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礦物一般是自然產出且內部
質點(
原子、離子)排列有序的均勻固體。其
化學成分一定並可用化學式表達。所謂自然產出是指地球中的礦物都是由地質作用形成。
地殼中存在的自然化合物和少數自然元素,具有相對固定化學成分和性質。都是固態的(自然汞常溫液態除外)無機物。礦物是組成岩石的基礎。(地質博物館中有明確概念:一般而言礦物必須是均勻的固體。礦物必須具有特定的化學成分,一般而言礦物必須具有特定的結晶構造(非晶質礦物除外),礦物必須是
無機物,所以煤和石油不屬於礦物。
基本簡介
在
科學發展史上,礦物的定義曾經多次演變。按現代概念,礦物首先必須是天然產出的物體,從而與人工製備的產物相區別。但對那些雖由人工合成,而各方面特性均與天然產出的礦物相同或密切相似的產物,如
人造金剛石﹑
人造水晶等,則稱為人工合成礦物。
早先,曾將礦物局限於地球上由
地質作用形成的天然產物。但是近代對
月岩及隕石的研究表明,組成它們的礦物與地球上的類同。有時只是為了強調它們的來源,稱它們為月岩礦物和
隕石礦物,或統稱為
宇宙礦物。另外還常分出
地幔礦物,以與一般產於地殼中的礦物相區別。
其次,礦物必須是均勻的固體,氣體和液體顯然都不屬於礦物。但有人把液態的自然汞列為礦物,一些學者把地下水﹑
火山噴發的氣體也都視為礦物。至於礦物的
均勻性則表現在不能用物理的方法把它分成在化學成分上互不相同的物質,這也是礦物與岩石的根本差別。
此外,礦物這類均勻的固體內部的原子是作有序排列的,即礦物都是晶體。但早先曾把礦物僅限於“通常具有結晶結構”。這樣,作為特例,諸如水鋁英石等極少數天然產出的
非晶質體,也被劃入礦物。這類在產出狀態和化學組成等方面的特徵均與礦物相似,但不具結晶構造的天然均勻固體特稱為似礦物(mineraloid)。似礦物也是礦物學研究的對象,往往並不把似礦物與礦物嚴格區分。每種礦物除有確定的結晶結構外,還都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因而還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質。礦物的化學成分可用
化學式表達,如
閃鋅礦和
石英可分別表示為ZnS和SiO2。但實際上所有礦物的成分都不是嚴格固定的,而是可在程度不等的一定範圍內變化。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礦物中原子間的廣泛
類質同象替代。
例如閃
鋅礦中總是有Fe2+替代部分的Zn2+,Zn﹕Fe(
原子數)可在1﹕0到約6﹕5間變化﹐此時其化學式則寫為(Zn﹐Fe)S,石英的成分非常接近
於純的SiO2,但仍含有微量的Al3+或Fe3+等類質同象雜質。最後,礦物一般是由無機作用形成的。早先曾把礦物全部限於無機作用的產物,以此與生物體相區別,後來發現有少數礦物,如石墨及某些
自然硫和
方解石,是
有機起源的,但仍具有作為礦物的其餘全部特徵,故作為特例,仍歸屬於礦物。至於煤和石油,都是由有機作用所形成,且無一定的化學成分,故均非礦物,也不屬於似礦物。絕大多數礦物都是無機化合物和單質,僅有極少數是通過無機作用形成的
有機礦物,如
草酸鈣石[Ca(C2O4).2H2O]等。
礦物是自然形成的純物質或化合物,化學成份組成變化不大,有結晶結構。岩石是一或多種礦物的聚合體,化學成份不定,通常無結晶結構。
成因產狀
簡介
礦物是化學元素通過地質作用等過程發生運移﹑聚集而形成。具體的作用過程不同,所形成的礦物組合也不相同。礦物在形成後,還會因環境的變遷而遭受破壞或形成新的礦物。
形成作用
特徵
礦物在空間上的共存稱為組合。組合中的礦物屬於同一成因和同一成礦期形成的,則稱它們是
共生,否則稱為
伴生。研究礦物的共生﹑伴生﹑組合與
