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寺(重慶羅漢寺)

羅漢寺(重慶羅漢寺)

羅漢寺始建於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原名治平寺。寺因羅漢洞而建。《蜀中名勝記》載:“治平寺……有羅漢、先天二洞,皆古洞。”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前殿坍圮,改建龍神祠。後又稱羅漢寺、古佛岩。全國重點佛教寺廟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佛教協會駐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羅漢寺
  • 外文名稱:Arhat temple
  • 地理位置:重慶市渝中區民族路
  • 氣候類型:亞熱帶氣候
  • 占地面積:57280平方米
  • 開放時間:8:00-17:00
  • 景點級別: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10元
  • 著名景點:古佛岩
  • 始建:北宋治平年間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重慶市
  • 建議遊玩時長:10-30分鐘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寺廟簡介,寺院內外,內景,收藏,外觀,習俗特點,寺廟盛衰,主要景點,交通信息,

寺廟簡介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隆法和尚重修廟宇,並仿新都寶光寺建羅漢堂,泥塑五百阿羅漢,方改名羅漢寺。1942年羅漢寺遭日機炸毀,後修復。“文化大革命”中,羅漢塑像全被搗毀,1984年政府撥專款重塑。始建時園池古蹟今已湮沒無聞,僅餘“明碑亭”所嵌“西湖古蹟”碑石,還依稀可辨字痕。 羅漢寺內長20多米的古佛岩,存有宋代摩岩石刻佛像400餘尊,其中臥佛涅像(俗稱“睡佛”)、觀音像和供養人像等,風格頗近大足寶頂山石刻。 大雄寶殿中有許多佛教藝術珍品,有十六尊者塑像,即釋迦佛的16位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有明代的“西方三聖”銅鑄像,緬甸的“釋迦牟尼成道玉佛”,臨摹印度壁畫“釋迦牟尼離宮出家圖”等。 寺內藏經樓收存的大藏經、梵文和藏文經典,以及古籍字畫等,大多為唐、明兩代瑰寶。羅漢堂內造像總計524尊,皆泥塑像。其造型細膩精巧、神態逼真,常有善男信女至此,默數羅漢以測吉凶禍福。

寺院內外

內景

羅漢寺內景觀依次為四大天王像明碑、古佛岩羅漢堂彌勒閣、大雄殿藏經樓、方丈室、禪堂等。羅漢堂內造像總計524尊,皆泥塑像。其造型細膩精巧、神態逼真,常有善男信女至此,默數羅漢以測吉凶禍神福。寺院門前有明朝天啟三年(1623年)石碑一通,刻“西湖古蹟”四字。門內通道兩旁石壁名“古佛岩”,長二十餘米,上有不少佛像浮雕,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雄寶殿中有許多佛教藝術珍品,有十六尊者塑像,即釋迦佛的16位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有明代的西方三聖銅鑄像,緬甸的釋迦牟尼成道玉佛,臨摹印度壁畫《釋迦牟尼離宮出家圖》等。
藏經樓藏經樓

收藏

羅漢寺擁有大量藏經、文物和字畫,其中有珍本《磧砂藏》和《頻伽藏》。寺內藏經樓收存的大藏經、梵文和藏文經典,以及古籍字畫等,多為唐、明兩代瑰寶。

外觀

寺前照壁有“西川佛都”四個大字。寺門高大莊嚴,金碧輝煌。山門正懸“羅漢寺”三個金光閃耀的大字為清康熙年前成都知府冀應熊所書。進山門為天王殿,然後是一青石鑲成的廣 場,彌勒佛(高五米,石雕)獨坐中央。向前進是彌勒殿,旁有一聯曰:“開口便笑,凡事付 之一笑;大肚能容,於人何所不容”。其兩廊是五百羅漢殿,再前進是大佛殿。正中懸有“ 大雄寶殿”匾額,大佛釋迦牟居兩旁有阿難、迦葉侍立。再前為說法堂,後為藏經樓(寺內 藏經原1076部,鼎盛時達5048卷),兩側為東西方丈室。大雄寶殿左側,有能容數百人參禪、打坐的禪堂和收留全國各地僧衣住宿的寮房東方丈室下有庫房和香積廚齋所和客堂。全寺佛殿為四幢,呈長方形結構,建築整齊,所用材料全是木石結構;殿閣樓院,造型優美, 宏偉壯麗;門窗檐卷,以及柱、梁、枋、藻井,比彩繪精製成飛禽走獸、花卉鱗毛,栩栩如生。整個廟宇的布局,系參考南充大林寺結構和規模,樓閣重疊,殿堂深邃,屋脊高聳,飛檐凌空,更襯以參天古柏,高大竹樹,顯及十分雄偉莊嚴。佛寺造像,皆精美傳神。天王殿的四大天王,高數米,各持琵琶寶劍,手繞一蛇、持傘及銀 鼠。怒目直視,金塗彩綴,光怪陸離,使人見而生敬畏;彌勒殿的布袋和尚,坦腹大肚,遊人伸手撫摸,他卻開顏大笑。
五百羅漢堂五百羅漢堂
重慶市渝中區羅漢寺重慶市渝中區羅漢寺

