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嶄露頭角
白起又名公孫起,是郿邑(今陝西
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據自稱白起後人的唐人
白居易的說法,白起(公孫起)是
楚平王太子羋建的嫡系後裔(詳見“
人際關係”目錄)。
白起出生的年代,正是
秦國國力日強的時期。
秦昭襄王十二年(前295年),秦國制定了東進擊敗
三晉,圖謀天下的戰略,強將成了秦國最急需的人才。秦昭襄王雄心勃勃,即位之後繼續貫徹
商鞅的變法國策,徹底推行
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白起以“善用兵”聞名,並得到新任秦國丞相
魏冉的舉薦,逐漸得到了昭襄王的任用。
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年),秦昭襄王發起攻韓之戰,先派
向壽率軍伐韓,又以
左庶長白起取代向壽攻韓,攻打
韓國的新城(今河南
伊川縣西)。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韓魏以及
東周聯軍扼守
崤函,以阻秦東進。升為
左更的白起率軍先敗東周軍,然後與韓、魏聯軍會戰於
伊闕(今河南洛陽南龍門附近)。他採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率先出擊的弱點,先設疑兵同韓軍對陣,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軍;然後集中精銳,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震懾,且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不戰自潰。白起乘勝揮師追擊,擴大戰果,以不到韓魏聯軍一半的兵力,全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攻占伊闕,俘虜魏將
犀武(即公孫喜),攻下五城。白起一戰成名,因功升任
國尉。戰後,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隨後,白起又渡黃河,攻取韓國
安邑(今山西
夏縣西北)以東到乾河(今山西
垣曲東)的土地。
伊闕之戰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升任
大良造的白起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一作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與
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魏國的垣(今山西垣曲東南),隨後將之歸還魏國。之後進兵攻占韓國的手工業區
宛(今河南南陽)。
秦昭襄王十八年(前289年),魏冉、白起又率軍攻取魏
河內(黃河以北地區)的六十一城。此後,韓、魏更加弱小,再也無力對秦國的進攻實施有效的抵抗。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一作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白起攻打
趙國,斬首三萬(一作兩萬),奪取代地的
光狼城(今山西
高平市西)。
南拔鄢郢
伊闕之戰後,秦國意圖展開南面攻勢,繼續削弱國勢走向衰微的楚國。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司馬錯率秦軍從隴西(隴山以西地區)出發,沿巴的涪水順流而下,在巴蜀補充兵糧、艦船後,一舉攻占楚國
黔中郡(今湘西及黔東北)。楚國被迫割
上庸(今湖北竹溪東南)、漢北(
漢水以北地)給秦。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國再次伐楚,白起率數萬秦軍從
武關方向大舉攻楚。當時
楚頃襄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國中上下離心,守備虛弱。白起決意死戰,很快深入楚國腹地,先奪取
鄧(今湖北襄樊北),逼近楚國郢都北面的戰略要地
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鄢是楚的別都,也是
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的門戶,勢在必保。楚頃襄王增派楚軍主力拚死守城。白起採取引水灌城的辦法,在鄢城西築起堵水的堨,引西山長谷水(即蠻水,亦稱
鄢水)入
長渠(後世又稱白起渠),把水從城西灌向城東。楚國軍民溺死數十萬人,楚軍主力受到慘重損失,鄢城也隨之陷落。白起又率軍轉向西南,攻取了位於郢都上游的西陵(即
夷陵,今湖北宜昌南),截斷了郢都與
巫郡的聯繫。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軍穿插到楚軍背後,大破楚軍,攻占楚國郢都,下令放火焚燒了在西陵的楚先王陵墓,以打擊楚國的軍心士氣。隨後乘勝向東進兵至
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安陸(今湖北安陸南),南攻到
洞庭湖及其以南地,楚軍潰不成軍,相繼退卻到城陽(即成陽,今河南息縣西北)、陳(今河南
淮陽)。秦國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
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白起名震天下。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白起與蜀中郡守
