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保主題日
- 英文名:Environmental theme days
- 別稱:無
- 節日時間:312
- 節日類型:約定俗成節日
- 節日起源:環保活動
- 節日活動:環保
環保日概述,環保日詳述,主題日活動,
環保日概述
包括:國際濕地日 全國保護母親河日 中國植樹節世界水日 世界氣象日世界地球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無菸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海洋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及乾旱日 中國土地日世界人口日 清潔地球日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世界動物日 國際減少自然災害日 世界糧食日
環保日詳述
(World Wetlands Day)每年2月2日別定為世界濕地日。
濕地具有很強的調節地下水的功能,它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它能夠淨化污水,調節區域小氣候;濕地還是水生動物、兩棲動物、鳥類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孕育和豐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樣性,被人們比喻為“地球之腎”。
然而,由於人們開墾濕地或改變其用途,使得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如造成洪澇災害加劇、乾旱化趨勢明顯、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等。
為了保護濕地,18個國家於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薩爾簽署了一個重要的濕地公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也稱作《拉姆薩爾公約》(簡稱《濕地公約》)。這個公約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全球各國政府間的共同合作,以保護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特別是水禽和它賴以生存的環境。
濕地公約委員會確定2008年世界濕地日的主題為“healthy wetland, healthy people”(健康的濕地,健康的人類),目的是讓更多的人關注拉姆薩爾濕地公約,了解保持濕地的健康對人類健康的正面影響。作為森林、海洋、濕地三大生態系統之一的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極高的生態效益,人類從濕地提供的食物、清潔的水源、藥材等直接受益,而濕地管理不當造成的負面影響將直接危害人類健康,洪水、洪水過後的瘟疫、水污染等也可能讓人類失去生命。
濕地公約
濕地公約(The Convention on Wetlands)1971年在伊朗小城拉姆薩爾(Ramsar)簽訂的,故該公約又稱拉姆薩爾公約。公約的全名是:“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它是一個政府間公約,是濕地保護及其資源合理利用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框架。目前,有158個締約方,共有1754個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總面積約1.61億公頃。
每年3月9日被定為全國保護母親河日。
主要內容:
(1)建設“保護母親河工程”。採取工程造林、項目管理的方法。工程統一名稱,即“保護母親河工程**項目”,嚴格按項目科學設計,通過申報審批確定項目,各地可確定當地的重點工程。在各級“保護母親河行動”領導小組領導下,所有項目均按工程組織實施,強化管理。同時,積極探索資助貧困農戶開展小流域治理等其它實施方式。
(2)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周(日)”活動。在日常開展青少年保護生態、治理水土活動的基礎上,把植樹節作為“保護母親河行動周”,將國際地球日、環保日、防止荒漠化日等作為“保護母親河行動日”,集中組織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教育、資金募集和治理保護實踐活動。在行動周和行動日,開展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水土保持法、森林法、草原法、環保法等宣傳活動;通過新聞媒體傳播、舉辦展覽等方式,對“母親河”流域生態狀況、行動開展情況進行宣傳;通過舉辦各種儀式、紀念活動,進一步增強廣大青少年綠化祖國、防止水土流失、建設生態環境的光榮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治理保護實踐活動:在重點工程實施區,組建保護母親河青少年志願者服務隊,通過義務投勞,按照工程規劃設計種植紀念樹和水保林,營造示範工程;根據重點工程實施進展,組織國內外志願者,赴工地開展志願服務等;廣泛組織青少年,特別是少先隊員清除白色垃圾和其它廢棄物,保護治理成果,美化和保護環境。募集資金活動: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及其授權的省級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通過組織募捐、義賣、義演等方式,面向社會募集資金。
(3)創建“保護母親河基金”。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經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授權的省級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是“保護母親河基金”捐款受理機構和基金管理機構,執行統一的資金募集及管理規則,所有募集資金全部用於“保護母親河工程”建設,使用情況及時向捐款人和社會公布,接受社會嚴格監督。
每年3月12日被定為中國植樹節。
中國古代雖有勸民植樹的說法,但由國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規定植樹節日則是現代的事。1914年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創辦人斐義理先生,曾將美國植樹節的推行辦法,建議當時的農林部希望中國政府仿效。1915年7月31日中國政府規定每年農曆清明節時為植樹節,屆時全國各地舉行植樹典禮,組織造林活動,後來因故沒有正式推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屆第六次會議於1979年2月決定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1984年 9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會議通過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總則中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從而把植樹造林納入了法律範疇。
