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碼鎮

石碼鎮

石碼鎮,福建省舊地名,即今福建省龍海市石碼街道。東與海澄鎮山後村交界,南接榜山鎮和海澄鎮,西與榜山鎮平寧村接壤,北隔錦江與紫泥鎮相望,是龍海市政府所在地。2003年8月撤銷石碼鎮,設立石碼街道。

截至2011年末,石碼街道版圖總面積4.43平方千米,下轄13個社區、4個行政村,轄區總人口68635人,全部為城鎮常住人口。2011年,石碼街道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7億元。

石碼鎮屬海洋性明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福建四大名鎮”之一,曾獲“全國文明村鎮”、“全國生態鄉鎮”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碼鎮
  • 外文名稱:Shima Town
  • 行政區類別建制鎮
  • 所屬地區:福建省龍海市
  • 下轄地區:解放東等13個社區,高坑等4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龍海市公園西路32號
  • 電話區號:0596
  • 郵政區碼:363100
  • 地理位置:九龍江下游、龍海市區
  • 面積:4.43平方千米
  • 人口:6.8635萬(2011年末)
  • 方言:閩南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閩E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人口民族,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藝術,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旅遊景點,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秦朝時,石碼地區屬閩中郡。
大同六年(540年)屬龍溪縣。
弘治元年(1488年),在此設錦江埠。
石碼鎮石碼鎮
明弘治以後,“都人以當地海潮上下湍激,屢有崩潰,乃沿江壘石築十二壩以障之”,故稱“石碼”。
明嘉靖五年(1526年),設石碼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石碼特種區。
解放初屬龍溪縣第三區。
1955年改稱石碼區。
1958年4月撤區改為石碼鎮。
1993年5月,龍海縣改建為龍海市(縣級),石碼屬龍海市轄鎮,為市政府所在地。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石碼鎮轄解放東社區、解放西社區、解放南社區、解放北社區、新華社區、九二〇社區、紫雲社區漁業社區、橋口社區、港口社區、紫光社區、人民西社區、僑村社區13個社區,高坑村內社村登第村蔬菜村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龍海市公園西路32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碼鎮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區,東與海澄鎮山後村交界,南接榜山鎮和海澄鎮,西與榜山鎮平寧村接壤,北隔錦江與紫泥鎮相望;西距漳州市區中心21千米,東沿九龍江距廈門市33.3千米;全鎮版圖總面積4.43平方千米,鎮中心位於北緯24°6′,東經117°48′。

地形地貌

石碼鎮屬於九龍江南岸的沖積平原和濱海淤積平原,全鎮海拔高度在10米以下,地勢平坦。

氣候

石碼鎮屬海洋性明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基本無霜,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氣溫在21℃,年均降雨量1100-1700毫米;該鎮極端高溫達40.9度(2003年7月26日),極端低溫為-0.2度(1963年1月27日),極端最大降水量2187.1毫米(1997年),極端最少降水量897.3毫米(1966年)。

人口民族

2011年末,石碼鎮轄區總人口68635人,全部為城鎮常住人口,另有流動人口1362人。總人口中,男性33688人,占49.08%;女性34947人,占50.92%;18歲以下10734人,占15.64%;19~35歲15760人,占22.96%;36~59歲30788人,占44.86%;60歲以上11353人,占16.5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66327人,占98.16%;其他少數民族1242人,占1.8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石碼鎮地處龍海城區,截至2011年,該鎮版圖總面積6645畝,其中有用於耕地的土地238畝,其餘土地一般為城市建設用地。
水資源
石碼鎮水資源主要來自地表,九龍江南港從鎮區北部穿流而過,境內河道長7.2千米。

經濟發展

綜述

2011年,石碼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7億元;財政總收入3.83億元,比2010年增長28.49%;出口總額2005萬美元。

第一產業

2011年,石碼鎮種植的主要蔬菜品種有包菜、通菜、油菜等,其中包菜288噸、通菜84噸、油菜330噸、白菜300噸;漁業以海洋捕撈為主,年海產品產量20994噸,產值7756.8萬元;年農業總產值2.91億元,比2010年增長19.2%。

第二產業

2011年,石碼鎮工業以紙製品、塑膠品、食品加工、機械加工和製鞋業為主;擁有工業企業188家,職工3980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0.86億元;擁有3個省級著名商標和2個漳州市級知名商標;工業生產總值5.79億元,比2010年增長11.9%。

第三產業

2011年,石碼鎮有年營業收入超500萬元的批發零售企業13家、年營業收入超200萬元的住宿餐飲企業15家;年末從事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達424個,個體經營戶2807個,從業人員達11633人;集貿市場2個,臨時市場5個,年成交額5億元;銀行等金融機構8家,各類存款餘額253.27億元,比2010年增加15.47%。
石碼鎮石碼鎮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1年末,石碼鎮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7家,各類文化專業戶28戶,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386人,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石碼鎮有幼稚園24所,在園幼兒2435人,專任教師202人,學前三年教育入園率達90.8%;國小3所,在校學生5550人,教職員工284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中學4所,在校國中生3791人,專任教師320人,國中13—15周歲學齡人口入學率為100%;特殊學校1所,三類殘疾兒重入學率達100%;年教育經費支出11.48萬元,比2010年增6.3%。
石碼鎮石碼鎮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石碼鎮有石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一級甲等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站13個,共有床位5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7張;固定資產總值148萬元;專業衛生人員66名,其中執業醫師15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16人。全鎮共有67730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9.5%。

社會保障

2011年末,石碼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868戶、3860人,支出58.9萬元,比2010年增長32.3%,月人均153元,比2010年增長67.8%,民政部門醫療救助815人次,共支出74.5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357人次,撫恤事業費支出107.7萬元;全鎮收養農村五保戶4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0215人,參保率86%。

交通

石碼鎮境內有省道S208線、縣道西港線、漳詔高速公路穿過,漳詔高速在境內設有龍海出入口;此外,該鎮還設有錦江道客貨運碼頭。

旅遊景點

石碼古街
石碼古街位於石碼鎮境內,長條形的古街路面不是很寬,騎樓在兩側一字排開,石碼騎樓大都是將傳統的長條形街屋——“竹篙厝”的沿街一段拆除改建而成,街屋密接聯排,形成商業街。
石碼騎樓是整個閩南地區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騎樓建築群,老街內的騎樓四通八達,相互貫通。騎樓之外,是車水馬龍和市井買賣。石碼古街內還保留有許多明清古大厝,特別是民國時期的古厝,樣式很多結合了騎樓建築模式或南洋建築特色,別具一格。

地方特產

石碼常滿五香
石碼五香是龍海傳統小吃,每逢過年過節、婚壽喜慶,家家戶戶必備滷麵,配以五香條來招待親朋好友,這成了石碼的傳統民俗。石碼五香的主要原料有豬瘦肉、澱粉、砂糖、五香粉等。“石碼常滿五香”由張淵軍先生集各家之所長,經過不懈努力,對石碼五香配方進行系統改良,採用傳統手工製作工藝加工製造而成,產品遠銷廈門、泉州、港澳台等地。“石碼常滿五香”在2000年第二屆中國烹飪協會評比認定活動中成為漳州市唯一榮獲“中華名小吃”榮譽稱號的產品。
石碼五香石碼五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