張若率軍攻占了巫郡及江南地區,在此設立黔中郡。
屢敗三晉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前276年),白起伐魏,攻取兩城。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趙、魏合攻韓國北面的重鎮
華陽(今河南
新鄭北),韓國向秦求救,昭襄王便派白起、魏冉和客卿
胡陽率軍救援韓國。秦軍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以平均每日急行百里的行軍速度進行長途奔襲,突然出現在華陽的戰場上,趙、魏聯軍措手不及,遭遇大敗,擄獲趙、魏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魏將
芒卯敗逃。又與領兵來援的趙將
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最終魏國被迫獻南陽與秦國求和。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韓國
汾水之畔的陘城(今山西曲沃東北),攻陷五城(一作九城),斬首五萬。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白起攻占韓國位於
太行山南的南陽地(今太行山南與黃河之間地),目的在於截斷韓
上黨郡與其南半部的聯繫,奪取上黨。
決戰長平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白起攻占韓國
野王(今河南
沁陽),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絕斷。
韓桓惠王命上黨郡守
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馮亭不願降秦,便遣使投降趙國。
趙孝成王根據平原君
趙勝等人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大將
廉頗率軍駐守
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以防備秦軍來攻。
趙國接受上黨,為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點燃了導火索。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國大將
王齕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此時,廉頗在長平布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里石長城。三道防線東西數十里,星羅棋布,互相連線。秦軍與趙軍的第一次遭遇戰,發生在第一道防線以西的山谷。混戰中,秦軍斬殺趙國前鋒,突破空倉嶺,攻占趙軍前線重鎮光狼城。趙軍於空倉嶺陷落後,似乎曾作過加固南北兩翼以鉗制深入之敵的努力,結果沒有成功,終於空倉嶺南北幾十里防線西壘壁(一作西長壘)完全陷落。
秦軍攻勢銳不可當,趙軍連戰不利,損失很大。廉頗重新分析敵我態勢,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於趙軍,而秦國補給線遠比趙軍漫長,後勤保障比趙國困難,決心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銳氣,堅守待變。從堅守的戰術目的來看,廉頗是成功的,秦軍無論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線,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
戰爭持續了三年,秦軍損兵折將。《
戰國策·齊策二》載:“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戰略相持趙國無法繼續支撐下去,趙國的糧食產量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戰爭相持三年,二十萬大軍的巨額消耗使得趙國經濟實力不濟的弱點完全暴露,更急於結束戰爭。加之
閼與之戰,
趙奢大敗秦軍,使得趙國心存僥倖心理,如果集中兵力決一死戰,或許秦國並不是不能戰勝,所以改變了堅守的策略,用
趙括替換了廉頗。
趙國更換主將對抗秦軍的同時,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白起為上將軍,奔赴前線領軍。白起面對輕敵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構築的袋形埋伏圈;然後從側翼派出兩支奇兵,一支為輕兵兩萬五千人,長途跋涉,繞到趙軍背後,奇襲了趙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百里石長城所在的山脈突兀橫亘於平原之上,一邊通往長平前線,另一邊通往趙國大後方。趙軍由於一味進攻,重兵集結前線,導致後方兵力空虛,秦軍趁趙軍沒有防備,將其奪占,使得長平的趙軍與後方斷絕,這是趙軍陷入危機的開端。秦軍出其不意的穿插到趙軍背後,襲占百里石長城防線,反映出白起一貫的戰術風格,深藏不露,避實擊虛。
