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洲(地球七大洲之一)

南極洲(地球七大洲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極洲,圍繞南極的大陸。位於地球南端,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圍,邊緣有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威德爾海等。南極洲由大陸、陸緣冰、島嶼組成,總面積1424.5萬平方公里,其中大陸面積1239.3萬平方公里陸緣冰面積158.2萬平方公里,島嶼面積7.6萬平方公里。全境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大陸幾乎全被冰川覆蓋,占全球現代冰被面積的80%以上。大陸冰川從中央延伸到海上,形成巨大的羅斯冰障,周圍海上漂浮著冰山

整個大陸只有2%的地方無長年冰雪覆蓋,動植物能夠生存。氣候酷寒,極端最低氣溫曾達-89.2℃(1983年)。風速一般達每秒17~18米,最大達每秒90米以上,為世界最冷和風暴最多、風力最大的陸地。全洲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空氣非常乾燥,有“白色荒漠”之稱。

在南極圈內暖季有連續的極晝,寒季則有連續的極夜,並有絢麗的弧形極光出現。動物有企鵝海象海獅信天翁等。附近海洋產南極鱈魚、大口魚等,磷蝦產量全球最大。已發現礦物有、石油、天然氣、金、銀、、錳、鐵、銅、等,主要分布在南極半島及沿海島嶼地區。

全洲無定居居民,只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1911年12月,挪威阿蒙森探險隊首次到達南極極點。1959年12月,12個國家簽訂《南極條約》並於1961年生效。迄今各國在南極洲已建有60多個觀測站和100多個考察基地。中國南極考察隊建有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極洲
  • 外文名:Antarctica 
  • 總面積:1424萬平方千米
  • 陸地面積:1239萬平方千米
  • 陸緣冰面積:158萬平方千米
  • 島嶼面積:7.6萬
  • 海岸線長度:17968km
  • 最高點:5140m(文森山
  • 最低點:-2555m(本特利冰河下溝谷
  • 陸地平均海拔:2350m
  • 冰層平均厚度:1880m
  • 總冰量:28672000km3
  • 歷史最低氣溫:-94.7℃ 
  • 平均風速:17.5m/s
  • 年平均降水量:55mm
  • 主要資源煤礦 石油 天然氣 銅礦 磷蝦
南極洲來源,地理環境,地形特徵,分區,島嶼分布,氣候特徵,季節與晝夜,自然奇觀,資源物種,礦物,生物,筆架冰山,冰障,相關歷史,發現簡史,人類探險,科學考察,領土紛爭,南極條約體系,南極條約,後繼條約,重大事件,

南極洲來源

南極洲存在豐富的煤炭資源,煤是古植物經成煤地質作用形成的,由於南極洲冰天雪地的寒冷氣候環境,不可能生長大量的植物,在地質時期中南極洲不在現在的位置。
地球兩極受太陽引力不同
地球傾斜在軌道上自傳和繞太陽公轉,在夏至時,地球北半球到太陽距離近,南半球到太陽距離遠,如下圖所示。
南極洲
依據萬有引力定律F=GmM/R2,星球引力與星球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在夏至時,地球北半球受到的太陽引力大於南半球;在冬至時,地球南半球 受到的太陽引力大於北半球。在春分和秋分時,地球南北兩個半球受到的太陽引力相等。
地球的晃動與南極洲來源
下述三種運動引起地球的晃動:
地球繞地月質點轉動、地球的章動、地軸的進動。
地球的晃動,外球將向著太陽引力大的方向滾動,內球將向著太陽引力反方向滾動而地軸傾斜角度保持不變,如下圖所示。
南極洲
地球外球的滾動,使原地極位置向著太陽引力大的方向移動,原地球赤道也隨著發生移動,這是地極長期移動成因。
現在地球的南極洲是隨著地球的外球轉動到達現在的南極位置,南極洲的煤炭隨著地球的外球轉動而到達現在的位置。
地球的原磁極位置隨著地球的外球轉動而轉動,這是磁極移動的成因。

