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又稱為功夫,武功和國術或武藝﹐中國漢族傳統體育項目。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民眾基礎﹐是漢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目前武術劃分為散打和套路,散打又叫散手,是武術的擂台形勢式,套路則為武術的表演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術
- 又稱:功夫、武功、國術、武藝
- 特點:一是“擊”,二是“舞”
- 劃分:分為散打和套路
- 起源時間:原始社會
武術,發展演變,漢族武術套路,梅山拳,無極拳,鷹爪拳,門派與分類,套路,拳術,棍術,槍術,刀術,劍術,其他兵器類,對練套路,軟硬功夫練法,氣功,軟硬功夫,歷史,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金,明,清,中華民國,少林武僧,少林寺,漢族武術名人,
武術
武術又稱為功夫,武功和國術或武藝﹐中國漢族傳統體育項目。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民眾基礎﹐是漢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武術劃分為散打和套路,散打又叫散手,是武術的擂台形勢式,套路則為武術的表演形式。
武術被國際上稱之為"功夫"的漢民族體育運動,其特點一是“擊”,二是“舞”。“擊”就是“技擊”,即從徒手搏鬥的拳術發展為搏擊敵人的武藝,在民間有根深蒂固的傳統。歷史文獻中記載的項目有角牴、相撲、手搏、手戰、擊劍、擊刺、校棒、刺槍等,並有打擂台比武的習俗。“舞”,就是“武舞”,即現在流行的套路形式的武術。它與“技擊”的搏擊性不同,而具有表演性。這種以形體抒情和造型美感為特徵的武術至今仍廣泛流傳於民間。正因為武術既可看,又可用,還可以鍛鍊身體,所以深深紮根於民間,歷經數千年而不衰。
漢族的武術受傳統道德影響,一般情況下主張“點到為止”、“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甚至在戰爭中,搏鬥也有一定的規範。古代中原地區各“國”,受道德的約束,個人格鬥和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都有一定的規矩。例如《三國演義》中,關羽正打算用“拖刀計”殺黃忠,可是因為黃忠意外“馬失前蹄”,關羽便終止了攻擊,就是一例。再就是裝束的不同,造成打擊方式及動作的不同。戰國時有“胡服騎射”的故事,是說由於服裝、裝備的不同,趙國的軍隊與胡人作戰時往往吃虧,因此趙王帶頭穿著胡人的服裝,騎馬射箭。其實,趙王的改革一定還包括了徒手格鬥(含擒拿、摔跤)技術。清代出現的拳種,起式常有“提膝撩襟”、“虎抱頭”等動作,這是因為當時男人都穿長袍、留辮子的原故。為了方便運動,打架之前先要把袍襟撩起別在腰帶上,辮子也要繞在脖頸上。
發展演變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鬥爭﹐一是為了自衛﹐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後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大荒北經》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通過戰鬥﹐不僅製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鬥意義的技能。
在殷商時期﹐青銅業發展﹐以車戰為主﹐出現了一些銅製武器﹐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同時﹐也出現了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為了提高戰鬥力﹐這時已有了比賽的形式。如《禮記‧王制》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御”﹐意即較量武藝高低。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據《管子‧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所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時盛行角牴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台前有帷幕飄帶﹐台上 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褲﹐腰部系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 .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家﹑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於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說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唐朝開始實行武舉制﹐並用考試辦法授與武藝出眾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準。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貫五紮﹐戈矛劍戟便於利用……”(《武備志‧太白陰經‧選士篇第十六》)。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