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孫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視林業建設。他任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4年11月頒布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規定將每年“清明”定為植樹節。1979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通過了將3月12日定為中國植樹節的決議,這項決議的意義在於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將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之日定為中國植樹節,也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徵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實現的遺願將在新中國實現並且要實現得更好。
世界水日(World Day for Water,或World Water Day)每年3月22日被定為世界水日。
簡介
“世界水日”是人類在20世紀末確定的又一個節日。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商業和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聯合國長期以來致力於解決因水資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機。1977年召開的“聯合國水事會議”,向全世界發出嚴重警告: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繼石油危機之後的下一個危機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宗旨
一、應對與飲用水供應有關的問題
二、增進公眾對保護水資源和飲用水供應的重要性的認識
三、通過組織世界水日活動加強各國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機構和私營部門的參與和合作
由來
水是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社會經濟發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資源和環境要素。但是,現代社會的人口增長、工農業生產活動和城市化的急劇發展,對有限的水資源及水環境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在全球範圍內,水質的污染、需水量的迅速增加以及部門間競爭性開發所導致的不合理利用,使水資源進一步短缺,水環境愈加惡化,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威脅著人類的福祉。
為了喚起公眾的水意識,建立一種更為全面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體制和相應的運行機制,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制定的《21世紀行動議程》中提出的建議,通過了第193號決議,確定自1993年起,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以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解決日益嚴峻的缺水問題。同時,通過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公眾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大會回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的有關條款;考慮到雖然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於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還考慮到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進一步考慮到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World Meteorological Day)每年3月23日被定為世界氣象日。
概述
我國是世界氣象組織的創始國之一,1972年恢復在該組織的合法席位。
世界氣象組織發表的《2006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2006年全球大部地區氣候持續偏暖,極地冰層正在迅速溶化。2007年2月1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專家預測,從現在開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可能升高1.8至4攝氏度,海平面可能升高18至59厘米。
科學界已記錄到了南極洲和格陵蘭島冰原正在不斷消失,並發現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地區的結冰時間越來越短,過去基本在海冰上度過一生的北極熊開始逐漸向陸地轉移。專家預測,如果北極附近的格陵蘭地區冰層消失,那么全世界的海平面將上升7米,這對於一些國家和地區來說意味著“滅頂之災”。因此,保護極地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為提高全球對北極海冰、南極冰蓋變化的重要性的認識,促進國際社會對極地生態系統的保護,世界氣象組織確定了2007年氣象日的主題——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這一主題的確立還與2007年3月1日啟動的2007-2008年“第四次國際極地年”活動密切相關。
國際社會對極地的關注由來已久。早在1882年至1883年,世界氣象組織的前身國際氣象組織就發起組織了“第一次國際極地年”活動,有12個國家的科學家聯合對南北極進行了考察,標誌著極地考察從探險時代進入到科學考察時代,也宣告了極地科學考察國際合作的開始。
(World Earth Day)
每年4月22日被定為世界地球日。
簡介
活動起源於美國。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和哈佛大學學生丹尼斯·海斯的倡議和組織下,美國數十萬民眾參與了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呼籲創造一個清潔、簡單、和平的生活環境。 作為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地球日”活動推動了多個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
1990年4月22日,全球140多個國家、2億多人同時在世界各地舉行形式多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呼籲改善全球整體環境。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肯定。
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在每年的4月22日都舉辦“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並根據當年的情況確定活動主題。
