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親屬成員,軼事典故,主要事件,活動簡介,活動歷程,具體活動,阿富汗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錄像帶事件,“科爾”事件,密謀刺殺事件,人物評價,性格分析,人物言論,媒體評論,藝術形象,賓拉登遺言,相關報導,
人物經歷
賓·拉登家族是與沙特皇室核心有親密聯繫的富庶家族。奧薩馬·賓·拉登出生於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一個建築業富商之家(1998年接受採訪時,給出的出生日期為1957年3月10日),在52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17。他在吉達接受了中國小教育,之後在KAU大學(King Abdulaziz University)學習經濟和工商管理(也有報告稱他獲得土木工程或行政管理學位)。
賓·拉登在家族企業中工作了一段時間,但作為年輕的穆斯林理想主義者,未能感到愉快。他當過工程師,靠石油及建築業發財,在沙烏地阿拉伯和西方國家擁有數家公司,個人財產估計達數十億美元。他愛好騎馬、到敘利亞與土耳其交界處的山地去爬山,還喜歡看空手道題材的電影,李小龍是他非常喜歡的演員。
賓·拉登被美國政府指控為1998年美國大使館爆炸案和2001年9.11事件的幕後主謀,名列聯邦調查局十大通緝要犯。他的亡命生涯於是開始,賓·拉登本人立刻強烈否認了這項指控,但2002年在阿富汗找到的一卷錄像帶顯示他在講話中談到攻擊這個詞,該錄像帶強烈暗示他至少是“9.11”襲擊的主要策劃者之一。但後來也有美國人拍紀錄片試圖為賓·拉登洗脫罪名,賓拉登也否認道:“我所信仰的教義就不允許我做出這種事情。”
2004年3月18日,美國眾議院一致通過一項法案,將提供線索導致賓·拉登被捕的賞金從2500萬美元增加到5000萬美元。雖然普遍認為賓·拉登藏身於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一帶,實際上外界沒有人知道賓·拉登身在何處,甚至指他早已死亡。
2001年9月11日,美國指認賓·拉登組織的恐怖分子劫持4架飛機撞擊美國紐約世貿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造成2998人死亡,世貿中心雙塔垮塌、五角大樓嚴重受損,其中一架飛機準備撞擊美國國會大廈,被劫持後不久墜毀在賓夕法尼亞鄉間。
9.11事件後,雖然美國政府多次定點行動及重金緝拿其人,但當時包括美國政府在內都無法證實賓·拉登到底是死是活,而拉登的錄音或錄像一直沒有中斷地在一系列重要事件發生時出現。他的生死成了一個謎。
美國東部時間晚上11點36分,美國新聞電視台直播了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白宮進行的有關賓·拉登被擊斃的講話。他在講話一開始就說,他要宣布,美國的軍方已經把基地組織領導人賓·拉登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外的一所房間當中擊斃。美國媒體報導說巴方的情報人參與了有關的行動。另外,歐巴馬的講話中透露出來的信息是,2010年8月份美國CIA等情報人員已經得到訊息說賓·拉登很可能已經跨過邊界從阿富汗到巴基斯坦;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得到的訊息是賓·拉登在巴基斯坦的腹地;後來的信息是,他就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上周得到的訊息是各方情報都已經準備好可以進行行動了。歐巴馬說他是在美國當地時間5月1日下令實施正式的逮捕行動的,有開火,但沒有美國方面的人員受傷。美方已經控制了賓·拉登的屍體。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訊息人士的話說,美國情治單位在獲得賓·拉登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郊外一所住宅的訊息後,美國軍方出動無人機對該住宅進行襲擊,將其擊斃。美國方面已對賓·拉登的屍體進行過DNA檢測並確認了身份。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說,歐巴馬將宣布,為防範賓·拉登死後恐怖分子可能發動的襲擊,美國必須提高針對恐怖攻擊的戒備級別。
另據外電報導,巴基斯坦情報官員2日證實,賓·拉登的確已在巴基斯坦被打死。
2011年5月6日電 “基地組織”6日發表聲明,正式確認其頭目拉登已經身亡,並揚言報復美國。
1974年,與納伊瓦·加尼姆結婚。
1976年,長子阿卜杜拉出生。
1976年-1979年,就學於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King Abd ul-AzizUniversity)
1988年,建立基地組織。
1991年,由於和沙特政府發生矛盾,賓·拉登逃亡到蘇丹重建基地組織。
1994年4月,沙烏地阿拉伯剝奪了賓·拉登的公民資格。
1996年5月,被要求離開蘇丹,輾轉返回阿富汗。
2001年9月11日,美國“911”事件發生,造成2900多人傷亡。
2001年10月7日,美國發動針對“基地組織”及其大本營所在國阿富汗的反恐戰爭,賓·拉登開始了逃亡生涯,傳言其經常藏身於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的邊境地區。
