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背景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研究

《網路背景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研究》是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網路背景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研究
  •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1日
  •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1243378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隨著網路技術的廣泛運用,微博、微信、QQ等新興媒體碎片化的語言表達、個性化的信息資源、裂變式的信息傳播方式,給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與機遇。開展網路環境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研究,把新興技術高效運用於實踐將虛擬對接現實,把大學生團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書通過對大學生政治認同內涵與外延的分析, 在闡釋大學生政治認同的 “應然狀態” 的基礎上,從網路背景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現狀考察和現實反思兩個邏輯層, 深入剖析了當前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 “實然狀態” ,並基於對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 “過去時”和“ 現在時” 邏輯層的實踐論分析,建構了網路背景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 “必然狀態” 。

圖書目錄

摘 要 001
一、研究緣起 001
(一)應然所趨: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002
(二)實然所迫:應對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網路挑戰的需要 002
(三)必然所向:大學生成人成材的需要 003
二、研究綜述 003
(一)對政治認同的相關研究 004
(二)對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相關研究 009
(三)對網路背景下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相關研究 014
三、研究設計 016
(一)基本觀點 016
(二) 研究思路 016
(三) 研究方法 017
(四) 研究架構 018
(五) 研究的創新點 019
第一章 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理論分析
一、政治認同的意蘊分析 021
(一) 認同概念解析 021
(二) 政治內涵的演變 024
(三) 政治認同概念解析 026
二、政治認同形成的邏輯分析 031
(一) 利益認同是政治認同的邏輯起點 032
(二) 制度認同是政治認同的關鍵 034
(三) 意識形態認同是政治認同的旨歸 037
三、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心理要素分析 039
(一) 大學生政治認知:知識理論性與認識表象性的矛盾 039
(二) 大學生政治情感:政治熱情與政治冷漠並存 040
(三) 大學生政治意志:自主性提高與自製性薄弱的矛盾 041
(四) 大學生政治信念:立場正確和信仰模糊的矛盾 042
(五) 大學生政治行為:參與意願強烈與行為取向功利化並存 044
第二章 網路對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影響的機理分析
一、網路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 047
(一) 網路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積極影響 047
(二) 網路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消極影響 049
二、網路背景下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特點 051
(一) 認同主體:去個性化 052
(二) 認同環境:雙重網路政治場域並存 052
(三) 認同客體:網路權力對政治權力的衝擊 053
三、網路背景下大學生社會政治認同形成的心理機制 054
(一) 同化服從階段——政治認同的起點 056
(二) 記憶階段——政治認同的積累 056
(三) 模仿表達階段——政治認同的外顯 057
(四) 傳輸階段——政治認同的升華 058
第三章 網路背景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現狀審視
一、調查研究的設計 059
(一) 一、調查研究的設計 059
二、調研結果的分析 069
(一) 大學生政治認同現狀調研結果分析 069
(二) 對大學生政治認同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 081
三、調研結論 087
(一) 大學生政治認同度高 087
(二) 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認同度最高 087
(三) 政治面貌與大學生政治認同之間呈顯著相關關係 088
(四) 利益認同、制度認同和意識形態認同三者相互促進 089
(五)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基礎是利益認同,核心是意識形態認同 090
四、網路背景下大學生政治認同存在的問題 093
(一) 網路信息的“碎片化”模糊大學生的政治認知 093
(二) 網路政治參與不足消解大學生政治熱情 094
(三) 網路的“開放性”動搖大學生政治信仰 094
(四)網路的“情緒化”導致大學生政治行為的失范 095
五、網路環境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面臨的基本矛盾 095
(一) 教育者的低影響力與受教育者高自由度的矛盾 096
(二) 網路信息的泛化與教育內容價值指向一元化的矛盾 097
(三)教育內容的穩定性與受教育者思想行為多變性的矛盾 098
(四)網路載體較強的互動性與傳統教育手段單向性的矛盾 099
第四章 網路環境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阻抗因素
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阻抗 101
(一)“ 西化”的網路核心技術為優勢話語權奠定基礎 101
(二) 全球化為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擴張提供了便利 104
二、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影響 107
(一)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干擾 107
(二) 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 111
(三) 新自由主義思潮的阻抗 119
三、社會發展不和諧因素的阻抗 126
(一) 經濟因素:經濟發展不平衡 126
(二) 政治因素:政治生態部分失衡 132
(三) 社會因素:社會階層流動遲緩 134
第五章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發展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培育 137
(一)初步形成了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培育體系 137
(二)國際國內環境凸顯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重要性 138
二、 20 世紀末期馬克思主義理論系列課程成為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主要內容 140
(一)“ 85”方案明確了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課程體系 140
(二)“ 兩課”成為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主渠道 141
(三)“ 98”方案建構了完整的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課程體系 142
三、21 世紀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培育 143
(一)“ 05 方案”突出了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作為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主要內容 143
(二) 加強以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 144
(三) 突出“四個載體”在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中的作用 145
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經驗與反思 147
(一) 我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經驗 148
(二)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反思 149
第六章 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域外借鑑
一、美國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培育 153
(一) 美國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培育的內容 153
(二) 美國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培育的途徑 155
二、新加坡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培育 159
(一) 以推進“共同價值觀”的認同作為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文化基礎 160
(二) 以培養“新加坡人”的國家意識作為政治認同的情感基礎 161
(三)“ 三位一體”推進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 162
三、國外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對我國的啟示 165
(一) 滲透教育與灌輸教育的整合併進 165
(二)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大學生政治認同提供價值引領 167
(三)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大學生政治認同提供文化基礎 168
(四) 加強傳播媒體的管理,為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營造良好環境 169
第七章 完善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社會生態
一、推進利益協調機制,增強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利益基礎 171
(一) 完善利益表達機制,保障公民的利益訴求 172
(二) 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提高社會的公平感 173
二、提升制度認同,夯實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制度基礎 174
(一) 持續推進反腐倡廉 175
(二) 堅持依法治國,提高政府公信力 176
(三) 拓寬政治參與渠道,保證大學生有序參與政治生活 177
(四)從失衡走向和諧,完善社會穩定機制 179
三、一元主導多元,構築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文化基礎 181
(一)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 181
(二) 以“一元”引領多元文化 183
第八章 建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虛擬與現實的立體化網路
一、與時俱進,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185
(一) 權威灌輸與平等互動的結合 186
(二)“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結合 187
(三) 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結合 188
二、構建大課程體系,拓展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寬”口徑 189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核心 190
(二) 哲學社會科學課程是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理論支撐 191
(三) 通識教育課程是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重要拓展 192
(四) 專業課程是大學生政治認同浸潤的重要手段 194
三、 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夯實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厚”礎 195
(一) 以正確性引導需求性,提升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196
(二) 以虛擬性對接現實性,增加教學載體的多樣性 197
(三) 以互動性取代單線性,增強教學方法的藝術性 198
四、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體系,建構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宏”系統 200
(一) 建設示範性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網站 201
(二) 豐富大學生主題教育網站 203
五、運用新媒體技術,拓展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的“微”路徑 205
(一) 微博在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中的運用 206
(二) 微信在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中的運用 208
結 語 211
參考文獻 213
附 錄 22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