(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每年5月22日被定為世界生物多樣性日。
簡介
簡單地說,生物多樣性表現的是千千萬萬的生物種類。在地球上熱帶雨林中生活著全世界半數以上的物種(約500萬種),因此,那裡的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
生物多樣性具有很高的價值,它不僅可以為工業提供原料,如膠、油脂、芳香油、纖維等,還可以為人類提供各種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育動植物新品種成為可能。許多野生動植物還是珍貴的藥材,為治療疑難病症提供了可能。
隨著環境的污染與破壞,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壞、濫捕亂獵等,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每天幾十種的速度消失。這是地球資源的巨大損失,因為物種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種不僅會使人類失去一種自然資源,還會通過食物鏈引起其他物種的消失。如今,人類都在呼籲保護生物多樣性並為之付諸行動。
聯合國環境署於1988年11月召開生物多樣性特設專家工作組會議,探討一項生物多樣性國際公約的必要性。1989年年5月建立了技術和法律特設專家工作組,擬訂一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法律文書。到1991年2月,該特設工作組被稱為政府間談判委員會。1992年5月奈洛比會議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協定文本》。《公約》於1992年6月5日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期間開放簽字,並於1993年12月29日生效。締約國第一次會議 1994年11月在巴哈馬召開,會議建議12月29日即《公約》生效的日子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同時,聯大敦促聯合國秘書長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從各個方面採取必要措施,以期確保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活動的連續如期舉行。 2001年5月17日,根據第55屆聯合國大會第201號決議,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改為每年5月22日。
(World No-Tobacco Day)
每年5月31日被定為世界無菸日。
簡介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範圍內已有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證實,吸菸是導致肺癌的首要危險因素。為了引起國際社會對菸草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視,世界衛生組織1987年11月建議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世界無菸日”,並於1988年開始執行。自1989年起,世界無菸日改為每年的5月31日。
由來
主題
1988年:要菸草還是要健康,請您選擇。
1989年:婦女與菸草
1990年:青少年不要吸菸
1991年:在公共場所和公共運輸工具上不吸菸
1992年:工作場所不吸菸
1993年:衛生部門和衛生工作者反對吸菸
1994年;大眾傳播媒介宣傳反對吸菸
1995年:菸草與經濟
1996年:無煙的文體活動
1997年:聯合國和有關機構反對吸菸
1998年:在無菸草環境中成長
1999年:戒菸。口號是:“放棄香菸”
2000年:不要利用文體活動促銷菸草 口號:“吸菸有害勿受誘惑”
2001年:清潔空氣,拒吸二手菸
2002年:無煙體育—清潔的比賽
2003年:無菸草影視及時尚行動
2004年:控制吸菸,減少貧困 (解釋:WHO強調指出,全球菸草種植、加工和消費消耗了自然資源,加劇了貧困。)
2005年:衛生工作者與控煙
2006年:菸草吞噬生命
2007年:創建無菸環境,旨在提醒公眾認識菸草煙霧對被動吸菸者和環境的危害
2008年:無煙青少年 口號:“禁止菸草廣告和促銷,確保無煙青春好年華。”
2009年:菸草健康警示 口號:“圖形警示揭露煙害真相”
(World Environment Day)每年6月5 日被定為世界環境日。
簡介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並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該建議。世界環境日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我們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嚮往和追求。
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這一天開展各項活動來宣傳與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每年6月5日選擇一個成員國舉行“世界環境日”紀念活動,發表《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及表彰“全球500佳”,並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當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並在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發表環境狀況的年度報告書。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在這期間發布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由來
1972年6月5日~16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範圍內研究保護人類環境的會議。出席會議的國家有113個,共1300多名代表。除了政府代表團外,還有民間的科學家、學者參加。會議討論了當代世界的環境問題,制定了對策和措施。會前,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秘書長莫里斯·夫·斯特朗委託58個國家的152位科學界和知識界的知名人士組成了一個大型委員會,由雷內·杜博斯博士任專家顧問小組的組長,為大會起草了一份非正式報告——《只有一個地球》。這次會議提出了響遍世界的環境保護口號:只有一個地球!會議經過12天的討論交流後,形成並公布了著名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簡稱《人類環境宣言》)和具有109條建議的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畫”,呼籲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造福全體人民,造福子孫後代而共同努力。
