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

電視新聞

所謂電視新聞,就是運用現代電子技術,通過電視螢幕,形象地向觀眾傳遞新聞信息的一種手段,既傳播聲音又傳播圖像。具體地講,它是通過電視攝像、記者採訪、鏡頭設計、拍攝、剪輯、寫解說詞、配音這幾個程式來完成。它可以系統地、形象地報導事物發展的過程。電視新聞是電視各種新聞性內容和新聞報導形式的總稱,是一般電視台節目的骨幹和主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視新聞
  • 套用:傳遞新聞信息的一種手段
  • 特點:是一般電視台節目的骨幹和主體。
  • 難點:電視新聞專業性很強
定義,主要類別,基本特點,優勢、特點,共時空效應,多元信息符號,時效性強,家庭收視,明星效應,廣告效應,自身缺陷,不易保存,選擇性差,負面影響直接,我國發展,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觀眾心理,隨意性,交融性,互動性,競爭,“電視特徵”,節目的個性,專業化水準,評論平民化,評論娛樂化,評論互動性,

定義

1990年7月,由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電視學研究委員會和中央電視台研究室牽頭,組織電視新聞理論者和實踐工作者,根據電視新聞進行了科學的分類與界定,並對電視新聞有關條目作了定義式的界說。經過多次認真修改、探討,對電視新聞作了如下的定義規範:
電視新聞是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音、畫面為傳播符號,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通過電視媒體進行報導。

主要類別

電視新聞專業性很強,它的種類主要有:會議式電視新聞、人物式電視新聞、電視口播新聞(包括只有文字的口播新聞、配有照片的口播新聞、配有資料的口播新聞)、電視新聞紀錄片、電視實況轉播、電視直播、電視廣播大會、電視評論

基本特點

電視新聞具有報導性、紀錄性、即興性,以及定期性,即把作品在時間上分割為連續性的片斷,還有“室內性”等交流特點。
(1)傳播迅速。電視的傳播速度同樣驚人,雖然它沒有廣播製作簡便,但它的迅速如今已不容忽視。
(2)形象生動。電視以圖像、聲音、文字等符號直接作用於聽眾的感知器官,在多數情況下,易為人們接受。
(3)立體作用的方式。圖、聲、字是電視傳播的三大元素。圖像與文字作用於眼睛,語言、音樂、音響則首先作用於耳朵。
(4)傳播內容豐富。電視具有最寬宏的度量,它兼容天下事,凡涉及人類應該了解而尚未知曉之事,一概納之無誤。
(5)空間無遠弗界。電視同樣可以使真實的視聽符碼跨山越水,翻山渡河,使之到達每一個空間。
(6)線性流程。電視傳播擁有與時間同一的流逝特徵,它也是順時序的“一次過”,缺乏貯藏性和復顯性,它“過時不候”,無法返回。

優勢、特點

共時空效應

這個特點最大限度的展示了電視新聞節目的獨特魅力。2003年世界關注的美伊戰爭,中央電視台在對其的直播報導中,採用了主持人、特約嘉賓、前線記者交叉播報。分析討論進行演播室,這個報導結合來自前方的現場報導的圖象,隨時介紹事態發展的最新進展,隨時連線中外記者報導各國各地的最新反映和動態,第一時間同步現場直播有關國家政要人物的活動、講話。同時進行中文的同聲傳譯、分析伊拉克戰區,採用戰時地圖分析講解,螢幕經常出現雙視窗、多視窗、飛字幕的方式,多渠道、多符號的傳遞現場的最新動態。轟動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中央電視台亦是如此。

多元信息符號

電視的最大優勢在於它綜合了廣播、電視、影響傳播符號的所有的媒介的符號,就是這種多元符號,圍繞著主體信息的綜合性的優勢開發。電視的多元信息符號不僅是信息和影像的整合,還有文字、報紙、圖示、圖表、電視擁有的多種信息符號,它不是不同媒體符號的簡單相加,而是圍繞著主體信息的多種要素的多邏輯、多線索的集成。各種要素自身的邏輯才能變得連貫,但是當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的時候,卻能傳遞出去準確的信息。

時效性強

和廣播一樣,幾乎是同步的一種傳輸效果,此特點需要依託有同步或幾乎同步的傳輸的機製作為保證。觀眾希望得到第一時間的新聞資訊,電視台也在不斷提升自己的硬體設施來最大限度的滿足觀眾這種需求。

