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國

疏勒國

疏勒國(梵Kha^sa,藏Shu-lig、Shu-lik) 為西域古國,著名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相當於今新疆之喀什噶爾。位居西域南、北兩道的交會點,古來即為東西交通的主要進出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疏勒國
  • 外文名:Shu-lig
  • 出處:《大唐西域記》
  • 相當於:今新疆之喀什噶爾
名稱由來,國家規模,歷史演變,東漢時期,隋朝時期,唐朝時期,文獻記載,佛教文化,地域便利,佛教傳入,歷代佛教,記載,現存遺蹟,著名僧人,耿恭守疏勒,綜述,耿恭簡介,耿恭生平,西域三十六國,

名稱由來

關於疏勒的名稱,《大唐西域記》卷十二雲(大正51·942c)︰‘舊謂疏勒者,乃稱其城號也。正音宜云室利訖栗多底,疏勒之言猶為訛也。’《慧苑音義》卷中註疏勒國︰‘正雲佉路數怛勒,古來此方存略呼為疏勒,人又訛數音為疏。然此名乃是彼國一山之號,因立其稱。又或翻為惡性國,以其國人性多獷戾故也。’
此中,關於‘室利訖栗多底’一名,有謂其梵音為s/r^kr^tati,然迄今尚無定論。《大孔雀咒王經》卷中及《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中曾載有‘疏勒’之名。而與此相當之梵本《聖大孔雀明王經》所載‘疏勒’一詞,則作kha^sa,故我國史書又稱疏勒為佉沙、伽沙、迦舍、竭叉等。此外,《慧琳音義》作迦師佶黎,《元史》則稱之為可失哈耳或可失哈里。

國家規模

龜茲的西鄰是疏勒。疏勒地處嶔嶺東坡和塔里木盆地西緣(即現在的喀什地區),漢時與于闐、龜茲、樓蘭車師等均為西域大國。據《漢書》〈西域傳〉記載︰
‘疏勒國,王治疏勒城,去長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戶千五百一十,口萬八千六百四十七,勝兵二千人。疏勒侯、擊胡侯輔國侯都尉、左右將、左右騎君、左右譯長各一人。東至都護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南至莎車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當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

歷史演變

東漢時期

東漢·永平十六年(73),龜茲王建倚恃匈奴,攻破疏勒,殺其王,立龜茲人兜題為疏勒王。第二年,軍司馬班超派人到盤稿城劫持兜題,並召集疏勒將吏,‘說以龜茲無道之狀,因立其故王兄子忠為王,國人大悅。’此後班超一直駐守在疏勒。
永平十八年(75),焉耆趁中原帝喪,攻沒都護陳睦。班超孤立無援,而龜茲、姑墨數發兵攻疏勒,班超與疏勒王忠共守盤稿城,雖士卒單少,拒守歲余。班超受詔還京時,疏勒舉國憂恐,其都尉黎弇自剄。當班超還至于闐,‘王侯以下皆號泣曰︰“依漢使如父母,誠不可去。”互抱超馬腳不得行。’班超不忍離去,更還疏勒,捕斬反者、擊破尉頭,疏勒復安。此後班超一直堅守在疏勒。建初三年(78),率領疏勒、康居、于闐、扜彌兵一萬人,擊敗姑墨。建初五年(80),平定了疏勒都尉番辰的叛亂。建初八年(83),班超任將兵長史,以後數年先後平定莎車龜茲焉耆。永元三年班超任都護乃遷居龜茲它干城,由軍司馬徐幹屯疏勒。
在延光四年(125)班勇發敦煌、張掖、酒泉六千騎平定車師後部叛亂時,鄯善、疏勒等都遣兵來助。永建二年(127),疏勒王臣盤受封為漢大都尉,以後也曾隨漢使平定叛亂。從以上這些記載,可以知道疏勒當時與中原的密切關係。

隋朝時期

疏勒國,都白山南百餘里,漢時舊國也。其王字阿彌厥。手足皆六指。產子非六指者,即不育。都城方五里。國內有大城十二,小城數十,勝兵者二千人。王戴金師子冠。土多稻、粟、麻、麥、銅、鐵、錦、雌黃,每歲常供送於突厥。南有黃河,西帶蔥嶺,東去龜茲千五百里,西去汗國千里,南去朱俱波八九百里,東北去突厥牙千餘里,東南去瓜州四千六百里。大業中,遣使貢方物。