《人類環境宣言》提出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引導和鼓勵全世界人民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人類環境宣言》規定了人類對環境的權利和義務;呼籲“為了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而保護和改善環境,已經成為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這個目標將同爭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這兩個既定的基本目標共同和協調地實現”;“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造福全體人民和後代而努力”。會議提出建議將這次大會的開幕日這一天作為“世界環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建議,規定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讓世界各國人民永遠紀念它。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要在每年的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環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
許多國家、團體和人民民眾在“世界環境日”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來宣傳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同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世界環境狀況年度報告書,並採取實際步驟協調人類和環境的關係。世界環境日,象徵著全世界人類環境向更美好的階段發展,標誌著世界各國政府積極為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做出的貢獻。它正確地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1973年1月,聯合國大會根據人類環境會議的決議,成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設立環境規劃理事會(GCEP)和環境基金。環境規劃署是常設機構,負責處理聯合國在環境方面的日常事務,並作為國際環境活動中心,促進和協調聯合國內外的環境保護工作。
(World Oceana Day)每年6月8日定為世界海洋日。
簡介
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a Day),每年的7月18日是聯合國確定的首個“世界海洋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就此發表致辭時指出,人類活動正在使海洋世界付出可怕的代價,個人和團體都有義務保護海洋環境,認真管理海洋資源。 2009年聯合國將首個世界海洋日的主題確定為“我們的海洋,我們的責任”具有其深遠意義。
起源
2008年12月5日第6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11號決議,決定自2009年起,每年的6月8日為“世界海洋日”。早在1992年,加拿大就已經在當年的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發出這一提議,每一年都有一些國家在這一天舉辦與保護海洋環境有關的非官方紀念活動。但直至2009年聯合國才正式確立其為官方紀念日。
2009年是聯合國首次正式確定的“世界海洋日”,聯合國希望世界各國都能藉此機會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的海洋,體味海洋自身所蘊含的豐富價值,同時也審視全球性污染和魚類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給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帶來的不利影響,而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被確定為“我們的海洋,我們的責任”。
目的
在聯合國的支持下,國際社會通過一系列關於保護海洋環境的國際性法律檔案,其中核心的檔案為1982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該公約為人類在海洋上的所有活動提供了法律框架,同時也為各國開展各種國際合作提供了基礎。
意義
“世界海洋日”的確立,為國際社會應對海洋挑戰搭建了平台,也為在中國進一步宣傳海洋的重要性、提高公眾海洋意識提供了新的機會。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每年6月17日被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及乾旱日。
1994年12月19日第49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大第二委員會(經濟和財政)的建議,通過了49/115號決議,從 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旨在進一步提高世界各國人民對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認識,喚起人們防治荒漠化的責任心和緊迫感。
來歷
1977年聯合國荒漠化會議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這個世界上最嚴重的環境問題。1992年6月,包括中國總理李鵬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與會、170多個國家派代表參加的巴西里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荒漠化被列為國際社會優先採取行動的領域。之後,聯合國通過了47/188號決議,成立了《聯合國關於在發生嚴重乾旱和/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公約談判從1993年5月開始,歷經5次談判,於1994年6月17日完成。“6.17即為”國際社會對防治荒漠化公約達成共識的日子。在1994年10月14日至15日於巴黎舉行的公約簽字儀式上,林業部副部長祝光耀代表我國政府簽署了公約。為了有效地提高世界各地公眾對執行與自己和後代密切相關的“防治荒漠化公約”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國際聯合防治荒漠化行動,迎合國際社會對執行公約及其附屬檔案的強烈願望,以及紀念國際社會達成防治荒漠化公約共識的日子,1994年12月19日第 49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大第二委員會(經濟和財政)的建議,通過了49/115號決議,決定從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旨在進一步提高世界各國人民對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認識,喚起人們防治荒漠化的責任心和緊迫感。
每年6月25日被定為中國土地日。
由來
