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安烈士陵園

紅安烈士陵園

紅安烈士陵園位於湖北省紅安縣縣城陵園大道邊的稞子山上。主要由牌坊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祠、骨灰堂、董必武紀念館李先念紀念館、黃麻城義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烈士紀念館、烈士墓和園林等部分組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1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紅安烈士陵園
  • 開放時間:8:00-16:00,周一閉館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
  • 所屬城市:湖北省黃岡市
  • 所屬國家:中國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區熱度指數,發展歷史,主要景點,董必武紀念館,李先念紀念館,美食,特產,娛樂文化,人物,李先念,鄭位三,董必武,

發展歷史

紅安,原名黃安,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搖籃,是著名的“將軍縣”。紅安,誕生了兩任國家主席—董必武和李先念;產生了兩百多位人民軍隊的高級將領,其中1955年至1988年間授銜的將軍共有61位,居全國之首;走出了三支紅軍主力部隊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奉獻了14萬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其中登記在冊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2552名。 為了紀念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根據地鬥爭中犧牲的烈士,1956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紅安縣城東北稞子山上興建了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占地面積341畝,規劃面積500畝。陵園主要紀念建築物有“一碑兩場兩園五館”:即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廣場、歷史紀念館下沉廣場、將軍墓園、老紅軍墓園、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董必武紀念館李先念紀念館紅安將軍館。此外,還有革命烈士紀念牆、浩氣烽火台、植樹園和旅遊服務中心等。這裡是淨化心靈、提升人格的聖境;是廣大黨員幹部學習黨的歷史、加強黨性鍛鍊的場所;是廣大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的課堂;是廣大人民民眾緬懷先烈、感受歷史、陶冶情操的聖地。
陵園的建設和發展,一直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持。陵園是民政部授予的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是中宣部首批命名的“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紅色旅遊30條精品線路和100個經典景區之一,是湖北省確定的“全省最重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是中宣部確立的“全國一流的革命教育基地”。2006年度陵園被評為“湖北省文明風景旅遊區”;2009年1月23日被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9年8月陵園管理與服務通過ISO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陵園先後接待了董必武李先念江澤民李鵬李瑞環喬石吳邦國劉華清溫家寶曾慶紅劉雲山俞正聲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參觀視察,平均每年接待觀眾30餘萬人,與500多家單位建立了共建關係。
紅安烈士陵園
穿過綠瓦紅檐的高大牌坊,迎面而來的是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巍然聳立的紀念碑上,鐫刻著葉劍英徐向前、李先念等的題詞,碑座正麵塑有五星碑徽,台座正中為漢白玉雕成的花環,左右分嵌有再現黃麻起義和蘇區軍民堅持武裝鬥爭、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浮雕,碑座前刻有中共湖北省委和省政府撰寫的碑文。紀念碑前兩旁的雕像群形象逼真,氣勢磅礴。左邊塑的是一位武裝農民身背大刀,高舉銅鑼,象徵著黃麻起義。右邊塑的是紅軍戰士高擎鋼槍,奮勇向前,象徵著根據地軍民堅持武裝鬥爭。
從紀念碑後行百米便是烈士祠,祠內設有烈士靈堂,陳列著紅安全縣革命英烈的名冊及各界人民民眾敬獻的花圈。祠後面是骨灰堂,東邊是董必武紀念館紅安縣博物館。董必武紀念館由徐向前元帥題寫館名。拾階而上,漢白玉雕塑的董必武像慈祥安逸,館裡數幅照片和數十件實物展示了董必武偉大的一生。
由董必武題寫館名的紅安縣博物館是全國最早建立的縣級博物館之一,建築面積970平方米,裡面陳列著紅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農民運動、舉行黃麻起義、創建鄂豫皖根據地等各個時期的歷史文物和有關圖片,歌頌了紅安人民不屈不撓、前仆後繼、“要革命,不要錢、不要命、不要家”的老區精神和為中國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烈士祠的西邊是新修建的李先念紀念館,由陳雲同志題寫館名。占地3000平方米,於1997年6月落成,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分別為紀念館題詞。整個建築造型典雅,氣勢恢宏,展示了李先念同志由一個普通木匠成長為國家主席的不平凡的經歷。
緊靠李先念紀念館西邊的是黃麻起義及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烈士紀念館,曲檻迴廊,古色古香,陳列著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根據地革命鬥爭中作出了傑出貢獻的革命烈士的圖片、簡介和遺物。
在陵園的蒼松翠柏叢中,還安臥著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先楚秦基偉以及吳煥先沈澤民蔡申熙鄭位三等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建者的陵墓。整個陵園雄偉壯觀,莊嚴肅穆。

