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

糞便,俗稱“大便”、“屎”、“便便”、“㞎㞎”等,是人或動物的大腸排遺物。糞便的四分之一是水分,其餘大多是蛋白質無機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纖維、脫了水的消化液殘餘、以及從腸道脫落的細胞和死掉的細菌,還有維生素K維生素B。對於農民來說,糞便可以作為較好的莊稼的有機肥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糞便
  • 外文名:Faeces
  • 所在:腸道
  • 主要成分:水
  • 營養成分:無
  • 用途:可以發酵成有機肥
  • 俗稱:大便
釋義,形成,腸內書信,影響因素,大便很細,大便乾燥,原因,怎么辦,出血,大便組成,排便,介紹,節制,排便因素,疾病鑑別,大便看疾病,從顏色看,從形狀看,寶寶糞便,未加輔食,腹瀉時,便秘及大便異常時,

釋義

食物未被吸收而產生的殘渣部分,由消化道通過大腸,從肛門以固體、半流體或流體形式排出體外。又稱“屎”,在民間大多地區方言內稱“㞎㞎”。對於農民來說,糞便可以作為較好的莊稼的有機肥料。

形成

食物在胃和腸道內進行消化、主要是各種消化酶的作用。結腸不產生酶,只有細菌起消化作用。結腸內有多種細菌,大腸桿菌70%,厭氧桿菌20%,還有鏈球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乳桿菌芽胞和酵母。
另有極少原生動物和螺旋體。腸細菌的重要作用是能產生生理需要的物質,如食物缺乏維生素時可在腸內合成維生素K、維生素B1、B2、維生素H維生素B12、B6、蔚酸,葉酸和消旋泛酸。
也能產生吲哚糞臭素硫化氫使糞有臭味。如長期用抗生素則不易合成維生素而不能吸收,引起維生素缺乏症。食糜通過回盲瓣到盲腸每24小時約500~1000毫升。主要在右半結腸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鈉,每日能吸收460mmol(約10.6g)的鈉和350~2000毫升水。也吸收少量鉀、氯、尿素、葡萄糖、胺基酸、膽酸和藥物。
直腸也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胺基酸和藥物。腸功能障礙、腸炎和感染時可影響吸收。腹瀉時腸蠕動增強,吸收減少,嚴重時可丟失大量維生素、水和電解質。如果正常則在乙狀結腸內形成糞便,等待排出。

