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血療法

瀉血療法

瀉血療法,是自古以來被全世界驗證為一種有效的自然療法。瀉血療法又叫放血療法、淨血療法、排瘀療法、刺血療法。其根本性區別在於:西方醫學多採用的是刀具放血;而中醫多採用的是針刺後拔罐放血,且根據針刺部位不同,分為刺脈和刺絡兩大體系。

韓國心天採取的是刺孫絡拔罐放血,並僅固定58個部位,無論從其傳承和操作方式,以及所操作的部位來講,均只是中醫刺絡放血療法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瀉血療法
  • 屬於:一種有效的自然療法
  • 奠基於:仲景
  • 屬於:原於經絡學、針灸、拔罐。
簡介,工具,歷史淵源,適應症,為什麼要瀉血,瀉血概要,

簡介

1、
瘀血學說肇始於《內經》,奠基於仲景;《內經》有血泣及惡血之論,仲景《金匱要略》有瘀血之命名。萬病根源在於瘀,人之所以疼痛部位不同,患的疾病不同,就是因為不同的地方被瘀血堵塞,中醫認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把這些瘀血疏通,供血正常,人體各器官恢復正常功能,病痛就會自然消失,人自然變得健康美麗。
2、瀉血療法原於經絡學、針灸、拔罐。
其理論是在向人體各個器官供血末端最易淤塞的51個通道上,系統並針對性瀉出體內的寒滯及瘀血,使全身氣血暢通,則向全身各器官正常供氧和輸送營養,氣血順暢了,各器官就能發揮正常功能,很多相應病痛就會自然消失。經十幾年的鄰床證實:瀉血療法可調理人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常見病和疑難雜症。並且操作簡單、見效快、治癒率高、治病徹底、不易反彈,且無任何副作用!是人人都能學會的自然療法!中醫採用各種手法和中草藥活血化淤;西醫採用對抗方式作用於已經產生的病灶甚至開刀手術;瀉血療法是另一種我們可以選擇的自然療法!
3、在韓國,朴南羲“發明”的“心天瀉血療法”從未得到韓國政府和醫學界的認同。因為缺乏專業性,心天瀉血療法在韓國出現過多次責任事故。

工具

1、拔罐器:瀉血療法中使用的拔罐器最好是透明拔罐,方便觀察瀉血部位的情況,對拔罐進行調整,如:真空拔罐器和玻璃拔罐。使用前後均要對拔罐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
瀉血療法
2、瀉血筆:可以使用無痛採血筆、三棱針、皮膚針、梅花針等。在進行瀉血治療過程中使用的瀉血筆最好是合格企業生產的正規產品,每次使用均要進行消毒,專人專用,避免交叉使用。
無痛採血筆無痛採血筆

