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帛《五行經》釋解

簡帛《五行經》釋解

本書對1973年長沙馬王堆第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五行》與1993年出土郭店楚簡中內容相近的50枚竹簡進行了對照,釋解。

古佚書《五行》篇在二十世紀末曾兩次出土,兩種版本《五行》的先後面世,在海內外學術界掀起了持久的研究熱潮。在眾多的研究成果中,不論是對於帛書的《五行》版本,還是楚簡的《五行》版本,社會上多見於站在儒學觀念上的釋讀或者考證推論之說,有重倫理者,有談養生者,而從道學修身明德實踐角度進行釋讀的,則比較罕見。本書站在道學修身明德實踐的學術思想上,立足於對文化基因的把握,在基因文化的角度上進行分析,對簡帛《五行》進了對比研究,並重點對楚簡《五行》進行了釋解,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解答。

一部經典穿越數千年流傳至今,唯有儘可能地恢復其原生態面貌,才能使之在當今時代發揮更大的價值。誠願本書對廣大傳統文化愛好者理解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五行學說以及修身明德方法論,有所助益。

基本介紹

  • 書名簡帛《五行經》釋解 
  • 作者熊春錦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 頁數:201 頁
  • 定價:33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172913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古佚書《五行》篇在二十世紀末曾兩次出土,首次是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湖北、河南、湖南省境內,出土了大量戰國時代的竹簡,因為這些地域在先秦時屬於楚國故地,故這些竹簡被稱為“楚簡”。其中,一九九三年十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號楚 墓M1發掘出的804枚竹簡中,有50枚竹簡上的內容與長沙馬王堆第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五行》篇相近,經專家考證,確認為另一個版本的《五行》篇。
楚簡《五行》全篇現存1144字,分章符號27個,炒才炒與帛書本的“經”大體相同,而無帛書本的“說”。中間有一部分內容的次序與帛書版本有較大不同。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在《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報告中指出,郭店M1具有戰國中期偏晚的特點,其下葬年代當在公元前四世紀中期至前三世紀初。

作者簡介

熊春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客座教授。2009年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華傳統文化誦讀工程”授予“中華國學公益形象大使”稱號。
主編著作:《德道行天下》(叢書)、《德慧智經典誦讀教材》(上下冊)、《小篆入門指導》、《德慧智教育輔導答疑彙編》、《中華德慧智教育方法與實例催您邀恥彙編》、《中華德慧智教育·幼兒經典讀本》、《中華德慧智經典楷篆對照本》,中華德慧智教育經典讀本系列等。