在秦軍奇襲百里石長城的同時,長平的正面戰場秦軍卻一副節節敗退的樣子。八月,一心尋求決戰的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楔入趙軍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括完全沒有意識到在他前面,有一個巨大的口袋型的秦軍預設陣地,此時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現在趙軍背後,利用地形將整個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趙軍陷入包圍。趙括命令數十萬趙軍從各個方向衝擊秦軍壁壘,卻始終不得突圍。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構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昭襄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自到
河內郡督戰,徵調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應戰,加封應徵者爵位一級,以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軍心動搖,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白起與部下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將趙降卒四十萬全部
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名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
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創造了中國先秦戰史上最大的一次殲滅戰戰例。戰後,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將相失和
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一面平定了上黨全境,鞏固秦軍對上黨的控制;一面請秦昭襄王增調軍隊和糧草,準備乘勝一舉滅亡趙國。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十月,白起分兵三路:一路由
王齕率領,攻占趙都
邯鄲(今河北邯鄲)以西的要地武安、皮牢(今河北
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占趙
太原郡(治今山西太原西南);白起自統主力駐留上黨,準備進攻邯鄲。
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
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
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
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即使
周公、
召公、
呂望的功勳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
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
燕國,東到
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秦與趙、韓停戰言和,各自撤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賜死杜郵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九月,秦又發兵,打算派五大夫
王陵攻趙都邯鄲。白起聞訊後,極力勸阻。秦昭襄王說:“前年國庫空虛百姓受飢,您不考慮百姓的負擔能力,要求增調軍糧消滅趙國。如今寡人休養百姓來供養士兵,蓄積糧食,三軍將士的俸祿超過從前一倍,而您卻說‘不可以攻趙’,這種說法有什麼道理嗎?”白起解釋道:“長平之戰,秦軍大勝,趙軍大敗。秦人歡喜,趙人害怕。秦國百姓戰死的得到厚葬,傷者得到了特殊的照顧,勞苦者飲酒解乏,吃飽喝足並得到饋餉,消耗了國家的資財。趙國戰死者得不到收殮,傷者得不到治療,哭泣哀嚎,盡力共同分擔憂患,加緊耕田勞作,多生資財。如今大王能夠派出的軍隊雖然超過從前的一倍,臣料想趙國的守備也會達到原來的十倍。趙國自從長平之戰以來,君臣憂慮恐懼,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退朝,用低下的言辭和豐厚的禮物,四面遣使向諸侯求和,同燕、魏結親,同齊、楚交好,處心積慮,把防範秦國當作最要緊的事。趙國國內殷實,外交成功。正當此時,趙國是不可以攻打的。”但此時秦昭襄王業已決定發兵,故白起之議不被採納,他本人也因患病而無法統軍出征。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年)正月,王陵攻邯鄲進展不順,昭襄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了五校(一校約為八千人)秦軍。這時白起病癒,昭襄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昭襄王親自請白起出山,他推辭不從;昭襄王於是派范雎前去探望,並指責道:“君嘗以寡擊眾,取勝如神(指其破楚敗韓魏),況以強擊弱,以眾擊寡(指如今秦攻趙之勢)乎?”白起分析了攻楚及破韓魏聯軍時的形勢,認為自己能夠接連取勝“皆計利形勢,自然之理”,並沒有什麼用兵如神之說。繼而他指出長平之戰後秦未一鼓作氣趁勢滅趙,反而使得趙國得到喘息的時間,增強了抗秦的力量,並且趙人將堅壁清野,不再出戰,使秦難以在野戰中消滅趙軍。而秦如果“兵出無功”,那么將使諸侯來援。所以他認為“臣見其害,未睹其利”。范雎聽後,慚愧地退出,將白起的話告訴了昭襄王。昭襄王說:“沒有白起,我就不能滅掉趙國了嗎?”
