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和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及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經教育部黨組會議審議通過,教育部於2020年5月28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
  • 發布機關:教育部 
  • 發布時間:2020年5月28日 
  • 實施時間:2020年5月28日 
綱要印發,綱要全文,綱要解答,

綱要印發

教育部關於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
教高〔2020〕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已經教育部黨組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殃櫻漏仔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教育部
2020年5月28日

綱要全文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特制定本綱要。
一、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這一戰略舉措,影響甚至決定著接班人問題,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影響甚至決定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
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付射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要牢固確立詢您疊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圍繞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教學體系和內容體系。高校主要負責同志要直接抓人才培養工作,統籌做好各學科專業、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要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要切實把教育教學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明確課程思政建設拔臘剃邀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
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習愉婚共識,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樹人成效進一步提高。
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最佳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增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提高個人的愛虹乃狼國、敬業、誠信、友善修養,自覺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斷追求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和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教育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富懂紙疊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
——深入開展憲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導學生學思踐悟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對法治理念、法治原則、重要法律概念的認知,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自身權利、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化解矛盾糾紛的意識和能力。
——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並自覺實踐各行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範,增強職業責任感,培養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誠實守信、公道辦事、開拓創新的職業品格和行為習慣。
四、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高校要有針對性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切實落實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和一級學科、專業學位類別(領域)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要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學習效果,堅決防止“貼標籤”“兩張皮”。
公共基礎課程。要重點建設一批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科學精神、憲法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的課程,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打造一批有特色的體育、美育類課程,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在美育教學中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造創新活力。
專業教育課程。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從課程所涉專業、行業、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
實踐類課程。專業實驗實踐課程,要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增強學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要注重讓學生“敢闖會創”,在親身參與中增強創新精神、創造意識和創業能力。社會實踐類課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導學生弘揚勞動精神,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紮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實踐中增長智慧才幹,在艱苦奮鬥中錘鍊意志品質。
五、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要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文學、歷史學、哲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等維度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結合專業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要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和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
——教育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加強師德師風教育,突出課堂育德、典型樹德、規則立德,引導學生樹立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職業理想,培育愛國守法、規範從教的職業操守,培養學生傳道情懷、授業底蘊、解惑能力,把對家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自覺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體育類課程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奮鬥有我的信念,激發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
——理學、工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農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樹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意識和信念,增強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知農愛農創新人才。
——醫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在培養精湛醫術的同時,教育引導學生始終把人民民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於溝通,提升綜合素養和人文修養,提升依法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
——藝術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教育引導學生立足時代、紮根人民、深入生活,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
高等職業學校要結合高職專業分類和課程設定情況,落實好分類推進相關要求。
六、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
高校課程思政要融入課堂教學建設,作為課程設定、教學大綱核准和教案評價的重要內容,落實到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各方面,貫穿於課堂授課、教學研討、實驗實訓、作業論文各環節。要講好用好馬工程重點教材,推進教材內容進人才培養方案、進教案課件、進考試。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套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要健全高校課堂教學管理體系,改進課堂教學過程管理,提高課程思政內涵融入課堂教學的水平。要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組織開展“中國政法實務大講堂”“新聞實務大講堂”等系列講堂,深入開展“青年紅色築夢之旅”“百萬師生大實踐”等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實習實訓活動,不斷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
七、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要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要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優質資源共享機制,支持各地各高校搭建課程思政建設交流平台,分區域、分學科專業領域開展經常性的典型經驗交流、現場教學觀摩、教師教學培訓等活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促進優質資源在各區域、層次、類型的高校間共享共用。依託高校教師網路培訓中心、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等,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律職業倫理、工程倫理、醫學人文教育等專題培訓。支持高校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師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師德師風、教學能力專題培訓等。充分發揮教研室、教學團隊、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作用,建立課程思政集體教研製度。鼓勵支持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合作教學教研,鼓勵支持院士、“長江學者”、“傑青”、國家級教學名師等帶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重點、難點、前瞻性問題的研究,在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積極支持課程思政類研究選題。充分發揮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相關學科專業教學組織的作用,構建多層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體系。