歷史淵源

瀉血療法在中國古代也稱作“刺血療法”。
【先秦兩漢】
中國古代最早記載刺血治病的文獻,為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三號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和《脈法》。
在大量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古代醫家不斷總結經驗,同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銅鐵器的出現,針具也從石制向金屬製造轉變,於是產生了刺血療法的理論。兩千多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內經》中,有關針刺治療的條文,幾乎半數以上均涉及刺血方法。在全部一百六十二篇中,約有四十餘篇對針刺放血進行了論述。其內容包括針刺放血的名稱、原則、針具、適應症、取穴部位、操作方法及禁忌症等,並探討了刺血治病的機理。其中不少為後世所遵循,如“宛陳則除之”的刺血原則,以實熱病為主的適應證候,以循經取穴、表里經取穴、局部取穴為重點的取穴方法,以點刺、散刺挑刺等為主要刺法的操作方法等,迄今仍不失其現實意義。《內經》奠定了傳統刺血療法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並使之成為刺灸學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之後,歷代醫書(包括非醫學典籍)多有記載,不少著名醫家也都掌握了刺血的專門技術。據《史記》所載,春秋時代名醫扁鵲善用針砭方法,如他在治療虢太子屍厥症時,用“厲針、砭石,以取三陽五會”;在為齊桓侯治病時,亦提到:“(病)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漢代名醫華佗也有高超的刺血技術,他曾以刺絡治癒過紅絲疔(相當現代之淋巴管炎)。相傳曹操患“頭風”之症,其頭部穴位針刺放血之後,收到即時止痛之效。
【晉唐宋】
晉代著名醫家皇甫謐編撰的《針灸甲乙經》一書中,專辟“奇邪血絡”一篇,載述了奇邪留滯絡脈、刺血絡時引起的不同變化等。在各科疾病的取穴治療部分,也記載了不少刺血內容。雖然其中多源於《內經》,但也表明其對刺血這一療法的重視。唐代,刺血療法在臨床中多有套用。如侍醫張文仲、秦鳴鶴,針刺百會及腦戶出血,使唐高宗的頭目眩暈之急症得到迅速緩解,《新唐書·則天武皇后傳》曾作詳細記述。唐代名醫孫思邈還創製了一種刺血敷藥法:“凡療丁腫,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邊拾餘下,令血出,去血傅藥,藥氣得入針孔中佳,若不達瘡里,療不得力”(《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此法,現代尚有套用者。當時由於針具粗糙和解剖知識的缺乏,常造成刺血不當而出血過多的情況。已引起醫空們的重視,並提出“燒針篦令赤,熨瘡數過,以絕血也”(《備急千金要方·卷六》)。
至宋代,刺血之法受到了中醫外科醫家的重視,成為外治法的一種。宋代著名醫家陳自明,在其所編著的《外科精要》的一書中,記載了針刺放血治療背疽而獲顯效的醫案:“一男子,年逾五十,患背疽五日,疽腫大痛,赤暈尺余,重如負石。當峻攻,察其脈又不宜,遂先砭赤處出血碗許,腫痛頓退,背重頓去。”
【金元】
金元時期,醫學爭鳴之風興起,極大地推動了刺血療法的發展。不少醫家在刺血法的理論和實踐上有所建樹。劉河間繼承了《內經》的旨意,倡導刺血以清熱,主張刺肘膝以下特定出血以瀉熱,如“熱無度不可止,刺陷骨穴出血”(《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下》)。他還創製了一種八關大刺法,用以泄熱;“大煩熱,晝夜不息,刺十指間出血,謂之八關大刺”(《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下》)。羅天益、朱丹溪則提出刺血以活血通經的觀點,認為急症卒暴,重病痼疾多因氣血瘀阻所致,瀉血則可去瘀活血,通利氣機,這也是對《內經》“宛陳則除之”一說的發揮。羅天益曾治一例風痰內作、氣機閉阻的病者,用三棱針在頭部“約二十餘處刺之,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狀,少頃,頭目便覺清利,諸證悉減”(《衛生寶鑑·卷二十二》)。另如一少年,患久痢用澀藥取效卻導致痛風號叫,朱丹溪診為惡血留滯經絡作痛,除四物湯外,“又刺委中出黑血三合而妥”(《古今醫案按》)。