地理環境

南極洲由大陸陸緣冰島嶼組成,總面積1424.5萬平方千米,其中大陸面積1239.3萬平方千米,陸緣冰面積158.2萬平方千米,島嶼面積7.6萬平方千米。南極洲大部分是2千米以上的山地與高原,最高點文森山,海拔5140米,冰層平均厚2千米,最厚達4750米,是全世界淡水的主要所在地。據估,若地球氣溫持續上升導致這些冰層全部融化,那么平均海平面將上升66米,全球絕大多數沿海地區都將被海水淹沒。
南極洲分東南極洲西南極洲兩部分。東南極洲從西經30°向東延伸到東經170°,包括科茨地毛德皇后地恩德比地威爾克斯地喬治五世海岸維多利亞地南極高原南極點。面積1018萬平方千米。西南極洲位於西經50~160°之間,包括南極半島亞歷山大島埃爾斯沃思地以及瑪麗·伯德地等,面積229萬平方千米。
太空中觀看白天的南極洲太空中觀看白天的南極洲
南極大陸98%的地域終年為冰雪所覆蓋。冰蓋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平均厚度2000~2500米,最大厚度為4800米,它的淡水儲量約占世界總淡水量的90%,在世界總水量中約占2%。如果南極冰蓋全部融化,地球平均海平面將升高60米,我國東部的經濟特區將被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
南極洲距離南美洲最近,中間隔著只有970公里的德雷克海峽。距離澳大利亞約有3500公里;距離非洲約有4000公里;與中國北京的距離約有12000公里。
南極洲冰山世界南極洲冰山世界
南極洲是由岡瓦納大陸分離解體而成,是世界上第四高的大陸,平均海拔幾十到幾百米。橫貫南極山脈將南極大陸分成東西兩部分。這兩部分在地理和地質上差別很大。東南極洲是一塊很古老的大陸,據科學家推算,已有幾億年的歷史。它的中心位於南極點,從任何海邊到南極點的距離都很遠。東南極洲平均海拔高度2500米,最大高度4800米。在東南極洲有南極大陸最大的活火山,即位於羅斯島上的埃里伯斯火山,海拔高度3795米,有四個噴火口。
西南極洲面積只有東南極洲面積的一半,是個群島,其中有些小島位於海平面以下。但所有的島嶼都被大陸冰蓋所覆蓋。較古老的部分(包括瑪麗·伯德地南部、埃爾斯沃思地、羅斯冰架和毛德皇后地)有一由花崗岩和沉積岩組成的山系。該山系向南延伸至向北突出的南極半島中部。西南極洲北部,即較高的部分是由第三紀地質時 期的火山運動所造成的。南極洲的最高處——文森山地(5140米)位於西南極洲。
南極洲分布有眾多的淡水和鹹水湖池,最有名的是唐胡安池,其湖水含鹽度極高,每升湖水含鹽量均可達270多克,即使是在-70℃,湖水也不結冰。南極洲還有一種表面結冰、湖底高溫高鹽的湖,如較有名的萬達湖和邦尼湖。這種湖,表面結著23米厚的冰,冰下湖水清澈,浮游生物極少,湖水的含鹽量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湖底水的含鹽量往往可以高出海水的10倍。湖水的溫度亦隨深度增加而升高,在全年平均氣溫-20℃的環境中,湖底水溫可高達25℃。

地形特徵

地形:橫貫南極的山脈將南極大陸分為兩部分。東南極洲,面積較大,為一古老的地盾和準平原,橫貫南極山脈綿延於地盾的邊緣;西南極洲面積較小,為一褶皺帶,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組成。東西兩部分之間有一沉陷地帶,從羅斯海一直延伸到威德爾海。南極洲大陸平均海拔近幾千米,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最高點瑪麗·伯德地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大陸幾乎全部被冰雪所覆蓋,冰層平均厚度有1880米,最厚達4000米以上。大陸周圍的海洋上有許多高大的冰障和冰山。全洲僅2%的土地無長年冰雪覆蓋,被稱為南極冰原的“綠洲”,是動植物主要生息之地。“綠洲”上有高峰、懸崖、湖泊和火山。南極大陸共有兩座活火山,那就是欺騙島上的欺騙島火山和羅斯島上的埃里伯斯火山(又譯埃拉波斯火山)。欺騙島火山在1969年2月曾經噴發過,使設在那裡的科學考察站頃刻間化為灰燼,直到現在,人們仍然對此心有餘悸。
南極冰川南極冰川

分區

南極洲分東南極洲和西南極洲兩部分。
東南
從西經30°向東延伸到東經170°,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包括:
西南
位於西經50°~160°之間,面積229萬平方公里。包括:

島嶼分布

南極洲大陸海岸線長約24700千米。
南極洲風景南極洲風景

氣候特徵

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多烈風、降水稀少。
南極洲的風也是獨具個性的。冷空氣從大陸高原上沿著大陸冰蓋的斜坡急劇下滑,形成近地表的高速風。風向不變的下降風將冰面吹蝕成波狀起伏的溝槽,全洲平均風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風速常達45米/秒,最大風速可達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風力最強和最多風的地區。絕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僅大陸邊緣地區可達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小於撒哈拉沙漠),大陸內部年降水量僅30毫米左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空氣非常乾燥,有“白色荒漠”之稱。
南極洲冰山南極洲冰山
南極洲的風力,因地而異。一般而言,海岸附近的風勢最強,平均風速為17~18米/秒。東南極洲的恩德比地沿海到阿黛利地沿岸一帶的風力最強,風速可達40~50米/秒。據澳大利亞莫森站20年的統計資料,每年八級以上大風日就有300天,1972年,莫森站觀測到的最大風速為82米/秒。法國的迪維爾站曾觀測到風速達100米/秒的颶風,其風力相當於12級颱風的3倍,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的最大風速。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大陸,幾乎所有降水都是雪和冰雹。極地氣旋從大陸以北順時針旋轉,以長弧形進入大陸,除西南極的低海拔地區以外,這些氣流很難進入大陸內部。但是,在氣旋經過的南極半島末端(包括喬治王島),年降水則特別豐富,可達900毫米。
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多烈風、降水稀少。全洲年平均氣溫為-25℃,內陸高原平均氣溫為-50℃左右,寒季氣溫很少高於-40℃,極端最低氣溫曾達-89.2℃,是世界上最低的氣溫記錄,於1983年7月21日在蘇聯的東方站被測定。