主要景點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
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經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湖北省委批准興建的,2006年5月28日奠基,2007年11月13日(黃麻起義八十周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占地面積3780平方米,建築面積6200平方米,展覽面積5000平方米。
紅安烈士陵園紅安烈士陵園
歷史紀念館位於烈士陵園中心位置,坐北朝南,背靠將軍墓區,面向廣場,建築採用對稱布局、穩重有力,中部為序廳和交通,後部為弧形景觀廳,兩側分別設展廳。建築為三層,高22米,中間三層為方形坡屋頂,用綠色琉璃瓦鋪面,兩翼二層為平頂屋面,建築布局為“品”字形。館內有五個出口,東、西各兩道門與陵園內其它四座紀念館道路連通。正面是3.8米高、11米寬的仿古紫銅門,立面牆採用灰色磨光面花崗岩平板、弧形板和蘑菇石乾掛裝飾與大小不等長條形窗戶組合,遠看好像是一座古城堡,經過戰爭殘留的槍炮彈孔,有充滿革命激情的因素,建築風格,既有中國古園林建築的神韻;又有現代建築的特點,是陵園內體量最大、外觀最雄偉壯美的標誌性建築,成為陵園一碑五館中的亮點。
歷史紀念館展出文物645件,照片766張,藝術品33件(組),以序廳大型雕塑《大別雄風》開篇,以尾廳《將軍搖籃》結束,將整個展覽推向高潮。紀念館陳列按照歷史時間順序,生動的展現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鬥爭時期,十年紅旗不倒的悲壯歷程及其所體現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突出了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時期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即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武裝鬥爭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工農紅軍的重要誕生地;中國共產黨培養和造就治黨、治國、治軍傑出人才的重要基地。該館主體陳列內容分為六個單元展開,第一單元《黃麻驚雷》展現湖北黃麻地區在黨的領導下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黃麻起義,建立了黃安縣農民政府和組建了工農革命軍,走上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開創了鄂豫皖邊界地區第一塊革命根據地——鄂豫邊革命根據地的歷史。第二單元《商南烽火》展現河南商南地區,在黃麻起義和鄂豫邊革命根據地鬥爭的影響下,中共商(城)、羅(田)、麻(城)特別區委發動了商南起義,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二師,開闢了豫東南革命根據地的歷史。第三單元《皖西烈焰》展現安徽六霍起義和請水寨起義,分別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三師和工農革命軍潛山獨立師,兩支部隊協同作戰,共同開闢皖西革命根據地的歷史。第四單元《赤區新貌》展現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塊革命根據地基礎上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以及根據地內土地革命和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建設的情況。第五單元《鏖兵大別》展現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和根據地的建設與發展,根據地軍民同強大的敵人展開四次反“圍剿”鬥爭中,連續取得三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創建了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350萬人,26個縣的紅色政權,成為僅次於中央蘇區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歷史。第六單元《浴血孤旅》展現紅四方面軍主力,因第四次反“圍剿”鬥爭失利,被迫西征後,紅二十五軍重建與根據地人民並肩作戰,繼續開展反“圍剿”鬥爭,堅持根據地鬥爭近兩年實行了長征,成為最先到達陝北的紅軍長征隊伍。紅二十五軍長征後,紅二十八軍重建,在根據地堅持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及部隊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開赴皖中、皖東抗日前線的歷史。
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科學運用多樣新穎的聲、光、電、幻影成像、場景復原、半景畫、大型沙盤模型、置景等藝術手段與形式,從形勢上、視覺上、心靈上給人以衝擊,達到吸引人、教育人的效果,充分展現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英雄的山——英雄的人民——英雄的業績——英雄的精神”。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革命烈士陵園內西側,館名由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1987年破土動工興建,1990年11月13日落成試展開放,1992年11月13日舉行開館儀式,2004年9月開始籌備新館軟體建設,2006年6月16日封館進行改擴建工程建設,於2007年11月13日重新開館並對外開放。
紅安烈士陵園
該館占地面積467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展線長2800米。館舍為仿古典庭院式結構,長廊環繞,飛檐碧瓦,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
館內分設序廳和烈士陳列室兩部分。序廳由巨型雕塑《大別山母親》和巨幅背景浮雕《碧血黃安》組成,二者有機的融為一體,伴著由著名作曲家王原平創作的氣勢磅礴的背景音樂,寓意祖國母親將永遠銘記烈士們的英名。
烈士陳列室分《革命先導》、《起義英雄》、《大別忠魂》、《天台鐵骨》、《西征壯士》、《民族脊樑》共六大部分二十三小組,展出鄂豫皖蘇區29縣著名烈士263名,文物174件,照片388張,藝術品41件。按照以時系史、以史系人、以人系事和突出主要烈士閃光業績使陳列達到具有強烈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總原則,運用復原場景,雕塑,矽膠像,模型以及現代化的聲、光、電,如:紗幕投影,雪地留印,聲音定位傳播,可翻動式電子書等新穎的藝術手段,生動再現了從1923年黃安建立黨組織至1949年全國解放長達26年的革命鬥爭歷程中,在黃麻起義商南起義六霍起義,創建和堅持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川陝革命根據地鄂豫陝革命根據地,長征路上,西征途中,以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壯烈犧牲的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英烈的無私奉獻精神、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尾廳以紅日、五星紅旗和千萬朵映山紅組成的大別山浮雕的有機組合,伴著雄壯的背景音樂,象徵著革命烈士用青春和熱血托起新中國的明天。
烈士館館藏革命文物300多件,主要是大刀、長矛、手槍、機關槍、衣物、功勳章等;徵集收錄書畫作品27件、書法作品110件;珍藏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題字題詞105件。
該館自1990年落成開放以來,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重視,先後有李先念、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劉華清倪志福楊汝岱曾慶紅劉雲山俞正聲張思卿吳官正等來館參觀視察。
該館是廣大黨員幹部、青少年學生、部隊官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德育教育,國防教育以及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場所,先後有100多家單位在此掛牌共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如今共建活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得到社會一致好評。