家庭收視

家庭的收視,也是一個重要特點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講,它往往以家庭為單位。家庭是人們心目中最有安全感的環境。所以家庭式的傳播對傳播內容、傳播效果以及電視節目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都有著強大的促進作用。

明星效應

電視走進了千家萬戶,個性鮮明的媒介特點使得電視記者、嘉賓逐漸深入人心,電視這種看得見的媒介因素,相當程度體現了人際傳播的優勢,使人和媒介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增加了認同感,所以我們要培養具個性化明星式的主持人,和記者式的主持人,以及著名的嘉賓。這樣對打造節目的品牌,提升收視率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這些公眾人物的社會地位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同,對於媒介的傳播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
“泉港新聞”“泉港新聞”

廣告效應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電視的廣告效應往往是處於媒介的前列的。2003年中央電視台電視廣告招標收入達到了33個億。儘管這幾年的電視廣告的增長比例比前幾年有所回落,因為它的基數大,所以它的百分點相對比較低。但是從整體的廣告收入來講,規模是相當顯赫的。這些都為電視提供了資本,保證節目的高品質製作播出。

自身缺陷

電視新聞節目也存在著些許方面的局限,這些是由電視媒介自身的局限性所決定的。

不易保存

這是電視一產生就注定的遺憾。電視是視聽兼備的多元符號,多元符號在電視節目的播放中間轉瞬即逝,很難保留,所以這樣和報紙相比,和網路相比,保留新聞資料要困難和複雜。

選擇性差

電視新聞節目的安排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的,它是由媒介主動、客群被動,同時在整個傳播過程缺少反饋環節。所以電視也應該特別注意做好新聞的預告、重複以及觀眾群體調查。

負面影響直接

電視是當今社會的第一媒介,它的社會影響超過了其它的任何媒介。世界傳播大師麥克盧漢著名的傳播理論“媒介即信息”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由於電視具有直觀化、形象化和直接傳播的特點,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也比其它地媒介來得更為直接和深刻。和其它媒介相比,不良電視節目給社會的負面影響更為直接。

我國發展

1958年北京電視台開播,我國電視新聞誕生了。回顧我國電視新聞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有許多力量,如政治、經濟和技術等,交織著推動了她的發展。從技術的角度講,電視新聞傳播主要由採制、播出、傳輸覆蓋、接收幾個環節組成,這些環節的技術發展水平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電視新聞事業的發展。電視技術是一個複雜龐大的體系,其中,有的技術對電視新聞的發展是非常關鍵的,會極大地改變電視新聞傳播的面貌。而有的技術,只是起一種修修補補的作用。以電視新聞重大技術為標誌,我國電視新聞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黑白電視階段
電視技術主要依靠自力更生研發製造,此時的電視還不足以稱得上是大眾傳播媒介,電視新聞傳播只能是小眾傳播。
1、電視新聞採制
用於新聞採制的設備主要有超正析象管攝像機,體積大,笨重。後來使用16毫米電影攝影機拍攝新聞。這種攝影機拍攝時間短,拍攝的素材還必須經過沖洗、剪接後才能使用,很難提高新聞的時效性。
當時大多數節目都是採用現場直播或實況轉播的方式播出,為此,1958年8月,我國研製出第一輛電視轉播車。1959年在新落成的人民大會堂又建立了一個電視轉播中心。當年的國慶大典以及後來的許多重大活動,都是由這個轉播中心完成的。20世紀60年代為了保存和交換某些電視新聞節目,還使用過電視螢幕攝像機。因記錄質量不高,沒有得到廣泛使用。北京電視台1966年初已經開始使用電視錄像設備製作節目。
2、電視新聞播出
此時電視發射和播出系統設備,除某些關鍵器件外,都是我國自己研製設計生產的。主要包括:1千瓦黑白電視圖像發射機1部,500瓦伴音發射機1部。
3、電視新聞傳輸覆蓋
北京台開播後,各地也相繼開辦電視廣播。到1970年,除西藏和北京市外,大陸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都建立了電視台。當時,每個電視台只有一個發射台,在省會城市才能看到電視節目。60年代末70年代初,各省大都建立了高山調頻廣播發射台用來傳送廣播節目。只要給這些高山調頻發射台加設電視發射機和天線,就可以將它們改造成電視轉播台。各省利用這種方法迅速建立了一批電視轉播台,擴大了電視覆蓋範圍。至1971年,全國的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總計已達80座。起初,北京台和地方台、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電視台間的節目交流主要是採用人工乘坐交通工具或郵寄交換電視片的方式進行的。國家公用通訊網路微波中繼幹線發展起來後,微波幹線成為傳送電視節目的主要通道。1971年,廣播電視局正式租用郵電部微波幹線傳送電視節目。70年代末,我國開始加快建設大、中型發射台和轉播台,同時在農村大量建設50瓦以下的轉播台(差轉台)。
我國歷史“新聞聯播”我國歷史“新聞聯播”
4、電視新聞接收
北京台開播後,為解決收看問題,從蘇聯進口了200部黑白電視機應急。不久,天津很快生產出了第一批“北京牌”電視機投放市場。1960年,上海開始批量生產由進口零件組裝的“上海”牌電視機。此時電視機售價昂貴,普通百姓購買不起。1975年底,全國有電視機46.3萬架。按當時八億人口計算,每1600人才擁有一架。