季節與晝夜

南極洲每年分寒、暖兩季,4~10月是寒季,11~3月是暖季。在極點附近寒季為極夜,這時在南極圈附近常出現光彩奪目的極光;暖季則相反,為極晝,太陽總是傾斜照射。南磁極與難達之極南磁極地磁的南極,1985年南磁極的位置約為東經139°24′,南緯65°36′。“難達之極”是約以南緯82°和東經55°~60°為中心的高地,由於地勢高峻,成為大陸冰川外流的一大分冰線,是難於接近或到達的地區。
南極極晝南極極晝

自然奇觀

南極洲奇觀:“乳白天空”是極地的一種天氣現象,也是南極洲的自然奇觀之一。它是由極地的低溫與冷空氣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當陽光照射到冰層上時,會立即反射到低空的雲層,而低空雲層中無數細小的雪粒又可將光線散射開來,再反射到地面的冰層上。如此來回反射,有時會產生一種乳白色光線,形成白蒙濛霧漫漫的乳白天空。這時,人視野中的一切景物都仿佛融入濃稠的乳白色牛奶里,完全無法分辨,人會因此產生錯覺,無法分清近景和遠景。這種現象嚴重時還能使人產生暈眩,甚至失去知覺而喪命。乳白天空是極地探險家、科學家和極地飛行器的主要威脅之一。乳白天空造成的科考意外事故在南極地區探險史和考察史上極為常見。1958年,在埃爾斯沃恩基地,一名直升機駕駛員就因遇到這種可怕的壞天氣,頓時失去控制而墜機身亡。1971年,一名LC-130大力神飛機的駕駛員,在距離特雷阿德利埃200公里的地方,遇到了乳白天空,突然與基地失去聯繫,一直下落不明。
太空中看南極光太空中看南極光
乳白天空雖然對人類在南極的活動構成危險,但只要事先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有安全防範措施,也是可以避免的。一旦遇到它隨即繞道躲開;正在野外活動的人和車輛則應待在原地不動,注意保暖,耐心等待乳白天空的消失,或等待救援人員前來營救。

資源物種

礦物

礦物南極洲蘊藏的礦物有220餘種。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鐵、錳、銅、、鈷、鉻、鉛、、鋅、金、銅、鋁、銻、石墨、銀、金剛石等。
主要分布在東南極洲、南極半島和沿海島嶼地區。如維多利亞地有大面積煤田,南部有金、銀和石墨礦,整個西部大陸架的石油、天然氣均很豐富,查爾斯王子山發現巨大鐵礦帶,喬治五世海岸蘊藏有、鉛、銻、鉬、鋅、銅等,南極半島中央部分有錳和銅礦,沿海的阿斯普蘭島有、鈷、鉻等礦,桑威奇島和埃里伯斯火山儲有硫黃。根據南極洲有大煤田的事實,可以推想它曾一度位於溫暖的緯度地帶,才能有茂密森林經地質作用而形成煤田,後來經過長途漂移,才來到現今的位置。
南極洲乾谷南極洲乾谷

