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魚類的生活形形色色,大部分魚類要么在淡水中生活,要么在海水中生活,只有不到10%的洄游魚類在淡水和海洋兩種生境中來回遷徙。 在海洋中生長但需要去淡水中繁殖稱為溯河洄游(如中華鱘),在淡水中生長但需要去海洋中繁殖稱為降河洄游(如花鰻鱺)。 如果肥育和繁殖的遷徙發生在河湖之間,就稱之為半洄游性魚類,一般是在湖泊中肥育,在河流中產卵(如四大家魚)。 還有一些魚類的生活限於河流的乾支流,只進行相對較短距離的遷徙。
洄游分類
按
洄游的動力,可分為被動洄游和主動洄游;按
洄游的方向,可分為向陸洄游和離陸洄游、降河(海)洄游和溯河洄游等。根據生命活動過程中的作用可劃分為生殖
洄游、索餌洄游和越冬洄游。這三種
洄游共同組成魚類的洄游周期。
被動洄游
因水流或其它外界(非自身)動力,而被動向陸
洄游或離陸
洄游、降河(海)洄游和溯河洄游等,就是被動洄游。
主動洄游
因自身需求,如為索餌、越冬、生殖而主動向陸洄游、離陸洄游等。主動洄游魚類不依靠水流等外界動力進行洄游(區別於被動洄游)。
索餌洄游
與生殖
洄游和越冬
洄游不同,有的魚類在洄游的過程中就往往達到了洄游的目的。索餌
洄游的特點是洄游路線、方向和時間隨著餌料生物群的分布和密度,索餌魚群數量多寡和狀態而變動。
索餌魚群較不穩定,也較分散。索餌期的長短主要取決於餌料生物的數量和質量,魚的豐滿度、含脂量以及水溫狀況等。
越冬洄游
是魚類由肥育場所或習居的場所向越冬場的
洄游。越冬
洄游亦稱季節洄游或適溫洄游。冬季來臨前,水文環境的變化,尤其是水溫下降,魚類的活動能力將減低,為了保證在寒冷的季節有適宜的棲息條件,魚類趨向適溫水域作集群性移動。
越冬
洄游的特點是洄遊方向朝著水溫逐步升高的方向,往往由淺水環境向深水環境,或由水域的北部向南部移動,方向穩定。在
中國近海,主要是朝南、朝東移動,
長江中下游流域中許多大型
鯉科魚類,平時在
通江湖泊中攝食肥育,冬季來臨前,則紛紛游向幹流的河床深處或坑穴中越冬。
魚類越冬場的位置、
洄游路線和速度受水溫狀況,尤其是受水域等溫線分布狀況所左右。水溫梯度大,魚群活動範圍窄,密度相對就大;降溫快,
洄游速度相應快。而水溫狀況則受冷空氣和寒潮的次數和強度的影響。
生殖洄游
又稱產卵洄游。魚類的
產卵習性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魚為了尋求適宜的產卵條件,保證魚卵和幼魚能在良好的環境中發育,常常要進行由越冬場或肥育場向產卵場的集群移動。
洄游距離有長有短,因種類而異。生活在淡水中的
鰻鱺,要
洄游數千公里到海洋深處
產卵,而生活在
大洋中的
大馬哈魚要反向遊動數千公里進入江河上游產卵。而有些魚類僅作短距離移動,如
大黃魚由
福建北部的
洞頭洋洄游至
江蘇海域的呂泗洋;
中國淡水中的一些
鯉科魚類,如
青魚、草魚、鰱、鱅等魚類由靜水湖泊洄游至江河中特定河段的
產卵場所產卵,距離長則幾百公里,短則幾十公里。
生殖
洄游的移動方向依種類而異,有由深海、外海游向淺海或近岸;有由海洋向
江河或江河下游游向上游的溯河洄游;有由江河向海洋的降河洄游;湖泊中的魚類由開闊的湖中心區游向沿岸
產卵,也可以視作是一種產卵洄游,但洄游的距離很短。生殖洄游的特點是洄游路線、方向和時間較固定,距離較遠,游速快,分群洄游現象明顯,魚群密度大,魚群集群性狀固定;洄游期間魚體性腺發育、生理狀態變化大。有些魚類體型、體色出現變異。有些魚類在生殖
洄游過程停止攝食。
越冬後的幼魚和成魚,經過生殖
洄游或生殖活動的成魚,需要強烈的攝食以補充營養,集群游向餌料豐富的水域索餌,形成了索餌洄游,也稱攝食洄游。有些魚類在越冬後先行強烈攝食,形成由越冬場向肥育場地的
洄游,例如在河流深槽中越冬的鯉魚,在早春氣候轉暖時,就要洄游到食料豐盛的湖泊中去肥育。攝食
洄游也有伴隨
產卵洄游同時進行的,如
鮪魚在由
西沙群島進行長距離生殖洄游過程,沿途強烈攝食,實際上
鮪魚的生殖洄游也是一種索餌洄游。