第二階段

彩色電視階段
先進的電視新聞採制和傳輸技術和設備開始出現,電視接收機成為熱銷的家電產品。電視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眾傳播媒介。這一階段電視技術的進步主要表現在彩色電視的發展上。早在1959年,我國就開始了彩電的研製工作。1960年,試製出全套國產彩電演播設備和發射機並在北京建成了彩電試播台。後因經濟困難,研製工作被迫終止。1972年尼克森訪華後我國決定從國外引進先進的電視技術和設備。
1972年,中央廣播事業局“進口彩電設備”的請求獲國務院批准,1973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面向首都觀眾的彩色電視正式播出。同年,上海台、天津台和成都台也先後開辦了彩色電視。不久,北京電視台的彩色電視可以通過微波線路向外地傳送。至1975年初,北京台向外地傳送的節目已由黑白、彩色交替改為全部彩色。1977年,北京台、上海台的第一套節目全部改為彩色電視節目,標誌著中國電視已經開始從黑白向彩色演變。
1、電視新聞採制
中央電視台自1978年12月起,開始使用ENG電子新聞採集設備,錄製的新聞節目兩到三個小時後即可播出,大大提高了新聞時效。當時中央電視台只有兩部ENG攝像機。1979年上海電視台進口的第一部ENG攝像機首先分配給新聞部使用。1981年中央電視台又購置了電子現場節目製作設備EFP。此外,體育比賽中的即錄重放慢鏡頭、演播室的燈光自動控制、攝像機的自動調焦、各種特技效果開始陸續採用電腦技術,大大提高了電視新聞的表現力。
2、電視新聞播出
1982年中央台開始使用電腦自動控制系統,改善了播出方式。
3、電視新聞傳輸覆蓋
以微波傳送為主,衛星傳輸覆蓋開始萌芽。1976年底,中央台的彩色電視節目已經可以通過微波線路傳至全國除西藏、新疆、內蒙古3個自治區以及台灣省以外的26個省會、自治區首府和直轄市。7月,上海、廣州等八個電視台可以向北京回傳節目,一個全國性的電視廣播網逐步形成。1980年10月20日,《新聞聯播》開始播出通過微波幹線收錄的地方台的回傳新聞,從此中央台和地方台開始通過微波線路定期互傳新聞。1981年中央廣播事業局在青島召開了全國電視新聞座談會,討論了“全國一盤棋、共同辦好《新聞聯播》”的問題。會後,各地加快了微波通信網的建設。
1980年4月1日,維斯新聞社和合眾國際電視新聞社開始通過衛星向中央台傳送新聞錄像,大大提高了國際新聞的時效性。從1982年開始,我國開始利用德、法兩國聯合研製的“交響樂”通信試驗衛星,進行電視傳輸試驗。
4、電視新聞接收
1979年後,進口電視機成批湧入,成為最搶手的家電商品。電視機生產流水線開始引進,經消化吸收,生產出大批高質量的國產電視機。1979年全國只有485萬台電視機,1982年達到2761萬台。

