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寺大殿(原名羅漢院),坐落在福建省松谿縣松溪河畔溪堀湖龍鼻岩左側。始建於五代十國閩龍啟二年(934年),由唐尚書孟仁擇興建,共有面積288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460平方米,園林面積440米,由外至里共建三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羅漢寺大殿
- 所屬地區:福建省
- 下轄地區:松谿縣松溪河畔
- 面積:面積2880平方米
景點簡介,維修,
景點簡介
即: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歷經宋朝元三年由僧應理募緣重建:明朝正統五年(1440年)重修,其中大雄寶殿於清康熙五十四(1715年),由信士葉熔雅獻白銀300兩,再度重修,建築布局嚴謹,設計精密,氣勢雄偉,是一座翹角單檐歇山式仿宋建築。飛檐高聳,斗拱密布,“屋脊兩頭有,“雙龍搶珠”、“雄獅托瓶”、“龍鳳呈祥”、“仙鶴拜壽”等。觀音殿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由大布院士林顯生,王國城等30人籌資重新建造。民國31年(1942年)浙東抗戰時局緊張,龍泉告急,浙江大學龍泉分校遷該寺兩個余月,後因當地鼠疫猖钁而遷回龍泉,建國初期,1951年土革後,佛像毀壞,蕩然無存。該寺被糧食部門用作倉庫,貯存糧食,現有碑記為證。
維修
隨著中央宗教信仰政策落實,當地部分善男信女要求恢復宗教活動,重建“羅漢寺”。1993年正月,大布村委委託村民林玉弟(女)、嚴有弟(女)等緣首37人發起倡議,由民眾集資進行了大規模修復,翻修殿堂,重塑佛像。大殿門上懸有金匾一塊,上書“大雄寶殿”四個大字。上供奉如來佛三世,文殊侍左,專司智慧;普賢侍右,主司“理”德。十八羅漢分立兩側,它們形態各異,胡貌梵相,曲盡其志,各臻其妙。殿堂內香菸繚繞,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後殿即“觀音殿”,正中供奉千手觀音,塑像高3米,站在蓮花台上,造型優美,神態慈善,塑雕精細,表情豐富,左為善財童子,右為龍女。大殿兩旁供奉弘揚佛法,功德無量的24位諸天。觀音殿左右兩側建有兩個殿堂:分別是尚書(孟仁擇)殿、元帥殿。佛像塑工精緻,姿態莊嚴,經過三年的努力,羅漢寺的大雄寶殿、觀音殿、左右廂房,齋廳均按原貌復修完畢,前座“天王殿”由於年久破爛,為尊重當地百姓意願,按原貌重修,在眾緣首和善男信女的共同努力下,豎立殿柱26根(其中石柱6根)。殿堂結構嚴謹,造型古樸,天王殿至大雄寶殿之間建有放生池,池中建一座石拱橋,橋上刻有世界名人李良松(大布人)題詞:“水緣溪灘沐甘霖,松羅雙寺蘊奇情。八方風水繞村絡,三千鄉民受福蔭。菩提因緣橋上度,慧海沉浮心中行。禪門千古絕勝地,羅漢殿前盡佳音”。松溪書法名人江衍慶題寫“綠水觀魚躍,青雲羨鳥飛”。
1996年底,宏偉的天王殿大功告成,殿中前麵塑彌勒佛,背麵塑韋馱天神,殿前左邊塑持國天王,右邊塑增長天王。殿後左邊塑至聖先師孔子像,右邊塑藥王孫思邈像。1997年3月8日,松谿縣人民政府下達松政(1997)綜46號文,把羅漢寺列為全縣七個宗教活動場所之一。從此,重修後的古剎—羅漢寺,香火不斷,鐘鼓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