在金元醫家中,套用刺血法祛邪治病最有成就和創新的醫家,首推張子和。他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治病取效最捷,十分推崇此術,對此他有切身體會:“余嘗病目赤,或腫或翳,作無休時,羞明隱澀,腫痛不已。忽眼科姜仲安云:宜上星至百會,速以針刺四五十刺,攢竹穴、絲竹(空)穴上兼眉際一十刺,反鼻兩孔內,以草莖彈之,出血三處,出血如泉,約二升許。來日愈大半,三日平復如故。余自嘆曰:百日之苦,一朝而解;學醫半世,尚闕此法,不學可否?”(《儒門事親》)。張子和根據《內經》的理論,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經驗,逐步形成了自己刺血法的獨特風格,其學術特點是三多:一是運用針多,因為針鋒利,施於人體能造成較大的創傷面,祛邪較捷;二是刺針多,如治療背疽如盤患者“繞疽暈三百針,治濕癬,於癬上各刺百餘針,其血出盡”;三是出血量多,不少患者針出血盈升盈斗,頗為驚人。在學術理論上,他則將刺血作為汗法的一種,指出“《內經》:火郁發之。發,謂發汗。……出血者,乃發汗之一端也”(《儒門事親·卷三》)。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一書中,記載針灸醫案約三十則,幾乎全是刺血取效的,如走馬喉痹,“其生死人,反掌之間耳!其最不誤人者,無如砭針出血,血出則病已”(《儒門事親·卷三》)。誠然,張子和的刺血術觀點從現代角度看,尚值得探討,但他為刺血療法所作的貢獻是應該肯定的。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是“補土派”的創始人,他也十分重視刺血技術,用以調整營衛氣血的平衡。在其代表著作《脾胃論》一書中,載有取“三里、氣街,以三棱針出血”,“於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以治療痿症的經驗。
總之,金元醫家在刺血治病方面的成就,是自《內經》以來的一大發展,也是對前代醫家這方面理論和實踐的一次總結和提高。
【明清】
明代著名針灸家楊繼洲,匯集前人的經驗和家傳針術,撰針灸巨著《針灸大成》。書中亦載述了刺血的穴位和用刺血法救治“大風發眉墜落”、“小兒猢猻勞”以及“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滯,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等症。楊氏認為“病有三因,皆從氣血”。“蓋針砭所以通血脈,均氣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表明了他重視刺血療法的道理。同時代的名醫薛立齋,也善用刺血法治療丹毒。外科醫家申斗垣套用針砭出血治療瘡癤丹瘤諸疾,有豐富的經驗。他說:“夫砭石、鑱針、刀鐮乃決瘡毒之器械也。所謂瘡毒宜出血,可急去之意,不可延緩,恐毒熱變走。……妙在合宜,亦不可過之耳”。
清代,針灸醫學日趨衰落,刺血療法未能得到較大的發展。但是,在一些兇險重症中,常有醫家用刺血法而獲效的記載。如瘟疫,“熱人血室,發黃,身如煙薰,目如金色,口燥而熱結,砭刺曲池出惡血,或用鋒針刺肘中曲澤之大絡,使邪毒隨惡血出之,極效”(《針灸逢源·卷五瘟疫》)。又如疔瘡走黃一症,歷代記載多屬不治,清代醫家亦用刺血法治之有效:“毒氣內攻,走黃不住,瘡必塌陷,按經尋之,有一芒刺直豎,乃是疔苗,急用針刺出惡血,即在刺處,用艾灸三壯,以宣餘毒”(《針灸逢源·卷五》)。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一些著名醫家亦推崇刺血之法,如當時婦科名家傅青主以針刺眉心出血治療產後血暈;溫病大家葉天士針刺委中出血治咽喉疼痛。尤其是清初醫家郭志邃總結了針刺放血急救“痧症”的經驗,著有《痧脹玉衡》一書,發展了刺血療法在急症方面的套用。
【古代國外概況】
古代,在世界各國也有大量關於刺血治病的記載。古代埃及及印度曾廣為採用此法。西方醫學鼻祖,希波克拉底在他的全集中,多處載有瀉血之法。羅馬時代中世紀,直至十九世紀初,絡刺仍為西洋醫學的組成部分。中國的針砭醫術約於十七世紀末傳入歐洲,法國醫師路易·白利渥慈首先試用於臨床並取得成功,1812年出版並在巴黎醫學會中提出“論瀉血術”論文,1816年出版《論慢性疾病、瀉血術及針術》的著作,在推行針砭術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日本,公元412年就有類似刺絡治病的文字記載。平安朝時代(公元794~1192年),從出雲廣真的《大同類聚方》和丹波康賴的《醫心方》來看,刺血療法已頗為盛行。中國古代的刺血療法對日本古代醫學有一定影響。日本的一些醫家如中神琴溪、恆本針源、八江大元等,皆以中國清代《痧脹玉衡》為藍本,著書立說,廣為傳播針砭醫術。另如荻野元凱等也頗精於刺血療法。日本著名醫家丹波元簡也很重視砭刺之術,所著書中,就記載有中國明代醫家套用刺血療法治療急性傳染病——痧病的內容:“崇禎十六年八月至十月,京城內外,貴賤長幼,呼病即亡,不留片刻。……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十月初,有閩人補選縣佐者,曉解病由,看膝彎後,有筋腫起,紫色無救,紅則速刺出血,可無患,來就看者,日以萬計”。“即痧病也”。日本近代針灸權威玉森貞助,針術獨特,造詣頗深,自創一派曰:“玉森天心派”,他亦重視針刺放血療法尤其是在治療畸形關節炎方面有獨到之處,常施以散針術,使微出血,以達迅速痊癒。