腸內書信

想知道難以直接見到的腸內的情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觀測排出的大便。大便就像鏡子,可以照出腸內環境,藉此了解我們的健康狀況。
如果不是在醫院中進行詳細的腸內檢查,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是根本無法觀察腸內的情況的。正因如此,希望大家更要注意自己的排便情況。大便正是“來自於腸內的書信”。根據大便的顏色、形狀和味道,就可以了解體內的狀況。因此,如果好好地觀察大便中所包含的信息,就能夠了解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
身體健康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而腸道健康又與大便的情況密切相關。一方面,通過觀察大便的形狀、顏色、氣味等情況,便可以判斷腸道是否健康。如果大便不正常,就要高度重視,做好腸道調養,謹防疾病發生。另一方面,通過觀察大便的細節變化,也可以判斷我們的腸道調養效果,到底如何。
A.從大便形狀來判斷健康
1. 香蕉狀:如果每天排出這樣的大便,說明您的腸道是健康的。
2. 塊狀:這說明大便中水分含量很少,排便吃力。經常排這種便一般預示腸內出現病變,如各種炎症,有時甚至是癌。
3. 泥狀:這表示腸內已經積滿了宿便,腸道運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長期下去有可能營養不良,進而導致很多種疾病。
4. 水狀:這種大便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它通常是一些惡性疾病的徵兆,腸道運動幾乎停滯,食物和水被原封不動的排泄出來。
5. 硬邦邦狀:說明體內水分缺乏,腸道運動不太舒暢,這樣的大便極易成為各種疾病的根源。
6. 半鏈狀:大便中水分多,說明腸不能充分吸收水分,對營養物質也不能很好的吸收。
B. 從大便顏色和便中物質來判斷健康
1. 如果大便顏色正常,則呈現黃色,這是胃腸道健康的表現。 
2. 大便呈黑色或褐色,這是一種警訊,但不必慌張去醫院,只要注意健康飲食,便可呈現黃色。可如果排出來的大便比平常還黑,或呈現紫色,就必須特別注意,這有可能是胃或腸出血。這種狀況是血液混入大便之中,在排泄出來之前,顏色由紅色變成黑色,必須立即看醫生。漆黑的大便有各式各樣的類型,比方排出焦油狀的大便,可能就是患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或胃癌疾病。
3. 粘血便。這種類型的大便有時會伴隨劇烈的腹痛或嘔吐的症狀,此時可能是患有腸套疊、腸扭轉、腸梗塞等疾病。
4. 如果粘血便中混有油膿,而且持續一段時間,就非常有可能患有大腸癌。便秘的人如果拉出漆黑的硬大便,也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
C. 從大便氣味來解讀健康
“大便是臭的”,這是幾千年來人們根深蒂固的概念,但科學分析表明,大便不應該是臭的。健康的大便沒有太明顯的惡臭,而便秘患者或喜食肉類的朋友們的大便卻散發著惡臭,這是腸道內的有害菌分解食物後散發出的臭氣。另外,便秘患者由於糞便在腸道內滯留時間過長,異常發酵,腐敗後會產生大量對人體有害的毒素。因此,當人們出現痔瘡、臉部色素沉著、肛腸疾病這些健康問題時,通常是因便秘所致。
大便氣味的主要成分是吲哚、糞臭素、硫化氫、胺、乙酸、丁酸。其中吲哚和糞臭素是產生惡臭的根源,這是蛋白質被腸內壞細菌分解所形成的物質,換句話說,如果攝取大量的高蛋白質,大便就會變得很臭。而這些東西對人體都是有毒害的,在腸道正常的人——比如嬰兒的大便中是不含這些成分。嬰兒在斷奶期以前排出的大便很乾淨,一點也不臭。隨著斷奶後的食量逐漸增加,大便也變得和大人的一樣臭。其原因就是嬰兒以母乳為食物,可以保持腸道非常乾淨,腸道運動很活躍,開始進食後,吸收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損壞了腸道環境,腐敗物質逐漸產生,宿便也逐漸形成,導致大便臭了起來。
如果排出的大便充滿惡臭的話,說明腸內的腐敗已經很嚴重,這必然嚴重影響我們的健康。一般來說人的年紀越大,腸道運動就越來越呆滯,越容易發生便秘等疾病,同時大便也越來越臭。人的老化是從腸道開始的,而排出臭便就是腸道老化和惡化的最有力的證據。
大便有時還會發出奇怪的氣味,這往往是腸道發生病變的昭示,必須引起重視。比如大便發出刺鼻的酸味,就有可能是腸內異常發酵(即所謂發酵性消化不良)引起的,此時,拉出的腹瀉便便呈黃色。所以,顏色和氣味都必須仔細觀察。此外,如果拉出的腹瀉便有一股燒焦味,有可能就小腸機能減低引起的消化不良,帶有腥味兒的焦油狀大便,表示消化管有出血的狀況,而且出血量相當多。

影響因素

1. 濫用抗生素和消炎藥。人們在當感冒、咳嗽、拉肚子的時候,經常會使用抗生素或消炎藥。這些藥物在殺滅病菌的同時,也會殺傷腸道中的益生菌,使得腸道菌群失衡(益生菌比例越來越少),影響腸道功能。

2. 洗腸通便不當,傷腸毀腸。臨床發現,含大黃、決明子、番瀉葉、蘆薈等成份的通便產品,長期服用會造成電解質紊亂、低血鉀、維生素缺乏、腸道炎症,嚴重的可誘髮結腸黑變等癌前病變和神經源性假性梗阻。