第三階段

電視新聞立體傳輸階段
電視已經成為大眾傳播中位居首位的媒介,電視新聞傳播的社會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這一階段,電視技術的發展突出表現在電視新聞傳輸覆蓋方面,開始形成衛星、微波和有線電纜光纜相結合的立體傳輸覆蓋網路。
1、電視新聞採制
ENG設備已經在我國大多數電視台普及,極大地提高了新聞時效。同時,ENG開始在社會上普及,使電視新聞擁有了龐大的業餘通訊員網。
2、電視新聞播出
1984年7月中央台從日本引進的電視節目播出程式自動控制系統投入使用,實現了播出自動化。
3、電視新聞傳輸覆蓋
1984年4月8日,中國第一顆實驗通信衛星(STW-1)發射成功,定位於赤道上空東經125度。當年國慶天安門廣場的閱兵儀式就是通過它轉發全國的。1985年,中央台開始長期租用位於東經57度印度洋赤道上空第一代國際衛星轉發器傳送第一套節目,從此改變了電視傳輸只依靠微波的局面。1990年,中國的電視覆蓋面升至78%。
1986年2月,我國發射第二顆實用通信衛星,定點於東經103度的赤道上空。當年衛星地面站增至2000多個。1988年3月,發射第三顆通信衛星,有四個轉發器,三個用於傳送廣播電視節目,定點精度和穩定度都大大提高,且工作壽命長、通信容量大、輻射功率強。1990年2月,我國又發射了第五顆實用通信衛星,此時,中央電視台一、二、三套節目全由國內衛星傳送,而教育電視一、二套節目由租用的國際通信衛星傳送,衛星成為電視廣播的主要媒介。
80年代,全國各地紛紛建立衛星地面站,1991年底達20000餘座。1992年10月,中央電視台第四套節目上天,成為中國第一個國際衛星電視頻道,覆蓋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入90年代,省級台陸續上星,至1998年秋有26個省級電視台建立了衛星電視頻道。
“新聞聯播”“新聞聯播”
我國從60年代初開始研究有線電視技術,1964年建成了第一個共用天線套用系統,安裝在北京飯店。1989年,我國已有較大規模的“有線電視台”500多個。1992年國內行政區域性的有線電視台開始聯網。

第四階段

高新科技數位技術、衛星技術給電視新聞傳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數位技術,對電視新聞傳播各個環節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進入90年代後,世界上出現了一股衛星電視技術、數位技術、網路技術等高新技術占領電視新聞傳播領域的浪潮。電視直播衛星、數位電視、移動電視、數字式轉播車、高清晰度電視、多聲道立體聲伴音電視、各種音像記錄器材以及圖文電視紛紛從實驗室步入社會生活,給電視新聞傳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新興的數位技術給電視新聞採制、播出、傳輸覆蓋和接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位技術使新聞的采攝設備更加輕便化、小型化,數位訊號在反覆複製、轉錄、傳輸的過程中幾乎沒有損失,大大提高了節目製作和傳輸的質量和效率。在此期間,DNG、SNG等信息採集設備、數碼特技技術、非線性編輯設備等開始大量使用。
原來一個特定的只能傳送一套節目的模擬頻道,使用數字數據壓縮後,就可以傳送8-10套節目。這將徹底改變微波頻率不足、廣播頻道不多的歷史,使電視頻道和節目的數量增加。數位技術還使得電視信號在傳送和複製的過程中幾乎不受損失。
數位技術還將改變客群的收看方式,可以滿足客群隨時收看特定節目的願望,可以“重播”,可以打破節目的先後順序,可以“跳”著看。觀眾將擁有更多的信息主動權。在2001年的中國衛星套用大會上,國家廣電總局負責人透露,2005年底前,電視的衛星傳輸全部實現全數字;2010年,廣播影視節目製作、播出及衛星、有線傳輸實現數位化,地面電視基本實現數位化,數位電視接收機得到普及;到2015年全面實現數位化,最終完成模擬向數字的過渡。
隨著網路技術的興起,我國的電視新聞開始利用國際網際網路進行節目的傳播。1994年4月我國正式開通了國際INTERNET的64KBIT/S專線連線,實現了真正的TCP/IP連線,標誌著中國正式加入INTERNET。1995年當時的郵電部也開通了面向社會公眾的中國公用INTERNET網。我國電視新聞的傳播日益網路化。

觀眾心理

一般來說,電視新聞觀眾心理有三個特點:隨意性、交融性、互動性。電視觀眾心理是把電視新聞傳播者的意圖轉化為觀眾行為的中介。觀眾心理的這箇中介功能是實現其社會效益的關鍵。

隨意性

“隨意”即“任憑自己的意識”。主要指電視觀眾對電視這種媒介和媒介內容在選擇上有較大的隨意性。這主要是由電視新聞信息的特點所決定的。電視新聞信息跟政府法令、黨的檔案不同,其主要的功能是向觀眾傳遞社會最新發生的事實,觀眾不必神經緊張地一定要帶著什麼目的接受信息。看哪個頻道,選擇什麼,看多長時間,遙控器在觀眾手裡,誰也左右不了。電視傳播者對電視觀眾的影響往往是潛在的,不易被人意識到。而政府法令、黨的方針、政策,對人們有著明顯的說服、勸導,甚至帶強制性。從電視觀眾在選擇接受電視新聞有主動權的角度上看,電視觀眾心裡帶有隨意性。