中國的刺血療法對朝鮮和東南亞也有一定影響。如朝鮮許浚撰寫的《東醫寶鑑》一書,就有很多關於刺血的內容。
【現代進展】
自本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來,特別是近二十餘年,刺血療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療法本身不斷革新
刺血療法本身的革新,主要表現在刺血針具的不斷改革和創新、刺血方法的不斷補充與完善上。
刺血針具,在古代是較為簡陋而粗糙的,所用針具基本上未脫離《內經》所載之鋒針、鑱針、鈹針等。由於製作粗劣,對肌膚損傷大。又缺乏消毒措施,往往造成出血量過多,針後感染等意外事故。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就載有刺血後出血不止的急救之法,表明這類事故的發生絕非偶然。現代,首先是對原有針具進行改造,如三棱針、小眉刀古已有之,在保持其原有特點的前提下,採用不鏽鋼鑄造,外形輕巧,尖端細小鋒利,既利於消毒,又對肌膚血管損傷微小,特別是山西省中醫研究所之師懷堂氏,還對古代之鑱針、鋒針進行革新,以適應現代治療的需要。其次是刺血針具的不斷創新,如皮膚針,是在民間流傳的箸針基礎上創製出來,具有治療病種多,對肌膚損傷小,刺激輕微,易於為病人所按受的特點,在中國已廣為流傳。近年來又進一步發展成電梅花針,據臨床對照觀察,其對不少病症的治療效果,較之普通皮膚針為高。另如,上海的針灸學者研製出滾刺筒這一新的刺血針具,操作簡便,刺激面積大而損傷輕,亦頗受患者所歡迎。
刺血方法的發展,也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刺血手法的增加,在原有的點刺、挑刺的基礎上,現代又增添了皮膚針的叩刺、滾刺筒的拉刺以及用手術刀的割刺等,手法的多樣化,不僅有利於適應不同病症的需要,更有推廣價值。二是刺激部位的增加,在古代,刺血療法使用的穴位比較局限,據我們研究,用得較多的為肘膝以下特定穴、經外奇穴和病灶區及病理反應點等。現代,除體穴仍保留此特點外,已有較大的發展。如耳穴,最常用的刺血穴位就有十餘個,對急性結膜炎急性扁桃體炎等多種病症,有較獨特的效果。又如皮膚針,其叩刺部位幾乎遍布全身,包括重要的體穴、陽性反應點及陽性反應物,體表各個部位等。這幾年,有人將皮膚針試用於頭針穴位的叩刺,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有效治療部位的增加,無疑為治療範圍的擴大提供了前提。
2、治療範圍不斷開拓
刺血療法儘管是最古老的醫療方法,在古代,由於受到種種的限制,其治療病種比較局限,多用於一些急性病的救治,如中風昏迷、卒急疼痛、疔瘡毒癰等,對慢性痼疾治療的文獻資料鮮見。
現代,隨著刺血法本身的發展,其所治病症不僅已從傳統病症向現代病症轉化,而且治療病種獲得極大的增加。據統計,自本世紀五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中,臨床報導用刺血治療的病症有近一百種之多,遍及內、外、骨傷、婦、兒、皮膚、眼、耳鼻、咽喉各科。既包括多種急性病症,如小兒高熱驚厥急危重症,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等急性痛症,急性毛囊炎、淋巴管炎、丹毒等急性炎症性疾病;還包括不少難治性慢性病,諸如骨與關節結核紅斑性肢痛、神經性皮炎及銀屑病等。刺血療法,除了治療疾病外,還可用於預防某些疾病。有臨床實踐證實,針刺耳穴,對急性傳染性急膜炎有良好的防止傳播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刺血療法近年來更在美容保健領域中嶄露頭角,如一些影響美容的面部皮膚病:痤瘡黃褐斑、面部色素斑等,採用點刺放血之法,其有效率達到85%以上,成為針灸美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科學驗證治療效果
