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賦四大家

漢賦四大家

漢賦四大家是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這四人都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傳世,在當時及後世文壇影響深遠,是漢大賦的最高成就者,標誌著漢大賦的內容、風格的成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賦四大家
  • 外文名:han fu si da jia
  • 含義: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
  • 標誌:漢大賦的內容、風格的成熟
綜述,司馬相如,簡介,生平,揚雄,簡介,生平及著作,班固,簡介,生平及成就,張衡,簡介,著作及成就,

綜述

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的作品,標誌著漢大賦的內容、風格的成熟。其典型的代表作品:
漢賦四大家漢賦四大家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哀二世賦》《長門賦》《美人賦》。現存《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六篇,另有《梨賦》、《魚賦》、《梓山賦》三篇僅存篇名。明人張溥輯有《司馬文園集》。
揚雄:《河東賦》、《羽獵賦》、《甘泉賦》、《長楊賦》、《蜀都賦》。仿《論語》作《法言》,仿《易經》作《太玄》。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之學說,並強調如實地認識自然現象的必要,並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駁斥了神仙方術的迷信。明人輯有《楊子云集》。《隋書·經籍志》有《楊雄集》5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揚侍郎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班固:有《兩都賦》聞名天下。著有《班蘭台集》。完成了《漢書》,不僅為後世同類史書奠定了規模,而且奠定了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中的獨特地位。班固除給後世留下巨著《漢書》以外,他還寫了大量的典引詩賦等文章,在范曄(劉宋)寫《後漢書》時尚存41篇,除《後漢書》中保留的三篇外,其餘大多散失。班固的地理學成就主要體現在《漢書》中,尤其是《漢書·地理志》中。
張衡散體大賦以《西京賦》、《東京賦》最為有名。還有《思玄賦》和《歸田賦》。 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司馬相如

簡介

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長卿,蜀郡成都人,西漢辭賦家。被譽為“漢賦第一大家”。

生平

司馬相如少好讀書擊劍,景帝時,為武騎常侍。景帝不好辭賦,他稱病免官,來到梁國,與梁孝王的文學侍從鄒陽枚乘等同游,著《子虛賦》。梁孝王死,相如歸蜀,路過臨邛,結識商人卓王孫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樂,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歸成都。家貧,後與文君返臨邛,以賣酒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話,為後世文學、藝術創作所取材。 武帝即位,讀了他的《子虛賦》,深為讚賞,因得召見。又寫《上林賦》以獻,武帝大喜,拜為郎。後又拜中郎將奉使西南,對溝通漢與西南少數民族關係起了積極作用,寫有《喻巴蜀檄》、《難蜀父老》等文。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當時有“千金難買相如賦”之稱。
漢書·藝文志》著錄有賦二十九篇,其它古籍還引用了相如兩篇賦的一些文句和篇名。其賦作多佚,今僅存《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和《哀二世賦》六篇,其中《長門賦》與《美人賦》的作者仍有爭論。後人輯有《司馬文園集》。

揚雄

簡介

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一作楊雄西漢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以文章名世。

生平及著作

揚雄早年所作《長楊賦》、《甘泉賦》、《羽獵賦》,風格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等賦。後來薄辭賦為“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轉而研究哲學。少時好學,博覽多識,酷好辭賦。口吃,不善言談,而好深思。家貧,不慕富貴。40歲後,始游京師。大司馬王音召為門下史,推薦為待詔。後經蜀人楊莊的引薦,被喜愛辭賦的成帝召入宮廷,侍從祭祀遊獵,任給事黃門郎。他的官職一直很低微,歷成帝哀帝平帝"三世不徙官"。王莽稱帝後,揚雄校書天祿閣。後受他人牽累,即將被捕,於是墜閣自殺,未死。後召為大夫。揚雄一生悉心著述,除辭賦外,又仿《論語》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對社會、政治、哲學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價值。另有語言學著作《方言》等。在辭賦方面,他最服膺司馬相如,"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漢書·揚雄傳》)。他的《甘泉》、《羽獵》諸賦,就是模擬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而寫的。《廣騷》、《畔牢愁》今僅存篇目。揚雄早期以辭賦聞名,晚年對辭賦的看法卻有所轉變。揚雄關於賦的評論,對賦的發展和後世對賦的評價有一定影響。揚雄在《法言》中還主張文學應當宗經、徵聖,以儒家經書為典範。對於後來劉勰韓愈的文論,頗有影響。
揚雄揚雄