1991年5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鵬主持召開國務院第83次常務會議。會議經過討論決定,為了深入宣傳貫徹《土地管理法》,堅定不移地實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確定每年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頒布紀念日為全國土地日。
主題
1991年:土地與國情
1992年:土地與改革
1993年:土地與經濟
1994年:土地與市場
1995年:土地與法制
1996年:土地與發展棗保護我們的生命線
1997年:土地與國家棗愛護我們的家園
1998年:土地與未來棗集約用地 造福後代
1999年:依法行政 合理用地
2000年:保護耕地棗為了美好的明天
2001年:規劃用地 利國利民
2002年:規範土地市場,促進經濟發展
2003年:規範土地市場,促進可持續發展
2004年:堅持科學發展觀,珍惜每一寸土地
2005年:節約集約用地,促進科學發展
2006年:依法合理用地,促進科學發展
2007年:節約集約用地,堅守耕地紅線
2008年:堅守耕地紅線,節約集約用地,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的新機制
2009年:保障科學發展,保護耕地紅線
(World Population Day)每年7月11日被定為世界人口日。
簡介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總數達到50億。聯合國人口基金倡議世界各國在這一天舉行各種活動,以喚起世人的重視並進而思考解決各自人口問題的措施。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理事會第36屆會議建議,為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對人口問題的重視,聯合國人口基金要求各國政府、民間團體在此期間開展"世界人口日"活動。此後,每年7月11日世界各國都要開展宣傳活動。
由來
1987年7月11日,前南斯拉夫的一個嬰兒降生,被聯合國象徵性地認定為是地球上第50億個人,並宣布地球人口突破50億大關。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會(UNEPA)倡議將這一天定為“世界50億人口日”。1990年,聯合國決定將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以喚起人們對人口問題的關注。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理事會第36屆會議建議,為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對人口問題的重視,聯合國人口基金要求各國政府、民間團體在此期間開展"世界人口日"活動。此後,每年7月11日世界各國都要開展宣傳活動。
1995年2月15日零點,北京婦產醫院一個重3700克的嬰兒出生,宣告中國第12億個公民的到來。距1989年4月11日“11億人口日”不足2000天,龐大的人口列車又增加了1億名新乘客。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達60億聯合國確定今天為世界“60億人口日”。
主題
1996年:生殖健康與愛滋病
1997年:為了新一代及其生殖健康和權力 (adolescent reproductive health care)
1998年:走向60億人口日 (approaching the six billion)
1999年:60億人口日開始倒計時 (start the count-up to the day of six billion)
2000年:拯救婦女生命 (saving women's lives)
2001年:人口、發展與環境(populatin,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2002年:貧困、人口與發展
2003年:青少年的性健康、生殖健康和權利
2004年:紀念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10周年
2005年:平等 = 授權
2006年:年輕人
2007年:男性參與孕產婦保健
2008年:這是一種權利,讓我們將它變成現實
2009年:應對經濟危機:投資於婦女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世界清潔地球日(Clean Up the World Weekend)每年把9月15日定為世界清潔地球日。
世界清潔地球日又名世界清潔日,英文為Clean Up the World Weekend (CUW Weekend),是全球性清潔活動,是由澳大利亞的國際環保組織Clean Up the World的伊恩基南發起,時間是定在9月的第三個周末,現為全球最重要的環境保護活動之一,每年全世界有超過125個國家、4000萬人參加這個活動。2006年的世界清潔日活動時間為9月15日至17日3天。也有參與組織和個人把每年的9月14日作為活動時間。
每年的9月14日是“世界清潔地球日”。地球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工業廢料和生活垃圾的日漸增多,地球有限的自淨能力己難以承受日漸沉重的壓力。例如我們常用的泡沫快餐飯盒,由於它不能自行分解,對於地球來說,就是一種永遠無法消除的“白色污染”。又如,我們日常用的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是污染地球環境的元兇之一。
以下是某些生活廢棄物在自然界停留的時間:
菸頭:1-5年,羊毛織物:1-5年,橘子皮:2年,尼龍織物:30-40年,皮革:50年,易拉罐:80-100年,塑膠:100-200年,玻璃:1000年。為了保持地球家園的清新宜人,大家要從我做起,不亂扔雜物,減少能源污染,維護地球的清潔。這就是確定世界清潔地球日的意義。
每年把9月16日定為世界保護臭氧層日。
簡介
1995年1月23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定從1995年開始,每年的9月16日為“國際保護臭氧層日”。聯合國大會確立“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的目的是紀念1987年9月16日簽署的《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要求所有締約的國家根據“議定書”及其修正案的目標,採取具體行動紀念這一特殊日子。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自1976年起陸續召開了各種國際會議,通過了一系列保護臭氧層的決議。尤其在1985年發現了在南極周圍臭氧層明顯變薄,即所謂的“南極臭氧洞”問題之後,國際上保護臭氧層以及保護人類子孫後代的呼聲更加高漲。
1977年3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理事會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召開了有32個國家參加的“評價整個臭氧層”國際會議。
1980年,協調委員會提出了臭氧耗損嚴重威脅著人類和地球的生態系統這一評價結論。
198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理事會建立了一個工作小組起草保護臭氧層的全球性公約。
主題
1998年主題是:“為了地球上的生命,請購買有益於臭氧層的產品”.
1999年的主題是:“保護天空,保護臭氧層”.
2000年的主題是:“拯救我們的天空:保護你自己,保護臭氧層”.
2004年的主題是:“拯救藍天,保護臭氧層:善待我們共同擁有的星球”.
2005年的主題是“善待臭氧,安享陽光”.