3. 清腸減肥不當,腸道受傷。不少女性為了減肥瘦身,經常喝各種清腸減肥茶,但由於產品作用機理“不健康”(如不少減肥茶都含有瀉藥成分,通過強力刺激腸道蠕動,達到“清宿便排腸毒”的目的),長期使用反而導致腸道蠕動功能減弱,以及排便功能失常,以致一旦停用就無法排便,形成惡性循環。

4. 食品污染。食物在生產(如水源污染、有毒土壤、種養殖業中的藥物濫用)和製作(如用地溝油烹飪)中的種種污染,都直接危害腸道健康。

5. 不良飲食習慣。暴飲暴食、食無定時、高脂高熱、煎炸燒烤、不潔飲食、頻頻應酬喝酒,都會加重腸道負擔,並直接危害腸道健康。

6. 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環境中存在各種致病細菌和病毒,由於不注意飲食和個人衛生,很容易進入腸道,影響腸道和人體健康。

7. 工作壓力和精神調節。工作或學習壓力過大,情緒緊張、焦慮、壓抑、易怒,容易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致使胃腸蠕動減慢,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慾下降等消化不良症狀。

8. 不良生活習慣。頻頻加班、熬夜、不規律作息,容易出現腸道功能紊亂現象和腸道微生態環境失衡,進而造成腸道老化,疾病叢生。

9. 其他原因。如吸菸、喝酒、缺乏運動,都會影響腸道健康。

大便很細

經常聽說便秘、便稀、便血,但對於大便變細的原因,真正了解的人卻並不多。導致大便變細的原因,排除飲食結構或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外,主要有三種情況:痔瘡直腸癌直腸息肉
痔瘡:痔瘡是一種大家耳熟能詳的疾病了,發病率也很高,素有“十人九痔”之說。是指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周圍黏膜的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的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
主要症狀為便血、如果伴有血栓會發生疼痛,同樣痔核增大後可導致大便變細。痔瘡出血是因排便時大便擦傷肛門周圍的靜脈團所致,血液隨著大便排出後滴下來的多為鮮血,血液與糞便是不相混合的,大多數沒有粘液粘連。
直腸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人群。早期常無明顯症狀。直腸癌患者的大便常伴有血液、粘液,與濃液有粘連,而且大便習慣改變,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大便的次數增多,便細,肛門常有刺激症狀,常想大便,就是平時所說的里急後重現象。直腸癌患者還會出現全身症狀的改變,如短期內明顯消瘦、貧血等。
直腸息肉:泛指直腸黏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包括腺瘤、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從病理上來看,其內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後果。便血為鮮血、被蓋於糞便表面而不與其混合。直腸下端的帶蒂息肉排便時可脫出肛門外。息肉合併潰瘍感染時,可有粘液血便和里急後重感。

大便乾燥

原因

導致大便乾燥的原因很多:飲水不足,腸道有益菌不足,飲食中缺少粗纖維,久坐不動者,排便習慣不佳,過度勞累、精神緊張、陰虛陽亢、火熱內盛……以上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大便乾燥。

怎么辦

1、 熱秘:表現為大便乾結,小便短赤,面紅心煩或口乾、口臭,腹滿脹痛。此型病人應忌食辛辣厚味,如辣椒、姜、羊肉、狗肉、雞、魚、酒等均應少用。宜多用清涼潤滑之物,涼能清熱,潤能通腸,熱清腸潤則大便通暢。如蘋果、梨、黃瓜、苦瓜、蘿蔔、芹菜、萵苣等都極相宜。
2、 氣秘:表現為排便困難,噯氣頻作,脅腹痞悶,甚則脹痛,大便或乾或不乾。此類患者應禁食白果、蓮子、芡實、栗子、石榴等食品。多吃橘子、香蕉、海帶、竹筍等。
3、 虛秘:氣虛者表現為面白神疲,雖有便意而臨廁努掙乏力,掙則汗出氣短,便後疲乏;血虛者,大便乾燥,面色無華,心悸眩暈;陰虛者,大便乾結如羊屎狀,形體消瘦,頭暈目鳴,腰膝酸軟或見顴紅盜汗
氣虛者少吃佛手、蘿蔔、杏仁、芥菜、橘子等,多吃山藥、扁豆、無花果、胡桃、芋頭等。
血虛著少吃辣椒、羊肉、五香調料等,多吃桑葚、蜂蜜、芝麻、花生等。