中國古代,鑒於自然科學水平較低,加之中醫學本身的學科特點,刺血療法的療效觀察,多是醫者的直觀考察或患者的個人體驗。見之於文獻的,一般也多為個別醫案,且往往有浮誇之詞。為了客觀地、科學地驗證刺血療法的確切效果,現代做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⑴是大樣本重複觀察驗證。個別醫案雖也有一定臨床參考價值,但畢竟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進行大樣本重複觀察以驗證療效,十分必要。自六、七十年代以來,中國發表的有關刺血療法臨床論文,極大多數都是多病例報導,如有用患部點刺放血治療凍傷患者,一次報導就達1000例之多,有效率為96.9%。另如上海曙光醫院皮膚科報導,用耳部靜脈放血治療扁平疣100例,結果痊癒率為49%,總有效率為54%,也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刺血對本病的實踐效果。
⑵是進行臨床對照觀察。在大樣本驗證的基礎上,進一步設不同的對照組加以嚴密的觀察,不僅可以更嚴格的肯定療效,而且有助於揭示其臨床治療規律。刺血療法中,這方面工作尚未大面積開展,但從已有的實踐看,其前景是喜人的。如用皮膚針治療近視眼,通過一系列對照觀察,證實了以下幾點:
a、叩刺經穴和經驗穴的效果,較之叩刺局部為佳;
b、基礎視力好者(0.5以上)痊癒率高,差者(0.1以下)恢復到正常視力較困難;
c、電梅花針的效果明顯優於普通皮膚針;
d、治療期間不戴眼鏡的效果比戴眼鏡的好。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刺血療法治療青少年近視眼的臨床規律。
4、機理研究日趨深入
刺血療法作用機理的研究,始於本世紀六十年代,而取得重要進展的則在近十年。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頗有意義的探索。
⑴對血液成分的影響:研究表明,刺血療法對感染性疾病的血象有明顯的影響,耳穴刺血後可使急性感染兒童的白細胞總數下降,淋巴細胞升高,中性下降。臨床還發現,刺血治療前後的血像變化呈雙向調節作用,可使升高的白細胞降低,又可使減低者回升。另外刺血療法對血液中K+、Na+、Ca++,含量也具有調節作用。證實刺血的退熱、消炎及止痛等功能是有某種客觀基礎的。
⑵對血管功能的影響:刺血療法是直接刺破血管出血的一種治療方法,傳統理論一直認為具有行氣活血之功。現代研究顯示,以皮膚針叩刺大椎治療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者,腦血流圖證實刺血確有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和改善血管彈性的作用。而對血瘀病人的甲皺微循環觀察也發觀,刺血改善了微循環障礙,緩解了血管痙攣,促進了血液循環,從而改進了組織缺氧狀態,這與中醫活血化瘀說頗為吻合。
⑶對神經肌肉的影響:刺血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神經-體液的綜合調節而達到的。有以刺金津玉液出血為主觀察中風后遺症患者針刺前後握力的變化,結果證明,刺血對神經、肌肉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調整作用。肌電圖也顯示,刺血療法可使運動系統疾病患者的異常自發肌電減少或消失。
⑷對免疫防禦功能的影響:不少實驗證明,刺血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功能,激發體內的防禦機能,如有人以刺血療法治療病毒性疣病,並在刺血前後做了OT和PHA皮試、末梢血淋巴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免疫球蛋白及補體C3測定。結果發現,上述各項免疫指標,在治癒後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而且在治療後一月隨訪,免疫指標仍然繼續增高。(五)消化功能的影響:刺血對胃腸運動和消化液的分泌有明顯的調整作用。實驗資料也證實了這一作用,如挑刺四縫穴後,可以使胃蛋白酶的活性增高,原胃酸較高者稍下降,較低者均上升。同時,還可使腸內胰澱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增高。
除此之外,刺血療法對體溫調節功能的影響等也做過臨床觀察,從已有的工作看,基本上證明了刺血療法對機體的調節作用是多方面的,是雙向的,也是一種良性的調節。當然,要全面闡明其作用機制,還有很艱巨的工作要做。
4、國家對瀉血療法認定
瀉血療法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淵源,但是有此技能的民間中醫世家對自己的技能都不會外傳。所以一方面這種簡便顯效的瀉血療法沒有廣泛的服務於民,另一方面一些培訓機構受韓式瀉血影響比較大,急需按照中醫標準進行標準化。