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
每年把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
來歷
源自19世紀義大利修道士堅·弗朗西斯的倡議。弗朗西斯於1182年誕生於義大利阿西西地區一個富裕的布商家庭。他於1206年擯棄了所有物質財富而創建了弗朗西斯修道院。他長期生活在阿西西島上的森林中,熱愛動物並和動物們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關係。他要求村民們在10月4日這天“向獻愛心給人類的動物們致謝”。
弗朗西斯為人類與動物建立正常文明的關係做出了榜樣。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並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每年的這一天,在世界各地舉辦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在“世界動物日”那天,流浪在羅馬街頭的狗會暫時免遭城市管理部門的追捕,並可享受到由屠宰商提供的免費肉骨頭。
慶祝“世界動物日”的宗旨在於宣傳飼養伴侶動物所帶來的樂趣,讓公眾意識到動物對人類社會所做的貢獻,同時促使各個動物保護組織齊心協力,推動人們以負責任的態度飼養伴侶動物。
動物保護行為指南
1 對動物最好的保護,就是不干擾它們的自由生活。
2 野生動物不是商品,生命無價,不要圖財害命。
3 不要購買野生動物製品,否則,你就是間接屠殺者。
4 不穿野獸皮毛服裝,每張皮的背後都有一樁謀殺案。
5 不把野生動物圈為寵物飼養。
6 不籠養野鳥,彼在牢籠,爾圖愉悅,何樂之有。
7 不吃野味,莫為口腹之慾,去做饕餮之徒。
8 不在食用野生動物的餐廳用餐。
9 不虐待,不折磨,不欺辱一切動物。動物也有尊嚴。
10 不恫嚇,不投喂,不追逐野生動物,“愛我就別理我”。
11 張網捉鳥,下套捕獸,是濫殺無辜,是造子孫孽。
12 不吃田雞,保蛙護農。
13 不買珍稀木材,保護動物家園。
14 不鼓勵買動物放生,善心可能導致惡果。
15 見蛇就打三分罪。
16 開車莫壓過路動物,可能有一窩待哺的小獸等她回家。
17 儘量少用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藥品。
19 莫去江河釣魚,不與水鳥爭食。
20 見到街頭耍猴的違法現象應予制止或舉報。
21 儘量不看馴獸,馬戲等違反野獸天性的表演。
22 對動物不要過於親密,以防把你的病傳給它或它的病傳給你。
23 不要熱衷於把野獸馴養成家畜,應尊重其他物種的異質性。
24 不應以救護之名把自然中的動物幼仔抓來飼養,奪人之子。
25 若不具備條件,切勿飼養動物。
26 請勿輕率地將動物拿回家,若養不活既摧殘生命又傷害童心。
27 動物有難時熱心救一把,動物自由時切莫幫倒忙。
28 如果愛鳥,請去觀鳥,不要關鳥。
29 到自然界時,不要擅入保護核心區,不肆意採集,索取。
30 做保護志願者,積極舉報違法者。
31 不參與殘害生靈的活動,如射獵動物。
32 不鼓勵採集,購買,製作動物標本,莫以科學名義傷天害理。
33 莫以人的智慧型去誘騙,迫使動物做勉為其難之事。
34 見到誘捕動物的索套,籠網,夾子等應果斷拆毀。
35 積極向媒介通告好人好事和壞人壞事。
36 動物也需休息,請勿肆意打擾,大呼小叫。
37 勸君莫撿野禽蛋,強取豪奪斷後源。
38 寧可食少肉,不可居無書。
39 對所利用動物應懷感恩之意,對所飼養動物應懷體憐之情。
40 人類為自己可有可無的邊際需求額外貪慾,而去剝奪野生動物的身家性命根本利益,是種族歧視、暴殄天物。
國際減少自然災害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每年10月14日被定為國際減少自然災害日。
簡介
國際減災十年是由原美國科學院院長弗蘭克.普雷斯博士於1984年7月在第八屆世界地震工程會議上提出的。此後這一計畫得到了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聯合國分別在1987年12月11日透過的第42屆聯大169號決議、1988年12月20日透過的第43屆聯大203號決議,以及經濟及社會理事會1989年的99號決議中,都對開展國際減災十年的活動作了具體安排。1989年12月,第44屆聯大透過了經社理事會關於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的報告,決定從1990年至1999年開展“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活動,規定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為“國際減少自然災害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1990年10月10日是第一個“國際減災十年”日,聯大還確認了“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的國際行動綱領。2001年聯大決定繼續在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紀念國際減災日,並藉此在全球倡導減少自然災害的文化,包括災害防止、減輕和備戰。
主題
1991年10月9日主題是“減災、發展、環境――為了一個目標”。
1992年10月14日主題是“減輕自然災害與持續發展”。
