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頂山,海拔527.83米,距大足區東北15千米。名僧趙智鳳於此建石窟寺,歷時70餘年建成。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大足石刻,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整個大足石刻包括石窟七十五處,造像五萬餘尊,其中以寶頂山石窟最有代表性。...
中國南宋佛教石窟寺。在重慶市大足區城東北15公里寶頂山。以大佛灣為主,包括小佛灣、廣大山、龍潭、松林坡等處。鑿於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 (1179~1249),...
佛祖寺位於重慶大足縣寶頂山,建造年代不詳。南宋之前稱為“古佛岩”,大足石刻的創始人趙智鳳曾重建寺廟,將廟宇的名稱該為"佛祖寺",清朝嘉慶九年佛祖寺住持僧人...
寶頂山摩崖(石刻)石窟南宋淳熙六年,名僧趙智鳳於此建石窟寺,歷時70餘年建成。...... 寶頂山摩崖(石刻)石窟南宋淳熙六年,名僧趙智鳳於此建石窟寺,歷時70餘...
大足區寶頂鎮位於城區東北部,東距重慶市區77公里,距城區7公里,幅員面積66.1平方千米,總人口25440人(2017)。全鎮轄9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68個村民小組。寶頂...
《牧牛圖》,北朝佚名壁畫,縱60厘米,橫33厘米。《牧牛圖》畫面用勾線法,線條質樸、沉著、勁健,色彩平塗。《牧牛圖》也是重慶市大足縣寶頂山石刻中的一組著名...
重慶市大足區境內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這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遺產,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世界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大足境內有...
大足石刻旅遊景區(The Dazu Rock Carvings),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位於寶頂山石刻區大佛灣的南崖,開鑿於南宋淳熙至淳佑(公元1174-1252)年間,為我國最大的集雕刻、彩繪、貼金於一體的摩崖石刻造像,是世界...
北山和寶頂山是大足石刻中價值很高也是內容豐富的部分,其中北山部分保留了九十年代原始測繪圖紙的面貌,寶頂山佛灣和聖壽寺建築部分則以近年來數位化圖紙成果為主,...
其中以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在此處)和北山最為著名,以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最為耀眼。大足聖水岩千手觀音像大足石刻最早的千手觀音,要數大足聖水岩的千手觀音像,該像...
大足石刻佛祖寺是研究大足寶頂石刻歷史的重要佛教史跡,沒有神秘古老、飽經滄桑的佛祖寺,就沒有趙智鳳,就更沒有今馳名海內外的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
寶頂山第18號 南宋華嚴三聖像——寶頂山第5號 南宋釋迦佛頭像——寶頂山第17號 南宋釋迦涅槃聖跡圖——寶頂山第11號 南宋大...
大足聖壽寺,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區東北14公里的寶頂鎮,地處寶頂山大佛灣右後側。...... 大足聖壽寺,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區東北14公里的寶頂鎮,地處寶頂山大佛灣右...
聖壽寺,又稱寶頂聖壽寺,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東北15公里寶頂山大佛灣右後側,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乃名僧趙智鳳主建的密宗禪院。原稱五佛崖,擴建後用現名。原...
北山摩崖造像始刻於唐末,至南宋結束,和寶頂山石刻同為大足石刻中最大石刻,位於大足區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以大佛灣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岩、...
重慶市人民政府先後批准實施了《大足寶頂山、北山、南山石刻文物名勝區保護建設總體規劃》,《大足石刻 保護總體規劃》、《重慶市大足縣寶頂山.北山摩崖造像兩處全國...
聖壽寺位於寶頂山大佛灣右後側,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乃名僧趙智鳳主建的密宗禪院。原稱五佛崖,擴建後用現名。原寺已廢,現存寺院為明、清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