唐朝時期

疏勒國也是西域傳播佛教的一個中心,佛事興盛較早。疏勒王臣盤,原為前王安國之舅,因罪徙月氏為質子,月氏王甚喜愛,為他在三地住處建伽藍,冬夏遷居。玄奘曾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述此事︰
‘聞諸先志曰︰昔健馱邏國迦膩色迦王,威被鄰國,化洽遠方,治兵廣地。至嶔嶺東,河西蕃維畏威送質。迦膩色迦王既得質子,特加禮命,寒暑改館。冬居印度諸國,夏還迦畢試國,春、秋止健馱邏國。故質子三時住處各建伽藍。今此迦藍即夏居之所建也。故諸屋壁圖畫質子,容貌服飾頗同中夏。其後得還本國,心存故居,雖阻山川,不替供養。’
從這段記述可以知道臣盤留月氏已崇信佛教,回疏勒為王,‘雖阻山川,不替供養’。可能成為疏勒開始推行佛法的主力,因之疏勒之佛教當由此而逐漸流行。
西元400年,法顯行經疏勒時也曾記述當地五年佛教大會,四方沙門雲集,王及群臣供養布施的盛況。說到‘其國中人為佛齒起塔。有千餘僧,盡小乘學’。而到玄奘行經疏勒,伽藍已達數百所,‘僧徒萬餘人,習小乘教說一切有部,不究其理,多諷其文,故誦通三藏毗婆沙者多矣’。到八世紀初期,佛教仍流行,慧超記述其情況說︰‘有寺有僧,行小乘法,吃肉及■等。’

文獻記載

關於疏勒的名稱,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說:過去稱其為“疏勒”,是以其都城稱其國。疏勒國號的正音應該是“室利訖栗多底”,“疏勒”這個名稱是以訛傳訛。《慧苑音義》則注說:疏勒的正確叫法是“?(qū)路數怛(da)勒”,簡稱疏勒,又被稱為惡性國,因為疏勒人性格粗獷暴戾。
玄奘所說的“室利訖栗多底”這種稱呼,尚無定論。佛經漢譯本《大孔雀咒王經》卷中及《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中曾載有“疏勒”之名,而梵本的《聖大孔雀明王經》所載“疏勒”一詞則寫作“kha sa”。所以,我國史書又稱疏勒為?沙、伽沙、迦舍、竭叉等,《慧琳音義》稱之為“迦師佶黎”,《元史》則稱之為“可失哈耳”或“可失哈里”。

佛教文化

地域便利

該國占地利之便,與佛教接觸甚早。依《後漢書》〈西域傳〉所載,東漢安帝元初年間(114~119),臣盤(疏勒國王安國之舅)嘗被遣送至大月氏作人質,迦膩色迦王為之建伽藍。又,《西域記》卷一〈迦畢試國〉條下載有其於當時所住伽藍與習定的遺蹟,文雲(大正51·873c)︰‘大城東三四里北山下有大伽藍,(中略)迦膩色迦王既得質子,特加禮命,寒暑改館,冬居印度諸國,夏還迦畢試國,春秋止健馱邏國,故質子三時住處各建伽藍。今此伽藍,即夏居之所建也。(中略)其後得還本國,心存故居,雖阻山川,不替供養。’

佛教傳入

依此推知,此國最遲於二世紀初期已有佛教傳入。後秦·鳩摩羅什嘗至此國頂禮佛缽,並於此國止住一年。潛心誦習阿毗曇、六足諸論與《增一》、《阿含》諸經。其後,僧人智猛亦至此瞻拜佛跡與石造之佛唾壺等。

