者以地為氏。
錯誤原因:地理劃分錯誤。史料記載,邢國是周成王所封,
姬姓,侯爵。先後傳二十世,歷五百餘年。疆域主要在
太行山以東,
滹沱河以南,漳河以北,
故黃河以西,包含今邢台市全部、石家莊南部、
邯鄲大部、及
衡水、臨清之一隅。
由此我們就知道錯誤了,今茌平縣在聊城,與
邢、
衛、
齊三國緊鄰,不屬任何一方。也就是說聶姓起源與邢國無關。時間點錯了,成為邢國的土地是
西周後期的事了。而且歷史上“狄國伐邢”、“齊桓公重建邢衛”的時候,已經到了東周春秋時期,聶北早已不再是
呂衡後人的私有封地了,而歸
邢國管轄。後來邢國被滅,又先後歸衛、魏、齊管轄。歸魏國時,
聶北因與
齊國交界,多戰火,
聶城被廢棄,城中的百姓已逃散。
錯誤說法六
出自他族有聶姓或改聶姓:宋時猶太人入中國,在元、明時採用漢姓,其中有聶姓。清滿洲人姓,世居遼陽。今滿、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錯誤原因:聶姓起源於齊地,那邊是漢文化中心,跟這裡所講的聶姓沒多大關聯,我們現研究的是漢姓聶。而且對於苦學漢語的老外來說,相比沒劉、張、李、孫、趙,念起來更順口些。所以取聶姓的外國人畢竟是少數。
姓氏族譜
郡望堂號
郡望
指今整個山西省。
秦初(前221年)置郡,治所在
安邑(今山西省
夏縣)。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省
永濟市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
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
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
平陽(今山西省
臨汾市),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
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
淳安縣)。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
休寧(今安徽省
休寧縣),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省
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
新安(今浙江省淳安縣),後不復變。
清河郡:西漢太祖劉邦五年(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前43- 前39年)後期為郡,治所在
清陽(今河北省
清河縣)。東漢改為國,移治
甘陵(今山東省
臨清市)。
堂號
三禮堂:湖北省
荊州市
監利縣聶族的堂號,人口七萬餘。
積善堂:江蘇省揚州市、上海大豐農場、加拿大多倫多聶族堂號
垂裕堂:湖南省衡陽市
衡陽縣聶族的堂號,人口五萬餘。
家譜文獻
排行詩
山東省濟南市
濟陽縣聶氏字輩:“… 三中,建立振月“。
山東省
泰安市聶氏字輩:“泗上克玉傳,兆升修紀廣,紅慶永可維”。
山東省
濟寧市聶氏字輩:“衍培高吉,遵尚其智,起俞世業,永守義爭”。
山東省
臨沂市費縣聶氏字輩:“永… 廷懷,京印家發廣”。
河南省濮陽市
清豐縣聶氏字輩:“萬克清義金,章學有才會”。
湖北省
孝感市聶氏字輩:“奉(鳳)丹廷華,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學道盛世,富康耀宗”。
湖北省孝感市
應城市聶氏字輩:“太成學守中,文恆大勝充”。
湖南省
邵陽市武岡市聶氏字輩:“同奉仕受永,希美元學宗,祖才嘉惠紹,友正善相從,宋代榮旌表,齊邦應爵封,貽謀期繼遠,景運慶時逢。立定奇英志,芳名萬世揚,師儒能後啟,節義克前光,講教崇賢聖,衡文選俊良,承先多國傑,德澤盛隆昌”。
湖南省益陽市聶氏字輩一:“包兆玉學風雲廣”。
湖南省益陽市聶氏字輩二:“仕元敷致承,締恩舉相卿,添子仲貴良,顯興榮文萬,世大永吉仁,家傳昭篤慶,貽緒啟隆昌,詩禮崇先正,宗功錫澤長,億載恆保定。”
安徽省
安慶市潛山縣聶氏字輩:“嘉學明時盛,詩書世代昌,聞聲鹹大振,茂德定齊芳”。
安徽省
六安市壽縣聶氏字輩:“林修成雲桂,維宗盛世傳。紹芬芳學典,德厚慶多全”
江蘇省徐州市
豐縣聶氏字輩:應世毓文,培士學宗,道先金心,修法敬訓,念勤孝良,守本安善,永保華方
江蘇省南京市
浦口區聶氏字輩:“國家友大行聖,為師則永昌“。
江蘇省南京市
溧水區聶氏字輩:“正月總林繼,異尚啟茂本,士可大學。道宜在新民,中庸定理正綱常“。
江蘇省揚州市、上海大豐農場、加拿大多倫多聶氏字輩:“元錦長國萬,有德世遐昌。惟仁新廣大,文學定安邦。”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聶氏字輩:“大國萬金玉,長永世青年,文歲兆安耀,敬義德道恩,陽光照庭富,興旺福壽康。”
江西省
九江市聶氏字輩一:“金應聞先子正秀永發興國清天下順富貴的德安寧”。
江西省九江市聶氏字輩二:“世乾克鴻運少書香”。
江西省九江市
瑞昌市、
武寧縣聶氏字輩:“智海成國彥文武玉庭芳”。
雲南省昆明市聶氏字輩一:“君臣敏學文,昌國本盛世”。
雲南省昆明市聶氏字輩二:“國正天興順,官清民自安”。
雲南省昆明市
尋甸縣聶氏字輩:“國家富有,山水相連”。
重慶市
黔江區、