隨著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仍在發展。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於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牴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牴﹑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卷 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於受了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走向衰微。
元代統治者對民間“……二十人之上不許聚眾圍獵”(《元典章》卷 3﹐賑饑貧)﹐連民間私藏武器也屬犯罪。武藝多以秘密家傳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傳授。
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餘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徵﹑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清代統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極拳﹑劈掛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民國期間﹐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拳社﹐對傳播和發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被作為優秀民族遺產加以繼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級武術協會﹐國家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3年﹐舉行了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接著又舉行多次全國性武術比賽或表演大會。為了推動武術的普及和提高﹐國家組織創編了比賽規定套路﹐編制了民眾武術活動所需要的初級套路和簡化太極拳等﹐出版武術書籍和掛圖﹐拍攝武術影片和錄象。為探討武術運動鍛鍊的價值﹐還組織有關生理的測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學化。此外﹐各體育學院﹑體育系相繼設立武術課和武術專業班﹐大中國小也把武術列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青少年業餘體校也建立武術班﹐各地武術協會設立各種形式的武術輔導站﹐其中包括嵩山少林寺南北武術院吸引著大批武術愛好者習武健身療病。
漢族武術套路
梅山拳
相傳為北宋趙天祥所創,注重散打實戰功法。
其拳沖拳如三角,挑拳似牛角。相打緊迫前,掌法如刀鐮。上用打,下用穿,左右開攻打兩邊。上打如雪花蓋頂,下穿似古樹盤根。
拳法講究五行變化。靈活運用剛、柔、直、橫、斜、虛、實七種勁力。手法有沖、貫、扣、蓋、橫、砸、挑、撩及擒拿手、封閉手、砍手、劈手、標手、壓書、接轉手、抓手、擺手等。肘法有靠、橫、直、擋、撞、架頂等十多種。腿法有彈、踹、蹬、鏟、踩、掛、掃等。梅山拳十分強調樁功練習。其樁功以坐、箭、丁三種為主。坐樁有上、中、下三盤之分,其姿態如三點梅花“品”字形;箭樁多用九點游龍步,其前弓後箭務必做到十趾抓泥。
其丁樁要求虛實分明:丁腿腳尖點地為虛,支撐腿全掌著地為實。“立如釘”。
梅山拳的格鬥散招也有其獨到之處。其沖拳、貫拳、蓋拳、橫拳等幾十種拳法,在實戰運用時均有許多講究。例如蓋拳,有單雙之變,陰陽之分,陰單蓋拳、陽單蓋拳,陰雙蓋拳、陽雙蓋拳。陰單蓋拳的技法要領是一手握拳,以大臂帶小臂,由曲到伸,向前蓋擊敵方頭部;力達拳背,拳心朝上;另一拳則收防於胸前,當敵方來拳攻擊時,前拳開路擊開來手,後拳由胸前揮出蓋擊敵方頭部。故其拳陰單蓋拳為翻天一火即,陽單蓋拳如雷擊空心樹;陰雙蓋拳似泰山壓頂,陽雙蓋拳如猛虎撲食。其拳勢威猛。
無極拳
無極拳源於華山《無極圖》,為古老的內家拳種以“混噸虛空”為精義,采先天之氣,調後天純陽之精,返本還原,凝神返虛,而達無形無象境界。