1993年2月,美國的世貿中心爆炸案,導致6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1994年,賓·拉登宣布向美國發動聖戰。
1995年,賓·拉登承認在沙烏地阿拉伯本土的利雅得和達蘭執行恐怖活動,被剝奪沙烏地阿拉伯公民權。
1996年,宰赫蘭美空軍住所爆炸案。
1997年,開羅外國旅遊者客車爆炸案。
1998年8月,東非美國大使館爆炸案。257人死亡5000餘人受傷。
2000年10月,葉門美國“科爾”軍艦爆炸案。17人死亡。
2001年9月11日早晨(美國東部時間),賓·拉登策劃發動了對美國本土的恐怖活動,劫持了美國四架民航客機,駕駛其中兩架撞向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其中一架撞向了五角大樓,第四架因機艙內乘客與劫機歹徒搏鬥,最終在賓夕法尼亞州墜毀。美國追捕賓·拉登,因特工察知賓·拉登流亡在阿富汗邊境,便派兵駐守阿富汗。
賓·拉登是腎臟病病人,經常需要洗腎,有時也會被猜測為已死。所以他之後經常透過媒體發表自己演講的錄像帶,背景大多是山洞中的軍營或山區。
2006年6月30日,賓·拉登在網路公布的一段錄音中,稱被美軍炸死的統一聖戰組織領袖扎克維為聖戰雄獅,並表示蓋達組織將繼續在伊拉克的聖戰。
2007年9月,賓·拉登繼2004年後首次在一卷錄像帶《告美國人民書》中發表講話,號召追隨者以加劇殺戮和戰鬥的方式結束伊拉克戰爭,但沒有發出具體的恐怖攻擊威脅。
2009年,賓·拉登最後一次錄音,警告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但是否真為賓·拉登本人,或是由其他替身成員捉刀,亦備受質疑。
拉登的“事業”開始於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當年蘇聯大舉入侵阿富汗,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股反對蘇聯入侵的浪潮。拉登和一群有著同樣信仰的阿拉伯朋友,不遠千里來到阿富汗,並且斷斷續續地呆了10年之久,直到蘇聯解體前從阿富汗撤軍。
在阿富汗,拉登創建名叫“服務營”的組織,招募阿拉伯志願者幫助阿富汗難民以及和蘇聯士兵作戰的人。由拉登牽頭,1988年“服務營”搖身變為被後世廣為詬病的“基地”組織。
曾採訪過拉登的美國記者米勒說,阿富汗給了拉登“實踐”戰爭的機會,讓拉登加深了“西方世界是霸權主義”的印象。更為重要的是,他在這裡初步結識了塔利班,發現彼此“情投意合”。
上個世紀90年代初,蘇聯被阿富汗戰爭拖垮,讓拉登一度以為敵人已經消失,但回國不久的拉登,很快就陷入到了另一場思想的漩渦中——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拉登向沙特王室提出啟用“基地”組織來保護國家的建議。在苦苦等了數天之後,拉登等到的卻是沙特王室的一口回絕。而沙特政府甚至同意美軍設立軍事基地。此舉令拉登十分不滿。
有資料顯示,拉登曾給沙特國王寫過一封“憤怒信”,指責沙特背叛了伊斯蘭教義,讓西方人進來是“引狼入室”。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中心主任李偉認為,海灣戰爭是拉登開始反美的肇始。“這件事對他的刺激最大。拉登自認為自己代表貧窮和正義的穆斯林,其他歡迎美軍進駐的阿拉伯政府都已經異化,成了美國的幫凶。”
沙特政府對拉登也感到憤怒,甚至取消了拉登的國籍,拉登此後一段時間在北非國家蘇丹、阿拉伯半島的葉門“流亡”。跟著他的,除了妻子和孩子之外,還有從阿富汗帶來的“兄弟們”。這些人最終都成了“基地”組織的骨幹。1996年,拉登被迫來到了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試圖在這裡實現自己的夢想。
李偉認為,“拉登的夢想很大,很有野心”。據他介紹,拉登不在乎沙特政權,在意的是在整箇中東、北非的阿拉伯地區,實現14-15世紀那樣的阿拉伯帝國的復興。為此就必須要打敗他所認為的“最大惡魔”——美國。拉登認為,美國是蘇聯之後對阿拉伯世界最危險的敵人。所以2001年“9·11”發生後,美國決然出兵阿富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手段更毒辣 美國本土施襲
“9·11”是拉登最為外界所知的一次恐怖主義行動,正是這次行動改變了當時的世界政治走向和國際關係格局。
拉登從蘇丹來到阿富汗之後,塔利班首領奧馬爾對他極為歡迎。不過拉登並沒有像奧馬爾等塔利班高層一樣住在首都喀布爾的官邸內,而是寧願住在郊外偏僻而簡陋的小屋中。
他的低調,換來的卻是“基地”網路在阿富汗的大規模擴張。
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探員傑弗里·雅思科曾在美國媒體發表文章稱,正是在阿富汗,拉登才決心將“基地”組織建成一個有嚴格規制、並且發動聖戰的恐怖集團。
美國方面稱,1998年拉登對美國人策劃發動了一次恐怖主義襲擊,這是拉登和美國政府之間第一次大規模的較量。
當年夏天,炎熱異常的肯亞首都奈洛比發生爆炸,爆炸地點正好是美國駐肯大使館,不久之後美國駐坦尚尼亞大使館也發生了爆炸。兩起襲擊造成200多人死亡上千人受傷,死傷者中有不少美國人。
不久後,一身迷彩服,包著頭巾,背後靠著一支AKS-74U步槍的拉登出現在網際網路上,他宣布“聖戰”開始。
這時候的拉登,開始正式進入到美國大眾的視野當中。美國媒體開始狠批美國政府,稱“這個曾在阿富汗反對蘇聯的大個子阿拉伯人,為什麼在拿過我們的援助後,又來襲擊我們?”
