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

夷陵

夷陵位於風景秀麗的湖北宜昌長江西陵峽畔,長江中上游的分界處,屬西山區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地扼渝鄂咽喉,上控巴夔,下引荊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為“夷陵”,素有“三峽門戶”之稱。版圖面積3424平方公里,人口54.65萬,是宜昌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轄行政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夷陵
  • 外文名:YILING
  • 人口:54.65萬
  • 面積:3424平方公里
  • 位於:長江中上游的分界處
夷陵概況,行政區劃,夷陵歷史,古時記載,明清兩代,建國前,建國後,經濟社會,建設概況,城市面貌,園區建設,基礎建設,生態建設,機構領導,

夷陵概況

古人云:山至此而陵,水至此而夷.意思是說山到了這裡就變成了小的丘陵了,而水到了這裡就化險為夷了.描述了當年夷陵這塊風水寶地的奇異景象.
在今湖北宜昌東南。吳後改西陵,晉又改夷陵。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人至此而喜。夷陵區,是2001年撤銷原宜昌縣具有明顯縣級體制特徵的市轄區,區域面積3424平方公里,轄13個鄉鎮、1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東城城鄉統籌發展試驗區,176個村和19個社區,52萬人,是宜昌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市區,被譽為“中國非金屬礦之鄉、中國桔都茶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億元、占全市比重上升0.5個百分點,規模工業產值突破600億元、達到62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200億元、達到258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20億元、居全市第一位,區域經濟總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綜合實力不斷壯大。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夷陵區轄1個街道、8個鎮、3個鄉。共18個居委會、226個村委會。
小溪塔街道 辦事處駐小溪塔,人口144643人,面積305.4平方千米。轄9個居委會、30個村委會:興安、東湖、營盤、平湖、東城、馮家灣、望江、黃金卡、丁家壩、梅子埡、楊家院、峰寶山、鄢家河、蔡家河、郭家灣、大山坡、新橋邊、姜家廟、尤家河、風洞河、姜家灣、倉屋榜、下坪、陳淌坪、南村坪、付家沖、文仙洞、營盤崗、岩花、官莊、大湖坪、廖家林、小木坪、桐木坑、楊家沖、柏木坪、新民、石門埡、柳家寨。
樟村坪鎮 鎮政府駐樟村坪,人口26108人,面積456.6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樟村坪、丁家河、雲霄埡、古村、栗林河、桃坪河、三堡埡、董家河、砦溝、黃馬河、黃家台、秦家坪、殷家坪、羊角山、梨耳坪。
霧渡河鎮 鎮政府駐霧渡河,人口32989人,面積394.8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茅坪河、清江坪、岔路口、小廟、大廟、觀音堂、坦蕩河、龔家河、交戰埡、郝村坡、偏橋灣、三隅口、西北口、符家坪、鷂子河、官莊坪、殷家溝、彭家河、馬臥泥。
太平溪鎮 鎮政府駐劉家河,人口28959人,面積152.2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太平溪、西灣、伍相廟、黃家沖、長嶺、古村坪、林家溪、埡子口、周家灣、落佛村、龍潭坪、富城坪、松樹溝、太平溪、唐家埡、花栗包、楊泉壩、韓家灣、美人沱、土倉坪、小溪口、端坊溪、許家沖。
三斗坪鎮 鎮政府駐黛獅,人口35609人,面積178.3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三斗坪、黃陵廟、黃牛岩、南沱、園藝、棋盤山、中堡、高家沖、石板、鞦韆坪、花雞坡、新生、東嶽廟、石牌、柘木坪、天橋、霧河、頭頂石、幕陽、白果埫。
樂天溪鎮 鎮政府駐朱家灣,人口40430人,面積251.2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樂天溪、朱家灣、樂天溪、陳家沖、瓦窯坪、路溪坪、腰棚子、下岸溪、八戶店、沙坪、石洞坪、唐家壩、王家坪、兆吉坪、孫家河、蓮沱。
分鄉鎮 鎮政府駐分鄉場,人口39025人,面積319.1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分鄉、高家堰、高場、普溪河、南埡、聯合、南岔灣、百里荒、金竹、棠埡、界嶺、插旗、中洲山、天鵝池、天坑、分鄉場、大中壩
龍泉鎮 鎮政府駐龍泉鋪,人口50612人,面積210.5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雙泉、雷家畈、羅家畈、香菸寺、法官泉、萬家畈、跑馬崗、水府廟、土門、車站、梅花、宋家嘴、青龍、龍鎮、龍泉、石花山、鐘家畈、李家台、白廟。
鴉鵲嶺鎮 鎮政府駐鴉鵲嶺,人口57358人,面積244.9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鴉鵲嶺、梅林、田畈、東山、鳳凰觀、海雲、東西泉、黃金堂、雲台、五龍、梅店、金和、龍潭、新場、長湖、長壽、牧童、白河、童畈、三合。
下堡坪鄉 鄉政府駐下堡坪,人口23972人,面積253.8平方千米。轄20個村委會:下堡坪、天府廟、鍋廠、泉灣、楊柳池、馬宗嶺、關廟河、趙勉河、中柳坪、十八灣、白鶴寺、磨坪、譚家坪、秀水坪、蛟龍寺、白竹坪、青山坡、九山坪、樓子山、煙燈埡。
黃花鄉 鄉政府駐黃花場,人口38363人,面積345.7平方千米。轄20個村委會:黃花場、姜家畈、軍田壩、柏家坪、張家口、新坪、小峰河、杜家坪、南邊、楊家河、牛坪、登嶺、二戶坪、白果樹、白洋坪、楊家畈、背馬山、聶家河、東埡、劉家坪。
鄧村鄉 鄉政府駐鄧村坪,人口28453人,面積311.4平方千米轄。16個村委會:鄧村坪、楊家灣、高抬頭、江坪、竹林灣、中包山、紅桂香、譚家埡、常家埡、大水田、白水頭、黃金河、廟埡、小漁村、古城坪、袁家坪。

