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戰役,即熱河抗戰。發生於熱河省,時間為1933年2月21日至3月10日。由於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東北大部時,傀儡政府的“《滿洲國建國宣言》”中即曾表達過凡長城以北關外東北四省均為所謂的“滿洲國”法理領土,熱河也包括在內。於是日本即以《日滿議定書》,積極侵略熱河。因為國內輿論普遍反對承認偽滿洲國,2月1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至北平,與包括張學良、宋哲元等27名將領一起發表保衛熱河通電。2月21日,熱河戰役爆發。裝備不良,士氣低落的東北軍節節敗退,3月4日省會承德失守,熱河全境淪陷,至此東北全境淪入偽滿統治之下,東北軍關外餘部部分轉入游擊戰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繼續與日軍鬥爭,另一部分轉入長城沿線參加長城抗戰,之後撤入關內,與之前撤入關內的東北軍繼續活躍在抗日戰場,期盼有朝一日“打回東北去”。承德淪陷後幾日之後古北口淪陷,熱河抗戰結束,長城抗戰開始。
熱河戰役首先於1933年1月爆發的是位於榆關的大型戰鬥。張學良以保存實力為由,退居山海關之內,積極謀求抵抗。日本軍隊駐守長城外,占領熱河直取北平態勢相當明顯,不過就整體而言,日本是想藉由攻擊北平行動,換取中國國民政府對滿洲國的承認。
基本介紹
戰役背景,戰役起因,戰前準備,戰役經過,戰役爆發,日軍進犯,三路進攻,戰役結果,戰役影響,政治影響,國歌素材,戰役評價,發生原因,戰役過程,敗戰原因,參戰部隊,第一集團軍,第二集團軍,
戰役背景
熱河戰役發生之前熱河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名義控制,實為奉系軍閥(東北易幟後改稱東北邊防軍)所控制的熱河省。熱河省地處長城以北,與遼寧、河北、察哈爾等省接壤,九一八事變後,熱河省成為東北軍殘部以及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後方基地。由於偽滿洲國成立時,所謂的“《滿洲國建國宣言》”中即曾表達過凡長城以北關外東北四省均為所謂的“滿洲國”法理領土,熱河為偽政權一部分。日本軍隊駐守長城外,占領熱河直取北平態勢相當明顯,只要占領熱河,日軍便可選擇除山海關外更近的路南下直取北平。
戰役起因
1932年7月11日下午七時,關東軍特派員石本權四郎被捕。日方乃藉口此事,大舉侵熱,比為第二個中村事件。熱河省主席湯玉麟允諾速救出石本。7月13日,遼西義勇軍一部及東北邊防軍十九、二十旅與日軍二十師團部少田一旅交戰,東北軍方面不敵撤入熱河境內阜新新邱附近。日軍窺探新邱煤礦資源已久,因原奉系政府拒染指所以沒能開採,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方屢圖強築新立屯鎮至新邱的鐵路。
1932年7月14日,朝陽縣城忽遭蒙族匪軍圍攻,據悉此伙匪軍擬定引導錦州日軍進入熱河,後被駐熱河東北邊防軍兩支騎兵旅會合痛剿;同一天,日軍分駐天津塘沽的日軍七十七聯隊兩連開到榆關,中午由南滿鐵路運往錦朝線(現錦承線一部分)參加作戰。7月29日,石本被覓得,由義勇軍赴北票交與日軍後,日軍對此事,張大其詞。同時日本陸軍省荒木貞夫大臣則表示“熱河省歸屬滿洲,為國際調查團所熟知”。
戰前準備