有些魚經過生殖後,在秋季進行一次索餌
洄游,為準備越冬和來年生殖積儲營養。幼魚的攝食
洄游也是十分明顯。如草魚、
青魚、鰱、鱅等魚類在
江河繁殖後,已經發育到能自由游泳和自由攝食的幼魚,即沿岸逆水上溯,進入
通江的湖泊或小支流中進行
肥育,因為這些附屬水體中的食物要比江河幹流中豐盛得多。
洄游魚類
由於魚類棲息環境的不同,
洄游性質的不同。人們常常把
洄游魚類分成幾大類。常用的分法為:海洋
洄游魚類、淡水洄游魚類、
河口半鹹水洄游魚類、過河口性洄游魚類等。根據魚類
洄游的性質,把進行長距離移動和
海河之間運動的魚類稱作洄游魚類,把不同淡水水體之間的移動或江河上下游之間的移動稱作半洄游魚類。
洄游魚類
洄游魚類的洄游是魚類典型的、真正的洄游,是這類魚類的一種基本屬性。如果
洄游魚類不能完成這種洄游或洄游受到阻礙,則這些魚類的生命周期將遭到破壞,並影響群體的增殖,甚至危及物種的生存。
海洋魚類的洄游
完全在海洋中生活和
洄游,同種魚往往分成若干種群,每一種群有各自的洄游路線,彼此不相混合,各海區的魚群有不同的變異特徵,每個海區都分布有它自己的洄游群體。如
中國東海、
黃海的
小黃魚可分為4個種群,分別有其自己的越冬、
產卵與索餌的
洄游路線。
溯河性魚類的洄游
溯河性魚類生活在海洋,但溯至江河的中上游繁殖。這類魚對棲息地的生態條件,特別是水中的鹽度有嚴格的適應性。如
北太平洋的大麻哈魚溯河後即不攝食,每天頂著時速幾十千米的水流上溯數十千米,在
洄游過程中體力消耗很大,到達
產卵場時,生殖後親體即相繼死亡。幼魚在當年或第二年入海。但某些生活在
河口附近的淺海魚類,生殖時只
洄游到河口,如
長江口的鳳鱭等,溯河洄游的距離較短。
降海性魚類的洄游
降海性魚類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淡水裡而
洄游至海中繁殖。
鰻鱺是這類
洄游的典型例子。歐洲鰻鱺和
美洲鰻鱺降海後不攝食,分別
洄游到數千千米海域後
產卵,生殖後親魚全部死亡。其幼魚回到各自大陸淡水水域的時間不同,歐洲
鰻鱺需3年,
美洲鰻鱺只需1年。
中國的鰻鱺、
松江鱸等的
洄游也屬於這一類型。海、淡水
鹽度不同,
滲透壓有差異,因此作溯河或降海
洄游的魚類,過
河口時往往需要在鹹淡水區停留一段時間,以適應這種生理機能的轉變。
半洄游魚類
半
洄游魚類是指淡水魚類在淡水水域中從一種類型的水體到另一種類型的水體,以及棲居在淺海區或鹹淡水區的魚類進入江河的
洄游。歸納起來,主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江湖半洄游和
河口幹流半洄游。
中國著名的四大家魚草魚、
青魚、鰱、鱅等都是半
洄游魚類。這些魚類平時在江河幹流的附屬湖泊中攝食肥育,繁殖季節結群逆水
洄游到幹流的各
產卵場生殖。產後的親魚又陸續
洄游到食料豐盛的湖泊中索餌。棲息在
江河下流的親魚魚群也有
洄游到中游或上游
產卵場產卵。它們在
洄游的過程中,性腺逐漸達到成熟。江河半
洄游魚類,秋季在湖泊中進行覓食肥育後,秋末冬初進行越冬洄游,即從較淺的湖泊中游到江河幹流的河床深處越冬。但這些魚類的越冬
洄游有時不很明顯,當湖泊中也存在適合越冬的深水區時,如深窪或潭坑等,也可以在這些場所越冬。翌年開春,水溫上升,這些在江河幹流或湖泊深水區的坑、潭中越冬的魚類又重新
洄游進入湖泊索餌。
江湖半
洄游魚類的幼魚,半洄游習性也非常顯著和有規律性。在出生的當年夏季,當它們已具備自由游泳的能力後,即沿岸溯游作攝食
洄游。在支流的
河口或湖泊的
通江泄
水口處,可以見到幼魚魚群奮力克服較大的流速,進入支流或湖泊中覓食。幼魚這種克服流速的能力,除了魚類自身具有逆流運動的特性和幼魚的強烈索餌要求之外,水流中的食物逐漸豐富可能是十分重要的外界條件。幼魚雖與成魚一樣,具有非常顯著和有規律性的索餌
洄游習性,但幼魚沒有明顯的越冬
洄游和生殖洄游。幼魚在秋季完成索餌
洄游後,在秋末冬初由湖泊淺水區移動到深水區越冬,一般不到江河幹流越冬。翌年開春水溫回升後,由湖泊深水區游向沿岸淺水區餌料生物豐富的區域索餌、生長、肥育。
