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

阿含

原始佛教基本經典。各類阿含經的統稱。為梵文的音譯,也作阿晗 、阿含暮、阿笈摩等。《長阿含經·序》意譯為“法歸”,謂阿含經乃“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翻譯名義集》卷四譯作“無比法”,言此典為法之最上者。《一切經音義》卷二十四譯作“教”或“傳”,意指“教說”或“依師弟傳承的教說”。佛教經典大都沿襲此意解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含 
  • 外文名:agama 
  • 屬性原始佛教基本經典 
  • 也作:阿晗 、阿含暮、阿笈摩等 
內容,成書過程,漢譯,

內容

基本上是以一種言行錄的體裁,記述佛陀所說及其直傳弟子們的修道和傳教活動;闡述當時“外道”的學說以及佛陀對他們的批駁。其中所述佛教的基本教義有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緣起無常無我、五蘊、四禪、善惡報應、輪迴等等。小乘佛教各派均宗阿含。小乘律、論也都引述或闡發阿含的內容。阿含經為研究佛教產生以及原始佛教教義的主要典籍,其中還包含當時印度政治、宗教和哲學的重要資料。

成書過程

據佛典傳說,佛涅槃不久,大迦葉遴選500名碩學僧人在王舍城結集三藏。釋迦牟尼所說的經由阿難誦出,有五大部阿含。一般認為,第一次結集時已確定了阿含經的基本內容,但在阿育王之前尚未經編輯。直到部派佛教時期,阿含才陸續系統地經過整理。約公元前1世紀寫成文字,按經文篇幅長短,北傳佛教分為《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四部。南傳佛教分為《長部經典》、《中部經典》、《相應部經典》、《增支部經典》和《小部經典》等五部。北傳四部與南傳五部的前四部大體相應。但經文排列次序相差甚大,收經的數目也不盡相同。又因兩傳文本出自不同部派,經文內容也有所出入。據說各大部派都有自己的阿含經,但都不同程度地添加了非佛說的後期內容。

漢譯

四部阿含的漢譯出自不同部派,編成時間有先後。《雜阿含經》出自化地部,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共50卷。此書各經文句雜碎,夾雜彙編。《增一阿含經》,屬說一切有部,並以大眾部本修補。東晉僧伽提婆譯,共50卷(或作51卷)。此經以法數相次,從一法增至十法,一一相從,文義條貫。《中阿含經》為說一切有部所傳,東晉僧伽提婆譯,共60卷。《長阿含經》編輯最晚,依法藏部本。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共22卷。中國譯經始於阿含。漢明帝時,譯出《四十二章經》,從內容看當是阿含中某些章節的節譯或編譯。其後200餘年間,有安世高支謙法護、法炬等譯出阿含若干單品。所據文本既有梵文本又有西域各國文本,各品出自何部派已難稽考。4世紀末到5世紀中葉,四部阿含經陸續依梵本整部譯出。從東漢到北宋,歷代都有阿含中一些經的異譯本,據《精刻大藏經目錄》(支那內學院編)記載,現尚存161種。南傳《小部經典》,中國有一大部分缺譯,已有的譯文也散存各處。此外,阿含的漢譯,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譯者有時取中國習慣用語加以意譯,致使意義有所不同。如漢譯《長阿含經》中的《阿摩晝經》和《梵動經》有關於針灸的記載,但巴利文《長部經典》中的上述兩經則無此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