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評定標準

《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評定標準》是2020年12月20日實施的一項行業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評定標準
  • 外文名:Evaluation Criteria for Demonstration Projects of The Mine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 標準編號:T/CCPEF 067—2020
  • 發布日期:2020年12月04日
  • 實施日期:2020年12月20日
起草人,起草單位,適用範圍,技術內容,

起草人

喬繁盛、於政斌、張洋、吳良春、李建生、李炯、李明、劉澤民等。

起草單位

北京銘鴻森景礦礦山研究院、中煤地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巨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有限公司、北京嘉宇聖銘礦山研究院。

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礦山生態修複評定標準的指導原則、生態修復的主要內容、途徑及各類型職能優秀單位的評定方法與計分說明等。 本標準適用於全國範圍內礦山生態修復的工程建設及管理質量標準。

技術內容

5.1 邊坡治理
邊坡的不穩定性,是造成山體滑坡、坍塌、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這是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首先要考慮的治理工作。其主要工作包括:對礦區道路儘量保持平整性和充分利用;對懸崖進行修整工作,清除危石、降坡削坡,將未形成台階的懸崖儘量構成水平台階,把邊坡的坡度降到安全形度以下,以消除崩塌隱患;對已經處理的邊坡進行復綠,在邊坡的面積範圍內種植綠色植物,使其在進一步保持穩定的同時,美化環境。
5.2 尾礦等固體廢棄物治理
廢棄礦山堆存的尾礦、廢石、煤矸石等固體廢棄物不僅壓占土地,還是破壞和污染環境、導致土石流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必須予以治理。其主要工作包括:儘可能做好尾礦資源中有用成分的綜合回收利用,採用先進技術和合理工藝對尾礦進行再選,最大限度地回收尾礦中的有用組分;儘可能使尾礦、廢石等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 使其作為建築材料的原料來製作水泥、磚瓦、加氣混凝土、鑄石、耐火材料、玻璃、泡沫等建築材料;也可用於井下或凹陷地充填、輔路等,從而達到廢物再次利用的最終目的。
5.3 剩餘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
除尾礦等二次資源應儘可能綜合利用外,廢棄礦山都還不同程式地存在剩餘的礦產資源,尤其是砂石資源。在生態修復治理中,在依法協商、政府主管部門簽字認可的情況下,應對剩餘礦產資源充分合理開發利用,其經濟收益必須用於生態修復資金的補充。
5.4 土地復墾與土壤治理
在可能的條件下,儘量對廢棄山進行土地復墾,並把能復墾成耕地作為首選,特別是在缺少耕地的山區。土地復墾可以在不破壞異地土壤的前提下異地取土,取適量土壤,移至礦山受損嚴重的部位,在土壤上種植植物,通過植物的吸收、揮發 、根濾 、降解 、穩定等作用對受損土壤進行填補修復;也可就地平整、對廢棄地進行改造,即進行表土改造之前,設法灌注泥漿,使其包裹廢渣,然後再鋪一層粘土壓實,造成一個人工隔水層,減少地面水下滲,防止廢渣中劇毒元素的釋放;對土地增肥,即添加有效物質,使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得到改良,從而縮短植被演替和生物多樣性過程,加快礦山廢棄地的生態重建。
5.5 地表水的治理與利用
在廢棄礦坑和低洼地存有地表水的情況下,要對其進行物理、化學處理,使其達到可用於農田、林草作為灌溉用水的標準,並建立儲水池塘或用作養殖。
5.6 植被修復
在礦山廢棄場地士地平整、復墾的基礎上進行種植植物,一般選擇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抗逆性強的本土樹種。應根據不同地區氣候條件選擇不同植物,有利於加快礦山重金屬污染的修復進程。
進行植被種植有兩種操作方式:一是對礦山開發區直接進行植被覆蓋。這種方式簡單快捷,所耗費的資金少,但見效比較慢;二是採取覆土植被。一般來講,這種方法套用較為廣泛,可以在保證資金投入量的同時提高效率。
5.7 導入新產業的開發式治理
在一般生態修復治理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修復後的土地資源等,進一步導入或形成新的產業,如旅遊、康養、醫療、保健、文化、娛樂、運動、餐飲、特色小鎮、生態綜合體……等,為人們提供多種生態產品與服務。這種開發式治理模式實行“誰投資、誰治理、誰受益”的政策。
5.8規範化管理
對於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作為一項治理或建設工程,自始至終都要由政府主管部門實施規範化管理。其內容包括:
(1) 根據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制訂生態修復工程項目規劃與設計方案,明確責任主體、治理任務、資金來源、治理時限等,項目規劃必須與當地“山水林田湖草生態建設發展總體規劃”協調一致,設計必須具有科學性、創新性、新穎性和前瞻性;
(2) 施工單位必須要按設計方案嚴格科學精細施工,不得偷工減料、降低質量標準、無故更改方案、延誤施工周期;
(3) 主管部門應實時或定期進行監督檢查,確保工程資金到位、合理使用,確保施工質量、計畫落實,確保全全施工、杜絕事故,確保環境安全、不發生二次污染;
(4) 工程完工,要實施嚴格的工程驗收,嚴把工程質量關、效益關和效果關;
(5) 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加強生態環境和地質災害監測監控,加強工程實際功能與生態效益的監測監管,加強社會監管和對景觀生態的長期維護,加強對各種生態產品的監管、維護、使用、宣傳,實施對各導入產業的服務管理,確保人民民眾的宜居環境和對生態產品的共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