無極拳屬內家拳,主張形骸操練不以形。“有形而破體,無形則居氣”。
無極拳行功有十八訣,即起式為“朝”,收式為
“晦”。 前後分“托、摩、揉、搓、、絲、困、纏、繞、點、按、拆、卸、順、旋、流、合。”根據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總結無極拳之精義,把地球自轉看成是人體百骸機能。其拳訣中包含十六種自然景象,二十七種脈象,三十種人體形骸。蘊於內者二十種勁即為:“冷、彈、脆、快、硬、沉、長、綿、柔、巧、活、緩、輕、靈、抖、含、虛、粘、連、隨。”表里相合,內外相應。出乎神奇,變化莫測,以穩、準、虛、靈而求快是為訣竅。
無極拳修煉有二宗:一為玄門、二為俗家,今將俗家一脈奉獻給有緣者,以期共同參悟。
(一)朝字訣
(1)面東而立,兩掌相對,全身放鬆,頭上頂,足下踏。
(2)掌心向下“按”,揚掌緩緩過頭頂。提氣,再灌氣。
(3)雙掌合於頭頂,運氣於足,由足達指尖,雙掌再下降於胸前。身由左向右轉,再由右向左,依此為序。
(4)運氣雙掌,自胸向兩側開。氣由左足向上運,而達頭頂,雙掌再合至胸前。
(5)掌心向下貼膝前,氣循頭向右下行達右足。雙掌相插到雙肩,以脊骨蠕動收縮,使氣貼背行。雙掌合於胸前,左手穴府,右手氣府。
(6)兩足左右分列,兩膝微彎成樁式,左足根向右交氣,右腿抬起成獨立樁式,雙掌相合成運球式(如圖1一10)。
鷹爪拳
鷹爪拳的主要內容有鷹爪行拳十二路、鷹爪連拳五十路,另有羅漢拳、八面追、八步追等。其手型似鷹爪.出手拳掌打,回手鷹爪抓。主要手法有抓、打、掐、拿、翻、崩、擠、靠。在技擊方面包括腿擊法,擒拿法,摔打法三種要素。腿擊法中最主要的有八種:旋風腿、雙飛腿、單飛腿、掃堂腿、正踢腿、側踹腿、後蹬腿,虛點橫擊腿。擒拿,是該拳種中的主要攻擊方法,分為正擒拿、反擒拿、穴位擒拿、關節擒拿、單手擒拿、雙手擒拿等。摔打法有過背摔、正摔,反摔,鉤彈摔等主要技擊法,它的攻擊原理是借對方運動中重心提高,造成身體不平衡時突然身體插入對方兩腿間,配合手腳掃踢動作把對方摔倒,是一種以弱勝強的技擊法。在步型上,鷹爪拳不但有弓步、馬步、撲步、丁步、虛步,而且還有許多豐富多變的步法。如:滑步、擊步、標步、震步、鏟步、插步。步法變換中結合各種技擊手法,變化無窮,使對方難以捉摸,應接不暇。
門派與分類
漢族武術非一人所創,而是凝結了千百萬人民的心血。漢族武術門派眾多是由於南北地理、氣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氣候嚴寒造成北派拳術氣勢雄勁,大開大合。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術也比較細膩。諺語也有“南拳北腿”之說。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例如起源自北方的八卦掌就很少用腿攻擊,而南方的詠春拳卻有不少腿擊技巧。
中國武術的流派繁多,卻沒有統一的命名方法。有些按地區命名(如河南派心意拳);一些按山脈、河流(如武當派);有以宗師姓氏命名(如楊氏太極拳)……以往,這些流派會以主修內功、外功來粗略劃分,成為內家拳和外家拳兩大類。
武術按性質大致可分為內功、外功、硬功、輕功、氣功等。內功以練精氣為主;外功、硬功多指鍛鍊身體某一局部的猛力;輕功專練縱跳和超距;氣功包括練氣和養氣。按技法又分拳術、棍術、槍術、刀術、劍術、技擊散打、器械和器械對練等共一百多種。
套路
少林武術流傳的主要有以下套路:
拳術
源為武藝之源。少林派拳術有羅漢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戰拳、昭陽拳、連環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圓功拳、內功拳、太祖長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觀潮拳、金剛拳、七星拳、練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長錘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長關東拳、青龍出海拳、翻子拳、鷹爪拳、護身流拳等。
對練拳術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開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橫炮、二十四炮、少林對拳、一百零八對拳、華拳對練、接潭腿等。
少林派拳術剛健有力、剛中有柔、樸實無華、利於實戰,招招勢勢非打即防,沒有花架子。在練習少林拳時,不受場地限制,有“拳打臥牛之地”之說,其風格主要體現一個“硬”字,攻防兼備,以攻擊為主。拳勢不強調外形的美觀,只求技擊的實用。步法進退靈活,敏捷,有沖拳一條線之說。在身段與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進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穩固而靈活,眼法講究以目視目,運氣要氣沉丹田。其動作迅如閃電,轉似輪旋,站如釘立,跳似輕飛。少林拳分南北兩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每派還分許多小派。