夷陵歷史

夷陵是巴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古屬“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代是楚國的西塞重地。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拔郢、燒夷陵”,夷陵之名始見於史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郡縣天下,改夷陵置巫縣。
西漢復置夷陵縣。
三國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八月,東吳在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史稱夷陵之戰。三國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為西陵。
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西陵為夷陵縣,屬宜都郡,郡治夷陵。
南北朝時代,宋、齊皆為夷陵縣,梁稱宜州,西魏改拓州,北周改硤州。隋改硤州為夷陵郡,領夷陵縣。
唐武德四年平蕭銑後置硤州,領夷陵,夷道,遠安三縣,唐天寶元年改為夷陵郡,唐乾元元年復為硤州。
宋、元代為夷陵縣。
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夷陵州
清順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為宜昌府,置東湖縣為附郭首邑。
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昌府,改東湖縣為宜昌縣,先後隸屬於荊宜道、湖北省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16日,宜昌解放,縣城及城郊劃出設宜昌市。宜昌縣隸屬湖北省宜昌專區,縣直機關仍設宜昌市內。1970年7月,因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縣城遷至小溪塔。2001年7月28日,撤縣建區,稱宜昌市夷陵區

古時記載

宜昌古名夷陵。《史記·楚世家》載:“(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夷陵”第一次出現在史料中。夷陵的命名當與其山川地理形勢有關。應劭在《前漢書·地理志注》中記載:“夷陵在西北”,以為因夷山故名夷陵。夷山即今西陵山。又據清《東湖縣誌》載:長江自奉節下,兩岸層巒疊嶂,江中水高浪急,一出南津關,險勢頓減,“水至此而夷(平緩),山至此而陵(低矮)”,故名其地為夷陵。此說起於何代,出自何人,無可考。清順治五年(1648)改“夷陵”為“彝陵”。
宜昌之名始見於晉。晉永寧元年(301年),分夷道(今枝城市)、恨山(今長陽縣)之地設宜昌縣,與夷陵、夷道、恨山同屬宜都郡。隋廢宜昌縣。酈道元《水經注》上說“(宜昌) 縣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與夷陵對界。”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宜昌府名。其寓意大約為“宜於昌盛”。
夷陵區(原宜昌縣)古屬荊州。據《通典》載,周代為楚國及夔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郡縣天下,改夷陵置巫縣,西漢置夷陵縣,屬南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魏分南郡枝江以西立臨江郡;建安十五年,蜀改宜都郡;郡治均在夷陵。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改夷陵為西陵。晉太康元年(280年),改西陵為夷陵縣,屬宜都郡,郡治夷陵。南北朝時,梁改宜州,西魏改拓州,後周(指南北朝北周)改硤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復夷陵縣,並改硤州為夷陵郡,郡治夷陵。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夷陵郡為硤州;天寶初,復改硤州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夷陵郡為硤州,領夷陵等縣。州、郡治均在夷陵。
五代,硤州與荊、歸二州同為南平國。北宋,硤州屬荊湖北路,領夷陵等縣。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改硤州為峽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峽州為峽州路,領夷陵等縣,路治夷陵。至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攻取峽州路,改峽州路為峽州府,省夷陵縣。旋降峽州府為峽州,直隸湖廣行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峽州為夷陵州。清順治四年(1647年),夷陵州屬荊州府。順治五年,改“夷陵”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升彝陵州為宜昌府,並立東湖縣為附郭首邑。