出血

大便出血的原因
肛門疾病,是引起大便出血最常見的原因。痔瘡、肛裂引起的大便出血都是便後滴血、嚴重的可以噴射狀出血、血色鮮紅、肛門澀癢、血與糞便不混和、肛裂引起的大便出血常伴有排便後肛門痛疼。
痔瘡出血、常常是在排便用力怒掙時、有小腫塊由肛門內向外凸出、並有滴狀或噴射狀鮮血排出、出血量可大可小、內痔出血常常。
結腸疾病,結腸同直腸一樣、也可有息肉與癌症的發生、潰瘍性結腸炎、痢疾等病也可引起大便出血、此類大腸炎性疾病引起的大便出血多半混有粘液或呈膿血便、並伴有腹痛、發熱、里急後重等症狀。
此外、一些比較少見的疾病、如腸傷寒、腸結核、腸套疊等、也會有大便出血的症狀發生。
直腸疾病,直腸息肉是直腸的良性腫瘤、大便帶血是直腸息肉的主要症狀、距肛門很近的直腸息肉有時也會脫出肛門以外。此種疾病常見於兒童。如果有人持續大便出血、有下墜感、大便次數增加、出現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的情況、同時有體重在短期內明顯下降的情況發生時、則提示可能有直腸癌發生的可能、這樣的情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尤其是老年人。