棍術
單盤龍、雙盤龍、猿猴棒、風火棍、齊眉棍、齊天大聖猴棍、六合風裡夜叉棍、小夜叉棍(五路)、大夜叉棍(三路)、陰手棍、六合陽手棍、小梅花棍、雲陽棍、十八點齊眉棍、劈山棍等。 對練棍術有六合桿、排棍、穿棱棍、破棍十二路、群羊棍、上沙六回排棍、中沙排棍、下沙排棍等。
對練棍術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桿、破棍十二路等。
棍打一大片,一掃一劈全身著力。棍練起來呼呼生風,節奏生動,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它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克敵制勝,在歷代抗敵禦侮中,少林棍發揮過重要作用。
槍術
十三槍、本十一名槍、六路花槍、三十一名暴花槍、十八槍、二十七槍、三十六槍、八十四槍、十槍架、六門槍勢、秘授槍譜三十六點 少林競賽槍等
對練槍術有槍對槍、六合槍、三十六槍破法對練、二十一名槍對刺等。
槍這古代兵器之王。少林派槍術有少林槍、五虎槍、夜戰槍、提爐槍、攔門槍、金花雙舌槍、擔攔槍、十三槍、十八名槍、二十一名槍、二十四名槍、二十七名槍、三十一名暴花槍、三十六槍、四十八名槍、八十四槍、六門槍勢、十槍架、六路花槍、秘授槍譜三十六點、豹花槍等。
對練槍術有槍對槍、對手槍、戰槍、雙刀對槍、六合槍、三十六槍破法對練、二十一名槍對刺等。
少林槍術有一條歌訣是:“身法秀如貓、扎槍如斗虎,槍扎一條線、槍出如射箭,收槍如捺虎、跳步如登山,壓槍如按虎、挑槍如挑龍,兩眼要高看、身法要自然,攔、拿、亢、點、崩、挑、撥,各種用法奧妙全。”
刀術
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春秋二十四刀、單刀、長行刀、穿刀、六合刀、座山刀、少林雙刀、八路雙刀、六路雙刀、梅花單刀、太祖臥龍刀、五虎少林追風刀、滾堂刀等。 對練刀術有刀對刀、二合雙刀、對劈大刀、單刀進雙刀 少林競賽刀 。
刀是歷代重要兵器之一,其中大刀被譽為“百兵之帥”。“刀如猛虎、槍似蛟龍”,刀術的演練一招一式都要有威武、凜烈的氣概。
少林的刀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單刀、少林雙刀、奮勇刀、縱撲刀、雪片刀、提爐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六合單刀、座山刀、六路雙刀、八路雙刀、太祖臥龍刀、馬門單刀、燕尾單刀、梅花雙發刀、地堂雙刀、滾堂刀、單刀長行刀、五虎少林追風刀等。
對練刀術有刀對刀、二合雙刀、對劈單刀、對劈大刀、單刀進雙刀等。刀的使用特點是纏頭裹腦、翻轉劈掃、撩掛雲刺、托架抹挑等,並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頂手,劈、撩、斬、刺似猛虎之說。
劍術
劍術矯健、優美、豪放,自古至今流傳深遠。
少林派劍術有達摩劍、乾坤劍、連環劍、太乙劍、二堂劍、五堂劍、龍形劍、飛龍劍、白猿劍、綈袍劍、劉玄德雙劍、青鋒劍、行龍劍、武林雙劍等。
對練劍術有二堂劍、五堂劍對刺、少林劍對刺等。劍訣:“劍是青龍劍,走劍要平善,氣要隨劍行,兩眼顧劍尖,氣沉兩足穩,身法須自然,劍行如飛燕,劍落如停風,劍收如花絮,劍刺如鋼釘。”
其他兵器類
對練套路
空手奪刀、空手奪槍、空手奪匕首、棍穿槍、草鐮合槍、梢子棍合槍、刀對槍、雙刀進槍、齊眉棍合槍、單拐進槍、雙拐進槍、拐子合齊眉棍、虎頭鉤進槍、馬牙刺合槍、烏龜圈合槍、套三環合槍、方便鏟合槍、月牙鏟破雙槍、節鞭對棍、鋼鞭對節鞭、月牙合槍、月牙合鐧、三節棍進槍、方天畫戟進槍、三英戰呂布、空手奪刀槍、和戟鏈進槍、三股叉進槍、大刀封槍、三節棍破雙槍、峨眉刺進槍等。
軟硬功夫練法
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短打手法、彈弓譜、易筋經義、各種用藥法、救治法等等。
少林派技擊散打有:閃戰移身把、心意把、虎撲把、游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抱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後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絲纏法、應門鐵扇子、撥步炮、少鬼攥槍等。
氣功
軟硬功夫
軟硬功夫練法有多種,有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種用藥法、救治法等。
歷史
北魏
跋陀禪師主持少林寺後,四方學者聞風皆至,徒眾數百。這樣,大量的民間武術者都充當了少林寺的雜役。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時,就已經有一些會武術或其它技能的青少年子弟被剃度為少林寺小和尚了。象惠光和尚,十二歲時在洛陽城天街的井欄上反踢毽子,一口氣能連續反踢五百次,跋陀感到很驚奇,就把他剃度為小和尚,作為自己的弟子。跋陀的弟子僧稠當小和尚時,體質羸弱,常受一些會武術的小和尚的戲弄,後來便發奮練武,居然練得拳捷驍武,體健身靈。跋陀禪師為創建少林寺,翻譯佛經,傳授佛法作出了巨大貢獻,少林拳譜中還有跋陀傳授方便鏟和一路大刀的記載。
