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屬,學名:Acipenser (Linnaeus, 1758),鱘形目鱘科的一屬魚類。共18種:中國分布有6種,體被五縱列骨板,魚吻較長,能用尖長的吻來攪動泥沙,口在腹面,善於伸縮,便於攝食,口前面有四條觸鬚,喜食水底無脊椎動物和小魚。頭長不到體長的1/3,無齒。口前具觸鬚2對。奇鰭悉具支鰭板。具有許多與軟骨魚相似的特徵,如體形似鯊,具長吻,口橫位於吻的腹面,歪形尾,骨骼大部為軟骨,脊索發達,終生存在,腸內有螺旋瓣。
鱘類由海入江,喜聚於河口。成熟群體10-11月在江河上游產卵於深潭和水流湍急河床岩石壅積處 。性成熟 9-25齡。懷卵量47.5-144.5萬。分布於北美洲、歐洲、太平洋西北及中國海南島以東到黃渤海等海區和珠江、錢塘江、長江、黃河等淡水河流。為洄游性的底層魚類。
基本介紹
簡介,形態特點,該屬物種,生活習性,產地分布,保護級別,主要價值,經濟,藥用,
簡介
鰓膜連鰓峽,分離。約19種:亞伯達鱘Acipenser albertensis、西伯利亞鱘Acipenser baerii、短吻鱘Acipenser brevirostrum、達氏鱘Acipenser dabryanus、湖鱘Acipenser fulvescens、俄羅斯鱘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中吻鱘Acipenser medirostris、納氏鱘Acipenser naccarii、裸腹鱘Acipenser nudiventris、麗鱘Acipenser ornatus、尖吻鱘Acipenser oxyrhynchus、波斯鱘Acipenser persicus、小體鱘Acipenser ruthenus、史氏鱘Acipenser schrenckii、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閃光鱘Acipenser stellatus、大西洋鱘Acipenser sturio、高首鱘Acipenser transmontanus等。我國分布有6種,即分布於長江的中華鱘和達氏鱘,前者主要分布於我國,後者為我國特有;分布於黑龍江的史氏鱘;分布於新疆額爾齊斯河的西伯利亞鱘和小體鱘及伊利河的裸腹鱘。
形態特點
中華鱘因產於中國而得名。體長1.7-3米;體重 40-378千克,最大個體重達500千克以上。體梭形。吻尖長。尾歪形。體具5縱行骨板狀大硬鱗 。 一般頭部和體背側青灰色或褐色 , 腹部白色,各鰭均為青灰色,側、腹板間的側板下方體色有過渡區。分布於太平洋西北及中國海南島以東到黃渤海等海區和珠江、錢塘江、長江、黃河等淡水河流。為洄游性的底層魚類。由海入江,喜聚於河口。成熟群體10~11月在江河上游產卵於深潭和水流湍急河床岩石壅 積處 。性成熟 9~25齡。懷卵量47.5~144.5萬。卵沉性,橢圓形,灰綠色 ,具粘性。生長較快。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產卵期一般停食。該種為重要大型經濟魚類。近年來產量明顯降低,已被列為瀕危物種,亟待保護和進行人工繁殖。中華鱘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達氏鱘外形與中華鱘相似,但成魚體長較短,體重較輕;幼魚皮膚粗糙,體背部灰黑或灰褐,側板和腹板間體色乳白,其間側板下方體色無過渡區。分布於中國的長江乾支流及沿江大湖泊,長江的大型經濟魚類之一。史氏鱘是中國現存鱘魚中最具有經濟價值的優質珍稀魚類(一般見於餐館食用的所謂“中華鱘”實為史氏鱘的人工飼養種的幼魚),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等地均有分布。它身體細長呈細紡錘形,裸露無鱗,背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魚骨板帶有尖棘,為軟骨硬鱗魚。其身體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魚為黑色或淺灰色,腹部均為白色。史氏鱘具有個體大、壽命長、幼魚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等特點,集觀賞、美食於一體,可在魚池等人工水環境中正常攝食生長,最大個體可達100千克以上。
史氏鱘是中國現存鱘魚中最具有經濟價值的優質珍稀魚類,它身體細長呈細紡錘形,裸露無鱗,背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魚骨板帶有尖棘,為軟骨硬鱗魚。其身體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魚為黑色或淺灰色,腹部均為白色。
