鮸,魚名。亦稱“米魚”、“鰵魚” 。魚綱,石首魚科。體延長,側扁,長達50厘米以上,灰褐色。頭尖長,口大,牙尖銳。尾矛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鮸
- 拼音:miǎn
- 注音:ㄇㄧㄢ
- 五筆:QOQQ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
基本解釋
鮸,形似鱸魚,但肉質略粗糙,體色發暗,灰褐並帶有紫綠色,腹部灰白。喜棲息於混濁度洪恥夜抹較高的水域。能以魚鰾發淋朽催聲,性兇猛。分布於朝鮮以及中國沿海等,屬於近海暖溫性中下層魚類。其常棲息於水深15-70米泥或泥沙底質的海區。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Mari Meridiano、北京。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鮸,《唐韻》亡辨切《集韻》美辨切,音免。《說文》魚名。出薉邪奔譽才雅國。
又《正字通》石首魚,一名鮸,生東南海中,形如白魚,扁身弱骨細鱗,頭中白石二,腹放促內白鰾可作膠。嶺表錄謂之石頭魚,浙志謂之江魚,乾者名鯗魚。
又《集韻》武遠切,音挽。義同。
說文解字
鮸魚也。隋煬責貢四方。海錯幾盡。首曰鮸魚。按今江浙人所食海中黃花魚。乾之為白鯗。卽此魚也。一名石首魚。首中有二石。許雲出薉邪頭國者。葢謎遷廈許據所見載籍言之。江榆局整賦。鯼鮆順時而往還。注云。字林曰。鯼魚,出南海。頭中有石。一名石首。然則此魚又名鯼。南海亦有之。出薉邪頭國。再婆跨薉邪頭國,穢貊也。從魚。免聲。亡辨切。古音在十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