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儒修譜論
程子曰:
家法壞,譜諜尚有遺風,譜諜壞,人家不知來處,故譜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譜諜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顛倒無據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戶貫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漢婿,而骨姓劉以朱耶,而附
李屬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譜之不可作也,譜諜作照而穆有序,而親疏不遺,百世之下猶足,以知其一本,而萬殊譜諜不作喜,不慶憂,不吊不以至親相識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譜之難稽也,君子當盡其心於所,不知信其心於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譜為不孝。
新安程氏曰:撲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萬派而清其流,所以別親疏之遠近也!辨隆殺之等,別親疏運近之識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
慶弔之禮,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
宗族之典禮也。
兆溪陳氏曰:凡作譜者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則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為義而匪義,不行恐得罪於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譜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譜之保姓受氏,天子賜之。司商協之,立宗法以聯屬之,而後忠義之教成。朝廷之勢尊,天下之家正。保家者,保天下之道也。天下各保其家而天下保矣。
山谷黃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譜則失其所從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遠,族日益繁,必至於不想維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羅氏曰:自宗法廢而譜乘興矣,其本之所
出尊尊也,別其支所由分親親也,尊尊親親只道盡而族之,大本立也。
郡望堂號
郡 望
堂 號
06.崇禮堂:07.環溪堂:08.
河東堂:09.賜書堂:10.理圖堂:
21.臨川堂:22.秩宗堂:23.國士堂:24.
一本堂:25.問政堂:
26.
尚義堂:27.禮圖堂:28.耳順堂:29.圓滿堂、30.德馨堂、
31.
盛世堂、32.卓雅堂、33.光明堂、34.萬清堂、35.
世昌堂、
36.興旺堂、37.清風堂、38.楓葉堂、39.肇修堂、40.新安堂、
46.興翰堂、47.節孝堂、48.旭德堂、49.儒學堂、50.衣紹堂、
51.
積善堂、52.大本堂、53.墨香堂、54.親睦堂、55.
繼述堂、
56.如定堂、
表格呈現
省名 | 譜名 | 堂號 | 纂修者 | 出版時間 |
---|
湖南
| 灃縣聶氏族譜
| . | 宋雲清纂
|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
|
沅江聶氏族譜(四修)
| . | 聶正貽、聶正澐、聶大並等纂
| 清光緒四年(公元1877年)
|
臨湘南莊聶氏族譜(九續)
| . | 謝守琨纂
| 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
|
衡山聶氏家譜
| . | 聶其昌、聶其煌等編
|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
|
安化益陽聶氏族譜(五修)
| | 聶其有等主修
| 清光緒19年(1893)
|
中湘姜畲聶氏族譜(續修)
| 秩宗堂 | 聶進之等纂修
| 清光緒23年(1897)
|
中湘姜畲聶氏族譜(三修)
| 秩宗堂 | 清 | . |
.