1932年,張學良嚴令湯玉麟不準投敵的同時,將東北軍繆澄流旅、孫德荃旅及黑龍江省第二十九旅、三十旅調往熱河,加強防守,並從10月開始構築工事,經三個月於年末基本完成。1933年初,張學良調四十一軍孫殿英部(西北軍舊部,非奉系)進駐赤峰,並以東北民眾抗日後援會的名義,收編進入熱北林東、開魯,熱東下窪、阜新等地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前後共收編七個團。2月初,日軍加緊準備進攻熱河,張學良決定成立兩個集團軍,第一集團軍總司令由他自己自兼,主要指揮東北軍王以哲、丁喜春、繆澄流、孫德荃等旅和黑龍江省軍第二十九旅、第三十旅,約3.5萬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由張作相擔任,副總司令為湯玉麟,指揮孫殿英第四十一軍、湯玉麟第三十六師兩個旅和張廷樞第十二旅,以及熱河境內的東北義勇軍,約7萬多人。兩集團軍的作戰地界限劃分是:以朝陽、建昌、凌源、平泉至承德的公路為界,以南為第一集團軍作戰地,以北為第二集團軍作戰地。中方合東北軍各部及東北義勇軍共20多萬人。1933年1月28日,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在長春下達466號作戰準備令,完成部署。 2月17日,武藤信義下達了473號攻擊令,準備2月23日開始軍事進攻。2月18日,張學良、張作相、湯玉麟、萬福麟、宋哲元等27名將領在承德發出熱河抗日通電。2月21日,日軍開始攻入熱河,企圖逼迫中國守軍投降。武藤信義於22日下達最後通牒,要求駐熱河的中國軍隊全部撤出。2月23日,日本要求中國撤出熱河軍隊被拒。2月24日,日軍兵分三路開始大規模進攻。
戰役經過
戰役爆發
1933年2月21日,在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指揮下,以張景惠為“滿洲國討熱軍總司令”,大本營設在錦州,日偽軍總共達10萬餘人,兵分三路:北路以日軍第六師團和偽滿洲國軍張海鵬、程國瑞部組成,由通遼出發,攻開魯、新惠、建平,目標赤峰,之後南下承德;東路以日軍第八師團和偽滿洲國軍李壽山部組成,由錦州出發,沿錦朝線(現錦承線)進攻北票、朝陽、葉柏壽,最後向承德進犯;南路由日軍第七師團、第十四師團、騎兵第四旅團和第八師團一部,另有偽軍丁強(李際春)部,從綏中出發,向建昌、凌源、平泉進攻,再向承德進犯。此外,侵占長城沿線的日軍第八師團一部和駐山海關守備隊組成一個支隊,由古北口出發北上,直犯承德。
針對日偽軍三路進犯熱河,東北軍也分三路應戰:北路開魯至赤峰一線,由孫殿英部和熱河省軍騎兵第十七旅崔興五部防守,東北義勇軍馮占海、李海青、劉振東等部協助戰鬥;東路北票至朝陽、建昌一線,有黑龍江省軍第十三旅於兆麟部、熱河省軍步兵第三十八旅董福亭部和退入該地區的東北義勇軍李春華、唐聚五部;南路凌源至平泉、承德一線,由東北軍第十六旅繆澄流、第八旅丁喜春、第十九旅孫德荃和黑龍江省軍第十九旅王永盛等部防守。
日軍進犯
1933年2月21日,日軍北路第六師團主力及第十一旅團一部,配以蒙族匪軍騎兵500多人,在師團長坂本政右衛門指揮下,向熱北重鎮開魯進攻。守軍主力是湯玉麟所部崔興五所部騎兵第17旅,崔興五尋找種種理由不予抵抗,也不準其他抗日軍進城休整補充。當晚,日偽軍向大樹營子抗日義勇軍劉振東部偷襲,被劉部擊退。
23日,偽滿洲國軍張海鵬部夥同日軍,向開魯發起進攻,崔興五藉口義勇軍出擊不力,竟率全旅臨陣脫逃至林東,開魯遂陷敵手。日軍第六師團占領開魯後,分兵兩路進犯,一路沿西拉木倫河、老哈河經白音套海直攻赤峰;一路經大沁他拉、下窪、新惠攻占建平鎮,與東線第八師團會合。東路熱河省軍董福亭旅駐北票及朝陽南嶺,22日,日軍第八師團第四旅團在飛機、鐵甲車配合下,發動數次進攻,戰鬥極為激烈。東北義勇軍耿繼周率部迎敵,阻擊日軍不能前進。23日,董福亭旅第五十八團團長邵本良被敵人收買,在前線投敵,致使北票、南嶺兩地相繼失守。董部主力退守朝陽西郊大平房防線,又有一營叛變,引敵深入,董旅死傷慘重。
