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1993年天壇大佛)

釋迦牟尼(1993年天壇大佛)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壇大佛是全球最高的戶外青銅坐佛,巍峨跌坐於海拔482米的香港大嶼山木魚峰上。這尊由寶蓮禪寺籌建,歷時12年落成的莊嚴宏偉大佛,寓意香港穩定繁榮,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天壇大佛是香港重要的地標,吸引眾多中外信徒和遊客前來朝拜參觀。天壇大佛除了是一項傑出的工程外,更是近代佛教造像藝術的優異成就,亦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壇大佛 
  • 外文名稱:Tian Tan Buddha
  • 地理位置香港大嶼山寶蓮禪寺前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6567平方米 
  • 著名景點天壇大佛 
建造大佛的緣起,藝術造型,鑄造與安裝過程,設計,放樣,鑄造,預安裝,運輸,現場總安裝,

建造大佛的緣起

佛典記載,佛陀生前,中印度潑沙國優填王和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因佛陀上天為母說法,思念心起,遂召工匠分別以氈檀木和紫磨金各造一尊5尺高佛像,以慰別懷,是為佛教造像之濫觴。其後幾百年,佛家子弟弘法,多藉助語言和文字,而少造像,因信眾以為,佛陀是具有無上智慧的聖者,其莊嚴法相是無法描繪的──從來沒有一個人達至佛陀得大智慧以後的境界,故人的形像不足以比擬。信徒僅以足印丶法輪丶菩提樹和鹿的形像來象徵釋迦牟尼佛的存在。
直至公元一世紀,有信徒主張禮拜佛陀以得正覺,佛陀的造像才開始出現。
佛教於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伴隨教義傳播的,還有大量佛陀丶菩薩丶飛天丶力士等演繹教義的造型,直接促成宗教藝術的蓬勃發展。由北魏以迄唐宋,是中國佛教藝術發展最璀燦的時期,敦煌千佛洞麥積山丶雲岡丶龍門丶鞏縣,以至四川大足的佛灣丶寶頂山,歷代開鑿大型石窟寺丶雕造佛像的風氣不絕如縷。儘管經過歷代的天災與戰亂,大量佛像雕刻遭受破壞,今天我們站在洛陽龍門或四川樂山的巨型佛像雕刻下,依然可體會到古代宗教藝術的磅礴恢宏氣象。
明清以後,佛教雕刻日漸式微,大型戶外佛像並不多見,一個延續一千多年的傳統顯見失落了。
1973年,日本曹洞宗邀請寶蓮禪寺智慧丶源慧諸位法師訪問日本,法師對鎌倉大佛之莊嚴肅穆印象深刻。其後諸位法師又訪台灣,見彰化大佛之雄偉壯觀,遂想到苟凡佛法宏開之地,無不矗立具象徵性的佛像;而以佛像弘揚教義,更是值得發揚的傳統(佛教在古代曾被稱為「像教」),諸位法師於是發願為香港修建一尊大佛,以期透過佛像體現的穩定祥和,予大眾以精神慰藉,淨化心靈,使惶惶惑惑的心情有所依歸,共趨和平之境。
1974年,寶蓮禪寺獲得政府以象徵式地價批出地廣6,567平方米的木魚峰以建造大佛。
釋迦牟尼
1979年,中國開放,諸位法師應邀回國參觀,初見龍門敦煌石窟佛像,讚嘆之餘,建造大佛之心逾切;又參觀北京天壇,以佛陀為「天中天」丶「聖中之聖」,而天壇是祭天的地方,因而構思以天壇為基座來承托大佛,這是天壇大佛得名之由來。
興建大佛的意念,得到各界人士熱烈回響,寺方於1981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寶蓮寺籌建天壇大佛委員會」,專責研究籌建工作,包括審定佛像藝術造型丶建築材料及施工細則等。

藝術造型

大佛的造型,依據佛經如來三十二形相之記載塑造,其面相參照龍門石窟毗盧遮那佛,取其豐圓端麗,衣紋和頭飾則參照敦煌石窟第360窟的釋迦佛像,取其婉轉流暢,故佛像兼備隋唐佛教全盛時期造像特色,再由藝術家加以調和統一,遂成為今日天壇大佛的造型。
大佛最初的石膏模由廣州美術學院的侯瑾輝女士負責製作。她由1982年4月開始塑造,至1984年2月始完成一比五的石膏模型,其間不斷與負責大佛形象的藝術家斟酌商討,八易其稿,才抵於成。
釋迦牟尼
大佛每一細緻造型,皆有宗教象徵意義:
釋迦牟尼(1993年天壇大佛)
佛像面如滿月,額廣平正,雙耳垂肩,顯露佛陀福慧具足,完美無暇。慈顏微笑,令眾生生歡喜心。頂部肉髻螺發,代表佛陀智慧圓滿。青蓮花眼,眉如初月,線條柔和,象徵佛陀以慈眼廣視眾生。兩眉之間,有一白如珂雪丶軟若棉花的毫毛,向右旋轉,代表佛向眾生宣說真理正法。
釋迦牟尼(1993年天壇大佛)
手掌纖長圓潤,柔中帶剛。右手示「施無畏印」,顯示佛陀救拔眾生痛苦大悲心愿;
釋迦牟尼(1993年天壇大佛)
左手下垂腳上,反掌向外,指端微微向下,稱「與願印」,含有與眾生福樂慈願。
釋迦牟尼(1993年天壇大佛)
雙掌中心所現法輪,代表佛法長存,流轉十方。
釋迦牟尼(1993年天壇大佛)
胸前「卍」字,代表佛陀萬德莊嚴。
釋迦牟尼(1993年天壇大佛)
佛陀結跏趺坐於蓮台上,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寓意佛陀清淨無垢,能深入五濁惡世,普渡剛強難調伏之眾生。佛像形態豐滿丶安祥,外貌巍峨而細緻,懸現佛陀慈悲喜舍的神韻。
釋迦牟尼(1993年天壇大佛)
釋迦牟尼(1993年天壇大佛)