董必武紀念館

董必武紀念館位於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內的東北處稞子山上,占地面積5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70平方米,建築風格為中國庭院式結構,白牆碧瓦,飛檐翹角,依山而建,古樸莊重,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
董必武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社會主義法制奠基人。
1984年經中央批准,董必武紀念館於次年清明節破土動工,1986年3月5日董必武誕辰一百周年落成開放。董必武紀念館在開放的二十年間,於一九九二年和二00四年分別進行維修,修改後的紀念館不論是外觀建築還是陳列形式都煥然一新。展覽內容以董必武的生平和業績為依據,通過740餘件珍貴文物、照片、字畫、矽膠像等,生動形象地再現了董老光輝戰鬥的一生,以及他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的重大貢獻。
走進董必武紀念館,首先要登上一級台階,迎面抬頭可見正面門樓匾額上由徐向前元帥題寫的“董必武紀念館”六個餾金大字。從正門進入,便是紀念館的正院,院子中央安放著董必武半身銅像,基座上“董必武紀念像”六字由鄧小平同志題寫,基座的後面是董必武和夫人何連芝的骨灰合葬墓,二000年十月六日,董必武和夫人何連芝的骨灰安放在紀念館內,實現了他們生前的願望,也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場所。人們在這裡緬懷董老的豐功偉績,學習董老的革命風範,淨化靈魂、陶冶情操。墓後是一道 長, 高的屏風,上面鐫刻著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書寫的“董必武同志生平”。正院的東面有一側院,環繞正、東兩院建有三個大展廳和一個多功能報告廳。
進入紀念館序廳,迎面看到的是萬里長城壁畫,以恢弘的氣勢、強烈的民族凝聚感,表達了董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浩瀚胸懷。第一展廳主要介紹的是董必武青少年時期的學習生活;辛亥革命失敗後他東渡日本的內容。第二展廳主要介紹的是董必武參加創建中國共產黨;站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前衛地位;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的內容。第三展廳主要介紹的是董必武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和法制建設作出的突出貢獻,以及他的崇高思想品德。
二十年來,董必武紀念館接待觀眾千萬餘人次,其中有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友人。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江澤民、李鵬、李瑞環喬石吳邦國劉華清吳官正、溫家保、曾慶紅等先後來紀念館參觀。
近幾年,董必武紀念館認真貫徹和執行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先後與第二炮兵指揮學院、軍事經濟學院、中共湖北省委黨校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及武漢市十多所大、中學共建教育基地,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贏得了社會的普遍讚譽。曾被中宣部、省政府分別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全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李先念紀念館

