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鮸魚(音 miǎn),一作米魚,敏子、敏魚,屬於
鱸形目石首魚科,似
鱸而肉粗,但肉質略粗糙,體色發暗,灰褐並帶有紫綠色,腹部灰白。
胸鰭腋部上方有一晴斑。其餘各鰭灰黑色。米魚體形為兩側扁平向後延長狀,背、腹部淺弧形。
產東海
舟山洋面。以農曆6一8月為漁汛期,而以7月為旺汛,每逢大潮汛,漁船競相出海作業,晨出晚歸,捕獲甚豐,是寧波海漁特產之一。
形態特徵
體側扁,略延長。口腔內為鮮黃色;上頜外齒為犬齒狀,尤以前端2枚最大。體背部為銀灰褐色,腹部灰白。背鰭灰黑,軟條的基部具數列小
圓鱗,占軟條高度的1/3。
喜棲息於混濁度較高的水域。能以
魚鰾發聲,性兇猛。白天下沉,夜間上浮;每年4~5月由深水區游向近岸作
生殖洄游。肉食性,以小魚及小型底棲
無脊椎動物為主。米魚的成體一般通常體長50厘米,重2千克左右,大者可達80厘米,體重可達5千克,體長為體高的3.4—4.2倍,為頭長3.4—3.7倍。大米魚的頭中等大小,略側扁,較尖突,長著
圓鱗。頭長為吻長4.1—5.2倍,為眼徑5—5.4倍。
喜棲息於混濁度較高的水域。能以魚鰾發聲,性兇猛。白天下沉,夜間上浮;每年4~5月由深水區游向近岸作生殖洄游。肉食性,以小魚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
大米魚的眼睛較大,位於頭前半部上側,眼圈大,眼徑略小於吻長,眼膜透明度高,紅而明亮,眼間隔等於或大於眼徑。米魚長有2個稍圓的凸鼻孔,前鼻孔小,圓形;後鼻孔大,長形,緊挨著眼睛。
大米魚的口大而微斜,上下頜約等長,口閉時上頜微突。上頜骨後延,伸達眼之後緣下方。米魚的吻短而鈍尖,吻褶邊緣游離成吻葉狀,吻上中央具一小孔,上行數孔不顯著。米魚的上頜外行牙較大,呈犬牙狀,口閉時大部外露;內行牙細小,呈牙帶:下頜內行牙擴大,也呈犬牙狀,外行牙小,有帶狀牙群。米魚的唇較厚,口腔灰白色。舌發達,游離,有4個頰孔,前方2孔細小,後方2孔呈裂縫狀。中央的領孔及內側的顛孔呈四方形排列,沒有頜須。 米魚的
鰓孔很大,
鰓蓋膜與峽部不連線。前鰓蓋骨邊緣有細
鋸齒,鰓蓋骨後上緣有一個扁棘。有7條鰓蓋條,還長有
假鰓,
鰓耙細長。
大米魚除吻部及鰓蓋骨被小圓鱗,頰部及上下頜無鱗外,全身都長有
櫛鱗,鱗片細小,表層粗糙,各鰭基部長有小圓鱗,
背鰭鰭條部及
臀鰭的二分之一長有小圓鱗。尾部小鱗伸達
尾鰭的中部。
大米魚的兩個背鰭連在一起,起點在胸鰭基部上方,較
腹鰭的起點稍稍靠後,鰭棘部和鰭條部有一個較深的缺刻,背鰭前部的鰭棘上緣為黑色,後部鰭條的中央有一條縱行黑色條紋;胸鰭尖長,比腹鰭長,基部黃色,邊緣黑色,胸鰭腋部上方還有一個暗斑;臀鰭長有2條棘;尾鰭呈楔形,基部為黃色,邊緣顏色稍淺。米魚長有9—10條
鰭棘和28—30鰭條,第一鰭棘短小,第三鰭棘最長,約為眼徑1.7—2倍。臀鰭起點在第13—14背鰭鰭條的下方,長有2條鰭棘和7條
鰭條;臀鰭的第二棘細長,約為眼徑1—1.3倍。
大米魚的體腔中等大小,腹膜灰黑色。腸粗短,在腹腔中盤繞兩次。胃呈長囊狀。有5個長而大的
幽門盲囊。魚鰾很大,呈圓錐形,前端不突出,呈短囊狀,後端尖細,魚鰾側長有34對側肢,每一側肢具背分枝及腹分枝,背分枝和腹分枝又分出細密小枝,交叉成網狀。脊椎骨有24—25塊。