適應症

1、康復
高血壓、關節炎、手腳冰涼;各種胃腸炎、燒心、胃酸過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痙攣、腹瀉、便秘、積食;勞累過度而引起的頭疼、偏頭疼、頑固性頭疼;氣喘、胸悶;慢性疲勞;各種脫髮;視力減退、充血、眼壓異常、遇涼風出眼淚等;風齒、牙齒怕涼等;黑斑、老年斑、脂溢性皮炎、小疙瘩;憂鬱症、心煩意亂、心跳胸悶;健忘症、記憶力減退;噩夢驚醒、失眠;尿失禁、痛經、風寒、便血、月經不調;各種皮膚炎、白癜風、紅血絲皮膚;皮膚特別黑的人;腳後跟皮膚開裂,腳氣;腰、背、胳膊、腿酸痛;個別部位易出汗;各種氣滯的現象,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40歲肩痛50歲腰痛;渾身浮腫;感冒;癲癇病等等。
2、保健
經過對2、3、6、8號瀉血,直至瀉通,並定期堅持瀉血理療,恢復人體的胃腸功能和肝腎功能,對身體會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3、美容美體
提升上眼臉 消除下眼臉浮腫(眼袋) 消除粉刺 祛斑 白皙皮膚 縮小毛孔 淡化魚尾紋 收緊雙下巴 瘦臉 豐胸 收緊皮膚 細腿(大.小腿)減肥

為什麼要瀉血

我們這裡所說的淤血指的是壞死的血液。自然界的規律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堆積在體內的淤血越來越多,同時人體自身淨化淤血的能力又越來越弱。加之自身年齡百分比,就是人體的淤血所占的比例。淤血會導致人的衰老、死亡,瀉血能還您原有的健康和美麗。

瀉血概要

1、鮮血與淤血的區別
鮮血:顏色鮮紅,脫脂棉能夠很快吸收。
淤血:偏黑,從人體出來就是凝固的,不被脫脂棉吸收。
瀉出的血液,一但離開人體,隨著溫度的下降就會凝固,但鮮血和淤血的凝固速度不同。出血後馬上凝固的是淤血;出血後過一段時間溫度下降後才凝固的是鮮血。
2、拔罐前的針刺次數
用大罐(拔罐器):15—20針,小罐10針以內。
3、每次瀉血的拔罐次數
康復:5次,體虛弱者3—4次(針刺後+拔罐,為一次)。最後空罐一次,以清理針眼的積血。
4、開始瀉血時,三天一次:三次後,可一周一次。以後視出淤血情況和身體狀態,可半月或一月一次。瀉血不可急於求成。
5、停止瀉血的標準
針刺15次後,在20秒內流出約半罐左右流動的血液,可停止瀉血。
6、瀉血專用工具
瀉血筆、瀉血針、拔罐器、醫用消毒液、一次性醫用手套、消毒紙巾等。
7、瀉血是注意事項
⑴ 瀉血部位、瀉血器具嚴格消毒;
⑵ 瀉血筆、瀉血針、拔罐器專人專用;
⑶ 瀉血當天不可喝酒;
⑷ 瀉血者應佩帶口罩、手套;
⑸ 肉眼可見的血管處不可瀉血;
⑹ 每次瀉血總數最多不超過200毫升;
8、禁止瀉血的對象
未滿7歲的兒童,孕婦,一次服用5種以上西藥的患者,七十歲以上的老弱者,血小板減少患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