大便組成

糞便的形成與食物無重要關係,禁食和正常餵養的動物糞便無顯著區別,只是糞量減少。糞便組成都一樣: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纖維素、結締組織、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如粘液、膽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黏膜脫落的殘片,上皮細胞和細菌。如不吃蔬菜和粗糙穀類糞便組成常是一致的,即65%水分,35%固體。固體部分細菌最多可達50%,但大半細菌排出時己死亡。
另外2~30%是含氮物質,10~20%是無機鹽(鈣、鐵、鎂)。脂肪占10~20%,有2種,分解的脂肪是食物未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細菌和上皮殘片而來的。另有膽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維生素。正常糞便呈圓柱形,長10~20厘米,直徑2~4厘米,重100~200克。食用蛋白質的糞便為棕黃色或黃色,有臭味,硬而成塊,含有很多革蘭氏陽性細菌。食用碳水化合物的糞便為棕綠色、惡臭味、軟或半液體狀、酸性、含有很多革蘭氏陰性細菌。正常糞便稍有棕色,這是因有糞膽素和尿膽素,糞便顏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藥物可改變顏色。正常便為鹼性,其高低與在結腸存留時間長短成正比。稀便呈酸性可刺激肛門周圍皮膚而疼痛。食用辣椒或飲酒可引起肛門直腸反應性充血使痔瘡急性發作。
結腸內氣體約100毫升,60%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氫和少量氧氣。氣味因食物和氣體組成而不同,如硫化氫過多可引起硫血紅蛋白血症,出現紫紺腸源性紫紺
這些氣體的來源,主要是隨飲食和呼吸吞入的空氣,占70%,另外是細菌對碳水化物發酵而產生的。豆類、白菜、蔥頭產氣較多。細菌發酵產生的氣體,有的能燃燒,氫高達20.9%、甲烷7.2%,電灼時可引起爆炸應注意。腸內氣體可使結腸輕度膨脹,幫助蠕動,氣體越多腸越活動,腹內有微細的噼啪腸鳴。氣體過多使腸壁擴張,牽拉神經從而致疼痛。繼續擴張可使腸壁血管受壓妨礙吸收進一步脹氣,形成惡性循環。
腸氣向上打嗝由食管排出,向下由肛門排出,在腸內吸收到血循環內而感結直腸黏膜內有杯狀細胞,分泌鹼性粘液保護黏膜,滑潤糞便,幫助排便。越是遠段分泌越多,直腸分泌量就更多。化學和機械性刺激可增加粘液分泌,如直腸絨毛乳頭狀瘤,常排出大量粘液。肛腺也分泌腺液瀦留於肛竇內,當排便時被擠出滑潤糞便以利排出。有的細胞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腸肽,能刺激腸液分泌,鬆弛腸肌。
正常排出糞便是圓柱形,長10~20cm,直徑2~4cm,重量100~200g。正常糞便為鹼性,其鹼度高低與在結腸存留的時間長短有關,存留越長,鹼度越高;相反,稀糞便存留時間短,常呈酸性,可刺激肛門周圍皮膚。一般正常糞便呈棕色,這是由於糞內含有糞膽色素和尿膽素。因吃食物不同,糞便亦有改變,如吃含蛋白質豐富食物的糞便,有臭味、稍硬、成塊,色稍淡呈棕黃或淺黃色,含細菌以革蘭氏陽性為多;吃碳水化合物豐富食物的糞便,呈棕綠色,惡臭味,軟或半液體狀,酸性,細菌以革蘭氏陰性居多。某些藥物也可改變糞便顏色。
食物殘渣在大腸內,其中一部分水分和電解質等被大腸黏膜吸收,經過細菌的發酵和腐敗作用,即變成糞便排出體外。糞便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纖維素,消化道脫落的上皮細胞,黏膜碎片和大量細菌,還有未被吸收的消化道分泌物,如黏液、膽色素、黏蛋白和消化液等。
如不吃蔬菜和粗糙穀類食物,糞便組成常一致,即水分65%,固體35%。固體部分細菌最多,可達總量的1/3-1/2,當排出糞便時,大部分細菌已死亡。另有2%-3%的含氮物質,10%-20%的無機鹽,如鈣、鐵、鎂鹽。脂肪占10%-20%,一種是未被吸收的分解脂肪,另一種是由細菌和上皮殘片而來的中性脂肪,還有少量的膽固醇、嘌呤基和維生素。一般正常糞便呈棕色,這是由於糞內含有糞膽色素和尿膽素。

排便

介紹

糞便形成後,由於結腸蠕動使各部結腸收縮,將糞便推向遠段結腸,這種蠕動常由肝曲開始,每日2~3次,以每分鐘1~2厘米的速度向前推進到左半結腸,到乙狀結腸貯留。但在進食後或早晨起床後由於胃結腸反射或體位反射而引起結腸總蠕動,以每小時10厘米的速度推進,如乙狀結腸記憶體有糞便可使糞便進入直腸內,蓄積足夠數量時(約300克左右)對腸壁產生一定壓力時則引起排便反射。
排便反射是一個複雜的綜合動作,它包括不隨意的低級反射和隨意的高級反射活動。通常直腸是空虛的。當糞便充滿直腸刺激腸壁感受器,發出衝動傳入腰骶部脊髓內的低級排便中樞,同時上傳至大腦皮層而產生便意。如環境許可,大腦皮層即發出衝動使排便中樞興奮增強,產生排使反射,使乙狀結腸和直腸收縮,肛門括約肌舒張,同時還須有意識地先行深吸氣,聲門關閉,增加胸腔壓力,隔肌下降、腹肌收縮,增加腹內壓力,促進糞便排出體外。如環境不允許,則由腹下神經和陰部神經傳出衝動,隨意收縮肛管外括約肌,制止糞便排出。外括約肌的緊縮力比內括約肌大30%—60%,因而能制止糞便由肛門排出,這可拮抗排便反射,經過一段時間,直腸內糞便又返回乙狀結腸或降結腸,這種結腸逆蠕動是一種保護性抑制。但若經常抑制便意,則可使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逐漸失去其敏感性,對排糞感失靈,加之糞便在大腸內停留過久,水分被過多的吸收而變乾硬,產生排便困難,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
排便是可以隨意志而延滯的,所以應當而且能夠養成定時排便習慣。當人們早晨起床產生的起立反射,和早飯後產生的胃結腸反射,都可促進結腸集團蠕動,產生排便反射。因此,早上或早飯後定時排便符合生理要求,這對預防肛管直腸疾患是有很大的意義。應該形成起床後或飯後排便的正常反射,除非環境不允許,就不應當有意識地抑制排便。當排便反射弧的某個環節被破壞,如切除齒線上4~5厘米腸段,腰骶段脊髓或陰部神經受損傷,肛管直腸環斷裂等,就會導致排便反射障礙,產生大便失禁
正常人的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閾值,達到此閾值時,即產生便意。當100ml糞便將直腸充盈25%時,或者直腸內壓力達到約2.4kPa時,就可產生便意。要達到非排便不可的程度,直腸內容物和壓力須增加3倍。但是否排便最後還取決於排便高級中樞對低級中樞的作用是抑制還是增強。
排便次數和習慣因人不同,一般每日1次,早飯後排便。也有的3~5日或更長排1次,卻不感排便困難。排便後有舒適愉快的感覺。因此,不能只按排便次數多少確定便秘、腹瀉或排便的規律改變,應按各人的排便習慣來確定。