鑄造與安裝過程

大佛原來的構思是以鋼筋混凝土三合土)來作主要材料,但因為混凝土本身有限制,不易達到大佛造型要求,結構上有困難,也難於控制完成後的效果及成本,所以最終選擇了錫青銅為建造材料。
大佛的實際鑄造丶加工和安裝,主要由中國航天部南京晨光機器廠負責。工程可分六階段:

設計

在總工程設計中,不到三個月便繪製出五千多張圖紙丶編印出三百冊技術檔案;運用系統分析,排出三年內每月每天的工程進度。

放樣

一比五(五米多高)的大佛石膏模型於1986年9月26日由水路從廣州運抵南京。
釋迦牟尼(1993年天壇大佛)
放樣採用的是一種獨特的「數控箱式一次成形法」,即工程技術人員對一比五的模型採用立體攝影,找出佛像在空間的位置,確定3,900個座標點,用電腦運算放大;又沿用傳統方法,分段內層做木箱,外層塗石膏,塑出一比一模型。

鑄造

採用內骨架支撐,將佛身分塊鑄成青銅壁板,然後以螺栓固定的結構方式。主骨架為鋼材,另有副支架來連繫銅壁板和主鋼架。
技術人員經過研究測算,把整個大佛分解成202塊壁板,厚度由10毫米至13毫米不等。根據佛身的不同部位,製成極為精確的澆鑄模具。澆鑄出的每塊壁板誤差不超過3毫米。
為了充份表現出釋迦牟尼佛的莊嚴德相,和達到完美的藝術造型,專業的技術人員終於克服了技術上的重重困難,將整塊佛面一次澆鑄成功。佛面高4.3米,闊5.8米,厚13毫米,重5公噸。

預安裝

在廠房內進行的預安裝是為現場總安裝作準備,把現場安裝可能出現的問題先在廠內解決。
釋迦牟尼(1993年天壇大佛)
預安裝把大佛分為上中下三段來安裝,還對一些銅壁板作了必要的矯形和修整,也進行了初步的機械整飾。

運輸

銅壁板於1989年4月以海路付運香港。但佛面太大,而大嶼山的山路狹窄,把佛面運上木魚峰有很大的技術困難。
其後得到運輸署協助,經過周密安排,用一輛大卡車居中,前後各用一輛吊車協助,終於把佛面及另外兩件大青銅壁板運抵工地。

現場總安裝

大佛的安裝和焊接由下而上可分八層,焊接焊道超過了5公里,而且工程是在完全露天的環境下進行,其艱巨可以想見。
為了保證大佛不受巨大的風力影響破壞,工程技術人員用大型電腦對佛身每個部位進行了風力丶壓力和強度載荷計算──國內的空氣動力研究所專門製作了一尊試驗模型,運用試驗衛星丶火箭的風洞,對大佛銅像進行了全部丶局部,單方面和多方位的吹風試驗。
對大佛的表面著色,也經過了一年多研究試驗,從大量配方中選擇了效果最佳的塗料,使表面著色既古樸凝重,又不易因腐蝕而變色。
釋迦牟尼(1993年天壇大佛)
1989年10月13日, 大佛最後一塊銅壁安裝完成,當日並舉行了莊嚴的圓頂儀式,這個建造耗時三年,凝聚了信眾丶佛教界人士丶藝術家丶技術工程人員等人的無數心血,大佛卒告完成。
釋迦牟尼(1993年天壇大佛)
釋迦牟尼(1993年天壇大佛)
釋迦牟尼(1993年天壇大佛)
1993年12月29日,「天壇大佛」正式開光
釋迦牟尼(1993年天壇大佛)
2000年8月,「天壇大佛」榮獲「香港十大傑出工程項目」第四名。前三名全為政府工程項目:冠軍青嶼幹線,亞軍機場客運大樓,季軍會議展覽中心新翼,若以民間建設工程評選,則「天壇大佛」為第一名。
「天壇大佛」融合古今佛教造像藝術的精華,匯古老的青銅工藝傳統和現代科學技術於一爐,是佛教精神與現代文明的完美結合,是人類追求和平幸福崇高理想的莊嚴體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