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制東坡肉

秘制東坡肉

秘制東坡肉所屬一款美食,主要原料有東坡肉等,東坡肉,杭州名菜,用豬肉燉制而成。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豬肉,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入口肥而不膩,帶有酒香,十分美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秘制東坡肉
  • 主要原料:東坡肉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所屬菜系:浙菜
菜品介紹,菜品特點,菜品起源,發展階段,相關典故,做法,

菜品介紹

菜品特點

東坡肉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慢火,少水,多酒,是製作這道菜的訣竅。

菜品起源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製。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 東坡肉
作《食豬肉詩》云:‘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後來,1085年蘇東坡黃州復出,經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開封,在朝廷里任職,沒過多久,受排擠,1089年要求調往杭州任太守,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餚。作為漢族佳肴,後流行於江浙。 東坡肉據考是為紀念東坡所做,並不是蘇東坡本人所創製。 東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 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秋,黃河決口,七十餘日大水未退。徐州知州蘇軾親率全城吏民抗洪,終於戰勝洪水,並於次年修築“蘇堤”。百姓感謝蘇東坡為民造福,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送至州府感謝蘇公。蘇公推辭不掉,將這些肉加工成熟後再回贈百姓。 蘇東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燉肉歌》中可見奧妙:“慢著火、少著水,柴火罨焰煙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回贈肉”的特點是鮮香醇厚,油而不膩。蘇東坡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贈肉外還有金蟾戲珠、五關雞、醉青蝦、後人將這四道菜稱之為“東坡四珍”。 如今在徐州街頭的各家飯莊,您仍然可領略到東坡肉帶給您的回味無窮的滿口醇香。 “東坡肉”最早在徐州創製,《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東坡肉”美名便慢慢傳遍全國。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他不但對詩文、書法造詣很深,而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餚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長製作紅燒肉。 回贈肉便是蘇軾徐州期間創製的紅燒肉,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製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並成徐州傳統名菜。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誌》、《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述。 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這就是“蘇東坡”的由來。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徐州黃州時烹製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製,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發展階段

創製於徐州
回贈肉蘇軾在徐州期間創製的紅燒肉。宋神宗熙寧十年(公元 1077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8月21日,黃河在潭州曹村決口,洪水圍困徐州。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鍤,率領軍民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的男女為感謝與他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製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吃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讚,稱它為“回贈肉”從此,它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並成為徐州傳統名菜。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誌》、《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述。
完善於黃州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 2月1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蘇軾的朋友馬正卿為他請得位於黃州東坡的舊營地,於是他在此開荒種地,自號“東坡居士”。在黃州期間,他親自製作紅燒肉並寫下《豬肉頌》詩:“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蘇軾徐州黃州製作的紅燒肉,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名揚於杭州
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 1月3日,蘇軾又來到闊別15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溢,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又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又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激蘇東坡做的這件好事,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紅燒肉,於是許多人上門送豬肉。蘇東坡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然後燒製成熟肉,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他送來的紅燒肉,民工們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當時,杭州有家大菜館的老闆,聽說人們都夸“東坡肉”好吃,也按照蘇東坡的方法燒制,掛牌寫上“東坡肉”出售。這道新菜一應市,那家菜館的生意很快興隆起來,門庭若市。一時間,杭州不論大小菜館都有“東坡肉”。後來,杭州廚師們公議,把“東坡肉”定為杭州第一道名菜,流傳至今。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時創製,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故此,《徐州市飲食行業志》寫道:“東坡肉’創製於徐州,完善於黃州,名揚於杭州。
永修東坡肉進入中南海菜譜 永修東坡肉進入中南海菜譜還有一段不凡的經歷。1998年中國經歷了一場百年不遇的洪災。永修縣毗鄰鄱陽湖,地勢低洼,是洪災的重災區。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蒞臨永修視察。根據安排江總書記本在永修招待所用膳的,永修縣領導特意叫來名廚李師傅為總書記做一道永修東坡肉。因臨時變故,總書記要返回南昌飲食。縣領導決定將做好的東坡肉送往南昌。當送至南昌,總書記又因事返回了北京。 幾年後,時任中央常委的吳官正到永修吳城視察,品嘗到了永修東坡肉,連聲稱道。吳官正聽說了為總書記做東坡肉的事後,表示回京後將永修東坡肉介紹給總書記並推薦入中南海菜譜。 名廚李師傅終於應聘。他帶上家鄉的稻草進入了中南海。這次是特意去為中央領導做永修東坡肉。江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品嘗了永修東坡肉後讚不絕口。時隔不久,李師傅又一次去中南海。這次去是為永修東坡肉成為中南海菜譜正式傳授手藝,從此,永修東坡肉這道地方歷史名菜進入了國宴