李先念紀念館位於湖北省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內稞子山上,與董必武紀念館成對稱式布局。該館是1993年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1994年4月5日(清明節)在故鄉——湖北省紅安縣動工興建的。1997年6月21日,正式對外開放。占地面積5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27平方米。該館的建設,得到中央、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原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為紀念館題詞,陳雲同志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
紀念館,依山傍勢,氣勢恢弘、造型典雅,以豐富的文物史料,生動活潑的陳列形式,主要以半個世紀以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為背景,以李先念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突出貢獻為重點,再以文物為基礎,配以必要和適當的輔助陳列品。紀念館分序廳和四個陳列室、文物庫房、李主席辦公室復原陳列幾個部分組成。它們以“從木匠到將軍”、“從深入敵後到經略中原”、 “從領導湖北到為國理財”、“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四個單元展示了李先念同志集平凡和非凡、樸實和傳奇於一身的個人風采,介紹了李先念同志在66年革命歲月中,從一名普通木匠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將軍,從農民的兒子到國家主席的光輝戰鬥歷程。
紀念館自開館以來,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與重視,江澤民、李鵬、李瑞環吳官正劉華清劉雲山俞正聲等親臨本館參觀指導。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有諸多單位與紀念館建立共建關係,接待觀眾約200餘萬人次。

美食

鄂東風味小吃品種豐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勤勞聰慧、熱情好客的鄂東人民,在逢年過節或親朋好友到來或重要賓客臨門時,喜歡拿出自製的蜜酒、糕點和佳肴待客。經過長期的積累形成了許多獨特的具有鄂東地方風味的傳統風味菜點和小吃,如黃州的燒梅、炒湯圓,團風的狗腳、 耙雞湯,麻城的肉糕、銀絲空心面,紅安的綠豆耙,武穴酥糖,羅田的印子耙等。這些充滿鄂東地方鄉土色彩的小吃,既可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也是招待貴客不可多得的地方特產。
文學家兼美食家蘇軾來黃州後,親自製作了許多精美可口的菜餚,當地老百姓把這些菜叫做“東坡菜”,如東坡肉東坡魚東坡羹等。另外,還有些蘇軾喜食的當地食品,人們為了紀念蘇軾也在這些食品的前面冠以“東坡”二字,如東坡餅等。

特產

特產:漢唐以來列為朝廷貢品的繭絲綢、英山茶葉蘄春四寶(蛇、龜、竹、艾)和水葡萄秈米、浠水芝麻湖藕等;有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的黃梅挑花浠水安息香、黃岡名曬煙、武穴章水泉竹器、英山桔梗和余正泰冬粉等;羅田是全國板栗第一縣,英山是全國名茶基地縣,蘄春縣是全國著名的藥市和中藥材之鄉——李時珍的故鄉,紅安縣花生居全省之首。

娛樂文化

這裡是黃梅戲的故鄉,這裡有國家命名的詩詞之鄉、楹聯之鄉、農民繪畫之鄉,這裡自古文教昌明,有聞名遐邇的“教授縣”,有因屢奪國際中學生數理化奧賽金牌而聞名中外的黃岡中學。自古以來,黃岡就是文人墨客薈萃之處,東坡赤壁更是無人不曉,具有豐富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具有黃岡特色的許多物質或精神產品,是參與性強的旅遊項目,為黃岡旅遊提供了濃厚的鄉土情趣。