節制

由於人的排便反射受大腦皮層的控制,因此意識可控制排便。肛門部保持一定緊張力,使肛門緊閉,阻止糞便、液體、氣體漏出,這種作用叫排便節製作用。排便節製作用,由感覺、反射、肌肉活動共同完成,是一種比較複雜的反射活動。可歸納為兩種。
(1) 儲存器節製作用(結腸的節制機能)
結腸的節制機能不依賴於括約肌作用。結腸特別是乙狀結腸具有適應反應,這種反應可調節腸腔內的容積和壓力,腸腔容積的改變壓力隨之改變,有防止壓力過高,延遲腸內容物通過的作用。直腸乙狀結腸連線處的阻力、彎曲和皺摺能延遲糞便進入直腸,保持直腸平時處在空癟狀態。左側結腸能蓄積一定量的糞便,如超過一定數量時,可刺激結腸,使糞便進入直腸。乙狀結腸造口術病人,如飲食調理適當,每日灌腸,可形成排便習慣,即是由於結腸的節制機能。
直腸是一種既有感覺又能擴張的貯器,對容量有最大的耐受性,能蓄積糞便和液體。直腸瓣能使糞便在直腸內螺旋形活動,使糞便壓力均等,避免了糞便堆積在直腸下部,並防止直行通過直腸,對排糞起到相應的節製作用。
(2) 括約肌節製作用
是肛門括約肌抵抗結腸蠕動向前推進力的作用。括約肌的收縮力必須勝過結腸推進力才有節製作用。如不能勝過推進力,則是肛門功能不良。內括約肌是抵抗排便的最重要因素,常處於持續緊張收縮狀態,控制排便活動;外括約肌也常處於收縮狀態,閉合肛管。外括約肌的緊縮力比內括約肌高30%~60%,因此能制止糞便從肛門流出。如外括約肌已失去緊張力,可發生肛門功能不良。
在節制排便活動中,隨意肌外括約肌、恥骨直腸肌和提肛肌功能與不隨意肌內括約肌和縱肌功能有相互關係,聯合作用。如對抗排糞和排氣要求,外括約肌收縮可抑制內括約肌對逼肌收縮的反射性鬆弛,稱為隨意抑制作用。同時提肛肌的底袢收縮牽緊和抑制縱肌收縮,恥骨直腸肌收縮使肛直角的角度變小,直腸下段壓力增加,阻止糞便進入肛管,起到控制排便的作用。
因為意識可控制排便,所以正常人對排便具有節制能力。如果環境條件不許可,有排便感覺而不能排便時,排便的高級中樞下傳衝動抑制低級排便中樞,使括約肌收縮增強,肛門象節制閘門一樣緊閉,並反射地引起乙狀結腸舒張,直腸內的糞便即返回乙狀結腸,使便意暫時消失。但如果經常或長時間抑制排便,可使直腸對糞便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糞便在大腸內停留過久,水被吸收過多而使其乾燥,可產生便秘。