1993年10月6日主題是“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要特別注意學校和醫院”(Stop Disasters; Focus on Schools and Hospitals)。
1994年10月12日主題是“確定受災害威脅的地區和易受災害損失的地區――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紀”(Protection of Vulnerable Communicities from the Effe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1995年10月11日主題是“婦女和兒童--預防的關鍵”(Women and Children - the Key to Prevention)。
1996年10月9日主題是“城市化與災害”(Cities at Risk)。
1997年10月8日主題是“水:太多、太少――都會造成自然災害”(Water: Too Much...Too Little...The Main Cause of Natural Disasters)。
1998年10月14日主題是“防災與媒體--防災從信息開始”(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the Media)。
1999年10月13日主題是“減災的效益――科學技術在災害防禦中保護了生命和財產安全”(Prevention Pays)。
2000年10月11日主題是“防災、教育和青年--特別關注森林火災”(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and Youth, with special focus on forest fires)。
2001年10月10日主題是“抵禦災害,減輕易損性”(Countering Disasters; Targeting Vuherability)。
2002年10月9日主題是“山區減災與可持續發展”(Disaster Reduction for Sustainable Mountain Development)。
(World Food Day)每年10月16日被定為世界糧食日。
簡介
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縮寫為WFD),是世界各國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圍繞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舉行紀念活動的日子。世界糧食紀念日,是在1979年11月舉行的第20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簡稱“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決定:1981年10月16日為首次世界糧食日紀念日。此後每年的這個日子都要為世界糧食日開展各種紀念活動。
由來
“民以食為天”,糧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始終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地位。
現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在挨餓?FAO 自創立以來,不定期地進行了五次“世界糧食調查”。從這些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飢餓不但沒有消除,反而在不斷擴大。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80年代初的一份報告中估計,當時世界穀物產量可以養活60億人口。但就在同一時期,全球有4.5億人挨餓。當時世界只有45億人左右。1995年,世界人口增長到57億,挨餓人口增加到10億。
選定10月16日作為世界糧食日因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創建於1945年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的誕生說明人類對糧食問題有了正確的認識,世界各國開始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有了足夠的重視。
主題
1981年 糧食第一
1982年 糧食第一
1983年 糧食安全
1984年 婦女參與農業
1985年 鄉村貧困
1986年 漁民和漁業社區
1987年 小農
1988年 鄉村青年
1989年 糧食與環境
1990年 為未來備糧
1991年 生命之樹
1992年 糧食與營養
1993年 收穫自然多樣性
1994年 生命之水
1995年 人皆有食
1996年 消除飢餓和營養不良
1997年 投資糧食安全
1998年 婦女養供世界
1999年 青年消除飢餓
2000年 沒有飢餓的千年
2001年 消除飢餓,減少貧困
2002年 水:糧食安全之源
2003年 關注我們未來的氣候
2004年 生物多樣性促進糧食安全
2005年 農業與跨文化對話
2006年 投資農業促進糧食安全以惠及全世界
2007年 食物權
2008年 世界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戰
主題日活動
世界環境日主題活動