於是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昭襄王繼續增兵,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
黃歇同魏
信陵君無忌率兵數十萬攻秦軍,趙軍常派出輕銳的小股部隊騷擾秦軍後方,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臣的計謀,結果如何?”昭襄王聽後大怒,親自去白起府上,強令他出兵,說:“您雖然有病,也得勉強自己臥著為寡人帶兵。有了戰功,這是寡人希望的,會重賞您。如果您不去,寡人就會怨恨您。”白起叩頭道:“臣下知道去了即使沒有戰功,也可以免除罪過。如果不去,即便沒有罪過,也免不了被殺。然而臣下只是希望大王能夠看一看臣下不高明的計策,放棄趙國,讓百姓得到休養生息,以應付諸侯之間出現的變故。安撫恐懼者,攻打傲慢者,誅滅無道者,以此來號令諸侯,天下就可以平定,為什麼一定要把趙國作為首先進攻的對象呢?這就是所說的被一個大臣屈服卻戰勝天下人。大王如果不詳察臣下的愚計,一定要在趙國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以致於降罪臣下,這也是所說的戰勝一個大臣,卻被天下人屈服。戰勝一個大臣的威嚴,同戰勝天下人的威嚴相比,哪個更大呢?臣下聽說賢明的君王愛惜國家,忠誠的大臣愛惜名譽。破碎的國家不可能重獲完整,死去的人不可能死而復生。臣下寧願受重罰而死,不忍做蒙受恥辱的軍隊的將領。希望大王詳察。”昭襄王聽後,沒有答話就離開了。
隨後范雎再度請求白起復出,白起仍稱病不起。昭襄王於是將白起貶黜為
士伍,放逐至陰密。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訊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襄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
杜郵(今陝西省鹹陽市任家咀村),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
怏怏不服,有
余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臨死前,白起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良久之後,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罷便引劍自刎。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白起“死而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在其死後,鄉邑地方都建祠祭祀他。
主要影響
軍事思想
白起擔任秦軍主將三十餘年,攻城七十餘座,於作戰中料敵如神,出奇致勝,威震六國,在秦統一六國的進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其軍事思想主要如下:
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
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殲滅戰的戰例、理論,在白起之前也已開始出現,如
孫臏認為只有“覆軍殺將”、全殲敵軍才算全勝。但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作為作戰指導思想,並在中國先秦戰爭史上創造最多、最大而又最典型的殲滅戰戰例的,則是白起。
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如華陽之戰、伊闕之戰等,都是在敵軍已經敗北逃走的情況下,發起窮迫猛打的追擊戰,從而獲得全殲敵軍的勝利。春秋
孫武的“
窮寇勿追”及戰國
商鞅的“大戰勝,
逐北無過十里;小戰勝,逐北無過五里”,實際上僅僅是戰場內追擊,和白起的窮追猛打、直到盡殲敵軍為止的追擊戰有本質的不同。
重視野戰築壘工事。白起對築壘工事在野戰中的作用,有深刻認識。以長平之戰為例,他認為按當時的進攻武器水平,要想迅速擊破依託有利地形構築了壁壘工事而進行防禦的趙軍,是很難達到目的的,所以他作戰指導的主要著眼點,就是先誘趙軍脫離堅固設壘陣地,然後再分割包圍予以殲滅,而他對秦軍的部署,則是在預期殲敵地區,構築壁壘工事,以阻止趙軍進攻;在趙軍主力進攻受挫,改為就地築壘防守待援時,白起又在趙軍營壘周圍,構築壁壘工事,防止趙軍突圍。可見白起重視野戰築壘的思想,對長平之戰的勝利是起了一定作用的。此前的野戰築壘都是在營地四周構築,主要目的保護自身免受敵軍奇襲。將築壘工事作為進攻的輔助手段,用於防止被圍敵軍突圍逃走,是白起的創造性發展。
此外,白起在作戰的指導中,還使用了遠程奔襲。如華陽之戰,他由鹹陽出發,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軍,八日到達華陽。這對《孫子兵法》所說的“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來說,也是一個發展。他的軍事思想是秦國兼併戰爭實踐活動的產物,對後世
兵學頗有影響。
軍事活動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七十餘戰,沒有敗績。其平生主要的軍事活動見下表:
時間 | 戰役名稱 | 簡介 |
---|
| | |
| | |
| | |
| | |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 | | 先奪取鄢、鄧等五城,後一舉攻破郢城與楚別都鄢城,重創楚軍。 |
|
|
| | 與魏冉等在韓國華陽一帶敗魏、趙聯軍,進占魏國大片城池,斬聯軍首級十三萬,溺斃趙卒兩萬。 |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至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 | | 第一次伐韓,先占陘等九城,斬首五萬;第二次伐韓,攻占 野王。 |