| 三禮堂 | . | 民國
|
萱洲聶氏族譜(五修)
| 禮圖堂 | 聶榮疆總修.聶文祖纂修
| 清光緒33年(1907)
|
萱洲聶氏族譜(六修)
| 禮圖堂 | 聶榮斌總修.聶澤俊纂修
| 民國25年(1936)
|
衡山聶氏族譜(續修)
| | 聶其傑等纂修
| 民國5年(1916)
|
聶氏族譜(四修)
| | 聶名禮等主修
| 清鹹豐10年(1860)
|
荊林衡山聶氏族譜 | 迪光堂 | . | 清光緒九年(1883) |
山東
| 聶氏族譜
| | 聶維寶等修
| 1999年
|
肥城窪里聶氏族譜
| . | 聶兆林
| . |
河南
| | . | 聶學禮等編
| 1989年
|
安徽
| 聶氏族譜(六安霍山合修)
| 三聽堂 | 聶宗馨等修
| 民國9年(1920)
|
潛山聶氏族譜(六修)
| 問政堂 | 聶驥君修
|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
|
浙江
| 衢州聶氏宗譜(重修)
| . | 聶紹標等修
| 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
|
長壽聶氏族譜
| . | 聶合忠、聶獻廷修
| . |
聶氏族譜
| . | 聶華國等纂修
| 民國38年(1949)
|
江西
| 清江湖莊聶氏族譜(四修)
| 肇修堂 | 聶典順 | 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
清江城西香田聶氏族譜(重修)
| 三禮堂 | 聶志劍纂
| 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
|
| . | 聶心良、聶心煥等纂
|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
|
| 孝思堂 | . |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 |
| | . | 1995年 |
廣東
| 南海聶氏家譜
| | 聶綽彝編
| 清道光十年(1830年)
|
新會河東郡鹿頸崗聶氏家譜
| 河東郡 | 聶祿初校訂
|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
|
| | 聶奇祥 聶自豪等纂 | 2003年 |
台灣
| 湖莊聶氏族譜(四修)
| . | 聶典順編纂
| 1986年
|
湖北
| 武漢聶氏宗譜
| . | . | . |
鹹安聶氏宗譜 | . | . | 1995年 |
江蘇
| 豐縣聶氏族譜(續修)
| | . | . |
東台聶氏家譜
| . | . | . |
遼寧
| | . | . | . |
四川 | | . | 聶合忠 | 1990年 |
| . | . | . |
族譜
四川宜東
第一序
祖始於江西省
吉安府泰和縣,地名圳上東鄉,開基迨(dai)始。
【仕臣】(前一代)公,唐季官京都御史,配盛氏,旋任就居
南昌府豐城縣,地名
豐家村。生子四,聶元光、聶元明、聶元正、聶元大。聶元明、聶元正、聶元大三公繼承右江,仍居
江西泰和。
【聶元光】(前二代)公,擢(zhuo)登科第,官任長沙府
通判,配董氏。生四子,聶榮、聶向、聶透、聶敷。聶元光,
唐莊宗同光二年(
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壯宗二年,即公元924年,——轉載者注),辭職未歸,寄居長沙黃道門配凌坡,於
同光三年赴
湘鄉縣,暫寓優府廟前,遍覓陰基陽宅;聶元光公,遷居
衡州府衡山縣大悲,地名金華;
【聶向】(前三代)公,擇地辰州
龍潭金華鋪,地名西洋,則為余族分派之始祖;聶透公,立基湘鄉縣
長安鄉雷家村,地名卯(印)溪;聶敷公,由卯(印)溪遷居
寶慶府邵陽縣,地名玉橋鋪。生二子,聶致堯、聶致舜。聶致堯生二子,聶承龍、聶承虎;聶致舜生二子,聶承富、聶承貴。承貴見玉橋鋪基址湫隘(jiao、ai),隨遷新溪
永寧鄉,地名高坪。舜祖二子承富、承貴,復移居楓樹林,柴木溪,轉徙崇山里。由斯以觀,則余族之
派衍湖南省者,
【元光】(前二代)公,官湖南長沙始焉。(郡
廩生:廷弼.撰)
山東沂南
炎帝後裔聶,起源河北,祖宗姜太公。 《
元和姓纂》記載:“衛大夫食采於聶,因以為氏。”又漢代學者史游在其《姓氏急就篇》的姓字注也指出:“聶本地名,因以為氏。”我國的聶氏家族最初出現於衛國,以地為氏,迄今大約3000年的歷史。但追究