此後隨著拉登“作案”越來越大,最終美國人開出的懸賞價格由500萬美元水漲船高至5000萬美元天價,要拉登的項上人頭。
2001年9月11日,作為美國資本主義象徵的紐約世貿大廈雙子座塔樓被撞毀,美軍也開進阿富汗。拉登從此開始了近10年東躲西藏的生活。
“貓捉老鼠”的遊戲玩了10年後,拉登在美軍名為“定向”的突襲行動中被擊斃,行動持續大約40分鐘。
台媒驚爆 賓·拉登年輕時學過柔道 師傅是台灣人
據報導,現年66歲的吳正明1979年旅居沙烏地阿拉伯,擔任沙特國家級總教練達12年。他說賓拉登身高190多厘米,他曾建議賓拉登不適合學柔道,應該去練跆拳道。而賓拉登只來上過幾堂課,印象中他的家境不錯,教養很好。
吳正明說,9.11事件後他曾回到中東,學生告訴他這個賓·拉登成了當地英雄,他才知道這個瘦瘦高高、當年看起來斯文有禮的學生是頭號恐怖分子。
親屬成員
家庭成員
父母
生父:穆罕默德·賓·拉登
父親:穆罕默德·阿塔斯
母親:阿麗婭
妻子
納伊瓦·賓·拉登
奧薩瑪·賓·拉登的首位妻子,同時也是賓·拉登的表妹。出生於敘利亞,1974年嫁給時年17歲的拉登,為拉登育有11子。
赫蒂徹
沙特人,來自有聲望的沙里夫家族,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人,比拉登年長几歲,受過良好的教育,在吉達的一所女子學校當老師。
哈麗雅·薩巴
沙特人,一名專門教授聾啞兒童的教師。
西哈姆
阿富汗一名沙特戰士的妹妹,家在麥地那。
阿邁勒
拉登五位妻子中最年輕、最被寵愛的一位,原籍葉門。據傳這宗婚姻是為了鞏固拉登和葉門的關係而安排,阿邁勒的父親將女兒送走時曾表示這么做令他“引以為傲”。
子女
阿卜杜拉 阿卜杜勒·拉赫曼 薩阿德 奧瑪 奧斯曼 阿里(赫蒂徹) 穆罕默德 法蒂瑪 卡蒂亞(西哈姆) 哈里德(西哈姆) 哈姆扎(哈麗雅) 阿米爾(赫蒂徹) 伊曼 米里亞姆(西哈姆) 蘇邁婭(西哈姆) 愛莎(赫蒂徹) 巴克爾(或拉丁)
妻子嫌吃苦想離婚,思想保守的拉登一口答應,“我的事業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
生而富二代 年少痛失父愛
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是,拉登後來發動的各種襲擊背後,需要強大的財力支撐。能夠足以維持這么大開銷的是拉登家族的龐大資產。難怪美軍說,拉登家族的榮耀成就了如今的恐怖主義。
拉登出生在一個有權有勢,而且子孫眾多的家族,和拉登同輩的兄弟姐妹就有高達52人,拉登在其中排名第17。
這個家族產業主要是建築和工程。在老家吉達、首都利雅得等大中城市,隸屬於拉登家族的建築工地隨處可見,他的父親老奧薩馬是這個家族的繼承者,但是在1967年,也就是拉登只有10歲的時候,父親死於一場意外的墜機事件。
拉登人生有三個轉折點,其一是10歲時父親墜機身亡;其二是親自“拉幫結夥”到阿富汗抗擊蘇聯入侵者;其三是對海灣戰爭時沙特政府的表現失望。其中父親墜機死亡,應該是令拉登“早熟”的重要原因。
由於子女眾多,老奧薩馬或許並沒有花特別大的精力在拉登身上,但拉登從小對父親卻十分崇拜。拉登年老的舅舅曾透露,拉登對他講過,聽到父親去世的訊息,讓他不知所措。“因為在他心目中,父親是這個家族的紐帶。”
沒有資料顯示父親死亡後,拉登的生活發生了什麼變故。但西方媒體猜測,拉登從小沒有了父愛,在這么一個龐大且勢利的家族裡生活肯定會悶悶不樂。一些美軍的心理學家在2001年“9·11”襲擊案發生後,還曾以此來推斷拉登襲擊無辜平民的心理,或許就與其小時候親情淡漠有關。
拉登的大哥薩利姆在老奧薩馬辭世這一突如其來的事件之後,迅速接手了家族的產業,並將其發揚光大。薩利姆和拉登不同,他比拉登要開放得多,喜歡接受新事物,不拘小節,並且很會和上層維持關係。
在薩利姆接手家族產業的20多年內,他積累了大量財富,甚至與沙特國王和美國白宮高層都建立了密切關係,這為拉登家族興盛不衰創造了條件。
和很多兄弟姐妹一樣,拉登大學畢業後也進入了大哥掌管的家族企業,運用他所學到的知識和與王室的特殊關係,拉到了大量契約,並賺取了數十億美元的利潤。但由於和哥哥的理念不合,拉登後來離開了企業。
美國軍方曾保守估計,拉登的個人財富實際上至少有5億美元,這成了拉登實施恐怖主義活動的資本,即使拉登的所作所為令沙特王室不滿,並將其開除國籍後,這筆錢中的一大部分也沒有被凍結。