人物

李先念

湖北省紅安縣(原黃安高橋區)李家大屋人。1909年6月23日出生。從青年時代起就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1927年11月,領導農民武裝參加黃麻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中共陂安南縣委書記、縣蘇維埃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團、師、軍政治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參加指揮了許多重要戰役戰鬥,為創建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長征中,率領紅四方面軍先遣部隊迎接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實現懋功會師;指揮包座戰鬥,打開北上通道,堅決抵制張國燾分裂主義活動,策應紅二方面軍北上,為實現三大主力紅軍的會師作出了貢獻。1936年10月,奉中央軍委命令西渡黃河,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委員。參與指揮一條山、倪家營子、梨園口等戰鬥,血戰河西走廊。西路軍失敗後,臨危受命,任西路軍工作委員會委員,負責統一軍事指揮,率領餘部翻越祁連山,穿過戈壁灘,歷盡艱辛,到達新疆,為黨和紅軍保存了一批領導骨幹。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豫鄂邊區省委軍事委員會副主任、軍事部長、豫鄂挺進縱隊司令員,新四軍第五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在孤懸敵後的敵偽心臟地區,率部與日偽軍的“掃蕩”和國民黨頑軍的進攻進行了反覆頑強的艱苦鬥爭,創建了地處要衝的中原抗日根據地,建立了擁有5萬餘人的正規軍和30餘萬人的民兵武裝力量。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副書記、中原軍區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後中原軍區二副司令員),指揮中原突圍戰役,創建豫鄂陝革命根據地,參與重建軍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和反攻中原的鬥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省政府主席,湖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武漢市委書記、市長,中共中央中南局副書記、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調到中央工作,任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協助周恩來、陳雲領導經濟建設,為國理財。“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是粉碎“四人幫”的主要決策人之一。後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第七屆全國政協主席。協助鄧小平領導全黨實現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制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積極推動改革開放和全面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項工作。是第七屆中共中央委員,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一、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著有《李先念文選》、《李先念論財政金融與貿易》。1992年6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紅安縣擁有授銜的將軍上將8位、中將10位、少將43位,居全國之首,故被稱為“中國第一將軍縣”。他們出生入死,功勳卓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人民解放軍的建設、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彰顯紅安將軍們的赫赫戰功和革命風範,學習紅安將軍們的聖潔情操和高貴品質,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優良傳統,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主義和諧的建設步伐,湖北省委決定,在紅安烈士陵園新建紅安將軍館,集中展示紅安將軍們的風采。
紅安烈士陵園紅安烈士陵園