其姓源,則系出於
姜姓,望出河東。齊丁公分封其支子於聶邑[城] ,為齊國附庸,其後有聶氏。
聶氏源出於春秋時齊國丁公的後代,子孫封於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後裔以封地為姓。聶氏望出
河東郡(今山西
夏縣西北
禹王城),堂號稱河東堂。
堂聯云:“草澤
辛楚第,晚唐詩韻家”。典出唐代詩人
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家境貧寒,擢進士,曾任華陰
縣尉,仕途不得意。他經草澤辛勞,仿景寫意,詩韻雅俗兼美,受人稱賞,影響當時。又云:“貢士得人(
聶昌),憫農有詠”(聶夷中)。“播千古英風之俠(
聶政),謀九重撻武之豪”(
聶壹)。 ,後以國為氏,於亡國後遷至衛。衛國本是姜太公的子孫所建,因而他們的老祖宗應是姜子牙。望族居河東郡(今山西
夏縣北)。 戰國時韓國有俠客聶政。三國吳有丹陽太守
聶友。唐代末有詩人
聶夷中,。宋代有臨州人聶昌;新安人有
翰林院侍讀學士聶冠卿。清代衡陽人有聶緝規,為曾國藩之婿,歷官
江蘇巡撫;長山人
聶際茂,通五書,尤工篆刻,官至京師。
重慶油溪
再續族譜前言:近因有機會讀到數姓族譜,都以一姓為脈,記人丁繁衍狀況,常有“
家訓”作為該姓教育子孫的準則。族譜是人類生命鏈的延續;是一個家族繁衍過程的民間歷史記錄;是唯一一種將名人、權貴和庶民並列的史籍。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都有編寫和記錄家譜者。綜合各族“家訓”,可窺中華民族之魂。我姓族譜中所立“家訓”要求族人“重學”、“修行”、“禁淫賭”、“戒菸毒”、“不違國法”、“慎重交友”、“以勤立業”、“以儉成家”、“智力致富”,如能為官當以國為重家為輕;為民當自食其力,創業有成,不成為國家和我族之廢人。
因此頗愛教益,則生續譜之念,加之族人也殷切希望有人成頭續譜,我族原族譜至今近百年,多代無記載等諸多因素,促使我增強續譜信心,為此我與正明、全三、輝炳、基成商議一至同意,分頭調查,收集抄本,所到之處族人無不鼎力支持。據原譜載“吾系出
姜姓,自齊丁公封支子於聶城,因以為氏”;“史載河間衛大夫食采於聶,因以為氏”。以上是否我嫡宗未考證。我姓雖在史籍中名人不乏,但未考證,不錄入譜,以避沽名釣譽,遺笑後世。再譜以“記前人之實而傳後人之信”為準則。
近代我姓也不乏名人,如
聶榮臻、
聶力、聶榮貴、聶勛財等,但望後代不以他們的名譽為炫耀資本,當繼其志,努力奮鬥,創豐碩業績於未來。
我祖從江西遷到貴州時,把在江西帶來的老族譜丟失,於是在清朝嘉慶元年丙辰(即公元一七九六年)十月左右重續族譜,在江西部份因無據可考,故未載入譜中。該譜本為大本,後於民國丙辰年(公元一九一六年)夏重續譜,改為小本。現因大本未找到。只以小本為據再續。因史料不足,時間久遠,族人分散,多無聯繫,無力將其全續,僅能把原譜中長房(天佑祖)之後查確部份相續,根據當今政策,把女兒、女婿也錄入譜中。原譜中的“家訓”、“治家格言”等將其增減,譯成現代語言載入譜中。由於人力不足,譜中難免有錯漏之處,持譜人可據實修改增補,另根據以後新增人口可在後面空白面中記載。
江西贛北
江西省贛北地區幕阜山區修江流域修水、武寧、德安三縣終繁衍有
北宋徽宗朝戶部尚書
聶昌子孫,三縣聯合
修家譜,稱為修江聶氏
尚義堂。東漢聶琳公遷居河東郡,七世共炊,漢帝旌其門為尚義,為尚義堂得名,又稱為河東世第。因三地尤以武寧聶氏為多,繁衍有四十八莊(自然村),人口五千(指男丁),總人口一萬,稱為修江旺族,故又稱為武寧聶氏尚義堂。其中眾多遠遷湖北大冶松山、
蘄春,陝西白河、
旬陽、安康,貴州畢節、
仁懷,四川成都等地。修江聶氏尚義堂總譜正在編輯中,凡屬以下外遷同宗有誠意參與合修者,速來我地聯繫商議合修,並分享家族文化,共同建設我族尚義堂,光大聶昌精神。其中
湖廣填四川時,眾多遷至陝西白河、旬陽,貴州仁懷,四川等地,家譜有記載,口頭亦有流傳。聶網上有陝西白河聶彥劍尋根,證實從我地遷出。由於遷出較多,難以一一統計,特將四十八莊之一的東灣莊作為代表,列出外遷名單。經統計,僅東灣一莊遷至陝西
白河、旬陽,貴州仁懷等 地標字輩人口就高達60人。
河南承留
始祖聶茂,晉人也,自公遷濟邑
北杜村娶
栲栳村李氏之女生聶美 爾時平地山地不計其數餘糧無算。(從晉何地遷入無記載)
於大明正統二年四月朔日聖旨旌河南省
懷慶府濟源縣善民聶茂。 ....................