當今社會人們最關心什麼,最注重什麼,是環保。在人民生活物質文化日益增長得今天,人們已經不再為了生活的溫飽而忙碌,開始注重身體健康,注重環境保護,有意識地轉變傳統觀念,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為了確保居民飲食安全,回響國家環保政策,社區以6月5日即將到來的世界環境日為契機,開展了環保主題活動。
食品衛生對居民來說非常重要,炎炎夏日地到來,使得食品容易變質,如果食用不衛生的食品,就很容易引起腸道疾病,影響居民身體健康。為此社區特意聯繫杭州市質監局的工作人員,請他們對轄區內棚橋菜場的蔬菜、農副產品等進行農藥殘留量、保質期、進貨渠道等多方面的監測檢查,切實保證菜場內的蔬菜等食品的安全衛生。
6月1日開始,國務院禁止免費提供塑膠袋的政策正式施行,社區為了能夠更好地配合國務院規定的政策。將“為了明天更美好,少用一個塑膠袋”的倡議書,分發給周邊的居民,讓居民了解更多塑膠袋的危害,提高居民少用塑膠袋的自覺意識。社區的共建單位杭州中信銀行,製作了近500隻環保袋,免費發放給社區居民。在分發環保袋的同時,很多居民自願為災區人民捐款,其中有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媽,捐了100元。
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持久之戰,不可能通過我們一次或幾次環保活動就能成功改變的。作為社區,我們將經常開展環保活動和講座,盡力提高增強居民環保意識。
世界動物日主題活動
2001年10月4日,上海訊--第二屆"世界動物日"慶祝活動今天在上海動物園舉行,本屆的主題為"做負責任的伴侶動物主人",讓伴侶動物與人類和諧共處。同時"2001年最佳伴侶動物圖文徵集大賽"的得獎名單也在活動中揭曉。
第一屆"世界動物日"活動已在去年的今天成功舉辦,今年的"世界動物日"主題更加具體鮮明,倡導"做負責任的伴侶動物主人",在對伴侶動物健康負責的同時,更要對社會負責,創造人與伴侶動物和諧共處的美好環境。
較之去年,本次活動內容更豐富,除了延續去年的活動-伴侶動物大聚會,"伴侶動物圖文徵集大賽參賽優秀作品展"和頒獎大會外,今年還增加了免費動物健康諮詢、"迎世界動物日"兒童繪畫展,大會還組織了活潑輕鬆的伴侶動物趣味競賽,讓伴侶動物主人和伴侶動物在世界動物日活動中真正體會到分享快樂時光的美好感受。活動組織者之一,伴侶動物研究信息中心還向所有到場的伴侶動物主人發放免費的犬用糞便"清潔器",鼓勵犬主人做負責任的犬主,為他人,為自己和愛犬營造一個清潔、良好的環境。
北京,自1996年起連續成功舉辦了五屆,今年是第六屆;世界動物日活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北京參加慶祝活動的人數每年都不斷增加,從第一屆的70人、20隻伴侶動物,發展到今年逾千人、200多隻伴侶動物參加。現在,我們借鑑北京的理念和經驗也在上海成功的舉辦了二屆。從第一屆出席活動的30多隻伴侶動物、80多人發展到今天出席的有60多隻伴侶動物、200多人。"世界動物日"這個公益性活動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公眾自覺參與愛護環境、保護動物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也喚起了動物愛好者們爭做負責任的伴侶動物主人的熱情。
每年一度的世界動物日活動,既是一次動物愛好者們的聚會,又是人們交流和學習保護動物知識的難得機會。保護環境,關愛動物,做負責任的伴侶動物主人,已經成為所有動物愛好者爭做文明市民的行動準則。
世界地球日主題活動
今年4月22日是第38個“世界地球日”,位於北京重要生態涵養區和北京水源保護區的懷柔,結合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創建活動的開展,為進一步提高公眾的環境知曉率,警醒人們關愛善待人類唯一共有的生存家園地球村,動員號召廣大民眾積極行動起來,樹立環境憂患意識,強化資源節約意識,從每個人做起,每件小事做起,每個居民社區做起,每個鎮、鄉、村做起、每個學校做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善待拯救地球,維繫人類唯一的生存家園,促進可持續發展,開展了你了解地球嗎,節約資源從我做起等系列紀念第38個世界地球日環保宣傳教育活動。
4月20日下午,懷柔區環保局、市政管委、08環境建設辦公室、林業局、愛衛會、泉河街道辦事處和所轄12個社區的居委會聯合舉辦了“善待地球、節約資源、建綠色社區”、“保生態、護生靈、構建和諧迎奧運”紀念第38個世界地球日環保主題宣傳活動。活動中,區環保局和社區居民代表向全區人民發出了“善待地球、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建綠色社區”的環保倡議,號召全區居民積極自覺行動起來,從每個家庭做起,開展“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糧、一張紙、一升汽油”活動。為迎辦北京綠色奧運,開展了“從每個家庭做起,還京城藍天,每月少開一天車活動”。為保生態平衡,開展“愛生態、護生靈、禁食野生動物、愛鳥護鳥”活動,“節約水資源,防治水污染,少用洗滌靈和少用一次性用品”活動。
同時在重點水源保護區、重點鄉鎮和企業地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善待地球,愛生態、節約資源環保宣傳活動。為建立長效環境宣傳教育機制,區環保局與懷柔報開闢了月環保園地宣傳欄目每月向全區各界發放環保宣傳材料1.3萬份,與區廣播局開辦了環保春秋專題廣播等節目,有效普及了環保知識,提高了全民的環境參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