生成順序,有助於探索礦物的成因和生成歷史。就同一種礦物而言,在不同的條件下形成時,其成分﹑結構﹑形態或物性上可能顯示不同的特徵,稱為標型特徵,它是反映礦物生成和演化歷史的重要標誌。
物理性質
概述
長期以來,人們根據
物理性質來識別礦物,如顏色﹑光澤﹑硬度﹑
解理﹑
比重和磁性等都是礦物肉眼鑑定的重要標誌。
形態
礦物千姿百態,就其
單體而言,它們的大小懸殊,有的
肉眼或用一般的放大鏡可見(顯晶),有的需藉助顯微鏡或
電子顯微鏡辨認(隱晶);有的
晶形完好,呈規則的幾何多面體形態;有的呈不規則的顆粒,存在於岩石或土壤之中。礦物單體形態大體上可分為三向等長(如粒狀)、二向延展(如板狀﹑片狀)和一向伸長(如柱狀﹑針狀﹑纖維狀)3種類型。而晶形則服從一系列
幾何結晶學規律。
礦物單體間有時可以產生規則的連生,同種
礦物晶體可以彼此平行
連生,也可以按一定對稱規律形成
雙晶,非同種晶體間的規則連生稱
浮生或
交生。
礦物
集合體可以是顯晶或隱晶的。隱晶或
膠態的集合體常具有各種特殊的形態,如結核狀(如
磷灰石結核)、豆狀或鮞狀(如鮞狀
赤鐵礦)﹑樹枝狀(如樹枝狀自然銅)﹑
晶腺狀(如
瑪瑙)﹑土狀(如
高嶺石)等。
顏色
礦物的顏色多種多樣。呈色的原因,一類是白色光通過礦物時,內部發生電子躍遷過程而引起對不同色光的選擇性吸收所致;另一類則是物理光學過程所致。導致礦物內電子
躍遷的內因,最主要的是色素離子的存在,如Fe3+使赤鐵礦呈紅色,V3+使釩榴石呈綠色等。是
晶格缺陷形成“
色心”,如
螢石的紫色等。礦物學中一般將顏色分為3類:
自色是礦物固有的顏色;
他色是指由混入物引起的顏色;
假色則是由於某種物理光學過程所致。如
斑銅礦新鮮面為古銅紅色,氧化後因表面的氧化薄膜引起
光的
干涉而呈現藍紫色的
錆色。礦物內部含有定向的細微
包體,當轉動礦物時可出現顏色變幻的
變彩,透明礦物的解理或
裂隙有時可引起光的干涉而出現彩虹般的
暈色等。礦物在白色無釉的
瓷板上劃擦時所留下的
粉末痕跡。條痕色可消除假色,減弱他色,通常用於礦物
鑑定。
光澤與透明度
指礦物透過可見光的程度。影響礦物透明度的外在因素(如厚度﹑含有
包裹體﹑表面不平滑等)很多。通常是在厚為0.03毫米薄片的條件下,根據礦物透明的程度,將礦物分為:透明礦物(如石英)﹑半透明礦物(如
辰砂)和不透明礦物(如
磁鐵礦)。許多在手
標本上看來並不透明的礦物,實際上都屬於透明礦物如
普通輝石等。一般具玻璃光澤的礦物均為透明礦物,顯金屬或半金屬光澤的為不透明礦物,具金剛光澤的則為透明或半透明礦物。
斷口解理與裂理
礦物在
外力作用如敲打下,沿任意方向產生的各種
斷面稱為斷口。
斷口依其形狀主要有
貝殼狀﹑鋸齒狀﹑參差狀﹑平坦狀等。在外力作用下,礦物晶體沿著一定的
結晶學平面破裂的固有特性稱為
解理。解理面平行於晶體結構中鍵力最強的方向,一般也是原子排列最密的面網發生,並服從晶體的對稱性。
解理面可用單形符號(見晶體)表示,如
方鉛礦具立方體{100}解理﹑普通
角閃石具{110}柱面解理等。根據解理產生的難易和解理面完整的程度將解理分為
極完全解理(如雲母)﹑
完全解理(如
方解石)﹑中等解理(如普通
輝石)﹑
不完全解理(如
磷灰石)和極不完全解理(如石英)。
裂理也稱
裂開,是礦物晶體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的結晶學平面破裂的非固有性質。它外觀極似解理,但兩者產生的原因不同。裂理往往是因為含雜質夾層或
雙晶的影響等,並非某種礦物所必有的因素所致。
硬度與比重
是指礦物抵抗外力作用(如
刻劃﹑壓入﹑研磨))的
機械強度。礦物學中最常用的是
摩氏硬度,它是通過與具有
標準硬度的礦物相互刻劃比較而得出的。10種標準硬度的礦物組成了
摩氏硬度計,它們從1度到10度分別為
滑石﹑石膏﹑方解石﹑
螢石﹑磷灰石﹑
正長石﹑石英﹑
黃玉﹑