生物

由於自然環境極為嚴酷,南極洲生物種類十分稀少,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少的洲,尤其是在內陸地區,幾乎不存在自然生命。但是海洋里生物資源卻極其豐富,有大量的海藻、珊瑚、海星、海綿,磷蝦等生物,其中磷蝦是南極洲海域眾多生物(例如魚類、海鳥海豹企鵝等)的主要食物來源。
南極洲水下的企鵝南極洲水下的企鵝
南極洲生物絕大部分分布在南極半島和沿海地帶及島嶼。海岸和島嶼附近有鳥類和海獸。鳥類以企鵝為多。暖季時,企鵝常聚集在沿海一帶,構成南極地區代表性的景象。海獸主要有海豹、海獅海豚等。南極大陸沿海為世界重要的捕鯨區。由於捕殺過甚,鯨的數量大為減少,海豹等海獸也幾乎絕跡。南極附近的海洋中還有極多營養豐富的小磷蝦。南極周圍海洋中還盛產磷蝦,估計年捕獲量可達10.5億噸,可供人類對水產品的需求。南極洲僅有850多種植物,且絕大部分為低等植物,只有3種開花植物屬於高等植物,且均分布在南極半島北端。在低等植物中,地衣有350多種,苔蘚370多種,藻類130多種。植物的品種和數量,不僅不能與其他大陸相比,就是同北極地區相比也相差甚遠。北極地區氣候雖然也十分寒冷,大部分地區屬於永久凍土帶,但氣候也明顯比南極洲溫和。植物種類和數量都遠超南極洲,僅開花植物就有100多種,地衣達2000多種,苔蘚500多種。
在南極大陸的某些岩石和陡坡上發現的一種植物被認為是最低等的植物,它們面北朝著太陽生長。生物學家在大陸的邊緣及附近的島嶼,已經發現約400種不同的苔蘚植物。在南極洲最溫暖的南設得蘭群島以外和南極半島的北部,也發現了兩種粉紅色的顯花植物。在夏天解凍的池塘里,還發現了200種淡水藻類。在雪地上也有藻類生長。
南極磷蝦南極磷蝦
開花植物
開花植物是南極洲的稀有植物,僅分布在南極半島北端和南極大陸周圍的海洋性島嶼上。地球上開花植物的南界約在南緯64°,南極半島的北端和某些島嶼剛剛越過了“開花植物線”。
3種開花植物都是草本,一種是墊狀草,另兩種是發草屬植物,其形態近似於禾本科植物,葉狹長,脈平行,有節、節間和分糵,小穗狀花序。它們對南極環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生命周期和花期長,屬多年生,通過大量分糵來增加生物量,積蓄能量。有人企圖將它們從南極半島移植到英國的哈利站,但沒有成功。
企鵝
企鵝是南極洲的主要動物之一,被認為是南極洲的象徵。全世界大約有20多種企鵝,全部分布在南半球,它以南極大陸為中心,北到非洲大陸南端、南美洲和澳洲,主要棲息在大陸的沿岸和島嶼上。
南極企鵝南極企鵝
南極洲的企鵝有帝企鵝、阿德利企鵝、金圖企鵝帽帶企鵝王企鵝巴布亞企鵝喜石企鵝和浮華個鵝等7種。種類雖不多,但數量多,總數約1.2億隻,占世界企鵝總數的87%,占南極地區海鳥總數的90%。其中以阿德利企鵝數量最大。達500萬隻。其次是帽帶企鵝,約300萬隻。最少的是帝企鵝,約50萬隻。南極洲不愧為企鵝的王國。
海豹
地球上的生命很可能是在海洋中誕生,後來逐漸擴展到陸地,並且分化成植物和動物。但這個過程是可逆的,有的動物,甚至在已經進化成溫血動物以至哺乳動物之後,為了逃避天敵的追擊,或為了尋覓更加豐富的食物,又重新返回了大海,形成了新的種屬,龐大的海豹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海豹海豹
南極是盛產海豹的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海豹34種,約3500萬頭,南極地區雖然只有6種海豹,但的數量卻有3200萬頭,占世界海豹總數的90%。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海豹家族棲息在南極輻合帶以內的海豹,有鋸齒海豹、威德爾海豹、羅斯海豹、象海豹、豹海豹海獅等6種,它們組成南極的海豹家族。
小海豹小海豹
水資源
南極洲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儲藏地。南極洲冰雪量占世界總冰量的90%以上,冰蓋平均厚度超過2000米,最厚可達4800米。如果南極洲冰蓋全部融化。世界海平面將會上升60-80米,世界絕大部分沿海地區都將被淹沒。
近30多年在南極進行地球物理調查所獲得的資料和依據板塊構造理論對有親緣板塊拼接的結果證實,南極洲的煤、鐵、石油與天然氣儲量十分豐富。煤炭資源主要存在於南極橫斷山脈,主要形成於二疊紀時期,貯藏深度相對較小。鐵礦主要分布於東南極的因德比地到威爾科斯地之間的地區,但是儲量最大的鐵礦在查爾斯王子山脈,其範圍綿延數十千米,此外,南極洲還有金、銀、鉑、鉻、錫、鉛等多種金屬礦藏。
南極洲原是古岡瓦那大陸的核心部分。大約在1.85億年前古岡瓦那大陸先後分裂為非洲南美洲板塊、印度板塊、澳洲板塊並相繼與之脫離。大約在1.35億年前非洲南美板塊一分為二,形成了非洲板塊與南美板塊。大約在5500萬年前澳洲板塊最後從古岡瓦那大陸上斷裂下來飄然北上,於是只剩下了南極洲。東南極洲與西南極洲在地質上截然不同。東南極是一個古老的地盾,距今約30億年。而西南極是由若干板塊組成,在地質年齡上遠比東南極年輕。

筆架冰山

位於南極高原的比德莫爾冰川是南極洲較大的冰川。流域面積與法國相當的羅斯冰架,為俄羅斯海最南的分界線。位於大陸另一邊的威德爾海,是另一個深入內陸而以菲爾希納冰架為終端的深海灣。菲爾希納冰架向南延伸,與位於極地高原前方而海拔較高的羅斯冰架匯合。