拉登結婚比較早,剛讀大學的時候,他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力主一夫多妻制,並且親自實踐。他一共娶了4位妻子。
由於年輕時長相英俊,拉登的4任妻子也都長得漂亮而且知書達理。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17歲時迎娶的舅舅家的女兒。不過這位妻子對拉登的後半生的恐怖主義生活卻沒有多大影響。曾經擔任過拉登貼身保鏢的阿布·揚德爾在2004年接受一家阿拉伯電視台的採訪時表示,在拉登被美軍通緝東躲西藏、四處流亡期間,除了第1位妻子外,其他3位妻子都陪在身邊。
拉登對待妻子的態度大度得令人吃驚。曾有一位妻子覺得跟著拉登吃苦太多,想要離婚,沒想到保守的拉登一口答應。據保鏢揚德爾介紹,拉登曾對這位妻子說:“我同情和尊重你的決定,我的事業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
成員現狀
2012年3月,巴基斯坦方面以非法入境並滯留的名義,逮捕了賓·拉登的3名妻子、8個子女和一名孫輩,在經過長達45天的監禁期之後,巴當局於4月27日對外宣布已驅逐賓·拉登的三個妻子及家庭成員出境。目前沙特證實拉登家人4月26日晚已抵達沙特西部最大城市吉達,賓拉登家族成員前往迎接。
賓拉登女婿被捕
賓·拉登的女婿兼發言人蘇萊曼·阿布·吉斯(Sulaiman Abu Ghaith)於2013年2月初在土耳其安卡拉一家酒店被捕,但因其在土境內沒有犯罪,故土方將其釋放,並決定將其交給科威特,因為他以前曾是該國公民。但吉斯在2013年3月1日途經約旦準備飛往科威特時被密切監視其行蹤的美國中情局特工抓獲並引渡至美國,並於2013年3月8日出庭受審。
軼事典故
貼身武器
AKS74U經常跟隨他一起出現在“基地組織”公布的錄像中,畫面中這支槍靠在他的身後,還有容彈量為45發的RPK-74機槍彈匣。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畫面是有深刻含義的,因為這支槍是在阿富汗戰爭中繳獲的,它來自於一個前超級大國的戰鬥中,因此具有“勝利”的象徵意義,而45發超大彈匣則暗示著戰鬥到底與殺死更多異教徒的決心。另外,這支槍的最初設計目的就是用作個人防衛,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賓·拉登想要發動的“聖戰”將是一場短兵相接的游擊戰爭。這支AKS74U隨著賓·拉登精心製作的錄像帶一起傳播到全世界,暗示並煽動著恐怖主義分子的情緒。
“老巢”曝光
2015年3月12日報導,在紐約舉行的針對一名基地組織成員的庭審中,一組賓·拉登在“9·11”襲擊前身處“老巢”的罕見照片得以曝光。這組照片由巴勒斯坦記者Abdel Barri Atwan拍攝。賓拉登曾於1996年邀請他前往阿富汗採訪,以幫助基地組織進行全球公關。
個人藏書曝光
2011年,海豹突擊隊襲擊了賓·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藏匿的院落,除了這兩本書,他們還發現了其他書籍以及數十份期刊文章和雜誌剪貼。上周三,這些資料得到解密,它們表明了賓·拉登對西方世界的興趣,也證明他試圖理解美國(並且更好地與之戰鬥),並且需要借著美國的腐敗與貪婪來確認自身的信仰(或許也需要它們來將自己的恐怖主義襲擊正當化)。
這位恐怖主義的領袖關心自己的思想遺產和在世界上的形象,這顯然並不出人意料,畢竟,他喜歡看電視上自己的錄像,這是出了名的。賓·拉登在阿伯塔巴德隱居了差不多有五年,不能上網際網路,所以有充分的時間閱讀關於自己、基地組織和美國敵人的書籍。