明清兩代

明代,全縣改編為9里,亦稱9鄉,即:宣化、境上、新興、新安、安福、仙受、東上、東西、西下。
清初,按完糧簿將全縣改編為5鄉38鋪,後增為48鋪,即:廣仁鄉,轄社林、深溪、大峰、小峰、三隅、楞演、樟村、高升8鋪;樂義鄉,轄東關、峰溪前、峰溪後、龍泉、雙泉、大泉、天峰、北關、果園、袁家、霧渡11鋪;崇禮鄉,轄河西、桃茶、望州、石牌、三斗、。黃牛、三溪、烏石、五隴、磐石、龍門、紙坊前、紙坊後13鋪;德智鄉,轄南關、青草、蹇家、九溪、界嶺前、界嶺後、臨江、西壩8鋪;善信鄉,轄周全、新興、下坪、大溪、鹹池、普溪、大旺(亦名大王)、院莊8鋪。
同治三年(1864),劃城區為12段:子欄位,括縣府路、星街、墨池巷;醜欄位,括東嶽廟街、南正街、艾家巷,寅欄位,括大東門外正街、得勝街、蕭家巷及周全鋪;卯欄位,括鼓樓街、中營街、東門正街及雙堰塘附近一帶;辰欄位,括白衣庵街、所堂街及小北門順城街、天后宮巷;巳欄位,括學院街舊文廟壩、中書街附近一帶;午欄位,括大南門外正街、后街、正街至天官橋、濱南湖四周;未欄位,括大北門內正街、二架牌坊及太平街附近一帶;申欄位,括天官牌坊、璞寶街及楊樹松巷一帶;酉欄位,括鎮川門、中水門外舊上下河街;戍欄位,括西壩;亥欄位,括大北門外正街、尚書巷、舊教軍場附近各里巷。附郭北關、東關、南關、西壩、周全等鋪裁併於城區。
光緒末年,全縣改設為龍泉、青草、高升、雲池、河西、望州、社林、新興、黃牛、普溪、霧渡、黃柏、城區共13鄉。

建國前

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昌府,改東湖縣為宜昌縣,先後隸屬於荊宜道,湖北省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區。
民國五年(1916)設團防,清代鄉鋪制改全縣為13區團。民國十七年改為18區團,團下設保、甲、牌:10戶為1牌,10牌為1甲,10甲為1保。民國十九年並全縣為5區團,14鄉、25鎮,139個聯保,844保、8394甲。民國二十四年4月,全縣設4區、6鎮、27鄉,即:第一區,轄中南鎮、南大鎮、北東鎮、古城鎮、姜孝鄉、煙收鄉、廣化鄉、土城鄉、西峽鄉、黃牛鄉;第二區,轄盤青鄉、峰溪鄉、龍泉鄉、高升前鄉、高升後鄉;第三區,轄新溪鎮、普鹹鎮、社林鄉、登雲鄉、新柏鄉、羅泗鄉、南院鄉、果園鄉、三溪鄉、紙坊前鄉、紙坊後鄉、紙坊中鄉;第四區,轄霧渡鄉、秀水鄉、河峰鄉、大峰鄉、楞演鄉、黃柏鄉。四區總轄794保、8243甲。
民國二十九年(1940),全縣設4區,4鎮、31鄉、20聯保。民國三十年,非淪陷區縮編為3區、27鄉鎮、454保、6806甲。民國三十六年,縣轄28個鄉(鎮)、353保、478甲。
1949年3月,宜昌縣政府成立,設霧渡河、鄧村坪(駐地太平溪)、蓮沱溪、分鄉場、曉曦塔、龍泉鋪場、鴉鵲嶺場、土門埡場、巴芒店、三斗坪10區,依次以1~10區數字稱呼,區下設行政村和自然村。7月16日縣城解放,全縣設行政村258個。1949年7月,以宜昌縣城及近郊葛洲壩、黃草壩、西壩共43平方千米設宜昌市,縣區地域範圍多次變動。