習俗特點

羅漢殿里,五百尊羅漢有五百種姿態,體態逼真,無一雷同,有的肥胖,有的枯瘦,有的圓 面,有的頤長,有的白皙,有的蒼黃;有的笑容可掬,有的堂目結舌,有若高歌,有若長嘯 ,有若凝神注思,有若厲聲呼喊;有若仰觀天文,有若俯察地觀;有怒眼圓睜者,有瞑目參禪者;有若側耳靜聽者,有若聞言欲辯者;有長眉若帶者,有短須虬髯者;有擊木魚育經者 ,有肩負禪杖者,有手執拂塵者;有腳踏蘆葦者,有默數念珠者……或坐或立或臥或倚,甚至連衣折條紋清晰分明,無一重複。五百羅漢,包羅了所有的笑貌,所有之動作,所有之表情,真實自然,卻不惡不醜。其中猶以瘋僧濟顛和尚更為逼真:頭戴斜插式合掌帽,身穿補破僧衣,是穿空前絕後天梁僧鞋,一雙醉眼,左手提把酒壺,右手拿柄蒲扇,眼目傳神。 還有一尊者,左手執鏡,右手撕開慈善眼的老臉皮成一條縫,露出的卻是一眉清目秀的少年臉蛋,這是最有深味的一尊了。在羅漢寺,遊客可以在梅意掩映的羅漢殿前過廳里喝茶,遊客可以到說法堂聽經。羅漢寺的道場 是與八祖禪場馬祖一脈相承的(稱馬祖道場)。由於馬祖將佛教禪宗的特色充分貫徹在具體的 日常生活中,突破修持者的自我陶醉倦怠現象,而把禪宗重新導向現實的立場,禪的實踐目標,不在苦行,而在極其樂觀的“樂道”生活,禪與智慧,禪與生活有機地結合,受到日本佛界的尊崇。羅漢寺的齋飯也是川西有名的,時中正午,遊客可以到“五觀堂”進齋。五觀堂在古寺左側,寬大敞亮,可容三百 人同時進齋。如果遊客有幸正趕上農曆十二月初八釋迦牟尼成道日 ,就可以品嘗羅漢寺遐邇聞、獨特風味的臘八粥了。此粥原煮以供佛的,這一天卻也供給 信眾遊人享用了。寺僧用核桃、花生、松子、乳菌、柿、栗、棗、糯米、黃豆等合水煮熟, 加上紅白糖,其味極美。堂句的師傅一定會勸遊客連吃三碗,免去三災八難。吃完飯,可以沿寺再走一圈,去看看那些碑銘、匾額、楹聯,還有歷代名人駐留題詠。如唐代授以中書本章事、金紫光祿大夫權德興撰寫的《馬祖塔銘》、清代任廣東學政的羅漢李 調元撰定的《羅漢寺重塑五百羅漢碑記》等;歷代書家題寫的匾額如“靈山再現”、“甘露 慈雲”、“衣缽相承”、“提菩莊嚴”、“拈花一笑”、“芥納須彌”、“祗園揭諦”等都 蘊藏無盡的禪機和深意。什邡八景之一的“北寺晚鐘”,就是黃昏時寺內祈禱的鐘聲起處 ,群鴉飛繞寺空構成的奇景。“鐘聲傳三千界外,佛法揚億萬國中”。
羅漢寺(重慶羅漢寺)

寺廟盛衰

羅漢堂的盛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羅漢寺的榮枯。
抗日戰爭時期,1940年7月,羅漢寺被日機轟炸,寺院化為一片焦土,僅存大山門和古佛岩石刻群像。旋即,二十多個僧人冒著日軍的炮火,開始在廢墟中重建羅漢寺以及羅漢堂,到1947年,在宗仙法師主持下,大殿、藏經樓、羅漢堂和山門牌坊等得以恢復。
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闖進羅漢堂,將五百阿羅漢打得粉身碎骨,甚至連安置羅漢像的基座也被撬得七零八落。那個時代,什麼信仰,什麼佛法,什麼神聖,什麼歷史,什麼尊嚴,都在紅衛兵的一次次青春涌動中,被顛覆得狗血淋頭、支離破碎,何況五百個只能代表某種精神意義的雕塑就在紅衛兵們搭上樓梯,準備破壞大雄寶殿時,樓梯突然斷了。有人及時趕到,阻止了一場更為徹底的毀滅。說起這段流傳於民間的往事,羅漢寺的信眾更願意相信:這是菩薩顯聖。
1986年5月1日,羅漢寺迎來了千年歷史中的又一次盛典。經過兩年的重塑,羅漢堂再次開放。在當天為五百羅漢開光舉行的法會上,來自四川諸山的長老、佛教信徒三百餘人,在當時四川省佛教協會會長、成都文殊院方丈寬霖法師的主持下,共同祈願佛法永存、世界和平。

主要景點

羅漢寺內長20多米的古佛岩,存有宋代摩岩石刻佛像400餘尊,其中臥佛涅像(俗稱“睡佛”)、觀音像和供養人像等,風格頗近大足寶頂山石刻。
大雄寶殿中有許多佛教藝術珍品,有十六尊者塑像,即釋迦佛的16位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有明代的“西方三聖”銅鑄像,緬甸的“釋迦牟尼成道玉佛”,臨摹印度壁畫“釋迦牟尼離宮出家圖”等。寺內藏經樓收存的大藏經、梵文和藏文經典,以及古籍字畫等,多為唐、明兩代瑰寶,羅漢堂內造像總計524尊,皆泥塑像,其造型細膩精巧、神態逼真。
“西湖古蹟”碑系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重慶知府余新民所題。《過灘》、《舟夜》、《重慶》詩碑系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吳皋所題。

交通信息

步行
從解放碑或洪崖洞慢慢踱步過來就能到,但位置還是不太好找,可通過地圖先定位;
公交
乘105、111、112內環、114路等公車或乘輕軌1號線在小什字站下車後步行約180米可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