剛玉﹑金剛石。十個等級只表示相對硬度的大小,為了簡便還可以用指甲(2-2.5)﹑小鋼刀(6-7)﹑窗
玻璃(5.5-6)作為輔助標準﹐粗略地定出礦物的摩氏硬度。另一種硬度為
維氏硬度,它是
壓入硬度,用顯微硬度儀測出,以千克/平方毫米表示。摩氏硬度H m與維氏硬度H v的大致關係是(kg/mm2),礦物的硬度與晶體結構中化學鍵型﹑原子間距﹑電價和原子
配位等密切相關。
指礦物指純淨、均勻的單礦物在空氣中的重量與同體積
水在4℃時重量之比。礦物的比重取決於組成元素的
原子量和
晶體結構的緊密程度。雖然不同礦物的比重差異很大,
琥珀的比重小於1,而
自然銥的比重可高達22.7,但大多數礦物具有中等比重(2.5~4)。礦物的比重可以實測,也可以根據化學成分和
晶胞體積計算出理論值。
礦物的密度(D)是指礦物單位體積的重量,度量單位為克/立方厘米(g/cm3)。礦物的比重在數值上等於礦物的密度。
礦物比重的變化幅度很大,可由小於1(如琥珀)至23(如餓釘族礦物)。自然金屬元素礦物的比重最大,鹽類礦物比重較小。
礦物比重可分為三級:
輕級比重小於2.5。如石墨(2.5)、
自然硫(2.05-2.08)、食鹽(2.1-2.5)、石膏(2.3)等。
中級比重由2.5到4。大多數礦物的比重屬於此級。如石英(2.65)、
斜長石(2.61-2.76)、金剛石(3.5)等。
重級 比重大於4。如
重晶石(4.3-4.7)、
磁鐵礦(4.6-5.2)、
白鎢礦(5.8-6.2)、
方鉛礦(7.4-7.6)、
自然金(14.6-18.3)等。
礦物的比重決定於其化學成分和內部結構,主要與組成元素的原子量、
原子和離子半徑及堆積方式有關。此外礦物的形成條件--溫度和壓力對礦物的比重的變化也起重要的作用。
應該指出,同一種礦物,由於化學成分的變化、
類質同象混入物的代換、機械混入物及包裹體的存在、洞穴與裂隙中空氣的吸附等等對礦物的比重均會造成影響。所以,在測定礦物比重時,必須選擇純淨、未風化礦物。
四性、磁性與發光性
某些礦物(如雲母)受外力作用彎曲
變形,外力消除可恢復原狀,顯示彈性;而另一些礦物(如
綠泥石)受外力作用彎曲變形,外力消除後不再恢復原狀,顯示
撓性。大多數礦物為
離子化合物,它們受外力作用容易破碎,顯示
脆性。少數具
金屬鍵的礦物(如
自然金),具
延性(拉之成絲)﹑展性(捶之成片)。
一些礦物受外來能量激發能發出可見光。加熱﹑摩擦以及
陰極射線﹑紫外線﹑X 射線的照射都是激發礦物發光的因素。激發停止,發光即停止的稱為
螢光;激發停止發光仍可持續一段時間的稱為燐光。礦物發光性可用於
礦物鑑定﹑找礦和選礦。
化學性質
晶體結構
化學組成和晶體結構是每種礦物的基本特徵,是決定礦物形態和物理性質以及成因的根本因素,也是礦物分類的依據﹐礦物的利用也與它們密不可分。
化學組成
化學元素是組成礦物的物質基礎。人們對地殼中產出的礦物研究較為充分。地殼中各種元素的平均含量(
克拉克值)不同。氧﹑矽﹑
鋁﹑
鐵﹑鈣﹑鈉﹑鉀﹑鎂八種元素就占了地殼總重量的97%,其中氧約占地殼總重量的一半(49%),矽占地殼總重的1/4以上(26%)。故地殼中上述元素的氧化物和氧鹽(特別是
矽酸鹽)礦物分布最廣,它們構成了地殼中各種岩石的主要組成礦物。其餘元素相對而言雖微不足道,但由於它們的
地球化學性質不同,有些趨向聚集,有的趨向
分散。某些元素如銻﹑
鉍﹑金﹑銀﹑汞等克拉克值甚低,均在千萬分之二以下,但仍聚集形成獨立的
礦物種,有時並可
富集成礦床;而某些元素如
銣﹑
鎵等的克拉克值雖遠高於上述元素,但趨於分散,不易形成獨立礦物種,一般僅以混入物形式分散於某些
礦物成分之中。
原子與配位數
共價鍵的礦物(如自然金屬﹑
鹵化物及氧化物礦物等)晶體結構中,原子常呈最緊密堆積(見晶體),
配位數即原子或離子周圍最鄰近的原子或異號離子數,取決於陰陽
離子半徑的比值。當共價鍵為主時(如硫化物礦物),配位數和配位型式取決於原子外層電子的構型,即共價鍵的
方向性和