相關典故

宋朝蘇東坡(1036-1101年),四川省眉山人,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詞與辛棄疾並為雙絕;書法與繪畫也都獨步一時。就是在烹調藝術上,他也有一手。東坡肉在徐州又稱東坡回贈肉,相傳,東坡回贈肉為蘇東坡任徐州知州時所創。公元1077年的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徐州。在剛上任不到四 東坡
個月的蘇東坡,當年正碰上黃河決口,身為徐州父母官的蘇軾,毫不顧個人安危,毅然率領全城百姓,投向了抗洪治水,最終於戰勝了洪水,城裡百姓為了感謝這位與民朝夕相處、甘苦與共的“父母官”,紛紛殺豬宰牛,擔酒牽羊,打鑼敲鼓地送到知州衙門,贈給東坡先生,以表心意。而“廉潔”的蘇東坡並不拒絕,一一如數收下,並親指點廚師把這些送來的豬、牛、羊肉,分別改刀烹製成熟,回贈給參加抗洪的黎民百姓,故後人稱之為“東坡回贈肉”。當他觸犯皇帝被貶到黃州時,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蘇東坡的烹調,以紅燒肉最為拿手。他曾作詩介紹他的烹調經驗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不過,燒制出被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東坡肉”,據傳那還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時發生的一件趣事。 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後,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 並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堆築的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民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後來形成了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當時,老百姓讚頌蘇東坡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都不約 而同地給他送豬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那么多的豬肉,覺得應該同數萬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對,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他的家人在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讚蘇東坡送來的肉燒法別致,可口好吃。眾口讚揚,趣聞傳開,當時向蘇東坡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外,也有人來學燒“東坡肉”。後農曆除夕夜,民間家家戶戶都製作東坡肉。相沿成俗,用來表示對他的懷念之情。現在成為杭州一道傳統名菜。樓外樓菜館效法他的方法烹製這個菜,供應於世,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遂流傳至今。 相關傳說 相傳系蘇東坡被貶於杭州時,在貧困的生活中,仿製前人的做法改良,將燒豬肉加酒做成紅燒肉小火慢煨而成。此菜在黃州發起,後傳至南宋首府杭州,發揚光大,遂成杭州名菜。 在贛北的永修江西九江永修縣)一帶,每逢酒席宴會,首先是兩大碗和菜,象徵和睦相處。隨後上桌的就是兩大碗用稻草扎著的大塊豬肉。豐盛的酒宴上擺著這樣的兩碗豬肉,倒顯得別有風味, 拿起剪刀,剪斷稻草,再仔細地品嘗品嘗,肉色清清爽爽,入口香酥綿糯。肉香味中還夾雜著一股稻草的清香味,沁人肺腑,確實是餘味無窮。這種肉就叫“東坡肉”。為什麼這道菜稱為“東坡肉”呢?有這樣一個傳說。
傳說一 宋朝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蘇東坡,他雲遊四海,走遍天下。一年夏天的一個中午,他來到永修境內一個叫艾城的地方。此時,正是三伏暑天,天氣十分炎熱。恰好路邊有棵參天大樟樹,樹陰蔽日,真是個乘涼的好地方。蘇東坡坐在樹下石凳上,一邊納涼,一邊讀書。讀著讀著,突然傳來一陣哭聲
東坡