三路進攻
日軍攻占北票和朝陽後,27日又做出新的侵略部署:第十六旅團長川原勁率部沿朝陽、凌源、平泉公路快速前進,直攻承德,這是中路;北路派一個支隊經建平鎮直攻赤峰,與第六師團配合行動;南路派一個支隊直攻建昌。1933年2月27日,下窪鎮淪陷,日軍進抵老哈河畔,熱東防線崩潰,孫殿英率領107旅一部馳援赤峰,赤峰縣縣長孫廷弼率領紳商各界代表和中小學生列隊到西門外迎候。28日上午,日軍進逼赤峰東郊山水坡一線,與孫殿英部交火,赤峰保衛戰打響,赤峰政界及紳商各界代表在赤峰中學(現赤峰三中)禮堂外召開歡迎大會,孫殿英登上禮堂外檢閱台作抗戰演講,表示決心和赤峰父老共同抗日。誓師大會結束之後,107旅第二團以兩個營的兵力開赴赤峰街東郊水地鄉山水坡和紅廟子鎮沙坨梁底制高點布防,以前五二道防線抗擊日軍的進攻。31日,日軍猛攻天山,東北軍石文華旅全線潰逃。3月2日,日軍進攻林東,東北軍崔興五旅率部投降,3月6日,日軍攻占林西。中國守軍熱北防線全線崩潰。
1933年3月1日,日軍第八師團主力開始進攻葉柏壽,遭到守軍黑龍江省軍於兆麟旅的抵抗,日軍約5000多人,有飛機9架、坦克30餘輛與陸軍配合向中國守軍陣地猛烈攻擊,激戰六、七個小時。於兆麟旅傷亡很大,六八八團第一連連長以下全部陣亡。但是,朱碌科陣地在二十九旅六八四團增援下,始終沒被攻下,日軍只好繞過葉柏壽直取凌源。
日軍第八師團在攻打凌源時,與第七師團混成第十四旅團的米山先遣隊會合,一同發起進攻。東北軍丁喜春、繆澄流、孫德荃等三個旅在此防守,但這些軍官貪生怕死,沒有抗日的決心,在日軍進攻面前紛紛退卻。2日午前,凌源失守,全線動搖。3日,平泉也被日軍占領。日軍南北三線一齊突破防線,攻入熱河腹地。東北軍雖然退走,卻遭到義勇軍各部的頑強抵抗,義勇軍第三軍團在凌源牛河梁與日軍激戰一夜,擊斃日偽軍百餘名。翌日晨,日軍在飛機、鐵甲車配合下發起進攻,義勇軍被迫退入山中,輾轉退至寧城境內。承德以東各地相繼失守,北部赤峰也不斷告急。1933年3月1日,日軍逼近赤峰街城區,以飛機、重炮狂轟濫炸,市區大火瀰漫,混亂到了極點。孫殿英部117旅第三團在紅廟子炮手營子展開激戰,下午3時,敵騎兵約兩個聯隊攻入建昌營(老哈河西岸城鎮,非建昌)、山水坡等地,當夜,117旅第二團第一第二兩個營增援山水坡,在東沙陀子梁底與敵人遭遇,展開激戰,孫殿英部利用夜襲優勢與敵展開搏殺,殺敵數百,打退了日軍進攻,老百姓烙餅送往前線,民眾踴躍支援,雙方呈膠著狀態。馮占海率六十三軍以大炮、迫擊炮封鎖各城門,孫殿英四十一軍官兵也在城內向敵軍猛烈射擊,戰鬥處於膠著狀態。3月2日黎明,日軍第18師團長小磯國昭中將見進攻赤峰受阻,率快速部隊及騎兵源源而來,炮聲隆隆,在眾寡懸殊情況下,凌晨3時,敵人占領城東沙陀子,以猛烈炮火向城內轟擊,中午12時,孫軍各部退回赤峰市內,整編準備與日軍決一死戰,日軍兵臨赤峰城下,向東門、北門、西門的中國守軍進攻,把大炮架在城東門外,向三道街轟擊,而孫軍炮火仍未到達,守軍處於劣勢,孫殿英親自登上東門督戰,直到下午4時許,赤峰城區仍然牢牢地控制在中國守軍手中。日軍只能調整進攻部署,迂迴到頭道街大和洋行(今赤峰製藥廠),將房舍炸開沖入頭道街,此時孫殿英正在東門指揮戰鬥,見城區已破立即組織守軍在頭道街、三道街開展巷戰,他登上東門城樓,發誓與赤峰共存亡。縣長孫廷弼眼見城區即將毀於炮火之中,出於保護城區居民的安危考慮,派赤峰農會會長宋子安懇求孫殿英撤軍,孫殿英灑淚率軍向西屯突圍,東北義勇軍並未撤出。下午5時許,日軍攻入城內,東北義勇軍各部與日軍展開巷戰,經一番苦戰,守軍彈盡糧絕,相繼退出,赤峰淪陷。孫殿英部在赤峰退卻之後,在二道河子一線構築工事與日軍繼續激戰,直到3月8日下午防線被日軍突破,中國守軍向圍場轉移。