歷代佛教

東晉·法顯時,此國嘗舉行‘般遮越師’(即五年大會)。《高僧法顯傳》記述此會情形謂(大正51·857c)︰‘會時,請四方沙門皆來雲集,集已莊嚴,眾僧座處,懸繒幡蓋,作金銀蓮華,著僧座後鋪淨坐具。王及群臣,如法供養,或一月二月,或三月,多在春時。王作會已,復勸諸群臣,設供供養,或一日、二日、三日、五日,乃至七日。’
隋代,南天竺僧達摩笈多於來華途中,路經此國,為該國僧眾講《說破論》(一作《念破論》)與《如實論》各二千偈。唐·玄奘入竺,亦行經此土,謂該國淳信佛法,勤營福利,伽藍數百所,僧徒萬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不究其理,多諷其文,故多誦通三藏毗婆沙者。中唐以後,回教徒入侵,佛教殆絕,現僅存喀什噶爾北約十六公里處O|ch-Merwan佛寺的廢址,及東北約四十八公里處Mauri T^m的廢塔。

記載

佛典中,關於此國之記載頗多。新譯《華嚴經》卷四十五〈菩薩住處品〉謂此國之牛頭山為菩薩住處。《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中等則以此國為達摩波羅(Dharmapa^la)神之住處。《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五、卷五十六謂佛嘗以此國付囑發色天子、畢宿;《申日經》則說此國為經法隆盛的邊國之一。此外,近代學者彼得羅夫斯基(Petrovski)嘗於此地掘得古梵本《法華經》殘卷。該殘卷對克恩(H. Kern)之刊行梵文《法華經》一事頗多助益。
◎附︰金維諾疏勒的佛寺遺址〉(摘錄自《中國美術史論集》下編)

現存遺蹟

疏勒境內遺存的佛教遺蹟,已發現的有兩處。一處是脫庫孜薩來古城佛寺,一處是小阿圖什的石窟。
脫庫孜薩來古城在巴楚縣城東北七十五公里的山上。山南北成行,中斷為二,成為古今往來的交通孔道。古城在大道以北的山坡間。城南山岩下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很大的寺院廢墟,佛殿、僧舍的布局規模仍清晰可辨。1959年在古城內考古發掘時,發現北朝和盛唐的佛寺遺址各一處。北朝寺院僅殘存兩間僧房和一個夾道的牆基部分。房後天井有一個廢棄的窖穴,出土有許多龜茲文木簡和成堆的五銖、剪輪五銖錢,地面有許多泥塑佛像殘塊和小佛頭。其中兩個較完整的小佛頭為土紅泥質,是在木桿上裹泥,然後模印製成,高九厘米,面寬五點五厘米。頭頂有小型髮髻,發作波紋,額寬、顎窄,形如雞卵,細眉、高鼻、閉目、合口。與新疆其它遺址出土佛像比較,形態古樸莊嚴,是當地早期的佛教藝術品。另有童子頭型石灰質范模一個,圓臉短髮,發齊耳根,是製作佛教造像所用模具。
盛唐的寺院殘存後殿和與之比連的幾間僧房。後殿作方形,中有剎心。繞殿牆右旋原立有等身高的泥塑佛像,但都已遭破壞,只存腳下的少許痕跡。牆壁原似有粗線條的彩繪壁畫及彩繪背光,都遭到破壞而模糊不清。出土遺物有漢文等文書、泥佛殘塊、泥燈盞、磐錘以及絲毛織物殘片。
脫庫孜薩來古城大道以南,有一古寺遺址。由山腰至山麓成南北行,中間有一台式廢塔,台階三層,兩旁均有房舍的傾圮痕跡。近人曾在廢塔東南的山麓發掘出僧墳一座。出土婆羅謎文書和完整的彩繪陶罐(舍利盒)。陶罐中有裝滿骨灰的絲織袋。舍利罐繪有精美的彩色圖案,別具藝術特色,其時代都屬於唐。
阿圖什石窟在疏附縣西北三十餘里的峭壁間,共有三個洞窟。左窟開鑿後,未塑繪裝修;中窟僅殘存佛像石胎;右窟壁畫已漫漶,尚約略可見其布局及壁畫風格,屬於唐代中期遺物。
古疏勒國遺址,位於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市區東南10餘公里處的阿扎克鄉,又名“罕諾依故城和莫爾佛 塔”。一些屬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的古蹟、風光等景點,如蓋孜驛站、喀拉庫里湖慕士塔格峰公格爾峰等著名景點也在遺址附近。