交融性

感性世界即物質世界,是人們通過感官直接接觸到的外部世界;媒介世界是由“大眾傳播媒體形成的精神世界,是利用大眾傳媒對感性世界的模寫和抽象”。人們通過人際溝通直接同感性世界聯繫,通過媒介溝通間接地認識感性世界。電視觀眾心裡則理所 當然地交融著他們同時處在的那個並駕齊驅的感情世界和電視媒介世界的雙重影響。
勿庸置疑,研究電視新聞觀眾心理應當把著眼點放在電視觀眾在接受電視信息時的心理活動上,但是電視觀眾心理不是孤立存在的,作為社會成員的觀眾,且不說他們對電視新聞內容的感知和理解受制於其已有的來自於感性世界的認知,就是在接受電視宣傳的同時,還常常會受到來自身邊的他人(如家人、朋友、同事等)對電視新聞的評價、態度、情感等方面的影響。
從時相上看,電視觀眾在接受電視信息時受到來自感性世界信息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三種特性:繼時性、同時性、互動性。

互動性

電視觀眾的互動性是指在新聞活動中,電視傳播者與電視觀眾以及電視觀眾和電視觀眾之間通過電視新聞媒介和人際交往表現出來心理上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特性。
電視新聞
1.電視觀眾心理的互動及其特點
互動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作用。互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沒有人類的互動,就不可能構成眾多的社會生活。因而,人類社會生活也就是互動的生活。互動是構成人類社會行為的前提條件。人類正因為在互動中發生聯繫,才能具有各種社會行為。
電視新聞活動是社會活動的一種形式。電視新聞傳播者和電視新聞接受者都是社會成員。因而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人類社會行為的前提條件--互動,也應當適用於電視新聞傳播中的傳受雙方的活動和行為。一般人際互動的區別在於,這種活動和行為主要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遞新聞信息來實現的。
2.互動種類
a.電視傳播者與電視觀眾之間的心理互動
電視傳播者對電視觀眾心理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是電視新聞最主要的一種功能。而且大多是潛移默化的。客群一般處於無意識狀態,或接受、或反對、或疑惑、或思考、或對照,在種種錯綜複雜的心理活動中實現著對電視新聞信息獲取和認可。
電視新聞工作者如果想影響電視觀眾首先要了電視觀眾的心理,電視觀眾迫切要求實在、親切、自然的節目風格和形式。觀眾厭煩的幾種新聞報導是:篇幅贅長,套話連篇, 無的放矢,枯燥無味,無關痛癢,大而無物,死氣沉沉。
基於電視觀眾的上述要求,在風格、形式和內容上我們力求做到:長短結合,以短為主。把每條信息儘量控制在30秒之內。
b.電視觀眾對電視工作者的心理影響
電視觀眾對電視工作者心理的影響是指電視觀眾對電視工作者自下而上藉助於反饋機制或直接或間接施以的影響。反饋的主要形式有:收視率、來信、來訪、來電等。強調電視觀眾對電視工作者的影響,是對電視觀眾心理更高層次的探索。如果電視觀眾沒有被電視信息所觸動也就難以並發出強烈的反饋動力。這種“反射”和電視觀眾“反映”不同。電視觀眾對電視信息的反應可以表現在觀眾一方獨自的認知、情緒或態度方面的表現。對不愛看的電視採取關機,或換頻道,甚至發牢騷、說怪話。而反射則表現出電視觀眾把這種心裡反映轉化為外在的行為,努力衝破電視的障礙直接或間接的把反饋信息傳遞到電視工作者那裡,對於改進電視新聞者的工作,提高節目質量,提高節目的收視率,對電視行業的兩個文明建設無疑是有好處的。

競爭

由於網路新聞評論的這些獨特優勢,使得大量的電視新聞評論客群被網路分流。特別是隨著網路電視的興起,網路積極吸納電視的傳播優勢,進一步加速了電視觀眾的分流。

“電視特徵”