|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至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 | | 誘趙軍統帥 趙括率重兵脫同離有利陣地,予以分割包圍殲滅。此役斬首五萬,坑殺降卒四十萬。 |
(表格參考資料)
歷史評價
戰國
蘇代:“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
召、
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
蔡澤:“楚地方數千里,持戟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再戰南並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強趙,北阬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盡之於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楚、趙天下之強國而秦之仇敵也,自是之後,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身所服者七十餘城,功已成矣,而遂賜劍死於杜郵。”
趙勝:“武安君之為人也,小頭而銳下,
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小頭而銳下者,斷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見事明也。視瞻不轉者,執志強也。可與持久,難與爭鋒。”
毛遂:“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
陳餘:“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阬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
張唐:“武安君南挫強楚,北威燕、趙,戰勝攻取,破城墮邑,不知其數,臣之功不如也。”
秦漢
谷永:“昔白起為秦將,南拔郢都,北坑趙括,以纖介之過,賜死杜郵,秦民憐之,莫不隕涕。”
揚雄:“秦將白起不仁,奚用為也。長平之戰,四十萬人死,
蚩尤之亂,不過於此矣。”
班固:“若秦因四世之勝,據河山之阻,任用白起、
王翦豺狼之徒,奮其爪牙,禽獵六國,以並天下。窮武極詐,士民不附,卒隸之徒,還為敵仇,猋起雲合,果共軋之、急城殺人盈城,爭地殺人滿野。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國滅亡於後。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
王符:“世之臣以諂媚主,不思順天,專仗殺伐。白起、
蒙恬,秦以為功,天以為賊。”
三國
袁紹:“誠傷偏裨列校,勤不見紀,盡忠為國,翻成重愆。斯蒙恬所以悲號於邊獄,白起歔欷於杜郵也。”
孟達:“若乃權君譎主,賢父慈親,猶有忠臣蹈功以罹禍,孝子抱仁以陷難,種、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類也。”
劉邵:“膽力絕眾,材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
韓信是也。”
何晏:“白起之降趙卒,詐而坑其四十萬,豈徒酷暴之謂乎?……夫以秦之彊,而十五以上死傷過半者,此為破趙之功小,傷秦之敗大,又何以稱奇哉!若後之役戍不豫其論者,則秦眾多矣,降者可致也;必不可致者,本自當戰殺,不當受降詐也。戰殺雖難,降殺雖易,然降殺之為害,禍大於劇戰也。”
兩晉南北朝
孫楚:“烈烈桓桓,時維武安,神機電斷,氣濟師然,南折勁楚,走魏禽韓,北摧馬服,凌川成丹,應侯無良,蘇子入關,噭噭讒口,火燎於原,遂焚杜郵,與蕭俱燔,惟其沒矣,古今所嘆!”
周興嗣:“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唐宋元
李淵:“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李世民:“白起為秦平趙,乃被昭王所殺……乃君之過也,非臣之罪焉。”
司馬貞:“白起、王翦,俱善用兵。遞為秦將,拔齊破荊。趙任
馬服,長平遂阬。楚陷
李信,霸上卒行。賁、離繼出,三代無名。 ”
衛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誠一豎子。
西羌延國討,白起佐軍威。
曹鄴:“[夷](昆)陵火焰滅,長平生氣低。將軍臨老病,賜劍鹹陽西。”
胡曾:“武安南伐勒秦兵,疏鑿功將
夏禹並。誰謂
長渠千載後,水流猶入故宜城。”
佚名《敕修武安君白公廟記》:“竊以武安君威靈振古,術略逾時,播千載之英風,當六雄之敵。”
司馬光:“夫兵之設非以害人,所以養人也。殘暴如此,其誰與之?秦七世役諸侯,卒兼天下,然其失策之大者有三焉:欺
楚懷王而虜之,不信莫大焉;坑趙降卒四十萬,不仁莫大焉;欺與國,誅已降,使諸侯疑而百姓怨,不智莫大焉。秦所以失天下之故多矣,在此三者。”
蘇轍:“予讀太史公白起傳,秦之再攻邯鄲也,起與范雎有怨,稱病不行,以亡其軀,慨然嘆曰:起以武夫無所屈信而困於游談之士,使起勉強一行,兵未必敗而免於死矣。及覽《戰國策》,觀起自陳成敗之跡,乃知邯鄲法不可再攻,而起非特以怨不行,蓋為之流涕也。”
李廌:“夫白起之為將也,戰必勝,攻必取,誠莫可及。以書考之,凡攻某國拔之,伐某所取之,不言斬首若干,坑卒若干者,置而勿論。論其直書斬首若干,坑卒若干而計之,凡殺敵國之兵八十四萬人。然起戰卒死於敵者又當幾十萬,總兩國供軍之民,其誅求裒斂因以失業而死者又當幾十萬矣。”
張預:“孫子曰:‘以利動之,以本待之。’起佯北致趙軍而以奇兵劫之。又曰:‘諸侯乘其弊而起。’起謂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是也。”
鮑彪:“起之策秦楚三晉,可謂明切。然人臣無以有己,故
孔子不俟駕而行。長平之敗屬耳,趙何遽能益強。以起之材智,知己知彼,而得算多,不幸至於無功極矣,何破國辱軍之有。三請不行,此自抽杜郵之劍也。”
劉克莊:“太息臣無罪,胡為伏劍鋩。悲哉四十萬,寧不訴蒼蒼。”
黃震:“按:白起為秦將,其斬殺之數多,而載於史者,凡百萬;不以數載者不預焉。長平之役,秦民年十五以上皆詣之,而死者過半,以此類推,秦民之死於兵者又不可以數計也。後起不復為秦用,而賜之死。自秦而言,雖殺之非其罪,自公理而言,一死何以盡其罪哉!”