冰障

南極洲的氣候通常較同緯度的北極區為冷,是世界最冷的地區。而在海邊,並不像較高的內陸地區那么冷。在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科學家在海岸地區測得的最冷月的平均溫度是-18℃,而在南極點同月的平均溫度是-62℃。1983年7月31日,蘇聯學者在東方站記錄到-89.2℃的低溫,是世界記錄到的最低自然溫度。

相關歷史

歐洲古地圖依然持續描繪著這塊假想大陸,直到詹姆斯·庫克船長率領船艦決心號和冒險號於1773年1月17日首度橫跨南極圈。庫克航行至距南極海岸121公里(75英里)處,隨後因冰層過厚而返航。儘管庫克又於1773年12月和1774年1月分別再度深入南極圈,但他始終沒有發現南極洲。根據多數組織(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聖迭戈加利福尼亞大學及其他資料來源)記載,人類最早證實看見南極洲可狹義認定發生在1820年,分別由法比安·戈特利布·馮·別林斯高晉俄羅斯帝國海軍艦長)、愛德華·布蘭斯菲爾德(英國皇家海軍艦長)及納撒尼爾·帕爾默(美國斯托寧頓海豹捕獵人)三人所見。馮·別林斯高晉在1820年1月27日發現南極洲,領先布蘭斯菲爾德十天,也早了帕爾默十個月。那天,由馮·別林斯高晉和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拉扎列夫率領的探險隊,乘著二艘船艦抵達距南極大陸32公里(20英里)處,發現了冰原。首位證實踏上南極大陸的則是美國海豹捕獵人約翰·戴維斯,於1821年2月7日在西南極洲登入,不過有些歷史學家對此表示異議。在兩千多年前,人類對自己生存的地球,遠沒有像今天那樣了解。那時只清楚已知的大陸都位於北半球,但古希臘人根據太陽總是出現在南面天空的事實,認為南半球也應該有一片大陸。當時的天文學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3年)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假說:地球要保持相對平衡,南北兩端必須各有一塊陸地,而且可能是南重北輕,否則,這個球狀體的世界就會翻來倒去。後來,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希帕庫(?~公元前127年)根據對稱原理提出,如果南半球沒有一塊陸地,地球就無法保持平衡。他把這塊想像中的陸地稱為“南方的大陸”。到了公元1世紀,羅馬地理學家龐蓬尼。麥拉不僅贊成關於南大陸存在的構想,還指出南大陸的南極地區與北極地區一樣,因嚴寒而無人居住。公元2世紀,埃及的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托勒密(約公元90~168年)曾繪製出一幅極富想像力的圖,他在人們熟知的洲區的南方,加畫了一塊跨越地球底部的大陸,並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未知的南方大陸”。他認為南方大陸非常大,幾乎填滿了南半球。這個地圖與現代理解的地圖基本一致。所以,托勒密有“現代地圖學祖師”之稱。在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托勒密的地球學著作被重新“發現”,譯成各種文字,一版再版,許多地圖上發現了這塊“假想的大陸”,只是它的位置要比托勒密繪製的更靠南一些,並且它的名字也被改成“南方的陸地”。
18世紀起,探險家們紛紛南下去尋找傳說中的南方大陸。1772~1775年英國庫克船長曆時3年8個月,航行97000千米、環南極航行一周,幾次進入極圈,但他最終未發現陸地。
1819年沙俄派別林斯高晉率東方號與和平號兩船,歷時兩年零21天分別在南緯69°52′、西經82°19′和南緯 68°43′、西經73°10′發現了兩個島。
1823年2月英國人威德爾南下到南緯74°15′,創造了當時南下的最高緯度。
1839年12月,由美國海軍主導、1838–1842年美國探險考察隊(又稱“Ex. Ex.”或“威爾克斯探險隊”)旗下的一支探險隊自澳大利亞悉尼起錨、航往南冰洋,發現了一塊巴雷尼群島以西的南極大陸,取名“威爾克斯地”流傳至今。
1837年9月~1840年11月法國迪爾維爾曾力圖超過威德爾創造高緯度紀錄未成,但他以夫人的名字命名他於1840年1月19日發現的島嶼為阿德雷地,並命名其沿海水域為迪爾維爾海,後人還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種企鵝,即阿德雷企鵝。隨後,英國的羅斯於1841年駛入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羅斯灣,但他為冰障所阻無法到達他預測的南磁極——南緯75°30′、東經154°。
1841年,探險家詹姆斯·克拉克·羅斯穿越羅斯海、發現了羅斯島(二者皆根據他而命名)。他航過一個巨大的冰牆,其後命名為羅斯冰架,是世界上最大的冰架。埃里珀斯火山和特羅爾山分別取名自幽冥號(HMS Erebus)及驚恐號(HMS Terror)。麥卡托·庫柏於1856年1月26日登入東南極洲
1907年,在歐內斯特·沙克爾頓的獵人探險隊期間,由葉吉沃茲·大衛領軍的小隊完成了第一次攀爬埃里珀斯火山、抵達地磁南極的任務。南極小隊的艱險歸程則由道格拉斯·莫森領導,他在任務完成後轉擔任其他探險隊的領袖,直到1931年退休。另外,沙克爾頓和他的探險隊中的其他三名成員在1908年12月至1909年2月期間達成了許多史無前例的事跡:包括人類第一次橫越羅斯冰架、第一次穿過南極橫貫山脈(經由比爾德莫爾冰川),以及第一次踏上南極高原。
1908年沙克爾頓到達南緯88°23′,離南極點僅約180千米,但由於食品耗盡而折回。
1909年莫森、戴維斯和麥凱首次到達當時為南緯72°24′,東經155°18′的南磁極。
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7日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國的斯科特率領的探險隊先後到達南極點。
1911年12月14日,挪威極地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的探險隊乘著船艦前進號,自鯨魚灣啟程、航上海伯格冰川,是人類首次抵達南極點。阿蒙森的勁敵斯科特探險隊也在一個月後到達南極。
從1772年庫克揚帆南下到19世紀末,先後有很多探險家駕帆船去尋找南方大陸,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帆船時代。20世紀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儘管時間短暫,但人類先後征服了南磁極和南極點,湧現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探險英雄。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英雄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50年代中期,人類在南極探險逐漸用機械設備取代了狗拉雪橇。1928年英國的威爾金駕機飛越南極半島,1929年美國人伯德駕機飛越南極點,同年另一美國人艾爾斯沃斯駕機從南極半島頂端飛至羅斯冰架。飛機在南極探險方面為人類巨觀正確地認識南極大陸提供了可靠的手段,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機械化時代。從1957~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起至今,眾多的科學家涌往南極,他們在那裡建立常年考察站,進行多學科的科學考察,人們稱這一時期為科學考察時代。