與網路新聞評論相比,電視新聞評論的“電視特徵”一直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優勢,突出這個優勢是電視新聞評論贏得觀眾的一個重要因素。首先是電視的具像化特徵。電視評論主要以事件、人物的直觀影像反映在電視螢幕上,這與網路評論的信息(文字)的間接性傳播相比,更加具有直接性。電視評論可以通過現場報導、紀實拍攝,發揮電視特有的聲畫一體的優勢,以電視影像特有的張力,增強電視評論的說服力。其次是評論形式的多樣化特徵。由於電視評論節目是可以由畫面、聲音、同期採訪、字幕乃至電子特技等多種視聽符號和表達手段來結構,所以從表現形式來講也多種多樣,比如像《焦點訪談》、《新聞調查》偏重報導的評論節目,像直播+主持人(嘉賓)類評論節目,像《新聞會客廳》以少數嘉賓參與的言論為主的評論,還有參與者相對較多的新聞性談話類節目,都屬於評論節目的範疇。再次是人際傳播特徵。電視新聞評論相對網路新聞評論來說,特別是在“評論”信息傳播環節,更接近人際傳播,或者可以稱為“準人際傳播”。口語傳播在這裡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它能夠實現螢幕內特定交流人群的充分互動。對於螢幕外的觀眾來說,這種傳播方式的接受效果也較網路評論要好,但不足是除了現場直播類評論節目外,很難實現與螢幕之外的人群的直接互動。以上這些特徵是網路評論難以企及的,電視評論應將這些優勢充分放大,形成競爭強勢。

節目的個性

鳳凰”以短短的8年時間創造了一個華語電視媒體的奇蹟,這其中,具有“鳳凰”特色的評論節目的構建功不可沒。觀眾不難發現,不論是《鏘鏘三人行》,還是《有報天天讀》,“鳳凰”的所有評論節目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電視新聞評論的這種個性,也是網路新聞評論很難比擬的一個優勢。電視新聞評論的個性化可以有多種方式:比如評論內容的個性化、節目形式的個性化、主持評論風格的個性化等。關鍵是要根據節目的定位,充分發掘個性,讓觀眾對節目能夠產生深刻的印象。

專業化水準

與網路新聞評論的隨意性、開放性相比,電視新聞評論的專業化也可以在競爭中創造優勢。特別是在專業性強的特殊領域,權威專家和業界知名人士通過電視與觀眾謀面,對某一領域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點評,這往往更能吸引觀眾的目光。比如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4套)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的特別節目,就是邀請知名軍事專家緊跟戰爭動態,通過電視,結果該節目在同一時期不同電視媒體的同一題材的報導中脫穎而出,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

評論平民化

電視新聞評論平民化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電視新聞評論的主體事件具有“三貼近”的內涵;二是以平民角度和平民化的敘述方式來進行評論。比較有代表性的像原北京電視台的《元元說話》等節目,更加關注百姓身邊的事、與百姓有密切關係的事,並對此進行平民化的評論,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提煉、發表見解,來關照生活、反思生活,進而達到電視新聞評論的廣泛教化功能。

評論娛樂化

隨著電視新聞報導和電視評論的發展,電視新聞評論的敘述方式也更加多元化,特別是輕鬆、自然、詼諧的表述方式更加容易為觀眾所接受。比如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的《今晚》、《馬斌讀報》,都採取了一種娛樂化的方式進行講述與評說。再比如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在2006年世界盃期間開設的一檔足球評論欄目,由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等3人共同主持(其實沒有主持),整個談話氛圍基本上就相當於熟悉的街坊四鄰茶餘飯後聚在一起聊天,但聊天的內容和評論的內涵還是非常有專業水準的,更重要的是這種樸實自然幽默的評論風格是一種創新,是電視評論方式多元化的一種傾向。娛樂,科學,知識融為一體。

評論互動性

與網路電視新聞評論相比,電視新聞評論的互動性有著明顯的不足,這就要求電視媒體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要積極借鑑網路的優點,在節目的互動設計、調動觀眾的參與性上加以彌補。比如通過電視直播的方式直接與觀眾形成互動,包括異地視頻切換、熱線電話、手機簡訊等方式的直接互動。中國教育電視台2006年的《兩會進行時》直播特別節目,就在評論過程中充分運用互動手段,調動起觀眾的積極性,每次節目播出過程都收到大量簡訊、電話反饋。除直播手段外,利用電話採訪、電話留言、網路留言等間接手段也可以增強節目的互動性,特別是電視媒體可以通過與網路媒體合作和嫁接,實現電視和網路的互動,促進觀眾與節目的間接互動。
總之,電視新聞評論在與網路新聞評論的競爭中應更加突出它的本體特徵,在追求個性化、專業化的同時,積極探尋電視新聞評論的平民視角和娛樂化方式,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保持和強化自身的獨特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