。他抬頭一看,只見一農夫抱著個孩子急急忙忙朝這邊走來,後邊跟著個哭哭啼啼的婦人。東坡心想:八成是孩子得了什麼急病,我對醫學雖不在行,但醫書藥學倒也看過不少,常見病症也略知一二。於是就叫住農夫說:“讓我給看看吧!”原來這對夫婦中年得子,看得比生命還要寶貴,所以給孩子起了名字叫“金崽俚”。金崽俚今天突然得病,神志昏迷,不省人事,兩口子嚇得要命,急忙抱孩子去找郎中。常言道“病急亂求醫。農夫看看蘇東坡的打扮,又如此熱誠,立即把孩子遞給他。東坡接過一看,孩子緊咬牙關,手足抽搐,正合醫書上中暑之說。於是招呼農夫把孩子平放在地上,順手摘了一把樟葉,搓了搓放在孩子的鼻子下。隨後又按醫書上的做法,這裡弄弄,那裡掐掐。一會兒,金崽俚“哇”地哭出聲來。兩口子真是喜出望外,抱起金崽,拉住蘇東坡就往家裡走。蘇東坡見農夫謝恩心切,也只好跟著走。來到農夫家一看,家雖不富,卻也十分整潔。農夫為了抱恩,留住蘇東坡熱情款待,一晃就是三天。 這天清晨,農夫興沖沖從集上買了兩斤豬肉,用一束稻草捆著提了回來。他一邊走,一邊想:肉買回來了,我還得去問問先生的口味。於是就去問蘇東坡。 這時,太陽剛露出半邊笑臉,朝霞滿天,露珠掛在田間得稻葉上,如一棵棵明亮的珍珠蘇東坡被這美麗的大自然景色迷住了,他面臨東窗,詩興大作 東坡肉
,正在賦詩填詞,推敲詞句呢!農夫在門口輕聲問道:“先生,你看這肉怎樣弄著吃?”東坡作詩入迷,口中朗朗念著:“禾——草——珍——珠——透心香。。。。”農夫聽了一楞,先生這是什麼意思?仔細一琢磨:對了,他是叫我把肉和著稻草整煮,並要煮透心,那樣吃才香,所以說:“和草整煮透心香”。這先生和我們作田人真不一樣,說話開口是詩,連吃肉都特別。想到這裡,農夫把肉拿到廚房,按蘇東坡講的和自己想的,叫老婆和著稻草把豬肉整塊地放在鍋里悶煮,煮得透爛。 到吃飯時,菜端上桌來,蘇東坡見一塊整肉,沒斫沒切,還用稻草捆著,想來想去,不知什麼原因。想問,又不好意思開口,要吃嗎,一整塊肉,稻草還捆在上頭,不知如何動手。農夫見蘇東坡望著肉出神,也挺奇怪。就對蘇東坡說:“早上我去問你,你不是說‘和草整煮透心香’嗎?我是按照你的意思給弄的,先生怎么不吃呢?” 蘇東坡恍然大悟。原來農夫把他的話給串起來了,斷斷續續的詩句,被他聽成一句話。既然如此,也只好順坡下驢。於是叫剪開繩子同農夫一家高高興興地吃起來。真沒想到豬肉摻雜著稻草香味,十分清香可口。吃完飯,農夫夫婦出門去了。東坡想:主人如此盛情款待,打擾幾天了,十分過意不去。幾次要走,主人都不肯,今天還是走了吧。主意一定,從包袱里取出五兩紋銀,放在桌子上,留下一張字條,上寫著:“主人盛情難卻,東坡不辭而別。”農夫夫婦回來,看見條子大吃一驚,原來救自己孩子的恩人竟是鼎鼎大名的蘇東坡先生。 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學著用稻草扎肉煮著吃,果然香酥可口。鄉親們便把這種肉稱作“東坡肉”。因其味道鮮美,做法別致,所以一直流傳。
傳說二 蘇東坡杭州刺史的時候,治理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後,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並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 西湖治理後,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澇也不愁旱了,這一年又風調雨順,杭州四鄉的莊
東坡肉
稼得了個大豐收。老百姓感謝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好處,到過年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東坡收下很多豬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塊,燒得紅紅的,然後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每家一塊,將肉分送給他們過年。大家很高興,人人都有夸蘇東坡是個賢明的父母官,把他送來的豬肉叫做“東坡肉”。 杭州有家大菜館,菜館老闆見人們都誇說“東坡肉”,就和廚師商量,把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掛出牌子,也取名為“東坡肉”。 這隻新菜一出,那家菜館的生意就興隆極了,從早到晚顧客不斷,每天殺十頭大豬還不夠賣呢,別的菜館老闆看得眼紅,也學著做起來,一時間,不論大小菜館,家家都有“東坡肉”了。後來,經過同得公認,就把“東坡肉“定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蘇東坡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朝廷中的那班奸臣本來就很恨他。