有些書是主流歷史或新聞著作,如鮑勃·奧德伍德(Bob Woodward)的《歐巴馬的戰爭》(Obama’s Wars)、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的《大國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以及羅伯特·霍普金斯·米勒(Robert Hopkins Miller)的《美國與越南,1787-1941》(The United States and Vietnam 1787-1941)。還有一些兜售陰謀論的巨著,比如菲里茲·斯普林梅爾(Fritz Springmeier)的《光明會的血統》(Bloodlines of the Illuminati)、《統治美國,1-2-3》(The Taking of America, 1-2-3),以及否認猶太大屠殺的尤斯塔斯·馬林斯(Eustace Mullins)所著的《美聯署的秘密》(Secret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有兩本書來自賓·拉登早期的導師阿卜杜拉·阿扎姆(Abdullah Azzam):《保衛穆斯林王國》(The Defense of Muslim Lands)和《加入隊伍》(Join the Caravan),都是關於伊斯蘭聖戰的。
主要事件
活動簡介
20世紀80年代初,賓·拉登加入了數以千計阿拉伯青年的行列,前往阿富汗,對抗1979年以來占領阿富汗的蘇聯入侵者。
一開始,他既參與為聖戰者興建軍火庫、醫院、和道路的工作,也參與戰鬥。
一直在調查研究賓·拉登的勢力網的作家福登說:“後來,他開始領導一批士兵,並且親身參與了許多軍事行動,包括一次圍攻賈拉拉巴德的著名戰役。這是一次對抗蘇聯占領的重要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他虜獲了著名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槍,自此之後,他到哪兒都帶著它。”
除了帶給他幸運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槍之外,他在阿富汗的時間也為他提供了聯繫全球各地的伊斯蘭極端人士的機會,包括來自阿爾及利亞、摩洛哥、馬來西亞、甚至美國的人。
活動歷程
1957年奧薩馬·賓·拉登生於沙烏地阿拉伯的吉達,其父是沙特建築業大亨。拉登早年在吉達求學,後畢業於利雅得大學經濟管理系。
20世紀70年代拉登作為工程師,從石油和建築業賺取了巨資。他在西方擁有數家公司,涉及建築、石油、製造和寶石等諸多行業,個人財產估計達數十億美元。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拉登參加了美國支持的阿富汗“伊斯蘭聖戰組織”。拉登1988年在阿建立“基地”軍事大本營及訓練營地。
1989年蘇聯從阿撤軍後,拉登與其追隨者返回沙特。次年海灣危機時,他因不滿沙特邀請美國駐紮軍隊而離開那裡。海灣戰爭結束後,他又流亡到蘇丹。
1992年12月 針對駐索馬里美軍的葉門旅館爆炸案。
1993年2月 美國世貿中心爆炸案。致6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1993年6月 謀殺約旦王儲阿卜杜勒未遂。
1994年由於涉嫌暗中資助恐怖活動,拉登的祖國沙烏地阿拉伯於是年2月正式剝奪了他的公民資格。此後,他一直在阿富汗居住。
1996年 製造宰赫蘭美空軍住所爆炸案。
1997年 製造開羅外國旅遊者客車爆炸案。
1998年8月:東非坦尚尼亞和肯亞美國使館爆炸案,造成257人死亡5000餘人受傷。
2000年美國稱賓·拉登參與策劃了1998年美國駐肯亞和坦尚尼亞大使館爆炸案和2000年美國科爾號驅逐艦遇襲事件。
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等地遭恐怖攻擊後,美國認定拉登是頭號嫌疑犯。此次襲擊事件造成世貿中心雙子塔倒塌,近3000平民死亡。
2005年7月7日:英國倫敦捷運連環爆炸案,56人死亡。
2011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賓·拉登被美國軍方擊斃,地點位於巴基斯坦境內,距伊斯蘭瑪巴德以北100公里、喀布爾350公里以東的阿伯塔巴德鎮。隨後美國動用航空母艦將賓·拉登屍體葬於北阿拉伯海,美東時間凌晨1點10分開始,並在凌晨2點完成。
具體活動
1989年,當蘇聯部隊撤出阿富汗之際,賓·拉登返回沙特的家鄉。然而這時候所發生的事,令他感到震驚。
1990年當伊拉克部隊入侵科威特時,沙特國王法赫德拒絕了賓·拉登所提的軍事援助計畫,轉而向美國求援。
沙特反對派領導人阿勒法基表示,賓·拉登無法接受50萬美國士兵踏上沙特的神聖土地這一事實。阿勒法基說:“這是他生命中的一個轉折點。當時他的想法是,這是對伊斯蘭使命的重大背叛,是沙特政權的一個歷史性的重大背叛。”