發現簡史

人類探險

1820年前後,一些獵取海豹的獵人來到南極洲,他們可能就是最早到達南極的人。1895年,比利時的幾位探險家在冰原上度過了一個冬季。1901年,羅伯特·斯科特率領英國探險隊前往南極,但是沒有成功。1911年11月,挪威探險家羅德·阿蒙森成為到達南極的第一人。此後不久,斯科特也帶領探險隊到達南極。但不幸的是,斯科特及其同伴在歸途中全部遇難。
獵人探險隊南極小隊獵人探險隊南極小隊
南極洲無永久居民,僅有一些來自其他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截至2013年,已有十多個國家在南極大陸和沿海島嶼上建立了四十多個常年科學考察站,每年參加越冬的科考人員不到750人,夏季考察隊員也不過2000~3000人。此外,暖季時乘船或飛機到南極半島和羅斯島(麥克默多站)旅遊的人數有幾百人至千人。

科學考察

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最廣闊的天然實驗室。到目前為止,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140多個科學考察站。1985年12月,中國考察隊在南極洲的喬治王島建立了長城站,並在水文、氣象和生物學方面對南極洲及其附近的南大洋進行了科學考察。1988年,中國又在南極大陸印度洋沿岸建立了第二個科學考察站中山站
南極洲衛星地圖
美國宇航局3月7日發布報告說,宇航局和美國地質勘探局研究人員利用“陸地衛星-7”衛星拍攝的1000多張圖片,繪製出了迄今最精細的高清晰度南極洲地圖。這一衛星地圖要比此前的地圖在細節上精確10倍。
地圖繪製負責人、宇航局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科學家羅伯特·賓茲卡德勒說,這一衛星地圖展現的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南極洲廣闊冰原表面的細節,這次地圖上的很多內容都是以前從未繪製過的。
美國宇航局、地質勘探局聯合英國南極考察處專門開設了一個網站,將南極洲衛星地圖向公眾開放瀏覽。網站上包含了繪製地圖的原始衛星圖像,南極洲不同地區的“特寫”鏡頭,所有內容均可免費下載,而且一直到今年夏天研究人員將在網站上不斷發布新的南極圖像數據。
據賓茲卡德勒介紹,研究人員下一步還將重點對南極冰原之間的乾谷地帶等進行“放大”觀察。
中國與南極洲考察
1984年11月20日,我國派出591人組成的南極考察隊,乘“向陽紅10號”考察船首次赴南極建站與考察。1985年2月中國南極長城站在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南端落成,地理坐標為南緯62°12′59〃,西經58°57′52〃,距北京17501.9千米。1988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0日中國東南極考察隊在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國南極中山站,中山站地理坐標為南緯69°22′24〃,東經76°22′24〃,距北京12553.2千米,距南極點2903千米。2009年1月27日,我國在南極冰穹A建設的崑崙站勝利建成,崑崙站地理坐標為南緯80°25′01″,東經77°06′58″。高程4087米。距離南極冰穹A7.3公里。
中國南極崑崙科考站中國南極崑崙科考站