這時見他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心裡更不舒服。他們當中有一個御史,就喬裝打扮,到杭州來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蘇東坡。 那御史到杭州的頭一天,在一家館裡吃午飯。堂倌遞上選單,請他點菜。他接到選單一看,頭一樣就是“東坡肉”!他皺起眉頭,想了一想,不覺高興得拍著桌子大叫:“我就要這頭一道菜!”吃過“東坡肉”,覺得味道倒真是不錯,向堂倌一打聽,知道“東坡肉”是同行公認的第一道名菜,於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館的選單都收集起來,興沖沖地回京去了。 御史回到京城,馬上就去見皇帝。他說:“皇上呀,蘇東坡杭州做刺史,貪贓枉法,把惡事都做絕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皇帝說:“你是怎么知道的?可有什麼證據嗎?”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膩的選單呈了上去。皇帝一看選單,就不分青紅皂白,立刻傳下聖旨,將蘇東坡掉職,遠遠地發配到海南去充軍。 蘇東坡被調職充軍後,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處,仍然象過去一樣讚揚他。就這 樣,“東坡肉”也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東坡肉是1956年浙江省認定的36種杭州名菜之一,直到今天,還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傳說三 北宋時期,廬山歸宗寺的佛印大師與蘇東坡黃庭堅乃莫逆之交,來往頻繁,酬唱甚多。蘇東坡常游廬山,在佛印之里一住就是半月。有一天,蘇東坡正在書房改詩,忽然撲來一陳異香。東坡順著
東坡肉
香味尋去遠遠地看見佛印端起肉正要進行品嘗,猛然一把抓住他,這可把佛印嚇了一大跳,回頭一看是東坡,才放下心來,並領著東坡進入臥室,痛痛快快地飲酒吃肉。東坡覺 得佛印燒的肉特別可口,稱讚不已,常找佛印燒肉吃。佛印就乾脆把他的燒肉方法傳給了東坡。後來東坡又能把這個方法公之於眾,於是社會上都仿效起來,從而使得東坡肉成為流傳廣泛的一道名菜。
傳說四 蘇東坡三做“東坡肉” 相傳蘇東坡徐州黃州杭州三個地方做過“東坡肉”。在任徐州知州時帶領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百姓紛紛殺豬宰羊上府慰勞,東坡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燒制紅燒肉回贈予老百姓。大家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它為“回贈肉”。 元豐三年(1080)二月一日,蘇軾被謫貶到黃州,見黃州市面豬肉價賤,而人們不大吃它,便親自烹調豬肉。有一次他食得興起,即興作了一首打油詩名曰《食豬肉詩》,詩中寫道:“黃州好 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此詩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開始爭相仿製,並把這道菜戲稱為“東坡肉”。 蘇東坡二任杭州知州時,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葑草湮沒大半的西湖重新恢復昔日美景,杭州的老百姓非常感謝他,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東坡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醇香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讚賞稱奇,於是“東坡肉”的美名更傳遍了全國。

做法

1. 五花肉洗淨切方塊、將生薑洗淨後切片、大蔥斜切成片。
2. 在沙鍋底鋪滿薑片。
3. 再把切好的肉塊皮朝下放在蔥薑片上。
4. 黃酒、老抽。
5. 冰糖。
6. 蔥、八角、香葉
7. 把冰糖、黃酒、老抽倒入鍋內。
8. 撒入少許蔥;蓋上鍋蓋,大火煮3分鐘燒開後轉最小火燜約50分鐘。(一定是最小最小火喲!)
9. 之後,關火打開鍋蓋,把肉翻個面(即肉皮朝上),蓋上蓋、密封邊緣,最小火燜半個小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