半
洄游魚類中另一類型為
河口幹流半洄游魚類。這些魚類平時生活在
河口或半鹹淡水區,生殖季節進入江河,上溯至中、下游的適合場所生殖。如鱭屬魚類是典型的
河口幹流半洄游魚類。
長頜鱭(又稱刀鱭)平時分布
於長江及近海半鹹淡水區,生殖季節從
河口進入淡水,沿幹流上溯至長江中游產場作生殖
洄游,最遠可達
洞庭湖,有的在江河幹流
產卵,也有進入支流及
通江湖泊產卵。
產卵後親魚分散在淡水中攝食,並陸續緩慢地順流返回
河口及近海,繼續肥育。
長頜鱭的幼魚也順水
洄游至
河口區肥育。冬季,
長頜鱭不作遠距離
洄游,而聚集在近海深處越冬。
洄游魚類與半
洄游魚類的洄游性質沒有差別。它們不同的地方是洄游魚類對
產卵場有較嚴格的要求,洄游的距離較遠,繁殖時期較為集中。但這種區別不是絕對的,有些魚類的
洄游習性界於洄游和半洄游之間。有些定居型的魚類,由於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大多不進行明顯的
洄游或半洄游運動,但在環境許可的條件下,如鯉魚也可以進行湖河越冬洄游,春季又進行河湖攝食洄游。
洄游原因
產生魚類
洄游的原因,是由於魚類本身的生理要求,包括對餌料豐富水域、適宜的
產卵地或越冬場所的追求。影響魚類
洄游的環境因子有水流、底形、
溫度、鹽度、水質、光線等,其中水流是對洄游的定向起決定性作用的因子。在具有一定流速的條件下,魚類通常都逆流而游。
進行生殖
洄游的魚類,往往隨即進行索餌洄游,有的在冬季降臨時進行越冬洄游。但是,並不是一切
洄游魚類和半洄游魚類都要進行所有的三個洄游環節,有些冷水性魚類,如
白鮭只進行生殖洄游和索餌洄游,沒有越冬洄游。
白鮭多在晚秋和初冬
產卵,冬季也不停食。生活在淺水湖泊的一些魚類,攝食和
產卵都在湖區內進行,有時只進行游向河床深處的越冬
洄游。幼魚則只有攝食
洄游,冬季依舊攝食,不存在越冬洄游。
影響因素
魚類
洄游的起始,既取決於魚自身的狀態,也取決於周圍環境條件的影響。例如魚性腺成熟所分泌的性激素刺激神經系統興奮而產生生殖要求。環境條件的變化則是開始生殖
洄游的天然刺激信號。溫帶地區達到一定豐滿度的魚,
溫度下降的天然刺激就成為開始越冬
洄游的信號。
多數魚類如果
性腺發育不良,即使已經達到生殖年齡,外界環境刺激強烈,仍不會產生生殖
洄游的要求。沒有達到一定豐滿度或含脂量的魚,儘管外界水溫下降劇烈,仍繼續索餌或邊
洄游邊索餌。如
歐洲鯷魚,當含脂量為14%以下時,即使水溫劇降,越冬季節已經到來也不開始
洄游,而是繼續攝食。當含脂量為14-17%時,才開始
洄游,但行動緩慢。含脂量達到22%時,到了越冬季節,則不論水溫下降幅度的大小,就立即開始越冬洄游。環境條件中以水溫、水流、水化學等的影響最為顯著。水溫回升快,開始生殖
洄游就早。水溫的變化會影響餌料生物的發生和分布,從而影響魚類的索餌
洄游。秋末水溫下降的遲早與快慢直接影響越冬
洄游的開始時間和洄游速度。水流是造成被動
洄游和主動洄游的主導因素。水流把魚卵和仔、稚魚攜帶遠離出生地,形成成魚回歸性
洄游。水的化學成分,特別是鹽度的變化,引起魚體內
滲透壓的改變,導致血液成分與性質的變化,進而誘發魚的生理變化,促使降海或溯河
洄游的發生。
意義
洄游是魚類在漫長的進化歲月里自然選擇的結果,通過遺傳而鞏固下來。魚類
洄游具有定期性、定向性、集群性和周期性等特點。幾乎所有的
洄游都是集群洄游,但不同種類不同性質的洄游,洄游的集群大小各不相同,這與保障最有利的洄游條件有關。
洄游距離的遠近與洄游魚類的體型大小及其自身狀態有關。體型大,含脂量高,
洄游距離較遠,如
鱘、大麻哈魚、
鰻鱺等的行程均達數千里。
洄游的定向性除與遺傳性有關外,高靈敏度和選擇性的嗅覺,在引導鮭、
鰻鱺等魚類數年之後歷程數千公里回歸原出生地起了很大作用。
鮪魚的顱骨內極其細小的磁粒,使其在
大洋中
洄游不會迷失方向。側線靈敏的感流能力也起著引導
洄游方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