班固

簡介

班固(32年-92年):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是東漢名儒和著名學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人。字孟堅。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曉大義。

生平及成就

班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之言,無所不讀。其父班彪光武帝時官至望都,才高學博,撰有《史記後傳》百餘篇。建武三十年(54)父逝,返里居喪,著手整理《史記後傳》,嘆其“所續前史未詳”,欲竟其業。明帝永平元年(58),開始撰寫西漢一代史書《漢書》。永平五年,被人告發私改國史,被捕下京兆獄。其弟班超上書辯白,書稿送至京師。因明帝閱後有讚賞之詞,得釋。召至京師校書部,派為蘭台令史,與其他五位令史掌管圖籍,校定文書。次年,遷為郎、典校秘書。奉詔續撰《漢書》,自此,專注精力,以著述此書為業,歷20餘年,直到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修成。文辭淵雅,敘事詳贍,開創了紀傳體斷代史體例,整齊了紀傳體史書體裁。建初四年(79)參加章帝在白虎觀召集的諸儒會議,辯論六經今古文同異,以史官兼任記錄,編成《白虎通德論》(亦稱《白虎通義》、《白虎通》)。和帝永元元年(89)、隨車騎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勝利後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作銘辭以記漢之威德。永元四年(92)竇憲在政爭中失敗自殺,受牽連被免官。洛陽令種竟藉機報私仇,班固被捕。同年死於獄中。善作賦。
班固班固
班固所著詩、賦、銘、誄、頌、書、文、記、論、議等四十一篇行於世。《隋書·經籍志》著有《班固集》17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班蘭台集》,傳於今。
班固的地理學成就有以下五個方面:
1.開創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在正史中專列《地理志》是從班固的《漢書·地理志》開始的。
2.開創了政區地理志的體例。班固《漢書·地理志》的結構內容共分三部分。
3.開沿革地理之始。班固不僅在《漢書·地理志》中首創了政區地理志的模式,同時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
4.記錄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資料。班固的《漢書》是我國西漢的斷代史,其中記載了當時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資料,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溝洫志》和《西域列傳》等篇目中。
5.保存了寶貴的邊疆地理資料。班固的《漢書》在《地理志》、《西域列傳》等篇中記載了大量的邊疆地理資料。

張衡

簡介

張衡(78年-139年):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
張衡張衡

著作及成就

張衡勤敏好學,博識多能,在任太史令期間,悉心研究天文、歷算,著《靈憲》、《□罔論》等科學著作,並先後發明和製作了舉世聞名的渾天儀地動儀。又曾上疏反對當時流行的讖緯迷信,寫有《請禁絕圖讖疏》。 張衡的文學作品主要是辭賦和詩。他的散體大賦以《西京賦》、《東京賦》最為有名。這兩篇賦合稱為《二京賦》,是他早年入京後有感於“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作。題材體制均模擬班固兩都賦》,但結構更為宏闊,思想藝術上也顯示出某些特色。賦的主旨是規諷統治階級,有些議論頗為深刻切直。如告誡統治者切莫“剿民以□樂,忘民怨之為仇”,警告他們要知道“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表現了作者對當時社會危機的深刻憂慮和對人民力量的理解。《二京賦》中描述了以前的同類大賦從未記載的若干新事物,如它對都市商賈、俠士、辯士的活動以及雜技和角□百戲的演出情況等都有所反映。有些片斷描寫生動,如《東京賦》中“濯龍芳林”以下一段,仿照《子虛賦》,按東、西、南、北方位鋪寫景物,語句清新,頗富文采。《西京賦》中寫平樂廣場觀“角□之妙戲”一段,記述各種技藝的表演,宛如目睹,且是中國古代極珍貴的雜技藝術史料。
除《二京賦》外,另著有《南都賦》、《溫泉賦》、《歸田賦》、《思玄賦》、《四愁詩》等名篇,今人張震澤注有《張衡詩文集校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