目錄

凡例
前言
第一部分 簡帛五行經文對照 1
本書第一部分為簡帛兩種版本的比對,重點以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簡》中的《五行經》為主體底本進行解讀;同時,羅列2014年中華書局發行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中的《五行》釋文,重點保留了【經】的部分,方便讀者自行閱讀、參考。
第二部分 五行歸正綜述【綜整】 23
1.楚簡五行優於帛書五行24
2.楚簡五行的重要價值 24
3.釋讀楚簡五行的立足點 26
4.五行的本義和歷史演繹 27
這部分,對“楚簡《五行》優於帛書《五行》”進行了學術論證,指付龍船出楚簡《五行》的原生態,是黃老德道文化系統中十分珍貴的修身明德求真基礎理論“教材”,屬於大道文化基因的組成部分,是德道文化類的基因文化,具有重要價值;依據“論大道之文為經”的原邀汗旬府則,做了《五行經》定名論證。
第三部分 經文釋解 35
這部分,將楚簡《五行經》視為修身明德基礎理論指導教材,德道文化修身的必照體院修課件進行分析;依照德道修身之理而作了系統釋解,而不作空泛的學術是非考證。特別是對於《五行經》中提出的“目、喻、辟、幾”四析法,進行了深入的解讀轎臭您,將東方華夏基因文化中修身內求法的四大方法論大白於世。
第四部分 結語 173
術語介紹 181
本書作者在對《五行經》的解析過程中,重點重建了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當中的幾學觀,並對與此相關的道德根文化相關概念,如易道文化、法道文化、德道文化、大道文化、道德文化以及一元四素方法論、三元論等內容進行了闡釋,以便於讀者較為全面詢才地建立起系統觀。
例如:
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
東方中國,是世界上文化歷史最悠久、文化積澱最豐厚的文明古國之一。追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上溯八千年,考古學所發現的各類文化,都揭示出最古老的文化就是伏羲文化,即伏羲所創造的以《易經》為代表的“易道文化”。
在易道文化的基礎之上,誕生了黃帝創造的以《黃帝四經》為代表的“法道文化”。
春秋時期,老子在黃帝“法道文化”的基礎之上,創造了以《德道經》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的“德道文化”。雖然漢代將老子原著的《德道經》顛倒為《道德經》,並且在文字上做了些修改,但是並沒有真正地完全顛覆老子的思想。
這三家的思想共同構成了我們國學的根文化,這就是兩千五百年以前中國傳統根文化的主根,既是祖根也是基因文化。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儒家文化,即孔子的原義儒學以及被他的繼承者所篡改的儒學。魏晉時期,佛學傳入中國,從而形成了人們基本上了解的、談及中國歷史必定涉及的文化三大塊,也就是道、儒、釋三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道德根文化的主根和輔根。
從巨觀歷史上考察,可以看出,道是道德根文化的主根,而儒家和佛學是輔根。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大系統性上,是一部道德文化。道德,是中華傳統文化各家學說、各個學派的總歸宿和最高境界。
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上溯其祖根,是初創於伏羲的“易道文化”,成型於軒轅黃帝的“法道文化”,成熟於老子的“德道文化”。共同構成“以易闡道”、“以法論道”、“以德證道”三部曲,非常完美地構成了中華道德文化大系統。
大道文化,德道文化,道德文化
中華道德根文化的主根,是由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所共同組成。文化又分為大道文化與常道文化兩大系統,老子通於大道,孔子精於常道。孔子原儒的哲學思想是源於大道闡常道,是文化主根的分支根。
中華文化的主根是在兩千五百前年至五千年前形成,並且是以大道文化為主體、為原生態而展開。在周朝之前是慧識悊學的“大道”文化時期,在春秋之前則是智識哲學的“德道”文化時期,秦漢期間是軸心時代轉折期的尾聲,也是智識向意識霸治全面轉折的蛻變,此時誕生的則是意識哲學的“道德”文化時期。這也是漢武帝時期,皇權為何要將原生態的老子《德道經》顛倒篇名和篇序,篡改為《道德經》的重要原因。
“德”與“道”為一元;“象、數、理、炁”為“四素”。一元四素,是《易經》包含的重要方法論。
三元論
三元論,是道德根文化解決分析眾多難題的一個工具。其內涵包括三元和三源兩方面。
三元,指肉眼看不到的質象當中存在著質元、物元和體元。質元,是指色象境內的能量體;物元,是指色象境內的形構體;體元,是指蘊含生命信息的質象能量體,它們的活動表現為人的精神活動。
三源,指肉眼看得到的有相世界當中存在著質源、物源、體源。質源,是指能量體,主要集中在對氣的認識與探索上;物源,是指物相境內的形構體;體源,指物相境內的生命體。
後記 193
參考文獻 197
前言
第一部分 簡帛五行經文對照 1