領土紛爭

從1908~1941年,共有7個國家先後對南極洲提出了領土要求。1908年英國首先宣布對西經20°~50°、南緯50°以南和西經50°~80°、南緯58°以南包括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和南極半島在內的扇形地塊及其水域擁有主權;1923年英國又對從東經160°到西經150°、南緯60°以南的羅斯扇形地區提出領土要求並委託紐西蘭總督管理,這也是紐西蘭所要求的那塊扇形大陸。實際上英國當時的真正企圖是要將整個南極大陸納入其版圖。1929~1931年由澳大利亞人莫森率領的英、澳、紐西蘭聯合考察隊對上述地區進行了考察。接著,英國在1933年代表澳大利亞對南緯60°以南、東經45°~136°和東經142°~160°相當於南極大陸40%的65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和水域提出了領土要求。
法國以他們的探險者最早發現阿德雷沿岸為由於1924年對東經136°~142°、南緯67°以南的一塊狹長地域提出領土要求,1938年又重申並將這塊地域延伸到極點和南緯60°。
1938年德國派測繪船對毛德皇后地一帶進行閃電式考察,在6天半時間內用飛機對毛德皇后地60萬平方千米的地區進行了航空調查與拍照,並每隔25千米空投一顆曲十字金屬標記物。挪威在1939年4月也聲明對東經45°至西經20°之間的地域擁有主權,但既沒向南延伸到極點,也沒有規定其北部邊界的緯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艦艇以凱爾蓋朗島為基地在西南極水域時常出沒攔劫商船和捕鯨船,從而突出了南美大陸與南極半島之間德雷克海峽的軍事意義。為此,智利在1940年宣布對西經53°~90°之間、南緯60°以南的地域擁有主權。阿根廷於1941年宣布對西經25°~74°、南緯60°以南的地域擁有主權;他們的依據是南美大陸與南極半島地質上的親緣關係、有效占領理論以及西班牙原來所宣稱的對南極領土要求的繼承。英國、智利、阿根廷3國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的大部分地區相重疊,致使3國之間發生爭論。英國於1947年和1955年為此抗訴國際法院,但智利、阿根廷認為南極半島是他們的領土,拒絕由國際法院審理。美國自30年代末開始,為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做準備。1939年羅斯福總統即明確指示美國當時進行南極考察的人員在南極多設定一些美國標記物。伯德在其第三次考察時在無人要求的瑪麗·伯德地兩側各建了一個站。美國在1945~1947年間進行了代號為躍進的大規模考察,並在1948年邀請英、法、挪威、澳大利亞、智利、紐西蘭、阿根廷7國共同商討南極問題,提出由8國共管或由聯合國託管。但與會國中有6國堅持其對南極的領土要求,會議無任何結果。
上述8國的活動引起了蘇聯的關注。1950年6月8日蘇聯照會上述8國政府,表示不承認任何國家以任何方式對南極提出的領土要求,不承認在沒有蘇聯參加的情況下做出有關南極的任何決定。前蘇的堅決立場以及俄早期探險者(如別林斯高晉)在南極考察史中所占有的地位,使美、英等8國不得不重新考慮解決南極領土紛爭的途徑。
到20世紀40年代,英國、法國、挪威、澳大利亞、智利、阿根廷、紐西蘭7國已對83%的南極大陸提出了領土要求。其中澳大利亞、法國、紐西蘭、挪威4國互相承認各自的領土要求,阿根廷、智利、英國3國要求的領土互相重疊,各方堅持各自的主權要求,互不承認他方的主權要求;美、蘇不承認任何國家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同時保留他們自己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的權利。由於對領土要求的紛爭,致使南極大陸成了多種矛盾的焦點。這些矛盾的存在與發展,在客觀上需要制定一個多邊條約以緩解各種矛盾與紛爭。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紐西蘭、挪威、南非、英國、美國、蘇聯13國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南極條約》。

南極條約體系

南極條約

南極條約》於1959年12月1日,由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蘭西共和國、日本、紐西蘭、挪威南非聯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12個國家簽訂,並在1961年6月23日正式執行。其主要內容是:南極洲僅用於和平目的,保證在南極洲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自由,促進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禁止在南極地區進行一切具有軍事性質的活動及核爆炸和處理放射物,凍結領土所有權的主張,促進國際在科學方面的合作。兩年內,各國都承認此條約,條約有效期為三十年。
根據1961年6月通過的《國際南極條約》,凍結了所有國家南極領土的主權要求,規定南極只用於和平目的,可以說,南極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它屬於全人類。
中國於1983年6月8日加入南極條約組織,同日條約對中國生效。1985年10月7日被接納為協商國。
至1999年,南極條約組織有成員國43個,其中協商國26個,非協商國17個。
2001年7月,第24屆協商會議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會議決定將南極條約常務秘書處總部設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後繼條約