八、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人才培養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首要標準。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檢查機制,在各類考核評估評價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中落細落實。充分發揮各級各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等專家組織作用,研究制訂科學多元的課程思政評價標準。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效作為“雙一流”建設監測與成效評價、學科評估、本科教學評估、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專業認證、“雙高計畫”評價、高校或院系教學績效考核等的重要內容。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教學效果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崗位聘用、評優獎勵、選拔培訓的重要內容。在教學成果獎、教材獎等各類成果的表彰獎勵工作中,突出課程思政要求,加大對課程思政建設優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九、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組織實施和條件保障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視,加強頂層設計,全面規劃,循序漸進,以點帶面,不斷提高教學效果。要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適應不同高校、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強化分類指導,確定統一性和差異性要求。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切實提高每一位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加強組織領導。教育部成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協調小組,統籌研究重大政策,指導地方、高校開展工作;組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提供專家諮詢意見。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切實加強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領導,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各地、各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機制,強化督查檢查。各高校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自身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
加強支持保障。各地教育部門要加強政策協調配套,統籌地方財政高等教育資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支持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央部門所屬高校要統籌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專項等中央高校預算撥款和其他各類資源,結合學校實際,支持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地方高校要根據自身建設計畫,統籌各類資源,加大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投入力度。
加強示範引領。面向不同層次高校、不同學科專業、不同類型課程,持續深入抓典型、樹標桿、推經驗,形成規模、形成範式、形成體系。教育部選樹一批課程思政建設先行校、一批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推出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建設一批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設立一批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推動建設國家、省級、高校多層次示範體系,大力推廣課程思政建設先進經驗和做法,全面形成廣泛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良好氛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綱要解答

一、《綱要》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義是什麼?
答:印發實施《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主持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重要會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些重要講話為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黨組高度重視,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作出一系列工作安排,在學科專業、一流本科、教師培訓、教學評估等工作中進行重點部署,指導研製出台《綱要》。
印發實施《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在高校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中,價值塑造是第一要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一舉措影響甚至決定著接班人問題,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影響甚至決定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
印發實施《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一招。高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當前,高校中還不同程度存在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現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發揮出課程育人的功能。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解決這一問題,把教育教學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構建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工作目標是什麼?
答:課程思政建設總的目標就是,立足於解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讓課程思政的理念在各地各高校形成廣泛共識,全面提升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建立健全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工作思路是什麼?
答:教育部堅持“四個相統一”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
第一,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實現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一體化推進,把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融合,形成協同效應。
第二,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在充分發揮思政理論課重要作用的同時,用好隱性教育渠道,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驚濤拍岸”的聲勢,也產生“潤物無聲”的效果。
第三,堅持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相統一。既加強頂層設計協調推進,建立包括內容體系、教學體系和工作體系在內的一整套課程思政建設育人體系,也要針對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強化分類指導,不斷提高課程思政建設的水平。
第四,堅持總結傳承和創新探索相統一。一方面及時總結各地各高校典型經驗,形成可複製推廣的經驗做法;另一方面通過選樹典型,以“點”帶“面”,鼓勵高校積極探索,形成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的良好局面。
四、課程思政內容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在構建課程思政的內容體系方面,《綱要》是如何考慮的?
答:《綱要》提出,要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修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內容最佳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明確了課程思政五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一是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著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教育,增強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四個自信”。
二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準確把握其精神實質,引導學生把事業理想和道德追求融入國家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
三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完善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展現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和時代風采。
四是深入開展憲法法治教育,教育學生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對法治理念、法治原則、重要法律概念的認知,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自身權利、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化解矛盾糾紛的意識和能力。
五是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和行業領域的發展態勢,了解國家發展戰略和行業需求,增強職業責任感,教育引導學生準確理解並自覺踐行各行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範。
五、《綱要》是如何構建課程思政的課程教學體系的?
答:高校教師的80%是專業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用於專業學習,專業課程教學是課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託。《綱要》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結合學科專業建設特點,對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進行有針對性地設計。
根據不同課程的學科專業特點和育人要求,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實踐類課程3種課程類型,分別明確了每類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其中,又按照學科專業特點,分別提出文史哲類、經管法類、教育學類、理工類、農學類、醫學類、藝術類7大類專業課程的具體建設目標,使各個專業教學院系、各位專業課教師都能在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乾出自己的“特色”。高等職業學校根據高職專業分類和課程設定情況,分類推進。
六、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渠道,《綱要》在抓好課堂教學建設方面有哪些重點舉措?
