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東坡回贈肉,是
徐州傳統名菜。這是先用
五花豬肋條肉,切成大方塊,經焯水刮洗乾淨後置砂鍋中,配以多種調味及鮮湯,先用旺火燒沸,後轉小火燜至酥爛。原汁鮮香醇厚,食之回味無窮。
相傳,東坡回贈肉為
蘇東坡任
徐州時所創。據史料記載:公元1077年的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任
徐州知州。在剛上任不到四月的
蘇東坡,當年正碰上
黃河決口,洪水順泗水直奔
徐州城下,接連天降暴雨,水位猛漲,眼看城池和黎民百姓處在非常危急之中。這時,身為
徐州父母官的蘇軾,不顧個人安危,身先士卒,親荷畚鍤,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
徐州城和黎民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蘇東坡曾在《答呂梁仲屯田》詩中云:“
黃河西來初不覺,但訝清泗奔流渾,夜聞沙岸嗚瓮盎,曉看雪浪浮鵬鯤。”又云:“故道堙滅瘡痍存,明年辛苦更應甚。”真實地記述了此次抗洪的生動情景。
抗洪勝利後,城裡百姓為了感謝這位與民朝夕相處、甘苦與共的“父母官”,紛紛殺豬宰羊,擔酒牽羊,敲鑼打鼓地送到知州衙門,贈給東坡先生,以表心意。而“廉潔”的
蘇東坡並不拒絕,一一如數收下,並親自指點廚師把這些送來的豬、羊肉,分別改刀烹製成熟,回贈給參加抗洪的黎民百姓。故後人稱之為“東坡回贈肉”。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美味,無不叫好。據民國初年的《大彭烹事錄》對回贈肉曾以詩云:“狂濤淫雨侵彭樓,晝夜辛勞蘇知州,敬獻三牲黎之意,東坡烹來回贈肉。”這就是記述此菜的來源出處。
歷代文人為回贈肉題詩不勝枚舉。其烹肉之法,後經廚師不斷改進,採用純
五花豬肋條肉為主料製作,烹技精益求精,使這一傳統美餚更臻善美。
東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燉肉歌》中可見奧妙:“慢著火,少著水,柴 火罨焰煙不起,待它自熟莫催火,火候足時它自美。”
原料
主料:鮮豬肉(肋方)1000 克。
調料:蔥椒泥40 克、
醬油30 克、
料酒50 克、
飴糖20 克、
鮮湯600 克、
香油 30 克、
花生油1500 克(實耗 100 克)。
製法
1、先將豬肋方刮洗乾淨,放沸水鍋中焯過,再下湯鍋中煮至七成熟撈出, 抹淨水分,抹上飴糖涼乾。然後從皮面橫刀切一厘米連刀塊,反面豎切
三刀, 放入七成熱油鍋中炸至皮上起小泡撈出,菜心經水的後待用。
2、把肉放入砂鍋中(皮朝上)加入鮮湯、蔥椒泥、
醬油,大火燒開,小 火燜燉(或燜蒸)至酥爛,澆香油,原砂鍋上桌即可。
特點
酥香醇厚、肥而不膩。為
徐州“東坡四珍”之一。蘇軾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
回贈肉外還有
金蟾戲珠、五關雞、醉青蝦,後人將這四道菜稱之為“東坡四珍”。
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