著名僧人

前一部書曾提到國龜茲有一位著名僧人鳩摩羅什,他當年就曾在疏勒國修行。
公元400年(東晉隆安四年),高僧法顯遠赴印度時曾途經疏勒,記述了當地五年佛教大會。當時四方僧侶雲集,疏勒王及群臣按佛法供養布施。而到玄奘行經疏勒時,疏勒已經有僧院達數百所,“僧徒萬餘人,習小乘教說一切有部,不究其理,多諷其文,故誦通三藏毗婆沙者多矣”。到八世紀初期,佛教仍流行,慧超記述其情況說:“有寺有僧,行小乘法……”中唐以後,回教徒入侵,疏勒佛教遭到毀滅性打擊。

耿恭守疏勒

綜述

在漢代,有許多著名人物,至今仍被人們不時憑弔,傳頌,蘇武就是其中一個。“蘇武牧羊”的故事是《漢書》中的經典篇章,幾乎家喻戶曉。其實,《漢書》中耿恭疏勒的事跡更為感人,《水經注》和《資治通鑑》都曾提到此事,而耿恭的影響力遠遠不如蘇武,實在是是歷史的悲哀。

耿恭簡介

耿恭,字伯宗,很小的時候就成了孤兒。他這個人慷慨大略,有將帥之才,與班超幾乎是同一時代的人。
公元74(年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東漢進軍車師,其中一支大軍由劉張率領。劉張請耿恭做他的司馬,在與奉車都尉竇固及從弟耿秉一道收復失地後,耿恭被任命為戊己校尉,駐屯金滿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

耿恭生平

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三月),匈奴北單于派左鹿蠡王率領2萬騎兵進攻車師耿恭立即派他的司馬帶300人去增援。匈奴兵多,援兵在半道上被全殲。
匈奴攻下車師王庭,殺了車師國王安得後,便掉轉馬頭圍攻金滿城。匈奴將多兵眾,耿恭知道在金滿城不能舊守,於是他命手下在箭頭上抹上毒藥,然後傳話給匈奴說:“我們的箭都是神箭,中了箭的人不久就會死的。”說著,射出一箭,中箭的匈奴兵中箭後,傷口四周很快潰爛。其餘的士兵見了驚恐萬分。
當時正好下暴雨,耿恭率將士就著雨勢殺傷了許多匈奴。匈奴更加恐慌,四散奔逃。
耿恭知道匈奴不會善罷甘休,便帶著部下移到城池堅固的疏勒城
七月,匈奴果然來攻疏勒城。乘匈奴尚未在城前形成陣勢之際,耿恭帶著將士出城痛擊,打得匈奴抱頭鼠竄。
待到匈奴人好不容易擺好陣勢,耿恭卻撤回城裡,緊閉城門,堅守不出。匈奴猛攻不下,便斷絕流向城裡的澗水,希望用這個辦法迫使漢軍投降。耿恭命人在城裡挖井,可井挖到15丈深仍不見有水。當時,士兵們渴得沒辦法,甚至榨馬糞汁來解渴。耿恭並不氣餒,堅信一定能挖出水來,命人繼續挖,不久果真見到泉水湧出。耿恭立即命士兵把水揚灑向城外,告訴匈奴城裡有水。匈奴見城裡有水,強攻又攻不下來,只好撤退了。
在匈奴圍攻疏勒的同時,焉耆龜茲在匈奴的煽動下也反叛漢朝,殺死了新上任不久的都護陳睦;駐屯在車師前部柳中城(今新疆鄯善縣魯克沁鎮)的戊己校尉關寵也受到匈奴的圍攻。關寵派人回朝搬救兵,沒想到漢皇剛剛去世,中原正在大喪,哪裡有時間討論出兵事宜?救兵遲遲不來,車師很快就投降匈奴,和匈奴一道進攻耿恭。耿恭激勵部下團結一心,全力拚殺。他們一次又一次擊潰了來犯之敵,堅守著漢朝在西域最後的營壘。
車師國王的夫人本是漢人。雖然車師王反了,這位夫人還是心向漢朝。她經常把敵情悄悄地傳遞給耿恭,使耿恭能在開戰前了解對手的一舉一動。這位夫人還不斷偷運一些糧草給耿恭,使得漢軍能夠繼續堅守下去。
靠著將士團結和外部援助,耿恭又在疏勒堅守了好幾個月。當糧食吃光、消費品用盡時,漢軍的日子變得越發非常艱難,士兵們已經不得不吃自己的戰袍鎧弩。在最艱難的時候,耿恭始終和部下推心置腹,同生死共患難,全軍將士沒有一個有二心的,全都服從耿恭的命令。
匈奴單于圍困耿恭許久,知道疏勒城裡物資匱乏,以為耿恭應該有投降的念頭了,就派使者前來勸降。使者對耿恭說:“只要你投降匈奴,打單于就封你為白屋王,還給你漂亮的女人。” 耿恭假裝同意,引誘勸降使者進城,親手將其殺死,掛在城牆上示眾。使者的從人見了,哭著回去報告。匈奴單于聞訊大怒,加派兵馬圍攻疏勒城,要將耿恭碎屍萬段。可是,儘管兵馬越聚越多,疏勒城仍然沒能攻下。
這時,漢朝新君漢章帝已經繼位,任命耿秉為征西將軍進駐酒泉,救援耿恭
公元76年(東漢章帝建初元年正月),耿秉派酒泉太守段彭、謁者王蒙、皇甫援領張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一共是7000餘人,在柳中會合,攻打車師交河城北匈奴被嚇跑了,車師重又歸漢。
在王蒙的隊伍里有一個叫范羌的軍吏,他是耿恭的部下。在這場拉鋸戰開始前,耿恭派他到敦煌去取士兵的冬裝。范羌請求派兵去救耿恭,王蒙卻要退兵,部將沒有人願去送死,王蒙勉強挑出2000人馬,交給范羌帶領。
范羌帶大軍一路疾馳,抵達疏勒城,見到耿恭。兩人抱頭痛哭,第二天便撤離了疏勒城。匈奴知道後就派兵追擊,耿恭他們邊撤邊打,終於回到了玉門關
從疏勒城撤離時,耿恭手下僅剩26人,由於常久的飢餓困苦,他們個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有一半的人死在歸途。
回到洛陽後,范羌等人因功受到提拔,而耿恭後來卻被部下陷害坐牢,出獄後死在家鄉。