答:《綱要》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地落實,要把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的全過程。
首先是要抓好課堂教學管理,進一步指導高校修訂課堂教學管理規定,在課堂教學管理規定中全面融入課程思政建設要求。高校要在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等各方面下功夫落實到位。
其次是要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特別是深入挖掘第二課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實習實訓活動,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
第三是要在教育教學方法上不斷改革創新,以學生的學習成效為目標,深入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和學業評價方式改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實現思想啟迪和價值引領。當代大學生是在網際網路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課程思政教學要積極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積極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套用,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七、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怎么樣,關鍵在教師。在提高教師課程思政建設意識和能力方面,《綱要》有哪些考慮?
答:《綱要》明確了五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廣共享”,建立健全優質資源共享機制,分區域、分學科專業領域開展經常性的典型經驗交流、現場教學觀摩、教師教學培訓等活動。
二是要“強培訓”,將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和內容納入教師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師德師風、教學能力專題培訓等。
三是要“重合作”,充分發揮教研室、教學團隊、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作用,建立課程思政集體教研製度。
四是要“樹表率”,鼓勵支持院士、“長江學者”、“傑青”、國家級教學名師等帶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五是要“深研究”,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重點、難點、前瞻性問題的研究,在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積極支持課程思政類研究選題。
八、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落實方面,《綱要》提出了哪些工作要求?
答: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建立完善的課程思政的工作機制是確保課程思政建設取得成效根本保障。
一是要“上下”同步齊動。“上”到戰略精心謀劃,教育部將成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協調小組,統籌研究重大政策,指導各地各高校開展工作。成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提供專家諮詢意見。“下”到一線落地生根,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切實加強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領導,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協同聯動、院系落實推進的工作格局,同時要明確經費支持,加強課程思政經費保障。
二是用好評價這根“指揮棒”,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效作為“雙一流”建設監測與成效評價、學科評估、本科教學評估、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專業認證、“雙高計畫”評價、高校或院系教學績效考核等的重要內容。
三是抓好課程思政示範典型,持續深入抓典型、樹標桿、推經驗,建設國家、省級、高校多層次示範體系,選樹一批課程思政建設先行高校,選樹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選樹一批教學團隊和教學名師,建設一批課程思政教學示範中心,設立一批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在全國樹立課程思政教學標桿。
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最佳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增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提高個人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修養,自覺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斷追求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和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教育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
——深入開展憲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導學生學思踐悟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對法治理念、法治原則、重要法律概念的認知,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自身權利、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化解矛盾糾紛的意識和能力。
——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並自覺實踐各行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範,增強職業責任感,培養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誠實守信、公道辦事、開拓創新的職業品格和行為習慣。
四、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高校要有針對性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切實落實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和一級學科、專業學位類別(領域)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要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學習效果,堅決防止“貼標籤”“兩張皮”。
公共基礎課程。要重點建設一批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科學精神、憲法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的課程,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打造一批有特色的體育、美育類課程,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在美育教學中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造創新活力。
專業教育課程。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從課程所涉專業、行業、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
實踐類課程。專業實驗實踐課程,要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增強學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要注重讓學生“敢闖會創”,在親身參與中增強創新精神、創造意識和創業能力。社會實踐類課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導學生弘揚勞動精神,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紮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實踐中增長智慧才幹,在艱苦奮鬥中錘鍊意志品質。
五、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要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文學、歷史學、哲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等維度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結合專業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要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和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
——教育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加強師德師風教育,突出課堂育德、典型樹德、規則立德,引導學生樹立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職業理想,培育愛國守法、規範從教的職業操守,培養學生傳道情懷、授業底蘊、解惑能力,把對家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自覺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體育類課程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奮鬥有我的信念,激發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
——理學、工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農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樹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意識和信念,增強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知農愛農創新人才。
——醫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在培養精湛醫術的同時,教育引導學生始終把人民民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於溝通,提升綜合素養和人文修養,提升依法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