徐鈞:“投降趙卒本求生,坑後誰人不死爭。三召三辭寧自刎,邯鄲料不再長平。”
戴表元:“戰國之世,秦人以形勢詐力,頡頏諸侯,故為秦者易為功,而事諸侯者難為力。樗里、二甘、魏冉之於當時,固非有過人傑出之謀 ;而白起、王翦雖為善戰,然不過縱燎於順風,林果於垂熟,而凡其盡銳以為取勝之道者,皆其不可再用者也。此非惟不當責以古良將之風,其視同時廉頗、
李牧輩猶遠媿之,而得為賢乎?蓋當是時秦勢八九成矣,天方假毒其手以樹君中原,謀不必工所施而服,戰不必良所向而克。……而數子乘時逐利,各以能名見登於好事之齒舌,彼諸國之臣,其材實過之者,國敗身辱而名字因曖昧而不彰,豈非所遇者幸不幸哉?”
王廷相:“長平已破趙,范相進邪言;忽賜杜郵劍,昭王何其昏!”
董份:“白起非獨坑趙卒也,始攻韓斬二十四萬,燒楚夷陵,攻魏斬十三萬,沉賈偃卒二萬於河,攻陘斬五萬,蓋所斬已四十四萬矣。而燒者不與焉。至趙卒已降而坑之,則尤益甚耳。以起一夫,而前後所坑斬計且百萬,古今之慘莫以加矣。戰國之民,其亦悲夫!痛哉!以起之慘,雖夷族滅姓萬萬不足贖,何啻死哉!而秦人憐之,又何耶?”
茅坤:“予嘗讀太史公《白起傳》,……起以武夫無所屈信,而困於游談之士,使起勉強一行,兵未必敗而免於死矣。及讀《戰國策》,觀起自陳成敗之跡,乃知邯鄲決不可再攻,而起非特以怨不行。蓋為之流涕也。……嗚呼,循道而不阿,自古而難之歟?”