飽和性。對於同一種元素而言,其原子或離子的配位數還受到礦物形成時的物理化學條件的影響。溫度增高,配位數減小,壓力增大,配位數增大。礦物晶體結構可以看成是配位多面體(把圍繞中心原子,並與之成配位關係的原子用直線聯結起來獲得的幾何多面體)共角頂﹑共棱或
共面聯結而成。
成分和結構
一定的化學成分和一定的晶體結構構成一個礦物種。但化學成分可在一定範圍內變化。礦物成分變化的原因,除那些不參加晶格的機械混入物﹑
膠體吸附物質的存在外,最主要的是晶格中質點的替代,即類質同象替代,它是礦物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可相互取代,在晶體結構中占據等同位置的兩種質點,彼此可以呈有序或無序的分布(見有序-無序)。礦物的晶體結構不僅取決於化學成分,還受到外界條件的影響。同種成分的物質,在不同的物理化學條件(溫度﹑壓力﹑介質)下可以形成結構各異的不同礦物種,這一現象稱為
同質多象。如金剛石和石墨的成分同樣是
碳單質,但晶體結構不同,性質上也有很大差異,它們被稱為碳的不同的同質多象變體。如果化學成分相同或基本相同,
結構單元層也相同或基本相同,只是層的疊置層序有所差異時,則稱它們為不同的多型。如石墨2H 多型(兩層一個重複周期,
六方晶系)和3R 多型(三層一個重複周期,
三方晶系)。不同多型仍看作同一個礦物種。
晶體化學式
礦物的化學成分一般採用晶體化學式表達。它既表明礦物中各種化學組分的種類﹑數量,又反映了原子結合的情況。如
鐵白雲石Ca(Mg﹐Fe﹐Mn)[CO3]2,圓括弧內按含量多少依次列出相互成類質同象替代的元素,彼此以逗號分開;方括弧內為
絡陰離子團。當有水分子存在時,常把它寫在化學式的最後,並以圓點與其他組分隔開,如石膏Ca[SO4]?2 H2O。
分類
礦物的分類方法很多。早期曾採用純以化學成分為依據的化學成分分類。以後有人提出以元素的地球化學特徵為依據的地球化學分類,以礦物的工業用途為依據的
工業礦物分類等。一般廣泛採用以礦物本身的成分和結構為依據的晶體化學分類。從礦物的分類及礦物成分來看,礦物分成單質和化合物兩種。單質是由一種
元素組成的礦物,如金剛石成分是碳,自然金成分是Au。化合物則是由陰陽離子組成的,根據陰離子成分不同分為若干類:
命名
中國習慣上把具金屬或半金屬光澤的,或可以從中提煉某種金屬的礦物,稱為某某“礦”,如方鉛礦﹑
黃銅礦;把具玻璃或金剛光澤的礦物稱為某某“石”,如方解石﹑
孔雀石;把
硫酸鹽礦物常稱為某“
礬”,如
膽礬﹑
鉛礬;把玉石類礦物常稱為某“玉”,如
硬玉﹑
軟玉;把
地表鬆散礦物常稱為某“華”,如
砷華﹑
鎳華、
鎢華。至於具體命名則又有各種不同的依據。有的依據礦物本身的特徵,如成分﹑形態﹑
物性等命名;有的以發現﹑產出該礦物的地點或某人的名字命名。例如
鋰鈹石liberite(成分)﹑
金紅石rutile(顏色)﹑
重晶石barite(比重大)﹑
十字石staurolite(雙晶形態)﹑
香花石hsianghualite(發現於湖南臨武
香花嶺)﹑
彭志忠石 pengzhizhongite(紀念中國結晶學家和礦物學家彭志忠)等。礦物的中文名稱除少數由中國學者發現和命名(如鋰鈹石﹑香花石﹑彭志忠石等)及沿用中國古代名稱(如石英﹑雲母﹑方解石﹑雄黃等)者外,主要均來源於外文名稱。其中有的意譯,如上述的金紅石﹑重晶石﹑
十字石等;少數為音譯,如
埃洛石(halloysite)等;大多數則系根據礦物成分,間或考慮物性﹑形態等特徵另行定名,如
矽灰石(原文wollastonite為紀念英國化學家W.H.Wollaston而來)﹑
黝銅礦(原文 tetrahedrite,意譯應為四面體礦)等;還有
音譯首
音節加其他考慮的譯名,如
拉長石(原文labradorite來源於加拿大地名Labrado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