賓·拉登於是前往蘇丹,支持其他穆斯林戰士,像是那些對抗埃及和阿爾及利亞政府的人。
埃及記者達爾維希表示,賓·拉登在此扮演了後勤的角色。
達爾維希說:“賓拉登並未提供任何意識形態上的鼓舞。他實際上所提供的,是一個財務和補給網,通過一個非常複雜的銀行和投資系統,從葉門一直延伸到阿爾巴尼亞。”
1996年,蘇丹要求賓·拉登離境。當時被極端伊斯蘭組織塔利班剛剛控制的阿富汗,就成為他的最後一個避難所。
在阿富汗,賓·拉登的地下勢力網卡伊達開始擴張。
調查賓·拉登勢力的作家福登說,這個組織的成員多達五千人,分布在大約25個國家。
福登說:“卡伊達是一個非常鬆散的聯絡網,由士兵、受過訓練的爆破專家以及各種支援者組成,包括一些財務提供者。他們接受賓·拉登的指示。儘管這個網路似乎有許多層級的指揮,以及一個架構,但是情治單位很難破獲它。”
這個網路使賓·拉登得以置身於任何暴力活動之外。但他一直是一個掛名的首腦,將生命和金錢貢獻於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鬥爭。
這使賓·拉登被美國列入它的主要通緝犯名單,美國還懸賞二千五百萬美元捉拿他。
美國稱賓·拉登參與策劃了1998年的使館爆炸案和2000年襲擊美國科爾號驅逐艦事件。
1998年,美國駐肯亞和坦尚尼亞大使館遭到炸彈襲擊,造成二百多人死亡;2000年,美國科爾號驅逐艦在葉門受到襲擊,造成17名美國士兵死亡。
賓·拉登現年54歲(2011年),仍然在招募戰士,進行“聖戰”。
他在一盤招募戰士的宣傳錄相帶上出現,錄相帶的背景顯示,一批蒙面男子在阿富汗沙漠的一處訓練營接受訓練。
賓·拉登在錄相帶中這么說:“這項訓練的成果,是為唯一的真主所進行的聖戰。你在巴勒斯坦的兄弟們,正期待你們,以便摧毀美國和以色列。”(HPZ)
1979年,前蘇聯入侵阿富汗,賓·拉登離開家庭參加了阿富汗“伊斯蘭聖戰組織”,展開了反對前蘇聯的鬥爭。賓·拉登組織了一批來自阿拉伯國家的志願者,提供他們去阿富汗的路費,還建設了一些訓練設施。賓·拉登還把世界各地的游擊戰、破壞和隱匿專家聚集在一起,為他們提供戰術指導。
1988年,賓·拉登及其“聖戰者”們建立了一個名為“阿爾·伊達”的大本營,專門訓練“聖戰者”。“阿爾·伊達”的目的就是採取極端暴力手段推翻幾乎所有的在賓·拉登眼中看來“腐敗無能”的穆斯林政府,驅逐這些國家的西方勢力。
阿富汗戰爭
1989年前蘇聯撤軍後,賓·拉登帶著他的“兄弟們”重返沙特。
1994年4月,由於和沙特政府發生矛盾,賓·拉登的沙特國籍被取消。
1996年5月,賓·拉登輾轉返回阿富汗,鞏固了他的基地,從此通過高科技手段同阿拉伯世界的追隨者進行聯繫。
在見過賓·拉登的西方記者眼裡,賓·拉登是一個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人,身材瘦削,留著濃密的絡腮鬍子,像個“文弱書生”,平時常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長袍,講起話來輕聲輕語,極有禮貌。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卻成了美國的頭號“眼中釘”、“肉中刺”。
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爆發後,賓·拉登認為美國已取代前蘇聯成為“伊斯蘭世界新的惡魔”。1998年2月,賓·拉登組織了“伊斯蘭反猶太人和十字軍國際陣線”(“伊斯蘭聖戰組織”是其派生組織)。
賓·拉登宣稱:“美國人是真正的恐怖分子”,華盛頓在中東的駐軍是“十字軍”。賓·拉登說,他畢生的目標就是使用暴力手段,將所有的美國人趕出伊斯蘭世界,不管他是軍人還是平民,是男人還是女人,是老人還是兒童。
美國在中東維持著近2萬駐軍,動輒對中東國家的內政外交指手畫腳;另一方面,美國在全世界宣揚西方的民主制度,傳播西方的人權觀、價值觀,在賓·拉登看來美國這種“意識形態入侵”更為可怕。
阿富汗
為了迫使塔利班當局將賓·拉登交給美國或第三國接受審判,聯合國曾於1999年對塔利班實施制裁。聯合國再次對塔利班實施制裁。
阿富汗新聞文化部發言人稱,美國沒有證明賓·拉登與東非兩起美國大使館爆炸案有關的“力證”。他說:“美國給出的理由不足以證明賓·拉登與這個案子有關。這是美國誹謗塔利班的又一次努力。他們以各種名義誣陷我們,時而是毒品,時而是人權,還有時是恐怖主義。”