建國後

1951年3月,劃第九區安安村、五龍村和第八區楊岔路入宜昌市。1951年11月,增設土城寺、南邊、蛟龍寺為第十一、十二、十三區。1952年,劃漢宜、東山兩村和東山園林場入宜昌市。1952年9月,增設樟村坪為第十四區,同時將行政村改為260個鄉。
1953年,秭歸雙紅鄉部分地方約133公頃劃歸宜昌縣。1953年3月,根據湖北省政府“鄂民字第568號通知”,“區不作一級政權,一律稱區公所”。1954年,劃土門區雞子山鄉給宜都縣。1955年2月,撤銷龍泉、南邊兩區。1956年5月,全縣並為7區,轄81鄉、646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1月,在樟村坪設第八區。1958年9月,劃艾家鄉、點軍鄉全部,白洋鄉的火光、聯豐、旭光、萬年、合益、聯合,伍家鄉的共前、共勤、共強,小溪塔鄉的七社、八社、十社、十一社、十二社、十三社、十四社入宜昌市。到1960年,宜昌市留下白洋鄉的火光、周家沖、大樹灣、黑虎山、華農分校基地,伍家鄉的共前、共勤、伍家林牧場、洋壩菜科所、水產大隊,點軍鄉的五龍和市城建單位共4057.2公頃,其餘退回宜昌縣。
1958年10月1日,撤區,建立五一、鴉鵲嶺、曉曦塔、分鄉、大橋邊、三斗坪、太平溪、鄧村、蓮沱、下堡坪、樟村坪、霧渡河12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下轄68個鄉級管理區和5個鎮委會、611個生產大隊、3594個生產隊。
1961年,劃鴉鵲嶺區的太和場共200公頃給宜都縣。1961年4月26日,設霧渡河、樟坪、下堡坪、鄧村、太平溪、三斗坪、蓮沱、分鄉、曉曦塔、鴉鵲嶺、土門、橋邊、土城13區,下轄76個人民公社、643個大隊、4622個生產隊。1968年1~9月,成立區革命委員會
1970年,劃白洋公社的萬年,沙河公社的唐家灣、石板、茶庵、望洲崗,伍家公社的共強,花艷公社的共聯、共誼,點軍公社的十里紅、梅子溪、塘上、范家湖等大隊以及萊科所、農科所入宜昌市。
1971年,劃沙河鄉的沙河、張家、前坪、後坪,白洋鄉的旭光、聯豐,花艷鄉的共升、共和、共同、合益,點軍鄉的羅家、穆家店、郭家嶺、李家河、內口河、紫陽、牛渣坪和柑桔場入宜昌市。
1975年,劃艾家公社的譚家河入宜昌市。1975年11月17日撤區並社,全縣設霧渡河、樟村坪、下堡坪、鄧村、太平溪、三斗坪、蓮沱、柏木坪、曉峰、上洋、分鄉、張家場、鴉鵲嶺、土門、橋邊、聯棚、土城、羅家畈、小溪塔19個社(鎮),下轄76個管理區、565個大隊、4172個生產隊。
1979年,劃小溪塔鎮的桃坪大隊和碑埡大隊第十生產隊入宜昌市。1982年,劃土門公社虎牙管理區的長江、虎牙、磨盤溪、高家、翟家、高湖、馬宗嶺大隊共755公頃給枝江縣。
1984年,劃長嶺鄉、聯棚鄉和土門鄉靈寶大隊的8個生產隊,車站大隊的4個生產隊,天台鄉鐘家畈大隊的第八生產隊,小溪塔鎮碑埡大隊入宜昌市。至此,宜昌縣劃給宜昌市計330.04平方千米。
1984年2月,政社分開,恢復區、鄉建制,全縣設小溪塔、三斗坪兩個縣轄鎮和霧渡河、樟村坪、下堡坪、曉峰、分鄉、鄧村、太平溪、蓮沱、橋邊、土城、龍泉、鴉鵲嶺、張家場13區,下轄6個鄉級鎮和樟村坪林場,64個鄉,551個村民委員會、4139個村民小組。
1985年,增艾家為縣轄鎮,區(鎮)增為16個,下轄52個鄉,6個鄉級鎮,一個鎮屬林場,550個村,4130個村民小組。
1987年撤區並鄉,全縣設小溪塔、樟村坪、霧渡河、分鄉、太平溪、三斗坪、樂天溪、龍泉、艾家、橋邊、鴉鵲嶺11鎮和殷家坪、下堡坪、栗子坪、鄧村、曉峰、上洋、黃花、柏木坪、土城9鄉,轄547個村民委員會、10個居民委員會、4112個村民小組。
1991年,全縣轄11個鎮、9個鄉:小溪塔鎮、艾家鎮、樟村坪鎮、霧渡河鎮、分鄉鎮、太平溪鎮、三斗坪鎮、橋邊鎮、鴉鵲嶺鎮、樂天溪鎮、龍泉鎮、殷家坪鄉、下堡坪鄉、栗子坪鄉、上洋鄉、鄧村鄉、小峰鄉、黃花鄉、金獅洞鄉、土城鄉。共545個村民委員會、4088個村民小組,11個居民委員會、59個居民小組。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25208人,其中小溪塔鎮 137179人、樟村坪鎮 17717人、務渡河鎮 29803人、分鄉鎮 39025人、太平溪鎮 28959人、三斗坪鎮 35609人、樂天溪鎮 39425人、龍泉鎮 50612人、艾家鎮 8212人、橋邊鎮 26920人、鴉鵲嶺鎮 57358人、殷家坪鄉 8391人、下堡坪鄉 13887人、栗子坪鄉 10085人、鄧村鄉 28453人、曉峰鄉 18345人、上洋鄉 9205人、黃花鄉 15010人、金獅洞鄉 7462人、土城鄉 24571人、三峽壩區虛擬鎮 18980人。
2001年7月,宜昌縣改為宜昌市夷陵區。2001年7月28日將艾家鎮、橋邊鎮、土城鄉劃給宜昌市點軍區管轄。

