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子實體。
性味
味甘、微苦,性涼。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補氣養陰,潤肺止咳,清熱利濕。
主治
用於肺虛熱咳,喉炎,痢疾,白帶,高血壓病,高血脂症。也用於抗腫瘤的輔助治療,一般作營養食品。
相關配伍
治高血壓:竹蓀15g,將其按照製劑規範製成沖劑。每日10g,每日3次,沖服。7天為1個療程。(《高血壓良方妙法》)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叢接種到出現子實體,需1年時間才能收穫。當竹蓀開傘,待菌裙下延伸至菌托,孢子膠質將開始自溶時(子實體已成熟),即可採收。用手指握住菌托,將子實體輕輕扭動拔起,小心地放進籃子,切勿損壞菌裙,影響質量。竹蓀子實體採得後,隨即除去菌蓋和菌托,不適黑褐色的孢子膠汁污染柄、裙。然後將子實體插到曬架的竹籤上進行日曬或烘烤。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形態特徵
1、竹蓀又名:長裙竹蓀,網紗菌、竹姑娘、臭角菌、竹笙。菌蕾球形至倒卵形,污白色,具包被,成熟時包被開裂,柄伸長外露,包被遺留柄基部形成菌托。成熟的子實體高12-20cm。菌托白色,直徑3-5.5cm。菌柄白色,中空,基部粗2-3cm,向上漸細,壁海綿狀。菌蓋鐘形,高寬各3-5cm,有明顯格線,頂端平,具穿孔,上有暗綠色、微臭的黏性孢體。菌裙白色,從菌蓋下垂達10cm以上,具多角形網眼,直徑0.5-lcm。孢子光滑,橢圓形,(2.8~3.5)μm×(1.5~2.3)μm。
2、短裙竹蓀,菌蕾卵圓形,污白色,內含白色膠質。菌柄圓柱形,長8-13cm,徑2-3cm,白色,海綿質,中空。菌蓋鐘形,頂端有穿孔,四周具網路。橄欖色,有臭味,(3.5~5)cm×(3.4~4)cm。柄上的網狀菌裙較短,下垂僅達柄的中上部,網眼呈不規則多角形。孢子橢圓形,(3.8~4.5)μm×(1.5~2)μm。
生長環境
1、竹蓀生於竹林或闊葉林下,枯枝落葉多、腐殖質多的厚層土中,也兼生於腐木上。夏、秋季單生或群生。分布於華南、西南及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台灣等地。
2、短裙竹蓀生於竹林下及混交林下。多在7-9月單生或群生。分布於西南及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藥材性狀
1、竹蓀,子實體壓扁長條形,海綿狀,長10-20m,表面白色至黃白色。菌蓋鐘形,白色,有明顯多角形格線,頂端平,具穿孔。菌裙從菌蓋下垂達10m以上,黃白色具多角形網眼,網眼直徑0.5-1m。菌柄壓扁圓柱狀,基部直徑2-3m,向上漸細,白色。菌托白色。體輕,質泡松,柔韌不易折斷,斷面中空,壁海綿狀。氣香,味淡。
2、短裙竹蓀,子實體長條形,表面白色至黃白色。菌蓋鐘形,白色,頂端平,有穿孔。有明顯的網眼。菌裙傘狀,長3-5cm,黃白色,網眼圓形,直徑1-4mm。菌柄白色,中部較粗,直徑約3cm,向兩端漸細。菌托灰色。體輕,質泡松,柔韌不易折斷,斷面中空,壁海綿狀。氣香,味淡。
藥理作用
1、抗癌作用。
2、促進有絲分裂作用。具有明顯的有絲分裂和集落刺激因子的誘導功能。
3、對血脂的影響。
4、抗脂質過氧化。竹蓀多糖能夠抑制人紅細胞膜的脂質過氧化。
相關論述
《菌譜》:“生竹根,味極甘,當與筍通譜,而菌為北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