西域三十六國

(一)烏孫:今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察布查爾錫伯縣附近幾縣及現哈薩克斯坦部分。是當時烏孫國的屬地,但絕大部分被沙俄侵占; (二)龜茲: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拜城縣一帶; (三)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 (四)于闐:今新疆和田地區和田市一帶; (五)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東南、羅布泊西北一帶; (六)樓蘭: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的羅布荒漠中,後改國名為鄯善(與現在的吐魯番地區鄯善縣有別),現僅存樓蘭遺址; (七)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西南,玄奘取經曾在此停留過; (八)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東、車爾臣河南岸,為西域36國中最小的國。 (九)戎盧:在今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南; (十)紆彌: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東; (十一)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南; (上述四國全部在今和田地區東部一帶,均已被塔克拉瑪乾大沙漠淹沒) (十二)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東南的藏桂鄉附近,尚有漢時皮山古城廢墟; (十三)、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西南; (十四)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東一帶; (十五)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區英吉莎縣東南; (十六)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和喀什市; (十七)莎車:今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後被于闐吞併; (十八)尉頭:今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和喀什地區巴楚縣一帶; (十九)溫宿:今新疆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市溫宿縣一帶; (二十)尉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和尉犁縣,後被焉耆吞併; (二十一)姑墨:今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一帶; (二十二)卑陸: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帶; (二十三)烏貪訾: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昌吉市以北一帶; (二十四)卑陸後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東一帶; (二十五)單桓: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東北; (二十六)蒲類:今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西北; (二十七)蒲類後國:今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西北; (二十八)西且彌:今新疆塔城地區烏蘇市東南; (二十九)東且彌: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 (三十)劫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東北; (三十一)狐胡: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以北; (三十二)山國: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東; (三十三)車師前國:現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交河故城; (三十四)車師後國:現新疆烏魯木齊市及附近地區; (三十五)車師尉都國: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東南; (三十六)車師後城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縣周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