經濟社會

2010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2.2億元,增長16.9%;規模工業產值突破300億元,工業增加值突破百億元,分別達到302.8億元和103.9億元,分別增長47.7%和38.1%;全地域財政收入26.8億元,增長23.3%,地方財政總收入18.8億元,增長23.5%,地方一般預算收入8.7億元,增長3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百億元,達到132億元,增長48.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5億元,增長22.9%;農民人平純收入7185元,增長1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25元,增長12.9%。
工業主導地位更加凸顯,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7%。新增規模工業企業44家,達到213家。新增產值過億元的企業5家,達到41家。食品飲料和機械電子產業產值均突破百億元大關,分別達到113.4億元和103.2億元。白酒、機電產業被納入全省重點產業集群。新增湖北名牌產品3個,達到13個。知名品牌銷售收入突破百億元,達到110.4億元。磷礦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不斷提高,磷礦精深加工取得重大突破。蕭氏茶產業高新科技工業園、德凌銅產品深加工、江重機械二期、娃哈哈二期、弘洋矽酸鈣板等項目即將全面建成投產。
優勢農業板塊基地建設水平大幅提升,其經驗在全國推廣。全年改造標準果園5萬畝,“曉曦紅”牌宜昌蜜桔榮獲“湖北三大名果”稱號。新發展和改造高效茶園1.5萬畝,茶葉總產量突破1萬噸。畜牧產業規模化、標準化水平穩步提高,創建國家級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示範場4個。優質稻、優質果、名優茶率分別達到80%、70%和42%,自主研發的高山有機烏龍茶填補省內空白。全年新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其中國家級1家,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35.6億元,夷陵農產品加工園區被評為“全國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蕭氏茶葉集團躋身全國茶葉行業五強。無公害食品認證達到51個。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9個,達到176個。農村集體經濟較快發展。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第三產業提檔升級。旅遊深度開發效果明顯,重點景區提檔升級,全年接待旅客256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3.3億元。神宜公路生態景觀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宜巴路、兩金路等旅遊線路環境進一步改善。上海、武漢大型旅遊推介會成功舉辦。該區被評為“中國觀賞石之鄉”,三斗坪鎮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湖北旅遊名鎮”。

建設概況

城市面貌

全面完成小溪塔城區分區規劃。編制完成了發展大道片區、土門片區、樂天溪移民就業園等控制性詳規。完成了鴉鵲嶺鎮、黃花鄉總體規劃修編及霧渡河集鎮、三斗坪集鎮改造規劃和40個村莊建設規劃。全年城市建設投資達1.7億元。宜秭路東段、發展大道延伸段、龍台路、羅河路下段、蔡家河節點、姜家灣節點改造等工程順利完工,平湖大道黑化、綠化、亮化工程全面完成,宜興大道開發區段綜合改造工程紮實推進。平湖大道、明珠路街景立面改造全面啟動,松湖公園二期、黃金公園全面建成,河心公園、夷陵樓公園建設加速推進。新組建了2個城建監察中隊,建立健全了城管綜合執法機制。深入開展“三城聯創”,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技術評估驗收。