彭水縣聶氏字輩:“朝言文鳳廷,應有百萬明,紹國禮學顯,榮華世澤興,仁子登中孝,克昌振家聲,光天開宏德,大順必永成。”
重慶市
萬州區聶氏字輩:“國章文字禮義,學道發福其家詩”。
重慶市奉節縣聶氏字輩:“啟,徐,斗,頂,其,仁”。
重慶市
巫山縣聶氏字輩:“榮建歷宗鳴,世啟鴻隆昌,受廷守維茂,興學應家邦”。
四川省
遂寧市聶氏字輩:“忠梁世志嗣,秀榮顯文章,華國正經(天)仕,富朝兆采常,書記乾南永,泫承坤北長,和元全譜吉,登厚會霖昌,大有輝千育,中孚耀萬江,衡貞金玉代,毓德知三光“。
四川省
廣安市
廣安區聶氏字輩前十四世:宗艮征尚應繼友,良登載安國世正。後義取十六世:天開仁文,賢俊光明,朝廷輔治,會濟昌榮。
四川省廣安市
岳池縣、
蓬安縣聶氏字輩:“維敬鳳登國朝,永少元明長慶富貴,四代昌榮”。
四川省成都市、
綿陽市聶氏字輩:“世代榮華啟,嚴登季少忠,文明成舉秀,亭貴永如松”。
四川省
樂山市沐川縣聶氏字輩:“亮子閏鑾廷,弘懋聖文有天雲,相元大光永安,世昌望重家貴隆,輔弼喜慶明良運,臻道泰會際平康”。
四川省
宜賓市聶氏字輩:“興容同希宗,延光有儒鴻,才敏孟學士,明德應世崇”。
四川省宜賓市
筠連縣聶氏字輩:“朝運際多昌,道正登孝友安”。
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聶氏字輩:“...道德傳家,正大光明”
重慶市開縣麻柳鄉 源於重慶市( 四川) 紹 緒 啟 錢 忠
擴展閱讀
姓氏名人
人物姓名 | 所處時代 | 家鄉籍貫 | 主要事跡 |
| 西周 | | |
| |
| |
| |
| 東周·春秋 | | |
| 東周·戰國 | | |
| 西漢 | —— | |
| 東漢 | | |
| 三國時期·吳國 | | |
| | —— | 畫家,善畫人物 |
| 唐代 | | |
| | | 將軍,因叛亂被殺 |
| 北宋 | | |
| | 曾任戶部尚書,被金軍殺害 |
| 元代 | | |
| 明代 | | |
| | 翰林學士,著《東軒集》 |
| 清代 | | |
| | |
| 民國 | | |
| 共和國 | | |
| | |
| | |
| | |
| |
| | 美國 華裔女作家,獲“1982年美國五十州藝術傑出貢獻獎” |
| | |
| | |
聶春芳 | | 書畫家,書法《蘭亭集序》《讀書破萬卷》、繪畫《煙霞嘉陵》等 |
| | |
| | 少將,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 |
| | 內地男演員 |
| | |
| | |
| —— | |
| | 內地男演員,獲“2014年四小生”稱號 |
滿族的聶姓
滿族聶格哩氏,滿語為“Ninggeri Hala”,世居
葉赫(今吉林省
梨樹縣葉赫鄉)、輝發(今吉林省
柳河縣、輝南縣、
樺甸市)等地,後多冠漢姓為聶氏。
滿族聶佳氏,滿語為"Ninggiya Hala",這是滿族的脫譜姓氏之一,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
襄平(今遼寧省
遼陽市),今北京市滿族中有此姓,所冠漢姓即為聶氏。
滿族寧古塔氏,滿語為“Ningguta Hala”,漢義“六”,既清六祖世居地,以地為氏,所冠漢姓為寧氏、劉氏、艾氏、文氏等,世居
寧古塔(今黑龍江省
寧安市)、綏分(今黑龍江省
綏芬河市)、
琿春(今吉林省
琿春市)、訥殷(今吉林省撫松縣)和佟吉(今吉林省
敦化市)等地。該支聶氏始祖為寧古塔·聶牛克,滿洲鑲黃旗人,世居寧古塔,其父為寧古塔·僧格,在後金國建立初期率三百戶歸附佟吉·努爾哈赤,被授予世管佐領,寧古塔·聶牛克後來以前鋒參領從征廈門時陣亡,追贈世襲雲騎尉。在寧古塔·聶牛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聶氏,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烏爾古宸氏,亦稱吳爾古禪氏、吳爾古察氏,滿語為“Urgucen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省
撫松縣)、
瓦爾喀(今吉林省
圖們市,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村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南部)、錫喇木楞(今內蒙古自治區
克什克騰旗縣)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吳氏、聶氏。該支聶氏始祖為烏爾古宸·聶勒庫,滿洲正紅旗人,世居訥殷,以監察御史之職從征山西時陣亡,追贈世襲雲騎尉。在烏爾古宸·聶勒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聶氏,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武聶氏,滿語為“Unin Hala”,世居薩哈爾察(今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所冠漢姓為聶氏、武氏等。
彝族的聶姓
今彝族中,也有聶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聶氏,世代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