現謹將各世祖列出為紀:
始 祖:聶茂
二世祖:聶美
三世祖:聶鰲 聶福
四世祖:廷玉 廷瑞 廷欽 廷厚 廷璽 廷潤 廷佐 廷佑
五世祖:鸞 鳳 貫 玄 平 直 佩 沖 隆 擴 廣 傅 良 增 琴 棋 書 畫
自六世祖輩字:萬 永 應 奉 世 宗 延 起 景 天 國 有 懷 憲 乃 積 同 慶 喜 成
1989年冬,諸公籌措朝祖廟祭祖墳續家譜期望永世相傳。祖繁不及記載,將八世祖應芷遷河南濟源
大峪村(現該村遷至濟源
承留鎮)七子分為七門始續記。
續輩字: 宗功繼繁榮 家道兆年興 志思承先德 太和祥瑞恆
尋祖覓根,自始祖茂公以上無考,
江西萬載
自
萬載縣城向東去數里山清水秀大有可觀此何地也東歧高峰
喬松白鶴岡樓一看有笑可直驕傲宜人滿暢其懷我祖先一清公熙朝善士當世奇人志在高山流水遍游名山川由上高敖陽寨溪至萬載而東歧觀景娛情流連往返遂卜居於此焉祥鐘地脈灶發千煙福自天申氣更萬象十餘世成一世族為了世代遠人繁恐親疏莫辨失序生歿婚嫁恐無所直維成公不勞立成草譜易失草式至乾隆十年由維和公等竭闕精神始輯族譜吾東歧聶氏之族譜於時有也重修於乾隆四十一年又於
嘉慶辛酉年再修又於
道光二十九年重修後又於民國九年再復修至今七十五年多年深月久生日繁存歿莫識舊歲經各房全族商議決定本族之譜再行重修不容稍綬各位捐款等大力支持擇吉日設付款印刷人所載之俾傳後子孫不忘為有敬祝序族人大發大旺大富發子發孫萬年長謹以為序
廣東始興
太始祖,大宋戶部尚書。諱昌,字賁遠,號居庵,乃宋朝進士,原籍江西省撫州府
臨川縣。稽查南雄府始興縣新村《聶氏族譜》,奉宋朝崇義公為始祖。以吾昌公為五世叔祖也,祖初仕為
河南開封府君,尋升
光祿寺大夫,戶部尚書,同知
樞密院事。奉旨與
耿南仲同議兩河疆界,至
絳州罹,因金人之難而盡節焉。時終於
宋欽宗靖康元年十一月丙辰日蒙。
帝賜謐忠愍
公祖,妣趙氏(郡主),誥封
一品夫人,合葬於古岡懷仁都一圖五甲,土名汾水岡蓮花台五馬欽泉山,坐壬向丙稅歸。
源清都一圖五甲聶億萬戶丁聶發。
宗譜
山東蓬萊
據山東
蓬萊聶氏宗譜記載:明洪武五年
聶姓始祖從小雲南(山西雲台山南),經山西省
洪洞古大槐樹處遷到山東莒州,一百多年後聶姓先祖開始外遷;蓬萊市北溝鎮
聶家村始祖聶龍、聶虎背負其考妣(聶富夫婦)骨殖來此落戶,並取地名《聶家村》;其兄弟聶鳳留在莒州原地。目 前蓬萊聶氏已經傳二十代;