傳說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五二七年),印度高僧達摩來到嵩山少林寺傳授佛教的禪宗,面壁九年,靜坐修心,被尊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當年達摩終日靜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獸和嚴寒酷暑的侵襲,在傳經時,他發現好些弟子禪坐時間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為了驅倦、防獸、健身、護寺,達摩等人仿效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鍛鍊身體的各種動作,編成健身活動的“活身法”傳授僧人,此即為“少林拳”的雛形。此外,達摩在空暇時間還練幾手便用鏟、棍、劍、杖等防盜護身的動作,後人稱之為達摩鏟、達摩杖、達摩劍,以後,他又吸取鳥、獸、蟲、魚飛翔、騰躍之姿,發展“活身法”,創造了一套動靜結合的羅漢十八手。後來經過歷代僧徒們長期演練、綜合、充實、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術,達百餘種,武術上總稱“少林拳”。其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術大師白玉峰、覺遠上人、李叟等人,他們精心研究少林拳法,注意拳法的整理和傳授,將少林拳中的“羅漢十八手”發展為七十二手,以後又發展到一百七十三手,第一次系統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
太和十九年(495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正光初(520年) 跋陀弟子僧稠任少林寺主。
東魏
天平初(534-536年) 菩提達摩行化於洛河地區,圓寂後立塔於熊耳山空相寺。
北齊
乾明元年(560年) 僧稠圓寂,有《止觀法》行世。
北周
承光元年(577年) 周武帝下詔毀佛法,少林寺被廢。
大象二年(580年) 周靜帝下詔重興佛道二教。少林寺復立,更名陟岵寺。
隋
開皇元年(580年) 恢復少林寺名。
開皇中(581-600年) 隋文帝詔賜少林寺柏谷塢地一百頃。
大業十四年(618年) 天下大亂。少林寺被山賊所劫,僧徒拒之。塔院被焚,靈塔尚存。
唐
武德四年(621年) 四月廿七日,少林寺上座善護等十三僧,聯合偽轘州司馬趙孝宰等翻轘州城,執王世充侄王仁則歸唐有功。三日後,秦王李世民派員至寺頒賞。
武德五年(622年) 少林寺因居偽鄭之地,被廢省。
武德七年(624年) 寺僧不服減省抗訴。七月,敕少林寺依舊置立。
武德八年(625年) 二月,重賜少林寺柏谷塢地四十頃,水碾一具。
鹹亨中(670-674年) 高宗巡幸少林寺,御題《金字般若碑》,留幡像及施物。
弘道元年(683年) 禪宗大師法如入少林寺。九月廿五日,武則天遣武三思送金、絹等物至少林寺,立《大唐天后御製願文》,為亡母楊氏造功德。
嗣聖元年(684年) 高宗薨,武則天至少林寺為高宗造功德。
永昌元年(689年) 法如圓寂,立塔寺東。
開元十一年(723年) 十一月,玄宗御書碑額七字及“太宗教書”,遣一行送賜少林寺。
開元十六年(728年) 七月十五日,少林寺立裴漼撰《皇唐嵩岳少林寺碑》。
金
金初 住持祖端立《妙色那羅延金剛神像碑》。
興定四年(1220年) 住持志隆創設“藥局”。
蒙元
稱制元年(1242年) 曹洞宗宗師萬松派遣大弟子福裕住持少林寺。
稱制四年(1245年) 福裕受忽必烈之命,在少林寺作資戒大會。
定宗三年(1218年) 福裕為都僧省總統,收回佛寺237處。
憲宗八年(1258年) 忽必烈在哈喇和林主持舉行佛、道大辯論。福裕為首僧代表佛教界參與辯論,道士敗。
至元十二年(1275年) 福裕圓寂,刊有《雪庭和尚語錄》行世。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 天下動亂,少林寺僧僅存二十多人。
明
洪武二年(1369年) 子嚴始住持少林,前後計十三年。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來復撰《淳拙禪師道行之碑》,日本國沙門德始書丹。
弘治十四年(1501年) 西天梵僧受古梅住持之請,任少林寺勸緣僧。
正德五年(1510年) 文載住持少林寺,奉行《禪苑清規》,計十二年。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 為武僧三奇周友立塔,敕名“天下對手,教會武僧”。
嘉靖三十一至三十三年(1552-1554年) 少林寺武僧三十多人奉命赴沿海抗擊倭寇,英勇壯烈。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柘城鹽徒師尚詔起義,少林寺武僧竺方周參等奉命征討,十月,師尚詔伏誅。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徽王府為少林寺修建牌坊,徽王朱載埨書丹。次年,朱載埨因罪自殺,徽府除國。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小山住持少林寺,計八年。