戰役結果
湯玉麟聽聞赤峰淪陷後驚慌失措,從北平、天津徵集大批汽車,並扣留前方軍用載重汽車240餘輛,裝載私產和鴉片等運往天津租界。1933年3月3日,張作相的第二集團軍司令部從承德移駐古北口;4日清晨,湯玉麟還未見日軍蹤影,便放棄承德逃往豐寧。4日中午,日軍川原旅團派128人,兵不血刃占領熱河省會承德。3月10日攻占了烏丹和圍場,中國軍隊撤至半截塔、豐寧地區,日軍撤回赤峰集結待命,熱河淪陷。至此,鼓譟一時的熱河抗戰,12萬東北軍在數萬義勇軍的協助下,竟然被日軍打的狼狽逃躥,僅僅12天熱河就全部淪陷。不到10天徹底失敗,東北全境淪陷。
戰役影響
政治影響
1933年3月8日,張學良因東北全境淪陷,被迫引咎辭職,蔣介石任命何應欽為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之後長城沿線相繼淪陷。其中古北口戰鬥中,中央軍第二十五師一四五團一個遠離主力的軍事哨所的7位勇士在大部隊撤防後,堅守陣地,獨立作戰,先後斃傷日軍100餘人,最後壯烈犧牲。日軍佩其勇,把這7人掩埋起來,並題“支那七勇士之墓”
到1933年5月下旬,日軍已侵占秦皇島、北戴河、撫寧、遷安、密雲、薊縣、唐山等22縣,進逼平津,對北平形成三面包圍之勢,迫使南京政府締結城下之盟。5月22日,何應欽與駐北平日本大使館代辦回見。幾經周折,中國代表熊斌與日本關東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塘沽會談。5月31日,中日簽訂了《塘沽協定》。
熱河陷落後,東北各地義勇軍失去了賴以迴旋的大後方,斷絕了一切武器、彈藥和其他物資來源。《塘沽協定》簽訂後,蔣介石下令“侈言抗日者殺無赦”。接著,命令何應欽解散東北及冀東各地義勇軍、救國軍。1933年7月16日,何應欽正式通知救國會負責人應根據《塘沽協定》規定速予取消救國會。東北各地抗日活動走向低潮。
國歌素材
《義勇軍進行曲》創作於1935年,最初是為電影《風雲兒女》創作的主題曲。這部電影正是以長城沿線風起雲湧的抗日義勇軍為背景的。許多資料記載,正是1933年爆發的熱河抗戰使聶耳親歷了抗日烽火,了解了抗日軍民,獲得了《義勇軍進行曲》的重要創作素材。
著名的抗日愛國人士杜重遠、原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二軍團副軍團長李純華、原北平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軍事部長王化一、原東北抗日義勇軍騎兵旅迫擊炮連連長劉鳳梧等眾多當年參加熱河抗戰的義士都在自己的文章或回憶中講述了聶耳等人來到熱河的四家子鎮,被《義勇軍誓詞歌》感動的經過。著名導演張慧沖也在此行拍攝的紀錄片《熱河血淚史》再現了1933年發生在四家子鎮的真實情景。
通過他們的敘述我們可以了解到當年事情的原委。1933年2月的一天,天降大雪。北平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軍事部長王化一、政治部長杜重遠,率音樂家聶耳、著名電影導演張慧沖等40餘人攜帶槍枝彈藥、服裝、慰問品和攝影器材,趕往建平縣的朱碌科鎮。準備在朱碌科慰問抗日將士並進行閱兵。誰知到達朱碌科後情況突變,駐這裡的義勇軍團長生病,副團長賭氣辭職。無奈,第二天車輛只能繼續行駛來到了駐有義勇軍第二軍團騎兵一團的四家子鎮。
