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激經
- 別名:盛胎
- 性質:醫學
- 出處:《脈經·卷九》
概述,定義,出處,發生機制,治療方法,鑑別診斷,
概述
激經又叫“盛胎”或“垢胎”。指懷孕以後,“月經”仍按月來潮,且量、時間相對較短,而對孕婦、胎兒並無明顯損害者,屬生理現象。一旦診斷明確,孕婦無需太過擔心,待胎兒壯大而可自止。但對於有性生活史婦女而言,意外非意願型懷孕時會易誤認為正常月經來潮,故需注意。
定義
出處
1. 《脈經·卷九》:“婦人經月下,但為微少。師脈之,反言有軀,其後審然,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陰陽俱平。榮衛調和,按之滑,浮之則輕,陽明、少陰,各如經法,身反洒淅,不欲飲食,頭痛心亂,嘔穢欲吐,呼則微數,吸則不驚,陽多氣溢,陰滑氣盛,滑則多實,六經養成。所以月見,陰見陽精,汁凝胞散,散者損墮。設復陽盛,雙妊二胎。今陽不足,故令激經也。”
2.《本草綱目·婦人月水》:“女人之經,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後,或通或塞,其病也;間或有不關於病者,願聞其說。曰∶天下事有常而即有變。婦人當月事之期,其血不下,只見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謂倒經逆行;有三月一行者,是謂居經;有一年一行者,是謂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謂暗經;有受胎之後,月月行經而產子者,是謂胎盛,俗名垢胎;有受胎數月,血忽大下而胎不墜者,是謂漏胎;此雖異常,而數患之竟不害事也。”
3.《沈氏女科輯要箋正·妊娠經來》:“妊娠經來與胎漏不同,經來是指按期而至,來亦必少”
發生機制
目前來說激經的產生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其原因與臨床意義,自古以來說法不一:
正常情況下,隨胎兒漸大、胎氣漸強,胎兒與母體形成相互作用,對精血攝納之力增強,“激經”現象不久將會消失,但仍需謹慎注意。
2.從西醫學角度:現代醫學認為可能是孕卵著床的一種生理反應,孕婦所產生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不能使卵巢黃體轉化為妊娠黃體,而卵巢功能繼續活動,從而形成了按月的少量陰道出血,待妊娠3~4個月以後,性激素由胎盤分泌代替了卵巢功能,所以也就不再繼續有周期性出血。
治療方法
激經屬生理現象,古人雖言激經對胎孕無妨,但亦有不少孕婦可轉化為流產,故應給予重視。
治療時藥物需在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醫師建議指導下所使用:
①知柏地黃丸,每服6克,日服2次
③滋腎育胎丸,每服5克,日服3次。
④保胎丸,每服9克,日服2次(上方適用於脾腎不足者)。
(2)簡便驗方
①生地、旱蓮草各12克,黃芩6克。水煎服(適用於陰虛火旺)
(3)飲食療法
①黑豆、續斷各30克,糯米60克。煮粥服。
②白朮、川續斷各10克,菟絲子15克。煮雞食用(上方適用於脾腎不足者)。
⑤生地60克,糯米200克。煮粥食用。
⑥鮮藕取法飲用(各型均可使用)。
若出血出現異常現象,則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鑑別診斷
1.與月經過少(屬月經病)的鑑別
·診斷鑑別:月經過少與激經的共同特點是月經周期、經期均看似“正常”,“經量”較以往明顯減少。實則激經者應有早孕反應諸如噁心、嘔吐等症狀,妊娠實驗有陽性反應;婦科檢查可見子宮體增大,宮體軟;BBT呈雙向,高溫相持續18天以上;B超子宮掃描,可見子宮腔內有孕囊、胚芽或胎心搏動等現象。而月經過少病則均無。
·中醫認為月經過少的病機可分為腎虛型(補腎益精,養血調經。方以歸腎丸酌加紫河車、丹參)、血虛型(補血益氣調經。方以滋血湯)、血寒型(溫經散寒,活血調經。方以溫經湯)、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氣調經。方以通瘀煎)、痰濕型(化痰燥濕調經,方用二陳加芎歸唐)
2.與胎漏的鑑別
·診斷鑑別:胎漏與激經相同的是妊娠後都有少量的陰道流血,而無腰酸腹痛等現象;所不同的是胎漏出現的陰道流血是完全無規律的(激經仍按“月經”時間出血),其停止時間也無確定時間。胎漏若隨病情發展,出現腰酸腹痛,即胎動不安。從西醫學角度分析此現象為先兆流產或妊娠中晚期前置胎盤出血的情況,需重視。
此外,也可能因妊娠並發蛻膜息肉、子宮頸糜爛、子宮頸癌等而導致陰道不規則流血,此時應到醫院做進一步診斷與治療,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