園區建設

編制出台了夷陵經濟開發區發展戰略規劃。完成了鄢家河等10個社區居民點規劃編制工作。投資4.6億元,續建和新建園區配套基礎設施項目14個,開工建設了黃金卡、鄢家河等6個居民點。完成了柳林壩開關站改造、三峽移民產業園征地和黃花建材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樂天溪移民就業園建設步伐加快,稻花香包裝工業園征地工作全面啟動,蕭氏茶產業高新科技工業園穩步推進。上海市對口援建的2.4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投入使用。

基礎建設

交通發展突破歷史,全年道路建設投資2.7億元。硬化農村公路300公里,宜巴路、兩金路、鄢官路、兩花路、小鴉路等建設項目按期完成。新建鄧村和樂天溪五級客運站2個,新增通客車村10個,延伸農村客運線路100公里。完成劉家河、百歲溪、靖江溪、陡山沱四個渡口達標建設。爭取投資5000多萬元,實施了一批城網和農網改造工程,110千伏花果樹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供電質量明顯提高。全區寬頻網路規劃逐步加強,光纖城域網逐步最佳化,建成43個村級寬頻節點和12個信息化示範村。完成了100個自然村“村村通”和40個行政村調頻廣播建設。

生態建設

按要求關閉了東湖水泥、固寶水泥、黃花水泥等6條立窯生產線,全年減排二氧化硫110噸,減少化學需氧量95噸,完成了節能減排年度工作任務。天保工程通過國家核查,森林病蟲害防治經驗在全省交流。農村清潔工程紮實推進,興建生態家園示範村10個,啟動新農村環保示範村建設項目4個,改造村民住房1000餘棟。我區被納入全省首批村莊環境整治整縣推進試點,樟村坪鎮、太平溪鎮榮獲全省第四屆 “楚天杯”。宜興路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推進。城區污水處理廠成為全國水污染防治示範基地,三斗坪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已納入國家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項目。

機構領導

覃萬橋 黨組書記、主任
主持區政府辦公室全面工作。聯繫機構編制、審計等方面工作。分管政務督查室。
李勇 黨組成員、副主任
負責工辦和工業經濟工作。聯繫供電、石油、電信、移動、聯通等方面工作。
魯秉格 黨組成員、副主任
聯繫城鄉規劃、住建、城市管理、環保、房管、科技、旅遊、檔案、保密、群團、宗教、科協、生物醫藥產業園和職教園建設協調等方面工作。分管交通城建科。
楊志偉 黨組成員
負責人防辦工作。聯繫人民武裝、國防動員等方面工作。
王偉 黨組成員、副主任
負責政府研究室工作。分管調研科。
尹凌雲 黨組成員、副主任
聯繫發展改革、財政、稅務、金融、保險、統計、物價、國有資產管理、開發區、城市建設投資等方面工作。分管計畫財金科、金融辦。
盧傑 黨組成員、副主任
負責紀檢監察、文秘、應急、值班等方面工作。分管政工科、秘書科、應急辦(總值班室)。
楊勇 黨組成員、副主任
負責信訪維穩工作(赴京上訪相關工作)。
肖寧 黨組成員、副主任
聯繫招商引資、信訪維穩(赴京上訪)等方面工作。
張寶華 黨組成員、副主任
聯繫教育、衛生(紅十字)、文化體育、廣播電影電視、人口和計畫生育、食品藥品監督、對口支援、史志等方面工作。分管文衛科。
朱大青 黨組成員、副主任
負責機關後勤、接待、黨務政工、老幹部、聯繫村、掛職幹部等方面工作。分管綜合科、政工科
張敏 黨組成員、副主任
聯繫交通運輸、安全生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招商引資、供銷、菸草、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郵政、工商聯等方面工作。分管經濟商貿科。
艾自勤 黨組成員、副主任
負責區磷礦辦工作。聯繫國土資源、僑務等方面工作。分管僑辦、外事外經科。
王順喜 黨組成員、副主任
負責移民工委辦公室工作。聯繫法制、電子政務、行政服務、公共資源交易、公安、司法、移民、信訪維穩等方面工作。分管法制辦、電子政務辦、移民科。
趙華 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負責農辦工作。聯繫農業、農村、林業、水利、民政、糧食、扶貧、畜牧獸醫、防汛、救災、經管、氣象、殘聯等工作。分管農業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