黃道周:“秦將白起,戰功濟濟,拔城如山,殺人如水,至於長平,殘猶莫比,四十萬人,一夕坑盡,應侯受知,武安失意,及敗請之,堅臥不起,士卒先遷,杜郵受死,雖君寡恩,實天報理。”
秦將白起,不過一鷙忍之士耳,非其有仁義節制為之根本也。然而秦王使起攻邯鄲,起直見邯鄲之不可復攻也,則為之堅臥不起,至於乾犯嚴主之怒,身首分離,而終已不悔,此無他,不勝不完,不可以冒而行之也。
白起為秦大將,連兵於外,所屠戮以百萬計,殺氣上乾於天。雖應侯之讒,豈得良死哉?然其於秦則可謂有大功者,秦負起,起不負秦也。方起始進,有穰侯主之於內,故得立功。及范雎扼穰侯吭而奪之位,則必以起為穰侯之黨,日夜慮其軋已者也,不待蘇代之說而殺機已發矣。
唐甄:“白起、趙奢、樂毅之屬,神於用兵,所向無敵。”
近現代
羅惇衍:“君臣張吻肆豺狼,尺短焉能有寸長。八十萬人坑略盡,五千眾卒壁爭強。魏穰薦將功俱沒,王齕連圍氣不揚。從古殺降陰禍重,寶雞秦祚自茲僵。”
李震等:“每戰必勝,每攻必克,誠史上罕見之名將也。”
軼事典故
根據《異跡略》記載,陝西
寶雞一帶,只要疫病一起,就會立“克長平四十萬士卒秦太尉武安君白”“武安副將司馬靳”旗號祭祀,希望白起與其副手
司馬靳能保佑當地居民免於
瘟疫。
人際關係
據自稱白起後人的唐人
白居易的說法,白起(公孫起)是
楚平王太子羋建的嫡系後裔。羋建之子勝居於吳楚之間,號為白公,因而以此為氏。後來白公作亂被楚國攻滅,其子流亡秦國,白起即其“裔孫”。
秦始皇即位之後,念白起勞苦功高,把他的兒子白仲分封於太原,其子孫遂定居太原。而白居易的高祖
白建是白起的二十七代孫。但該說法的真實性存疑。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則認為“白氏出自
姬姓”,由
周太王五世孫
虞仲傳至
百里奚。百里奚生子
孟明視,孟明視有一子名為白乞丙,白乞丙身後,子孫皆以白為氏。白起便是白乞丙的
裔孫。
主要作品
據《
宋史·藝文志》記載,白起的遺著有《陣圖》(一作《陣書》)1卷、《神妙行軍法》3卷。有研究者認為《神妙行軍法》是唐
李靖敘而非白起所著。二書今不傳。
後世紀念
歷代追封
唐宋時期,朝廷對白起基本是持肯定立場。
上元元年(760年),
唐肅宗將白起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
武成王廟內,後世稱之為
武廟十哲,同時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
吳起、
樂毅二人。因感於白起顯靈而預言
吐蕃入寇有驗,
唐德宗欲在京師設立白起祠,並贈白起為
司徒,後因宰相
李泌勸諫,僅敕令府縣修繕杜郵舊祠而已。
宋太祖時,曾一度因白起“殺已降,不武之甚”而將其罷祀。但到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確定武廟七十二將時,仍以白起位居
東廡之首。而民間則對白起採取貶抑的態度,認為白起伐戮過重、死後也難逃其咎,故而沉淪地獄中接受冥拷或輪迴投胎為畜生以償還宿罪。
六朝以降,
道教將白起納入神鬼譜系中,最初是作為低位階的
鬼王出現,與王翦、
韓章、樂陽、
楚狂並稱“五通大鬼”。爾後白起又逐步得到抬升和神格化,到元末明初時,已入列仙班,成為神將。在《
道法會元》中,白起自水部使者、十王猛將晉升至二王,隸屬於
玄天上帝、玄壇趙元帥、
酆都大帝等神祇。
墓址
白起墓位於陝西省
鹹陽市城東郊,
渭河北岸
任家咀,秦時此地稱杜郵。197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3530工廠在施工時,曾發現墓道,出土兵器、佩劍等文物數件,現存
鹹陽博物館。白起墓呈園形,底部直徑19米,墓高8米。1982年,白起墓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祠堂
秦人崇將尚武,白起屢建奇功,遭奸人饞毀致死,秦人“以白起死非其罪,無不憐之,深表懷念”,紛紛在鹹陽立祠廟祭祀。白居易在《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中追憶先祖白起,這樣寫道:“後非其罪,賜死於杜郵。秦人憐之,立祠廟於鹹陽,至今存焉。”但從秦至唐宋的白起祠廟,沒能保存下來。2009年、2011年,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白起後裔兩次集資,在白起祠原址上修建起了新白起祠。
其它
谷口村相傳是白起坑殺趙軍的地方,又名殺谷、哭頭、省冤谷,位於山西省
高平市城西5公里處,村子裡有白起台、骷髏山、
骷髏王廟等古蹟。
台灣
嘉義市東石先天宮與泉州
富美宮均奉白起為“白府千歲”,頗享香火。
影視形象
史料索引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