塔利班最高領導人烏馬爾認為,美國沒有權力要求引渡賓·拉登,並呼籲全世界的穆斯林都一道反對美國對待拉登的政策,重申塔利班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護賓·拉登。
以教義嚴格著稱的塔利班視“聖戰”為其建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的利器。因此,塔利班對所有“聖戰者”都採取支持的態度,驅逐賓·拉登則會直接危及塔利班統治理念及其宗教原則。
此外,賓·拉登的雄厚資金及對伊斯蘭銀行的感召力,對於處境孤立、經濟困難的塔利班政權來說彌足珍貴。據說賓·拉登一直在為塔利班提供戰爭經費,並出錢幫助塔利班訓練“聖戰戰士”。
錄像帶事件
賓·拉登製作了一輯內容非常火爆的徵兵錄像,公開呼籲穆斯林極端分子加盟由其發動的針對美國及以色列的“聖戰”。他還號召巴勒斯坦人“以暴制暴”,讓對手“流血再流血,毀滅再毀滅”。
“科爾”事件
近賓·拉登在一首詩中描述了美國驅逐艦“科爾”號是如何緩慢地駛向死亡之旅:就在亞丁/那艘讓膽小者害怕/泊岸出航都會帶來恐懼的驅逐艦/已被我們的勇士摧毀。
密謀刺殺事件
據美國媒體透露,拉登計畫在7月20日至22日期間,趁布希出席8國集團領導人會議之機謀殺他。根據德國警方的情報,賓·拉登的靈感來自《007》中的一個鏡頭,要像詹姆士·邦德一樣遙控裝滿高效能塑膠炸彈的無人駕駛飛機,讓其直接擊中會議場所,殺死布希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北方)
人物評價
性格分析
踢一腳好球 愛看西方電影
“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人,身材瘦削,身高達到193公分-198公分之間,留著濃密的絡腮鬍子,像個文弱書生,平時常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長袍,講起話來輕聲輕語。”這是美國著名記者約翰·米勒筆下描述的一位阿拉伯老人。不過,可別以為他是慈祥的鄰家大叔,米勒告訴你,這個人其實是“恐怖大王”賓·拉登。
見過拉登的人都會對拉登外貌和他所作所為的強烈反差印象深刻,並會對他如何走上恐怖主義的道路充滿好奇。米勒也不例外。
談到1998年在阿富汗山區採訪拉登的場景時,米勒說,拉登對他喋喋不休地談論美國人的壞處,並發誓要戰鬥到最後一刻。“當談到這裡的時候,拉登瘦弱的身軀,仿佛一下子充滿了力量,似乎回到了血氣方剛的年輕時代。”
美國媒體曾報導稱,拉登年輕時是個積極的人,無論在事業上還是在生活上,他都嚴守宗教信條,並且以助人為樂為好。
1957年,拉登出生於沙烏地阿拉伯的吉達,由於家族與沙特王室沾親帶故,所以拉登出生後一直享受著當地最好的教育和生活環境。在吉達,拉登度過了國小和中學的時光,這段日子對拉登今後的人生影響極為重要,因為吉達是穆斯林聖城麥加的門戶,當地宗教學研究十分繁盛,拉登就讀的就是宗教學校,從小熟稔教義,並樹立了復興阿拉伯王朝的志願。
由於少年拉登成長的年代正好是石油價格暴漲導致西方經濟危機之際,這更加堅定了拉登輕視西方的信仰。同時一些阿拉伯國家的社會問題,讓拉登也感到社會的不公。
拉登的親戚曾對美國媒體介紹,少年拉登是一名阿拉伯理想主義者,他和朋友們談論的話題,不是哥哥姐姐們所喜歡的名車和珠寶,也不是到倫敦和巴黎去度假,而是怎么把金錢用來服務於一個傳統的阿拉伯社會。“他小時候,只要見到街上的乞討者,就會央求著大人給他們施捨;看到有朋友穿著短袖衣服,就會指責他們不穿長袍違反教義。”
雖然拉登從小就表現出了潛在保守的宗教立場,不過西方媒體也曾引述拉登家族朋友的話說:“他雖然和其他孩子有點不同,不過要是玩起來,也絕不含糊。”
拉登家族的友人卡里德·巴塔費曾說,拉登小時候很喜歡運動,踢球、登山都比較內行,是個活潑的孩子。巴塔費比拉登大幾歲,在十幾歲的時候,幾個人經常踢足球,而拉登的球技比他們都好。
巴塔費還對美國媒體透露,拉登年輕的時候甚至喜歡看西方的電影,不過沒聽見他發表過什麼評論,但是會模仿主角的打鬥場景比比劃劃。而且,他去電影院通常都是一個人。