蓬萊聶氏始祖:聶富魯氏;
二世祖:聶龍孫、曲氏,聶虎姜氏,聶鳳(留在莒州);
三世祖:(龍祖子)守奉閆氏,守用趙氏;(虎祖子)守仁王氏,守禮楊氏;
四世祖:(守奉子)景道王氏景祥李氏景順姜氏;(守用子)景海王氏;(守仁子)景陽李氏景玉王氏景和郝氏;(守禮子)景通閆氏
《蓬萊聶氏八大門》。(景祥子)聶松,(景順子)聶安李氏聶寧姜、頤氏聶振王氏聶全張氏,(景海子)聶羌吳氏,(景陽子)聶棟姜氏聶權楊氏聶樞李氏聶柱閆氏,(景玉子)聶檠盧氏聶架王氏聶果李氏,(景和子)聶槐;從第六代開始家族班行詩為:允孔(長)承文(十世為兩字);國元忠開希振鴻萬兆同昌福德長[另一支第十一世為國元忠厚治家久詩書宗功繼世長
古書記載
登州府就是現在的山東省蓬萊市;凡自稱祖籍是登州府的族人,可以斷定為
蓬萊聶氏家族的後裔。有的在東北的聶族傳說是“
小雲南”來的,大多也是蓬萊遷到東北的
夏陽寒源
聶氏重修宗譜序<1697年>
余祖衛大夫僎食采於聶, 周天子緣地賜姓以褒厥功, 此聶氏之所由始也. 肇自河東, 盛於河南. 軹深井裡, 政公至今有生氣焉. 臨江樟鎮所祀惠列王者,東晉之所追封也。
至隨湻化公自鄭州宰豐邑, 遂卜居於河塘之折桂鄉. 至唐十世祖洪英公始徒長樂川塘. 自唐歷宋, 富甲鄉邦, 人文迭起. 元末遭亂, 遷居星散, 因有樓前龍岡, 亭子橋, 汾陽, 楓溪, 杏樹下等處.
予十六世祖源中公由川塘攜其子孟和, 仲和, 覽夏陽之盛,, 遂卜居焉. 孟生四仕, 仲生五最. 不數傳, 人煙繁盛, 居地輻輳, 富甲鄉鄰, 鑿井凡九. 石巷若城, 因名其里曰城上, 俗呼為巷裡者是也.
明弘治間, 我登顯公至暮年, 秉先機之哲, 恐極盛之下難乎為繼, 近見寒源樹木陰翳, 山明水秀, 遂由夏陽而遷焉. 雖不敢自稱巨富, 亦庶幾城上初年之盛.. 雲顯公蓋孟支仕良之後也.. 仕忠仕宗並仲支子孫多留城上. 仕貴之後移居新屋. 遠而徒長沙烽子沖者, 則祥伯侄焉.. 徒新市炭塘街者, 則有傑兄與儒焉.. 徒辰元有思學. 徒三楚有至義. 徒黔地有文臣. 近則卜鄰而居者有世麟與世坤焉. 此皆孟支四仕之苗裔也.
濟明濟萬攜其孫文春徒長沙繆家段, 此仲支五最之分派. 要之皆源中公一人所自出也.