本書第一部分為簡帛兩種版本的比對,重點以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簡》中的《五行經》為主體底本進行解讀;同時,羅列2014年中華書局發行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中的《五行》釋文,重點保留了【經】的部分,方便讀者自行閱讀、參考。
第二部分 五行歸正綜述【綜整】 23
1.楚簡五行優於帛書五行24
2.楚簡五行的重要價值 24
3.釋讀楚簡五行的立足點 26
4.五行的本義和歷史演繹 27
這部分,對“楚簡《五行》優於帛書《五行》”進行了學術論證,指出楚簡《五行》的原生態,是黃老德道文化系統中十分珍貴的修身明德求真基礎理論“教材”,屬於大道文化基因的組成部分,是德道文化類的基因文化,具有重要價值;依據“論大道之文為經”的原則,做了《五行經》定名論證。
第三部分 經文釋解 35
這部分,將楚簡《五行經》視為修身明德基礎理論指導教材,德道文化修身的必修課件進行分析;依照德道修身之理而作了系統釋解,而不作空泛的學術是非考證。特別是對於《五行經》中提出的“目、喻、辟、幾”四析法,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將東方華夏基因文化中修身內求法的四大方法論大白於世。
第四部分 結語 173
術語介紹 181
本書作者在對《五行經》的解析過程中,重點重建了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當中的幾學觀,並對與此相關的道德根文化相關概念,如易道文化、法道文化、德道文化、大道文化、道德文化以及一元四素方法論、三元論等內容進行了闡釋,以便於讀者較為全面地建立起系統觀。
例如:
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
東方中國,是世界上文化歷史最悠久、文化積澱最豐厚的文明古國之一。追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上溯八千年,考古學所發現的各類文化,都揭示出最古老的文化就是伏羲文化,即伏羲所創造的以《易經》為代表的“易道文化”。
在易道文化的基礎之上,誕生了黃帝創造的以《黃帝四經》為代表的“法道文化”。
春秋時期,老子在黃帝“法道文化”的基礎之上,創造了以《德道經》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的“德道文化”。雖然漢代將老子原著的《德道經》顛倒為《道德經》,並且在文字上做了些修改,但是並沒有真正地完全顛覆老子的思想。
這三家的思想共同構成了我們國學的根文化,這就是兩千五百年以前中國傳統根文化的主根,既是祖根也是基因文化。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儒家文化,即孔子的原義儒學以及被他的繼承者所篡改的儒學。魏晉時期,佛學傳入中國,從而形成了人們基本上了解的、談及中國歷史必定涉及的文化三大塊,也就是道、儒、釋三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道德根文化的主根和輔根。
從巨觀歷史上考察,可以看出,道是道德根文化的主根,而儒家和佛學是輔根。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大系統性上,是一部道德文化。道德,是中華傳統文化各家學說、各個學派的總歸宿和最高境界。
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上溯其祖根,是初創於伏羲的“易道文化”,成型於軒轅黃帝的“法道文化”,成熟於老子的“德道文化”。共同構成“以易闡道”、“以法論道”、“以德證道”三部曲,非常完美地構成了中華道德文化大系統。
大道文化,德道文化,道德文化
中華道德根文化的主根,是由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所共同組成。文化又分為大道文化與常道文化兩大系統,老子通於大道,孔子精於常道。孔子原儒的哲學思想是源於大道闡常道,是文化主根的分支根。
中華文化的主根是在兩千五百前年至五千年前形成,並且是以大道文化為主體、為原生態而展開。在周朝之前是慧識悊學的“大道”文化時期,在春秋之前則是智識哲學的“德道”文化時期,秦漢期間是軸心時代轉折期的尾聲,也是智識向意識霸治全面轉折的蛻變,此時誕生的則是意識哲學的“道德”文化時期。這也是漢武帝時期,皇權為何要將原生態的老子《德道經》顛倒篇名和篇序,篡改為《道德經》的重要原因。
“德”與“道”為一元;“象、數、理、炁”為“四素”。一元四素,是《易經》包含的重要方法論。
三元論
三元論,是道德根文化解決分析眾多難題的一個工具。其內涵包括三元和三源兩方面。
三元,指肉眼看不到的質象當中存在著質元、物元和體元。質元,是指色象境內的能量體;物元,是指色象境內的形構體;體元,是指蘊含生命信息的質象能量體,它們的活動表現為人的精神活動。
三源,指肉眼看得到的有相世界當中存在著質源、物源、體源。質源,是指能量體,主要集中在對氣的認識與探索上;物源,是指物相境內的形構體;體源,指物相境內的生命體。
後記 193
參考文獻 19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