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緣冰

陸緣冰

陸緣冰一般是指位於南極大陸邊緣、與大陸相連的浮動冰層,通常在由冰河流入海洋過程中形成。陸緣冰本身的解體融化對海平面不會產生直接影響,但隨著它的解體,原先受其保護的冰河等往往會加速融化,這不僅會導致海平面上升,還可能對洋流循環和氣候變化產生影響。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很關注陸緣凍的命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緣冰
  • 外文名:shelf ice
  • 性質:南極大陸邊緣浮動冰層
  • 溫度:7月平均冰面溫度約1.3攝氏度
  • 起源:冰河流入海洋過程中形成的
  • 別稱:固定冰
基本信息,特點,分類,沿岸冰,冰腳,擱淺冰,歷史研究,典型陸緣冰,羅斯陸緣冰,菲爾希納陸緣冰,

基本信息

陸緣冰也稱為固定冰,是與南極大陸相連的一種最為堅硬的海冰。在陸緣凍的邊緣地帶,陸緣冰與浮冰區有明顯色差。大片的海冰環繞著南極大陸。每年九月份海冰範圍最大,約為1900萬平方公里;二月份海冰範圍最小,約為400萬平方公里。南極海凍的季節性變化是影響全球氣候系統的主要因素之一。

特點

沿著海岸形成,並與海岸或海底凍結在一起。

分類

沿岸冰

沿著海岸、淺灘形成,並與其牢固地凍結在一起的海冰。沿岸冰可以隨海面的升降作垂直運動。

冰腳

固著在海岸上的狹窄沿岸冰帶,是沿岸冰流走後的殘留部分或漲潮時糊狀浮冰以及浪花飛沫附著在海岸聚集凍結成的冰帶。

擱淺冰

退潮時留在潮間帶或在淺水中擱淺的海冰。

歷史研究

過去10年中,南極東部的拉森陸緣冰兩次出現大面積的突然解體,讓科學家們頗感困惑。由英國和阿根廷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小組最新研究認為,這一現象可能與拉森陸緣冰之下的海水變暖有關。
陸緣冰陸緣冰
1995年和2002年,拉森陸緣冰北部兩塊面積分別相當於盧森堡領土大小的區域分別解體,形成冰山。兩次解體均在幾個星期內完成,比南極陸緣冰通常的變化速度快得多。早先一種比較流行的解釋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南極地區氣溫上升導致了更多冰雪融化,融水滲入陸緣冰後加快了裂縫的形成和最後的解體。
但英國劍橋大學謝潑德領導的研究小組認為,氣溫上升這一理由並不充分。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造成拉森陸緣冰部分解體的主要原因可能並非表面融水,而是海水變暖後從底部對其所產生的消融作用。謝潑德等人的研究論文發表在10月3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

典型陸緣冰

羅斯陸緣冰

南極洲最大的陸緣冰。在 羅斯海南部,南達南緯85°以南,北達南緯78°。長、寬各約640公里以上。面積53.85萬平方公里。大部浮在 大陸架上,冰厚約200米。流速平均每年1,240米。表面除局部有裂縫和壓力脊外,大半平滑,便於 雪橇通行。臨海的前緣形成壁立的冰障。1841年英國人 羅斯首先到達。

菲爾希納陸緣冰

南大西洋威德爾海深入南極洲南部的陸緣冰。北起南緯70°-77°,最南達南緯83°。東為科茨海岸,驟向南折,切入內陸高原。沿岸為由砂岩構成的平頂斷塊山地,東為新期褶皺的高原山地,冰川發育。面積48.3萬平方公里,規模僅次於羅斯陸緣冰。每年平均流速為1,260米,通行困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