嘉靖四十年(1561年) 抗倭名將俞大猷至少林寺觀武,認為“真訣皆失”,選寺僧宗擎、普從隨其學習棍法。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西天梵僧弟子扁囤和尚圓寂。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鄭王之子朱載堉立《混元三教九流圖》於少林寺。
萬曆二年(1574年) 常潤主持少林寺。
萬曆五年(1625年) 河南巡撫程紹在少林寺觀武,作《少林觀武》詩。
萬曆十六年(1588年) 創建千佛殿,貯神宗母李太后所頒續刻藏經。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 無言主持少林,計十七年。袁宏道游少林,觀武。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 為都提舉、征戰有功萬安同順、授教師本樂宗武立塔。
崇禎十一年(1638年) 登封農民李際遇起義。
崇禎十四年(1641年) 冬,李自成軍入豫,李際遇與之合軍,攻克登封縣城。
清
順治十三年(1656年) 海寬入京師,刊《五家宗派世譜定祖圖》。次年領禮部札子,為清代第一位住持。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聖祖御書“寶樹芳蓮”及“少林寺”匾額,賜少林寺。
乾隆五年(1740年) 河南巡撫雅爾圖上奏“少林寺僧徒,向以教習拳棒為名。”
乾隆十二年(1747年) 施奕簪、焦如衡編定《少林寺志》四卷,五萬餘字,次年刊梓。
乾隆十五年(1750年) 九月三十日,高宗巡幸少林寺,題詩書匾,夜宿少林寺方丈室。
道光八年(1828年) 河南道員麟慶代巡撫楊海梁祭祀嵩山時,至少林寺觀看武僧校拳。
道光三十年(1850年) 鴉片戰爭結束,政府軍隊普遍配備火器,武術普遍民間化。上層社會武術功能轉向健身。
同治元年(1862年) 捻軍西征,三月至九月兩次過登封縣境。是年蝗災。
中華民國
民國初年(1911-1920年) 世局動亂,土匪蜂起,少林寺購置火器成立保衛團,當家和尚恆林任團長。
民國四年(1915年) 民國政府教育部通令武術進入西方模式新式學校課程。
民國五年(1916年) 王雲華修葺緊那羅神殿。
民國十二年(1923年) 恆林圓寂,弟子妙興繼任。吳佩孚部收編少林寺保衛團為第一團,妙興任團長。
民國十六年(1927年) 妙興率團赴舞陽,與任應岐部交戰陣亡,保衛團武僧四散。
民國十七年(1928年) 民國政府成立中央國術館,省、市、縣通設國術館(社)。大批民間拳師進城任教。以“增進全民健康為宗旨”。“仿舊時武科考試和近代體育競賽,”舉行全國國術考試。武術走向競賽標準化。
民國二十年(1930年) 唐豪出版《少林武術考》。
少林武僧
少林寺不少武僧在出家之前就精通武術,不少武藝高強的人士不滿封建制度,看破紅塵,削髮為僧,成為僧兵隊伍的骨幹。少林寺還經常到各地邀請武林高手到寺傳授拳法、棍法,發展少林武功。五代十國時高僧福居特邀十八家著名武術家到少林寺演練三年,各取所長匯集成少林拳譜,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傳授棍術,所以少林寺實際上成了一個有名的會武場所,群英薈萃,各顯神通。少林寺博採百家,在吸收各武藝之長後,又逐步發展成為包括有馬戰、步戰、輕功、氣功、徒手以及各種器械等許多種套路的武術流派,後代弟子結合中華民族固有之武技精華,融會貫通,發展充實成為名揚中外的少林武功。
少林武技名顯於世,始於隋末。武僧曇宗、志操、惠湯等十三人,技藝超群,應秦王李世民邀請,參加討伐王世充戰役。出師大捷,解救李世民,打敗王世充,活捉王仁則。唐太宗登基後,重賞少林寺僧,賜少林寺大量莊田銀兩,擴建少林寺,準許少林寺成立僧兵隊伍。曇宗被封為大將軍,其餘的人“時危聊作將,事定復為僧”。少林武功,經受實際戰鬥的考驗,拳藝更有發展,從此,名馳邇,開創了少林武功的新時期。少林寺極盛時期,占地一萬餘畝、大殿十四座、房屋多達五千間、寺僧發展到二千餘眾,其中擁有武藝高強的僧兵五百多人。傳說宋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和民族英雄岳飛等人,也得過少林真傳,趙匡胤喜愛拳術,傳下太祖長拳,曾將他的拳書藏於少林寺。古代《少林拳術精義》一書說岳飛神力得自某高僧,高僧所授岳飛的神勇力法在反金衛國中功勳卓著。明朝少林寺小山和尚掛過三次帥印征邊,朝廷為表彰他的功績,在少林寺前建立旗桿和石獅。
少林尚武精神千古流芳。歷代多少英雄傑練就一整套格鬥技能,在自衛抗暴、抵敵禦侮中湧現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明嘉靖年間,日本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少林寺以月空為首的三十多個和尚應召組織一支僧兵隊伍,開赴松江前線御倭抗敵,在戰鬥中,人人奮勇當先英勇殺敵,手持鐵棒擊殺倭寇甚多,後來因寡不敵眾,月空等三十多位愛國和尚全都壯烈犧牲,以身殉國,用鮮血和生命為少林寺譜寫了光榮的篇章。少林寺碑林與塔林中的石刻上,仍有當年愛國僧兵作戰的記載。