夫聶氏一宗閱數遷而至夏陽. 由夏陽而復近徒寒源, 同寒源而遷者已難悉數. 則後之由夏陽寒源而遷者又不知凡幾也. 不有譜也如何而識之. 此家嚴同叔氐諱文煌者,建袔甫畢即有志於譜。凡自源中公,登顯公以下,其生,名,冠,娶,悉命升脫稿藏之,急需鐫刻,適有龍岡維琬,亭子橋維聖,維修。汾陽許俊,映珽。楓溪許鵬等,拴同重修宗譜。予愧非史才,何敢效龍門之業。常懷祖德,實有切歐蘇之思,誼切同宗,爰錄而公諸梨棗。庶後之讀斯譜,愛敬之意油然而生
。雖支分派別,溯流可以窮源,由本可以得末。不特夏陽寒源而知為川塘之流,即百世以後,人文蔚起,食采他邑者皆當知自衛大夫以來,祖功宗德之所致也。予小子又何敢忘所自也耶!敬書以為序。
家譜
安徽六安
明知先祖由江西江由瓦砌壩遷至六洲,但此時幼嬰不知前事,從此吾聶氏從“醇公”-之前斷代,只好以襁褒之嬰“醇公”為一世,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難解之迷。
我族在清嘉慶十年建祠。祠額為“
河東郡聶氏支祠”,尊醇公為一世祖,苦等二十五年無-人前來聯祠,在清道光十年,
首創
譜牒,譜題為:“河東郡聶氏支譜”。字派為:宏 我 世 緒 運 際 其 昌 紹 承 貽 燕 福 慶 綿 長。
隨後重修於清光緒十年,
續修於清光緒三十四年,
四修於民國三十二年,
五修於1995年夏。五修新字派為:景行維賢德澤遠揚端方正大敬業久康。 -目下,我族已超千眾之多,主要居住在六安市
金安區孫崗一帶為多。老譜中有提示斷-代前的部分先人名諱,並要求後人來考證,幾經查閱〈六安洲志〉無載。
(一)元明朝吾聶氏有洲乘記載的就有:
聶輝:元末將軍,事跡傳載洲承,四將軍:輝公之弟,名失考,鼎革後盡節於九公山麓。忠義傳載洲承,
聶英:輝公予除襲將軍,除
昭信校尉,六安千戶所,
百戶後改為六安尉左所,事跡傳載承洲,
聶俊;英公弟,
襲職千戶,聰;俊公孫,襲職以廣西討賊功升本 尉支揮。 -上列諸公忠義之跡,皆顕著於前元明,因後裔之系斷代而失詳,難追溯第,據《六安-洲志》謹書, 其名以待後世詳考焉。 -善清,善性,善明,士英,士睿,良貴,世珍,上又列諸公,其長幼行次,世系皆無-考,謹書其名亦姑任闕疑而已。 -
上述譜中補載之事,留給後人一道追思之題,實難完美,洲志無載,只待求其佐證。
廣東南海
聶氏家譜序
……振樂翁,隨宋南渡,蒞任南雄始興縣令,因運糧接濟擔州,經古岡而卒。子麗寰翁,任朝議大夫,國子上舍人,由
太學奔喪,遂於象山下卜築而居焉。孫家積尚,宋朝郡主,為郡馬,世篤忠貞,勤勞,王室所為衣冠之美。無替厥先術業之隆,有光厥後者也。然當麗環翁之歿也,存子女四人。天錫、天銀,幼沖五祖姑于歸未久,遂賦柏舟;惟七祖姑未字,於時倘兩祖姑他適家胙有不瀕於危者哉。則天錫、天銀二翁,且不保曷有家積翁之嗣興也,實賴其姐妹矢志撫育弱弟,世胄之隆,蓋以此矣。其貞節孝順之風不遠賢,於軹深井裡仗弟屍而泣,以著
俠烈之名
聶政姐乎,後有明之旌庶足報耳。至元朝滄浪翁始由象山遷於魁溪,胥,字
江滸,號曰滄浪。軒日與黎秋坡翁、鄧退庵翁諸先生賦詩寄傲,其後或隱或仕,代有達人。熙自國朝克瓚令緒百餘年間,舉孝廉者九,應明經者十,文司秉鐸,武列於城。暨夫游
太學登上庠,縷指難計,苟非世德作孚烏有此哉。此皆不援不附,可與國史同參而為信譜者也,是存世者譜也,而當知世之重輕也。然世之重以德,譜之重以言重德乎,重言乎,均在厥後矣。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