米勒也回憶說,拉登確實比較喜歡安靜的獨處,而且立場堅定,為了自己的目標可以放棄一切。他在和拉登交談的時候,發現拉登周圍的陳設非常簡單,似乎過著一種苦行僧一樣的生活。他的幾個孩子穿的衣服和普通的孩子沒有區別,有些地方還磨出了口子。
當米勒問他,是不是不喜歡金錢。拉登回答:“我的事業需要金錢,但我不需要。”
拉登過著極為簡樸的生活,把“吃肉和用電”看做是很奢侈的事情,所以才能攢下大筆錢用於資助“基地”的恐怖活動。
扎瓦赫里還說,拉登款待客人十分“慷慨大方”,雖然拉登本人平時只吃麵包和蔬菜,但是卻會為客人準備豐盛的宴席,甚至為了招待大批客人買了一群羊來宰。
他還說,拉登對身邊的保鏢也十分慷慨,所以他的保鏢都對他誓死效忠。
人物言論
1998年5月,賓·拉登說,美國陷入黑暗的一天將會很快到來,不久將有震驚世界的暴力事件發生。時隔不久,美國駐東非肯亞和坦尚尼亞的使館同時發生爆炸。
美國的特種部隊和情報部門平時被動作片和肥皂劇吹得神乎其神,但他們對如何抓捕賓·拉登卻毫無辦法。賓·拉登從來不使用容易被跟蹤的衛星電話,使用的交通工具也都是一些不易被發現的破舊卡車或小車,睡覺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並且常常在最後一分鐘改變他的計畫。
中情局經常摸不到賓·拉登的蹤影,賓·拉登的活動卻遊刃有餘。有報導說,賓·拉登在埃及、黎巴嫩、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等地都有忠實信徒。他的“伊斯蘭聖戰組織”戰士除了在世界各地搞恐怖爆炸外,還被派往北非、車臣、塔吉克斯坦甚至波赫等地“戰鬥”。
賓·拉登在全球織起了一張巨大的恐怖活動網,準備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打一場十字軍戰爭,以“血洗900年前十字軍東征給伊斯蘭世界帶來的切齒之恨”。
賓拉登說:“我們不能允許美國人住在神聖的地區。我們要把他們趕出去,我們要對他們發動戰爭。如果以色列人殺死巴勒斯坦的孩子,如果美國人殺死伊拉克的無辜人民,如果大多數美國人支持他們放蕩的總統,這就意味著美國在向我們開戰,我們就有權進攻他們。”
媒體評論
本書是了解賓·拉登的關鍵一環,處處充滿了令人震驚的秘密。在簡·薩森的幫助下,納伊瓦和奧瑪終於能夠鼓起足夠的勇氣,引導我們去發現那顆孕育了今天這個恐怖大亨的種子。
——《紐約時報》
令人著迷……本書的價值超過一堆中情局的情報分析,它牢牢地抓住你,讓你戰慄不已,還會讓你知道的比總統和將軍們更多。
——《華盛頓郵報》
藝術形象
斯托克韋爾說,編寫該部電影的目的並不是為歐巴馬選舉造勢。“我們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希望儘可能多的觀眾走進影院去觀賞電影,”在該影片中出演美國中情局情報分析師的演員凱瑟琳·羅伯特森說,“票房是最重要的。”但最後本片並沒有登錄院線,而是僅僅作為電視電影播出。
該部首次講述賓·拉登被擊斃事件的好萊塢影片由歐巴馬的重要資金募集人之一、美國影業大亨哈維韋恩斯坦發行,並將於2012年11月4日、即美國總統大選投票前兩天在美國播出。
據了解,歐巴馬將在影片中頻繁出現,但大部分的場景都取自白宮網站的存檔畫面。
2011年5月,美軍“海豹突擊隊”在得到美國總統歐巴馬下達的命令後,成功擊斃基地組織前領導人本.拉登,這成為歐巴馬任期內最漂亮的成績之一。
在本屆選舉中,歐巴馬多次以這起事件提醒選民,他在打擊恐怖主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此前有報導稱,隨著該電視影片在2012年11月4日的播映,這對兩天后的歐巴馬選情很可能會有所助益。
2012年12月19日在美國上映的由Kathryn Bigelow導演的電影《Zero Dark Thirty》(獵殺賓·拉登)也講述了美國CIA組織在“9·11”事件後尋找賓拉登的下落並將其獵殺的較詳細的過程。
賓拉登遺言
在前“基地”組織頭目賓·拉登巴基斯坦藏身處發現的一封21頁信件中,賓·拉登警告說一個新生“殘忍”極端組織勢力日益增強,授意“基地”與之切斷所有聯繫。這個組織就是眼下在伊拉克攪翻天的“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武裝,即I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