排便因素

1、哪些因素能影響排便反射:
影響排便反射產生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進入直腸的糞便量過少,對直腸壁產生的壓力小,致使直腸壁內的感受器不產生衝動,因而亦無排便反射產生。這種情況多見於進食過少及進食過於精細者。
(2) 直腸對腸腔內的壓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不能產生衝動。這種情況見於長期不及時排便、經常灌腸或濫用瀉劑者。
(3) 神經或脊髓受損,如多發性神經根炎、截癱等病,使傳導衝動的神經受損,不能產生排便反射。
2、影響排便過程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排便過程的因素雖然很多,但歸納起來不外有兩種,首先是影響便意產生的因素,另外是影響直腸排空的因素,前者已在“影響排便反射產生的因素”一題中作了介紹,不再贅述,有關影響直腸排空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 大腦皮層對便意的抑制,如工作緊張、外出旅行、生活規律改變、情緒抑鬱及過度勞累等均可使便意受到抑制,另外直腸的局部病變如痔瘡、肛裂會引起大便疼痛,從而使大便受到大腦的抑制。
(2) 排便無力,如老年人、久病體虛者,由於膈肌、腹肌、腸平滑肌均收縮無力,缺乏推動糞便的力量。
3、正常人的排便有何差異:
正常人的排便差異很大,這與個體差異、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習慣有關。一般情況下,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有的2~3天一次(只要無排便困難及其他不適均屬正常),但大多數人(約占60%以上)為每天排便一次。
中醫對正常人排便次數亦有論述:“胃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陳,一日一便,乃常度也。”

疾病鑑別

不同性狀能反映什麼疾病:
了解大便的次數和時間及大便的量、色、質、氣味、便時感覺和伴隨症狀等,對診斷消化系疾病有重要意義。
1、大便秘結,伴見高熱煩躁者,為腸熱證;
2、伴見面色蒼白、脈沉遲者,屬冷秘,為腸寒;
3、老人便秘,脈細數者,屬脾陰虛;
4、大便溏泄,納少腹脹者為脾陽虛;
5、腹痛泄瀉,瀉後痛減,脘悶噯腐為傷食;
6、情志抑鬱,腹痛作泄,排便不爽,為肝鬱乘脾;
7、黎明前腹痛泄瀉,為脾腎陽虛;
8、排便時肛門灼熱,屬大腸濕熱;
9、里急後重,見於痢疾脫肛,屬濕滯大腸或脾虛中氣下陷,大便下血,色鮮紅為近血,為病在大腸或痔瘡出血;
10、血色黑暗或呈柏油狀為遠血,多屬食管、胃及十二指腸出血;
11、腸道易激綜合徵表現為大便堅硬如羊糞狀,伴有陣發性腹痛,可在排便後暫時緩解,糞便中含有粘液無膿血;
12、大腸癌糞便形狀持續變細,糞便表面可有鮮血;
13、先天性巨結腸見於新生兒,表現為出生後排解胎糞減少,或者有持續性便秘、腹脹。