繼《南極條約》之後,協商國又於1964、1972、1980年先後簽訂了《保護南極動植物議定措施》、《南極海豹保護公約》和《南極生物資源保護公約》;1988年6月通過了《南極礦物資源活動管理公約》;1991年10月在馬德里通過了《南極環境保護議定書》。《南極條約》和上述公約以及歷次協商國通過140餘項建議措施,統稱為南極條約體系。1991年在馬德里通過的《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中第25條規定,自議定書生效之日起50年內禁止在南極進行礦物資源活動,從而確保了南極大陸未來50年的和平與安寧,為全面保護南極、科學地認識南極奠定了基石。
1991年10月在波恩舉行的第16屆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通過了13項建議備忘錄並發表了南極條約30周年宣言,重申《南極條約》的宗旨與原則:“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南極應永遠專用於和平目的,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與目標。”宣言建議1991~2000年為國際南極合作10年。
南極條約組織非聯合國機構。在1983年的聯合國大會上馬來西亞等國提出將南極問題列入聯大議程,主張南極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由聯合國管理,但遭到南極條約協商國的一致抵制,因此儘管南極問題自1983年以後一直列在聯大議程內,但未取得進展。
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簡稱SCAR,隸屬國際科聯,是專門組織、協調南極科學研究的國際性學術組織。SCAR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以促進南極條約協商國成員國之間及其他國際學術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大會期間還舉行生物、地質、冰川、氣象、高空大氣物理、大地測量與製圖、人體生理醫學等學科的分組學術討論會和南大洋生態與生物資源、海豹等方面的專家組會議。SCAR自1958年成立至今召開過21次會議。1991年SCAR在德國不萊梅舉行大規模的南極科學大會,回顧、總結了30年來在南極研究方面各重大學科取得的進展。SCAR最重大的研究課題是“南極在全球地圈-生物圈計畫中的作用”。SCAR現有21個正式成員國和7個非正式成員國。中國在1986年6月舉行的第19屆會議上被接納為正式成員,並參加了第19屆以後的各屆會議。中國也成立了與國際SCAR相對應的中國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統一協調全國的南極科學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為該委員會主任。中國極地研究所所長董兆乾在第21屆SCAR會議上當選為副主席。
中國從1980年起派科學家到外國南極考察站同外國科學家一起開展南極科學研究,並於1985年2月20日在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上(南緯62°13′、西經58°58′)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後又在1988年底選定南極大陸另一端的達拉斯曼地區南緯69°22′、東經76°22′處建立了中國第二個南極考察站——中山站。從 1984年起,中國已多次派出了考察隊。自第五次起,考察隊兵分兩路,一路奔向長城站,一路奔向中山站。中國在兩個站上進行的主要考察項目有:地球物理、生物、地質、冰川、環境、氣象、高空大氣物理、人體生理醫學等。1989年7月27日,由中、法、美、蘇、英、日6國各1名隊員組成的1990年國際橫穿南極探險隊從南極半島出發,沿著過南極點東方站最後到達和平站的最長路線,開始了僅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橫穿南極大陸的征途,歷時219天,行程5986千米,1989年12月11日經過南極點時曾發表《南極宣言》,1990年3月3日國際橫穿南極探險隊勝利到達終點。南極洲是唯一一個獨占一個大陸的大洲。

重大事件

2014年5月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放射性同位素技術成功鑑定出南極最古老凍的年代,達12萬年,藉此追溯歷史記錄更久遠重建地球氣候,進一步了解引發地球進入冰河時代轉變的機制。研究人員表示,重建地球氣候溯回150萬年是很重要的,因為在冰河時代頻率的變化發生在所謂中更新世的過渡。在過去的80萬年,地球被認為是以每10萬年左右的時間進入冰河時代,但有證據表明,這種轉變在那個時候之前的發生頻率是每4萬年。
科學家警告南極西側冰蓋坍塌已“不可阻止”
2014年5月12日,美國研究人員警告說,南極西側的冰蓋已經開始坍塌,而且這一過程“不可阻止”。受其影響,全球海平面可能會大幅上升,200年到1000年後,多個低洼沿海城市或將消失。
美國航天局與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地球物理通訊》雜誌上報告說,通過分析1992年至2011年測得的衛星雷達數據,他們發現,南極西側位於阿蒙森海處的6個冰川正在快速融化,融化速度甚至超過了多數科學家的預計。一旦這些冰川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1.2米。
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教授埃里克·里尼奧說:“南極西側冰蓋中的大部分冰川正以一種不可逆轉的狀態消退,這個冰蓋已經跨過了臨界點,走上了(坍塌的)不歸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