——藝術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教育引導學生立足時代、紮根人民、深入生活,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
高等職業學校要結合高職專業分類和課程設定情況,落實好分類推進相關要求。
六、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
高校課程思政要融入課堂教學建設,作為課程設定、教學大綱核准和教案評價的重要內容,落實到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各方面,貫穿於課堂授課、教學研討、實驗實訓、作業論文各環節。要講好用好馬工程重點教材,推進教材內容進人才培養方案、進教案課件、進考試。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套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要健全高校課堂教學管理體系,改進課堂教學過程管理,提高課程思政內涵融入課堂教學的水平。要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組織開展“中國政法實務大講堂”“新聞實務大講堂”等系列講堂,深入開展“青年紅色築夢之旅”“百萬師生大實踐”等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實習實訓活動,不斷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
七、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要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要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優質資源共享機制,支持各地各高校搭建課程思政建設交流平台,分區域、分學科專業領域開展經常性的典型經驗交流、現場教學觀摩、教師教學培訓等活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促進優質資源在各區域、層次、類型的高校間共享共用。依託高校教師網路培訓中心、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等,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律職業倫理、工程倫理、醫學人文教育等專題培訓。支持高校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師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師德師風、教學能力專題培訓等。充分發揮教研室、教學團隊、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作用,建立課程思政集體教研製度。鼓勵支持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合作教學教研,鼓勵支持院士、“長江學者”、“傑青”、國家級教學名師等帶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重點、難點、前瞻性問題的研究,在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積極支持課程思政類研究選題。充分發揮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相關學科專業教學組織的作用,構建多層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體系。
八、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人才培養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首要標準。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檢查機制,在各類考核評估評價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中落細落實。充分發揮各級各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等專家組織作用,研究制訂科學多元的課程思政評價標準。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效作為“雙一流”建設監測與成效評價、學科評估、本科教學評估、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專業認證、“雙高計畫”評價、高校或院系教學績效考核等的重要內容。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教學效果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崗位聘用、評優獎勵、選拔培訓的重要內容。在教學成果獎、教材獎等各類成果的表彰獎勵工作中,突出課程思政要求,加大對課程思政建設優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九、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組織實施和條件保障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視,加強頂層設計,全面規劃,循序漸進,以點帶面,不斷提高教學效果。要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適應不同高校、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強化分類指導,確定統一性和差異性要求。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切實提高每一位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加強組織領導。教育部成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協調小組,統籌研究重大政策,指導地方、高校開展工作;組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提供專家諮詢意見。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切實加強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領導,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各地、各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機制,強化督查檢查。各高校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自身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
加強支持保障。各地教育部門要加強政策協調配套,統籌地方財政高等教育資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支持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央部門所屬高校要統籌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專項等中央高校預算撥款和其他各類資源,結合學校實際,支持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地方高校要根據自身建設計畫,統籌各類資源,加大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投入力度。
加強示範引領。面向不同層次高校、不同學科專業、不同類型課程,持續深入抓典型、樹標桿、推經驗,形成規模、形成範式、形成體系。教育部選樹一批課程思政建設先行校、一批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推出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建設一批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設立一批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推動建設國家、省級、高校多層次示範體系,大力推廣課程思政建設先進經驗和做法,全面形成廣泛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良好氛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綱要解答

一、《綱要》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義是什麼?
答:印發實施《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主持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重要會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些重要講話為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黨組高度重視,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作出一系列工作安排,在學科專業、一流本科、教師培訓、教學評估等工作中進行重點部署,指導研製出台《綱要》。
印發實施《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在高校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中,價值塑造是第一要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一舉措影響甚至決定著接班人問題,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影響甚至決定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
印發實施《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一招。高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當前,高校中還不同程度存在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現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發揮出課程育人的功能。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解決這一問題,把教育教學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構建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工作目標是什麼?
答:課程思政建設總的目標就是,立足於解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讓課程思政的理念在各地各高校形成廣泛共識,全面提升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建立健全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工作思路是什麼?