除嵩山少林寺外,相傳少林寺先後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十幾個分院。明代在福建九蓮山又建立的一座少林寺,也以發展少林拳術著名,滿清滅明後,不少愛國人士,不滿外族統治,削髮為僧投入少林寺,達宗和尚結交三山五嶽英雄,創立佛教洪門,培育和發展洪門子弟,極力鼓吹反清復明,秉正除奸,南少林寺成為反清復明的大本營,洪門弟子的聚義廳,上上下下閃耀著精武強兵的刀光劍影,苦練殺敵本領。後來由於叛徒告密,遭到清政府派兵鎮壓,寺院被清兵燒毀。
辛亥革命前後,少林寺武功進一步在民間發展,各地武館林立,不少愛國志士為了推翻清朝統治,積極學習少林武功。當時武術往往被用來作為革命的實戰手段,許多地主紛紛建立“大刀隊”、“梭標隊”,練武成風,在反清鬥爭中屢建奇功。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少林武術的發展,許多省、市成立了武術協會和體校武術訓練班,進一步推廣和發展少林武術,少林武功受到人們的景仰和喜愛,深深紮根於民眾之中。十年動亂期間少林武術雖倍受摧殘,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打倒“四人幫”後,少林武功又重振聲威,一個個武術訓練班如雨後春筍開辦起來,繼承和發展我國少林武術遺產,並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武術人材,在出國表演交流中,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少林寺
少林寺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剎”之譽;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位於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時,天竺僧人菩提達摩到中國,善好禪法,頗得北魏孝文帝禮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為佛陀立寺,供給衣食。寺處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據佛教傳說,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華以4卷《楞伽經》教授學者,後渡江北上,於寺內面壁九年,傳法慧可。此後少林禪法師承不絕,傳播海內外。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毀。大象年間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遠、洪遵等120人住寺內,名“菩薩僧”。隋代大興佛教,敕令復少林之名,賜柏谷塢良田百頃,成為北方一大禪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滅王世充割據勢力時,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聞遐邇。高宗及武則天亦常駕臨該寺,封賞優厚。唐會昌年間,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毀,迄唐末五代,寺漸衰頹。宋代略有修葺。元皇慶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贈為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統領嵩山所有寺院。一時中外僧眾雲集,演武禮佛,僧眾常有兩千人左右。元末農民起義,紅巾軍至少林,僧眾散逃。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寺內出家,屢次詔令大修,寺院規模有所發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諸帝亦很關心少林寺,或親書匾額,或巡遊寺宇。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許多建築、佛像、法器被毀。寺內現存有山門、客堂、達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內有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寺旁有始建於唐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餘座,還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華塔、元代緣公塔等。寺內保存唐以來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賜少林教碑》、《武則天詩書碑》、《戒壇銘》、《少林寺碑》、《靈運禪師塔碑銘》、《裕公和尚碑》、《息庵禪師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紀念碑》等。該寺曾屢加修繕,使千年古剎重放異彩。現存建築包括常住院及附近的塔林、初祖庵、二祖庵及嵩山少林寺南北武術院達摩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