劉鳳梧的兒子劉生林根據父親的回憶詳細地描繪了當時的情形:閱兵順利進行,結束檢閱後,劉鳳梧指揮等候領取補給的義勇軍戰士唱歌。聶耳人帶著慰問袋,來到隊伍前。聶耳用雲南話問道:“你用東北話唱的歌詞我聽不懂。你們唱的是啥子歌?”劉鳳梧也聽錯了:“我們唱的不是傻子歌,是《義勇軍誓詞歌》”。他從兜里拿出一張《義勇軍誓詞歌》傳單,遞給聶耳:起來!起來!不願當亡國奴的人!……用我們身體築起長城。前進啊!前進!前進!豁出命來向前沖!前進啊!前進!向前進!殺!殺!殺!諸多研究者著文論述,這次熱河四家子閱兵時得到的《義勇軍誓詞歌》正是後來《義勇軍進行曲》的雛形,成為田漢、聶耳創作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重要的核心素材。
著名的抗日愛國人士杜重遠、原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二軍團副軍團長李純華、原北平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軍事部長王化一、原東北抗日義勇軍騎兵旅迫擊炮連連長劉鳳梧等眾多當年參加熱河抗戰的義士都在自己的文章或回憶中講述了聶耳等人來到熱河的四家子鎮,被《義勇軍誓詞歌》感動的經過。著名導演張慧沖也在此行拍攝的紀錄片《熱河血淚史》再現了1933年發生在四家子鎮的真實情景。
通過他們的敘述我們可以了解到當年事情的原委。1933年2月的一天,天降大雪。北平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軍事部長王化一、政治部長杜重遠,率音樂家聶耳、著名電影導演張慧沖等40餘人攜帶槍枝彈藥、服裝、慰問品和攝影器材,趕往建平縣的朱碌科鎮。準備在朱碌科慰問抗日將士並進行閱兵。誰知到達朱碌科後情況突變,駐這裡的義勇軍團長生病,副團長賭氣辭職。無奈,第二天車輛只能繼續行駛來到了駐有義勇軍第二軍團騎兵一團的四家子鎮。
劉鳳梧的兒子劉生林根據父親的回憶詳細地描繪了當時的情形:閱兵順利進行,結束檢閱後,劉鳳梧指揮等候領取補給的義勇軍戰士唱歌。聶耳人帶著慰問袋,來到隊伍前。聶耳用雲南話問道:“你用東北話唱的歌詞我聽不懂。你們唱的是啥子歌?”劉鳳梧也聽錯了:“我們唱的不是傻子歌,是《義勇軍誓詞歌》”。他從兜里拿出一張《義勇軍誓詞歌》傳單,遞給聶耳:起來!起來!不願當亡國奴的人!……用我們身體築起長城。前進啊!前進!前進!豁出命來向前沖!前進啊!前進!向前進!殺!殺!殺!諸多研究者著文論述,這次熱河四家子閱兵時得到的《義勇軍誓詞歌》正是後來《義勇軍進行曲》的雛形,成為田漢、聶耳創作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重要的核心素材。
戰役評價
熱河省是舊奉系軍閥之地,東北事發之前雖張學良已宣布東北易幟,服從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管理,但實際上奉吉黑熱四省主政之人仍為張作霖舊部,此時的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便是張作霖的拜把子兄弟。東北事發前東北地區主帥張學良將東北軍主力開進關內,參與中原軍閥紛爭,使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輕易淪陷,東北此時只剩熱河沒有淪陷,湯玉麟此時是熱河省名副其實的“熱河王”。湯氏主政熱河八年,以其子湯佐輔之言是從。賣官種煙、苛捐雜稅,甚至摧殘教育、破壞司法,以致於民怨沸騰。其軍隊四師,號稱三萬,實則二萬,欠餉10月。東北軍主帥張學良雖派東北軍重要人物張作相前往熱河前線領導東北軍作戰,但其主力並沒有開往熱河支援留守的東北軍,所以除去留守熱河的東北軍以外,只有中央政府調去的西北軍孫殿英部,吉林義勇軍的馮占海部,黑龍江抗日義勇軍這幾支力量薄弱的援軍參與了戰鬥。加上中軍軍事失敗,都是敗戰原因。
發生原因