答:教育部堅持“四個相統一”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
第一,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實現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一體化推進,把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融合,形成協同效應。
第二,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在充分發揮思政理論課重要作用的同時,用好隱性教育渠道,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驚濤拍岸”的聲勢,也產生“潤物無聲”的效果。
第三,堅持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相統一。既加強頂層設計協調推進,建立包括內容體系、教學體系和工作體系在內的一整套課程思政建設育人體系,也要針對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強化分類指導,不斷提高課程思政建設的水平。
第四,堅持總結傳承和創新探索相統一。一方面及時總結各地各高校典型經驗,形成可複製推廣的經驗做法;另一方面通過選樹典型,以“點”帶“面”,鼓勵高校積極探索,形成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的良好局面。
四、課程思政內容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在構建課程思政的內容體系方面,《綱要》是如何考慮的?
答:《綱要》提出,要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修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內容最佳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明確了課程思政五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一是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著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教育,增強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四個自信”。
二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準確把握其精神實質,引導學生把事業理想和道德追求融入國家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
三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完善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展現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和時代風采。
四是深入開展憲法法治教育,教育學生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對法治理念、法治原則、重要法律概念的認知,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自身權利、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化解矛盾糾紛的意識和能力。
五是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和行業領域的發展態勢,了解國家發展戰略和行業需求,增強職業責任感,教育引導學生準確理解並自覺踐行各行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範。
五、《綱要》是如何構建課程思政的課程教學體系的?
答:高校教師的80%是專業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用於專業學習,專業課程教學是課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託。《綱要》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結合學科專業建設特點,對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進行有針對性地設計。
根據不同課程的學科專業特點和育人要求,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實踐類課程3種課程類型,分別明確了每類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其中,又按照學科專業特點,分別提出文史哲類、經管法類、教育學類、理工類、農學類、醫學類、藝術類7大類專業課程的具體建設目標,使各個專業教學院系、各位專業課教師都能在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乾出自己的“特色”。高等職業學校根據高職專業分類和課程設定情況,分類推進。
六、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渠道,《綱要》在抓好課堂教學建設方面有哪些重點舉措?
答:《綱要》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地落實,要把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的全過程。
首先是要抓好課堂教學管理,進一步指導高校修訂課堂教學管理規定,在課堂教學管理規定中全面融入課程思政建設要求。高校要在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等各方面下功夫落實到位。
其次是要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特別是深入挖掘第二課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實習實訓活動,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
第三是要在教育教學方法上不斷改革創新,以學生的學習成效為目標,深入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和學業評價方式改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實現思想啟迪和價值引領。當代大學生是在網際網路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課程思政教學要積極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積極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套用,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七、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怎么樣,關鍵在教師。在提高教師課程思政建設意識和能力方面,《綱要》有哪些考慮?
答:《綱要》明確了五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廣共享”,建立健全優質資源共享機制,分區域、分學科專業領域開展經常性的典型經驗交流、現場教學觀摩、教師教學培訓等活動。
二是要“強培訓”,將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和內容納入教師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師德師風、教學能力專題培訓等。
三是要“重合作”,充分發揮教研室、教學團隊、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作用,建立課程思政集體教研製度。
四是要“樹表率”,鼓勵支持院士、“長江學者”、“傑青”、國家級教學名師等帶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五是要“深研究”,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重點、難點、前瞻性問題的研究,在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積極支持課程思政類研究選題。
八、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落實方面,《綱要》提出了哪些工作要求?
答: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建立完善的課程思政的工作機制是確保課程思政建設取得成效根本保障。
一是要“上下”同步齊動。“上”到戰略精心謀劃,教育部將成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協調小組,統籌研究重大政策,指導各地各高校開展工作。成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提供專家諮詢意見。“下”到一線落地生根,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切實加強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領導,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協同聯動、院系落實推進的工作格局,同時要明確經費支持,加強課程思政經費保障。
二是用好評價這根“指揮棒”,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效作為“雙一流”建設監測與成效評價、學科評估、本科教學評估、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專業認證、“雙高計畫”評價、高校或院系教學績效考核等的重要內容。
三是抓好課程思政示範典型,持續深入抓典型、樹標桿、推經驗,建設國家、省級、高校多層次示範體系,選樹一批課程思政建設先行高校,選樹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選樹一批教學團隊和教學名師,建設一批課程思政教學示範中心,設立一批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在全國樹立課程思政教學標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