大便看疾病

從顏色看

以下是大便異常顏色和疾病的關係。
灰白色:如果大便的顏色是“白陶土樣”的,有可能是黃疸或由於結石、腫瘤、蛔蟲等引起的膽道阻塞,導致膽黃素無法隨大便排出。
黑色:如果沒有吃豬血,又沒有吃可能拉黑便的藥物,大便出現黑色,一般是上消化道出血。胃和十二指腸出血,血通過幾米長的腸道,發生各種化學變化,逐漸變黑,因此,這些地方出血,量又不是很大的話,大便應該是黑的。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因潰瘍病出血的約占 一半,其中大部分是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除潰瘍病之外,胃炎、肝硬化合併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胃癌,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
紅色:拉血便,多是下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包括空腸、迴腸、直腸、結腸,由於“路程”短,化學變化少,這些部位出血,大便應呈紅色。如果上消化道出血量大,血來不及在腸道里過多停留,拉出來的大便也是紅色。但無論是上消化道還是下消化道出血拉血便,都有一個特點,血和大便混在一起,如果血不跟大便混在一起,只是附在大便表面或部分偏離,甚至是便後滴血,這種情況是患了痔瘡。

從形狀看

觀察大便的形狀,也能及時了解一些疾病信息。正常的大便應為圓柱形,較軟,異常的形狀包括:太硬、太爛甚至黏液或水狀。間隔應是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
大便乾硬是因為食物殘渣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長,水分都吸乾了。腹瀉者排出的爛便,是由於腸蠕動過快,來不及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導致的。柱狀便見於習慣性便秘;羊糞粒狀見於痙攣性便秘;扁形帶狀便可能由於肛門狹窄或肛門直腸附近有腫瘤擠壓所致;糊狀便見於過量飲食後及其他消化不良症;液狀便見於食物中毒性腹瀉及其他急性腸炎;膿血便見於細菌性痢疾;粘凍便見於慢性結腸炎或慢性菌痢。
如果稀便有紅色,應考慮是否大腸黏膜出血;若紅色稀便中混有黏液、膿液,應檢查大腸黏膜看看有無炎症;如果是柏油樣的大便常常是由於食道、胃、十二指腸、小腸的大量出血,另外小腸潰瘍、癌腫等有時也會出現柏油樣便型;如果大便變細或變扁,可能是直腸潰瘍。

寶寶糞便

未加輔食

此階段母乳餵養的寶寶,大便呈黃色或金黃色,稠度均勻如膏狀或糊狀,偶爾稀薄而微呈綠色,有酸味但不臭,每天排便二至四次。如果平時每天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則應觀察是否生病。如果平時大便次數較多,但寶寶情況良好,體重不減輕,則不能認為有病。

腹瀉時

母乳餵養的寶寶發生腹瀉時,這時可縮短每次餵奶的時間,讓孩子吃前一半的乳汁。因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質含量較多,容易消化,富於營養,而後半部分脂肪含量較多,不易消化。必要時母親可在餵奶前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先飲一大杯淡鹽開水,稀釋乳汁,然後再給孩子哺乳。
在腹瀉期間,可服用一些有益菌,是調理胃腸道系統的,拉稀的調到不稀,便秘的調到不乾。

便秘及大便異常時

總的來說排便次數因寶寶體質而異;對於便秘,很嚴格的定義是每周大便≤2次,且大便性狀為乾硬的丸狀。關於大便異常,主要與寶寶糞便的顏色和性狀有關,常見含奶瓣、有泡沫、發酸臭味的大便多為消化不好引起的。大多數寶寶對普通配方奶粉中的大分子牛奶蛋白消化不好時,大便表現為便秘、大便中較多的奶瓣、大便發臭等;對配方奶中含量較高的乳糖消化不良,則常見泡沫便、發酸便、屁多脹氣等;如果是對配方奶中的棕櫚油消化不好,容易造成大便乾燥、排便困難等情況。依據症狀的輕重,家長需酌情判斷或諮詢醫生是否需要將奶粉更換為易消化配方。在選擇易消化配方奶粉時,應從蛋白質種類、乳糖含量及是否添加棕櫚油三個指標出發。市面上有少數幾個易消化配方,以雅培親護易消化配方為例:其蛋白質成分為100%部分水解乳清蛋白,乳糖含量低於2g/L,不添加棕櫚油。當孩子出現便秘及上述消化不好引起的大便異常時,更換這列部分水解的易消化配方奶通常是最直接有效的解決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