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人體穴位的名稱,一指沖脈,又稱十二經之海;二指血海穴: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三指肝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血海
- 外文名:Xuehai
- 定義:穴位
- 別名:十二經之海
四海之一,經穴名,
四海之一
指沖脈。又稱十二經之海。《靈樞·海論》:“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沖脈上循脊里,與十二經脈會聚而貫通全身,因稱。《素問·上古天真論》王冰註:“沖為血海”。其氣血輸注出入的重要穴位,上在大杼穴,下出於上巨虛和下巨虛穴。其症候:“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別名百蟲窠。屬足太陰脾經。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或屈膝,以對側手掌按其膝蓋,2-5指向膝上伸直,拇指向膝內側約呈45°角斜置,指端盡處取穴。另說在膝上二寸半(《針灸甲乙經》);在膝上三寸(《千金要方》注);在膝上一寸(《類經圖翼》)。布有股前皮神經,股神經肌支及股動、靜脈肌支。主治月經不調,經閉,暴崩,漏下惡血,兩腿內側生瘡癢痛或紅腫有膿,氣逆腹脹,腎藏風,痃癖,陰瘡,五淋,功能性子宮出血,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貧血。 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血海穴名意指本穴為脾經所生之血的聚集之處。本穴物質為陰陵泉穴外流水液氣化上行的水濕之氣,為較高溫度較高濃度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氣血物質充斥的範圍巨大如海,故名。血海穴是生血和活血化淤的要穴,位置很好找,用掌心蓋住膝蓋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張開,大拇指端下面便是此穴。
專家建議:午飯前按摩膝蓋上的血海穴,有利於祛除臉上的雀斑。
方法:每天堅持點揉兩側血海3分鐘,力量不宜太大,能感到穴位處有酸脹感即可,要以輕柔為原則。每天上午9時~11時刺激效果最好,因為這個時段是脾經經氣的旺時,人體陽氣處呈上升趨勢,所以直接按揉即可。
選穴:血海穴
每月一次的生理痛真是非常難受,按壓血海穴能夠緩解這種小腹疼痛。
位置: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頂端就是血海穴。
要點:兩個大拇指重疊按壓這個穴位,痛經的時候通常左腿也會一起痛,多刺激左腿。要是在腰上放一個暖水袋效果會更好。
血海穴治療肝血虛的症狀
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為足部,別於手三里穴之名也。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是人體兩個長壽穴之一,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經的要穴。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時地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器髒才可以得到充足的養分,人才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況的好壞,對人們來說極為重要。而足三里穴則能擔此重任。 該穴艾灸效果最好,有“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之說,艾灸或用手指按壓此穴,不但能補脾健胃,促使飲食儘快消化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還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使人精神煥發,青春常駐。如果能每月用艾灸此穴10次,每天1次,每次15分鐘,便可使人長壽。若家中無艾或不便艾灸,可以指關節按壓足三里穴,亦可達到同等效果。治療產婦酸痛
產後的婦女特別容易出現各種酸痛,台北市立中醫醫院主治醫師劉桂蘭表示,由於產婦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身體狀況本來就比一般人虛弱,再加上醫院裡的冷氣較強,如果疏忽了做好保暖的工夫,「風寒」便會趁虛而入,而一旦出現了各種酸痛時,又該如何幫媽咪們減緩疼痛呢?請看以下提供的各項「絕招」。
按摩運動
按壓的手法:以手指的指腹部位按壓,切勿以手指甲按壓,以免抓傷產婦。通常最常採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根手指頭。
按壓的時間:每天固定一個時間進行,一個穴點每次按壓以十次為原則。
外在表徵:患者容易有關節疼痛、酸痛、有麻木感、臉色蒼白、頭昏、心悸、怕冷、氣短乏力、脈搏細弱的情形。
按壓穴道:血海穴
按摩位置:屈膝,在髖股內側上緣上2吋(三隻手指頭寬)、股四頭肌內側隆起處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