熱河,南有長城可為屏障,西有蘇克斜魯山脈;東南與遼寧相接。1932年滿洲國成立時,《建國宣言》中即曾表達過熱河為滿洲一部份。1932年7月11日下午七時,關東軍特派員石本權四郎被捕。日方乃藉口此事,大舉侵熱。比為第二個中村事件。熱河省主席湯玉麟允諾速救出石本。7月29日,石本被覓得交與日軍。同時日本陸軍省荒木貞夫大臣則表示“熱河省歸屬滿洲,為國際調查團所熟知”.1933年1月爆發的是榆關戰鬥。張學良退至山海關之內,積極謀求抵抗,並且於1月23日爆發山海關戰鬥。1月11日,日本陸軍省表示“熱河省系舊‘東北四省’之一,與其他三省有不可分之關係”,1月21日,外相內田康哉於貴族院發表演說,表示“熱河省為滿洲國一部份,征之《建國宣言》即可明白……《日滿議定書》,規定滿洲國領土由兩國共同負責維持治安。故所謂‘熱河問題',為滿洲國內部問題,同時日本因有條約上的義務,對此抱重大關心。”此些言論一出即已表達其欲攻打熱河之意。
戰役過程
1933年2月21日,熱河戰役的前哨戰南嶺戰鬥開打。日本人分三線配置兵力:第一線左翼為滿洲國國軍張海鵬五隊;第二線新編滿軍李、程等五軍。第三線日本皇軍錦朝線第7、第8師團23,000餘人及飛機四大隊、綏凌線第14、第7師團25,000餘人及飛機二大隊。至於中國方面,由於湯玉麟拒絕其他軍隊入境,因此分為三線:一為開魯、魯北、綏東,由崔興武率4,500人,孫殿英增援:二為朝陽,湯玉麟、董福亭負責;三為凌源,萬福麟部組成。2月22日下午五時,日軍200人占劉龍台。中國北票董福亭軍退至朝陽;開魯崔興武軍暗中投降,日軍與孫殿英部激戰,孫退守圍場。2月23日,日本使館秘書上村伸一向中國交節略要求徹出熱河軍隊遭拒。2月24日,日軍受到北票商民往迎,隨即朝陽戰鬥 (抗日戰爭)開打。2月26日,日軍進占朝陽,中方不戰而退,爆發凌南戰鬥。3月1日,駐平泉萬扶麟至凌源視察,聞前方戰況不佳,即反平泉。同時凌源各機關退至平泉,爆發赤峰戰鬥。3月2日日軍隨即進入凌源。3月3日,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以為日軍已陷平泉,遂率1,000餘人逃走。至承德西20里的廣仁嶺得知赤峰戰鬥勝利,凌源未失才返回。然日軍裝甲車已經逼近承德僅90里的六溝。3月4日早上七時,湯玉麟再度棄城逃走。八時日機飛承德,轟炸湯玉麟軍,十時日軍達距承德30里的紅石嵐。下午一時日本皇軍裝甲車開進承德,而日軍竟只128名騎兵即陷承德。熱河省十九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遂併入滿洲國國土。
敗戰原因
湯玉麟主政熱河八年,以其子湯佐輔之言是從。賣官種煙、苛捐雜稅,甚至摧殘教育、破壞司法。不戰而逃被認為是敗戰的原因。其軍隊四師,號稱三萬,實則二萬,欠餉10月。以致於民怨沸騰,歡迎日滿聯軍。加上張學良軍事指揮失敗。都是敗戰原因。
參戰部隊
1933年2月12日,張學良以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職務,組成榆關熱河戰鬥序列
第一集團軍
總司令張學良:下轄:
第一軍團總指揮于學忠
第40軍龐炳勛
第50軍于學忠(東北軍)
第二軍團總指揮商震
第32軍商震
第57軍何柱國(東北軍)
第三軍團總指揮宋哲元
第29軍宋哲元
第四軍團總指揮萬福麟
第53軍萬福麟(東北軍)
第二集團軍
總司令張作相:下轄:
第五軍團總指揮湯玉麟
第55軍湯玉麟(東北軍)
騎兵第2軍孟昭田(東北軍)
第六軍團總指揮張作相
第41軍孫魁元
第63軍馮占海(東北軍)
第七軍團總指揮傅作義
第59軍傅作義
第61軍李服膺
第八軍團總指揮楊傑
第17軍徐庭瑤
第26軍蕭之楚
第67軍王以哲(東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