該屬物種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1 | 亞伯達鱘 | Acipenser albertensis |
2 | Acipenser baerii | |
3 | Acipenser brevirostrum | |
4 | Acipenser dabryanus | |
5 | Acipenser fulvescens | |
6 | 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 | |
7 | 中吻鱘 | Acipenser medirostris |
8 | 納氏鱘 | Acipenser naccarii |
9 | Acipenser nudiventris | |
10 | 麗鱘 | Acipenser ornatus |
11 | Acipenser oxyrhynchus | |
12 | Acipenser persicus | |
13 | Acipenser ruthenus | |
14 | Acipenser schrenckii | |
15 | Acipenser sinensis | |
16 | Acipenser stellatus | |
17 | Acipenser sturio | |
18 |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
生活習性
鱘類由海入江,喜聚於河口。成熟群體10-11月在江河上游產卵於深潭和水流湍急河床岩石壅積處 。性成熟 9-25齡。懷卵量47.5-144.5萬。卵沉性,橢圓形,灰綠色 ,具粘性。生長較快。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產卵期一般停食。該屬種類為重要大型經濟魚類。鱘屬魚種具有個體大、壽命長、幼魚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等特點,集觀賞、美食於一體,一些魚種人工養殖技術已經成熟,可在魚池等人工水環境中正常攝食生長,最大個體可達100千克以上。
產地分布
分布於北美洲、歐洲、太平洋西北及中國海南島以東到黃渤海等海區和珠江、錢塘江、長江、黃河等淡水河流。為洄游性的底層魚類。
我國分布有6種,即分布於長江的中華鱘和達氏鱘,前者主要分布於我國,後者為我國特有;分布於黑龍江的史氏鱘;分布於新疆額爾齊斯河的西伯利亞鱘和小體鱘及伊利河的裸腹鱘。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主要價值
經濟
在北美,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認識到鱘熏制肉、鮮肉、魚籽醬和魚膠的價值,在俄羅斯,自20世紀初捕鱘業急速發展,使鱘魚資源量急劇下降,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採取科學的工人增養殖措施,鱘魚資源量逐漸恢復。中國的鱘魚資源量不大,又沒有採取人工增養殖措施,長時期沒有鱘魚供應市場,才開始發展養殖。由於水環境變遷,污染及人為過度捕撈等原因,天然鱘魚資源日趨減少,有的已瀕臨滅絕,不少國家已將其多數品種列為重點保護對象,中國已加強人工增養殖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以滿足人們對鱘魚美味的生活需要。
藥用
《本草綱目》詳細記載了鱘魚的藥用價值:“(鱘魚)肝主治惡瘡;肉補虛溢氣,令人康健;煮汁飲,治血淋;鼻肉作脯,補虛下氣;子狀如小豆,食之健美,殺腹內蟲”。另外,鱘魚還是一種很神奇的魚,不同的臟器,不同的部位,會有不同的藥效。加拿大和美國的一些最新研究表明,鱘魚軟骨所含抗癌因子(生物有效活性成分),是鯊魚軟骨的15-20倍。鱘魚肉長期食用,對久治不愈的腰痛、脫髮和胃病有明顯作用;魚鰓可清熱解毒,魚肝主治瘡疥,魚油治療燙傷有特效,魚鼻補虛下氣等等。
據中國科學院海洋所檢測:鱘魚肌肉含有八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脂肪含有 12.5的“DHA”和“EPA”(亦稱腦黃金),對軟化心腦血管,促進大腦發育,提高智商,預防老年性痴呆具有良好的功效;軟骨和骨髓(俗稱“龍筋”)有抗癌因子,可完全直接食用,素有“鯊魚翅,鱘魚骨”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