鮸魚體延長而側扁,背、腹部淺弧形,一般體長45~55厘米、體重500~1000克,大的個體可達10多乾克。頭小尖突,吻短,鈍尖,口大而微斜,端位,上下頜等長。體被櫛鱗,鱗片細小,表層粗糙,頭部被圓鱗,頦孔4個,無頦須。
中央頜孔及內側頜孔呈四方形排列,無頜須。上頜外行牙和下頜內行牙擴大,呈犬牙狀,內面小牙成帶狀群。眼圈大,眼膜透明度高紅而明亮。體背和上側面灰褐色,腹部為灰白色。背鰭2個連在一起,中間有一深缺刻。鰭棘上緣為黑色,鰭條部中央有一縱行黑色條紋;胸鰭基部黃色、邊緣黑色;臀鰭具2棘;尾鰭呈楔形,尾鰭的基部為黃色,其邊緣顏色稍淺。漁獲體長15~70厘米。
棲息環境
大米魚屬於暖溫性底層海魚,棲息於水深15—70米,底質為泥或泥沙海區,白天下沉,夜間上浮,喜歡小股分散活動,不集成大群。米魚為小區域性
洄游魚類,產卵季節魚群相對集中。大米魚屬於捕食性魚類,以小型魚類、關足類和十足類為食。
生殖繁育
大米魚的生長比
黃魚快,性成熟個體的體長約為500毫米,懷卵量70~200萬粒。不同地區的大米魚具有不同的繁殖期,在
長江口外的大米魚為7~8月,在
舟山群島的大米魚為5~6月,在福建平潭沿海的大米魚為4~5月。產卵後魚群重新游向攝食區,一部分游向較深的
海區。
米魚不僅哺育了自己的後代,而且為千萬的台灣及大陸人民提供了味道鮮美的美食。
產地分布
大米魚分布於
北太平洋西部,包括中國的
渤海、
黃海及東海,朝鮮和日本南部。中國沿海主要產大米魚的漁場有:廣東潮汕魚場福建
平潭島和
兄弟島,浙江
岱山和
舟山群島,江蘇
大沙漁場,山東沿海和渤海,尤以東海的舟山群島產量最大,是寧波一帶的海漁特產之一。大米魚的主要捕撈方法為底拖網或延繩釣,冬春之際產量較高。每年農曆6一8月為舟山群島大米魚的漁汛期,漁汛期大米魚以春季生殖洄游和冬季
越冬洄游為主,7月為旺汛。每逢大
潮汛,漁船競相出海作業,
晨出晚歸,捕獲甚豐。
經濟價值
大米魚肉味鮮美,為海產經濟魚類之一,也是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除鮮食外,肉是作魚丸、敲魚面的上等原料,在溫州頗有盛名;全魚還可製作罐頭或加工成米魚鯗;
魚鰾可制魚膠,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具養血、補腎、潤肺健脾和消炎作用;
魚鱗可制鱗膠;內臟、骨可制魚粉、
魚油;
耳石有清熱去瘀、
利尿的作用。大米魚還是我國的出口魚類品種,每年通過浙江、上海、江蘇、遼寧等出口口岸大量輸往日本、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
相關奇聞
台灣
嘉義縣陳姓漁民2013年9月16日出海捕獲一尾重達45.5公斤的大米魚,這是嘉義沿海近20年來抓到最大隻米魚,引起民眾圍觀。
東石魚市場主任吳純裕指出,米魚每公斤拍賣價約在450至500元(新台幣)之間,這隻大米魚的每公斤議價高,主要是春夏之際才是米魚的盛產季節,量稀少,加上接近
中秋節,因此未拍賣前,就被議價買走。總價近2.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