鄭位三

鄭位三同志1902年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早在“五四”運動時期,他在武昌湖北省立甲種工業學校讀書時,積極投入武漢各界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鬥爭,並在惲代英等創辦的“利群書社”里學習《共產黨宣言》和其他進步書刊,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5年,由戴克敏戴季倫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鄭位三同志歷任國民黨黃安縣黨部常務委員、黃安縣農民常務委員、黃安縣總工會委員、中共黃安縣委委員和中共黃安縣代理縣委書記,積極開展農民運動,領導反土豪劣紳的鬥爭。
鄭位三同志鄭位三同志
大革命失敗後,鄭位三同志在白色恐怖中繼續堅持鬥爭。他到武漢尋找黨組織。聽取中共長江局負責人羅亦農同志傳達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關於在湘鄂贛粵等省發動武裝起義的指示,組織領導了黃麻“九月暴動”,揭開了黃麻起義的序幕。
1928年至1932年間,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工農紅軍初創時期,鄭位三同志先後擔任中共黃安縣委秘書長、縣委書記、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長、財政經濟委員會主席、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代理委員長和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員等職。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工農蘇維埃代表大會上,鄭位三同志被選為全國第一屆蘇維埃政府委員。
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離開鄂豫皖,鄭位三同志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中留在根據地,擔任鄂東北道委書記、游擊總司令,領導指揮蘇區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為保衛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4年11月,鄭位三同志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秘書長、紅二十五軍政治部主任,隨軍長徵到陝南,擔任中共鄂陝特委書記、鄂豫陝特委書記,創建與堅持了鄂豫陝蘇區的游擊戰爭。組建了紅七十四師。
抗日戰爭爆發後,鄭位三同志受黨中央派遣,從延安重返鄂豫皖,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歷任中共鄂東特委書記、鄂豫皖區黨委書記、淮南區黨委書記兼路西軍政委員會主席、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二師、第五師政治委員等職,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鄭位三同志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書記、中原軍區政治委員,同李先念等同志率部隊勝利地舉行了中原突圍,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嘉勉。
1949年9月,鄭位三同志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全國解放後,鄭位三同志曾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在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他仍然刻苦學習馬列主義,長期密切關注、深入研究國際國內革命和建設的諸多理論與實際問題,提出了不少至今仍有參考價值的獨特見解,為黨的事業嘔心瀝血,竭忠盡智。
“文化大革命”中,鄭位三同志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氣節,大義凜然,堅持原則,同林彪江青反黨集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他深受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被扣上種種莫須有的罪名,精神上和肉體上都受到很大摧殘折磨,於1975年7月27日,在北京含冤逝世,享年73歲。
十年動亂期間,無端對鄭位三同志進行了“審查”並作出了《關於鄭位三問題的審查報告》。這都是錯誤的,這些已全部予以撤銷。強加的一切誣衊不實之詞,已予推倒,為鄭位三同志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名譽。同時,為其受株連的家屬、親友平反,徹底消除影響。
鄭位三同志是中國共產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鄂豫皖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畢生獻身於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為黨、為人民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鄭位三同志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在半個多世紀的生涯中,他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無限熱愛,不畏強敵,不避艱險,百折不撓,奮鬥不息。他堅持黨的三大優良作風和民眾路線,具有無產階級的革命膽略和遠見卓識。他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恃,大公無私,光明磊落,作風民主,從善如流,始終保持革命傳統和人民公僕的本色。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將永遠值得後人學習。

董必武

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字潔畲,號壁伍。湖北黃安(今紅安)人。董必武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奠基者。
董必武同志在本世紀初參加過辛亥革命,又是中國最早的共產主義者之一。他的一生,是同中國近百年幾個重要歷史時期的人民革命鬥爭緊緊相聯繫的,是同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和發展、黨的主要領導活動緊緊相聯繫的。
董必武同志中學讀書時接受革命團體日知會的影響,擁護孫中山的民主主義革命綱領。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會,並在武昌軍政府中擔任工作。1914年他在東京私立日本大學學習法律,曾會見亡命日本的孫中山先生。在反對袁世凱二次革命失敗後的險惡環境下,他毅然參加孫中山重建的中華革命黨。1915年回國,策動討袁的軍事活動,兩次被捕入獄。出獄後繼續堅持鬥爭。這些,都表現了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頑強的戰鬥精神。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他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他總結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教訓,對比俄中兩國革命成敗的經驗,從中認識到,“中國的獨立,走孫中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須走列寧的道路”。由此他逐步實現由激進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重大思想轉變。1920年,他和陳潭秋等同志共同創建武漢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他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隨後,任中共武漢地方委員會書記、中共湖北省委委員。作為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一名優秀戰士,董必武同志走上在中國爭取民主革命的徹底勝利並進而實現社會主義的新的革命征途。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期間,董必武同志是湖北省和武漢地區轟轟烈烈大革命運動的核心領導人物之一,在湖北和全國都很有聲望。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反動當局以重金懸賞通緝董必武同志。他毫不畏懼,迅速轉入秘密活動。1928年受黨的派遣到蘇聯學習。他抓緊在那裡的三年多時間,刻苦攻讀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注意聯繫中國的國情和革命實踐經驗,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這為他後來堅持毛澤東思想和提高領導工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礎。1932年他回國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擔任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副校長、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最高法院院長等職。1934年10月起,他參加中央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抗日戰爭時期,董必武同志作為中共代表團的成員和中共中央長江局、南方局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長期在國民黨統治區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董必武同志繼續在國民黨統治區工作。他作為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成員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為爭取和平民主、制止內戰進行複雜艱巨的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董必武同志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政治法律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國人民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他同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密團結,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決策,為新中國的鞏固和發展竭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