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二郎神(民間信仰的神仙)

清源妙道真君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二郎神,即灌口二郎,亦稱灌口神,國祀稱號郎君神,是儒道釋三方和古代官方尊奉的神祇。俗稱二郎真君、清源君、川主、惠民大帝,尊號清源妙道真君、護國靈應王、川主帝君、英烈昭惠靈顯威濟王、英烈昭惠靈顯仁祐王、聖烈文昭宣靈忠仁王、清源妙道孚佑太乙真君惠民仁聖大帝、清源妙道護國崇寧真君川蜀大帝威靈顯化天尊。

二郎神俊雅衣黃,力大無窮,法術無邊,通曉八九玄功,闕庭有神眼,手持三尖兩刃刀宋朝將二郎神納入朝廷祀典,並詔修神保觀專作供奉。而後歷代多有褒封。其誕辰一說為六月二十四,二說為六月二十六日。其司掌神職甚廣,為水神、獵神、護國神、蹴鞠神、戲神、兒童保護神、農耕神等。

二郎神流傳已久的神話傳說有二郎治水、擔山趕日、搜山降魔、二郎擒龍、二郎斬蛟等。隨著道教神靈體系的完善,又被納入道教之中,成為道教中的尊神。在民俗中,二郎神更是一位神威顯赫、善於變化、英勇善戰的天神,能安四方,護邊陲,解民苦,助中興。長城沿線許多二郎神的廟宇,人們祈禱二郎神用他的威武神通保衛邊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郎神
  • 外文名:Erlang God
  • 別名:郎君神,灌口神,灌口二郎,神保觀神,二郎神君,灌口神王
  • 生日:農曆六月二十四,六月二十六
  • 主要成就:治水,斬蛟,擒龍,擔山趕日,劈山救母
  • 力量:法力無邊、神通廣大
  • 本領八九玄功法天象地、天眼
  • 出生地灌江口
  • 神職司掌:護國神,水神,雷神,戲神,蹴鞠神,酒神,醫神等
  • 尊號:清源妙道真君、護國靈應王、川主帝君、惠民大帝君、英烈昭惠靈顯威濟王、英烈昭惠靈顯仁祐王、聖烈文昭宣靈忠仁王,清源妙道孚佑太乙真君惠民仁聖大帝
信仰流變,身世之謎,李二郎說,趙二郎說,楊二郎說,融合說,附會,人物設定,外貌特徵,神寵從神,神話傳說,二郎治水,擔山趕日,搜山降魔,二郎擒龍,二郎斬蛟,劈山救母,神職司掌,掌風管雨,護國威靈,去災彌禍,遊戲梨園,鞠場風流,川蜀之主,巡獵人間,挾彈送子,王孫大使,宗教文化,居所道場,官方封號,宗教封號,宗教典籍,軼事典故,瀘州龍腦橋,二郎斬山脊,柏條河故事,二郎墩傳說,三坡母子峰,藝術形象,文學作品,詩詞歌賦,影視形象,信仰遺蹟,廟宇遺蹟,民俗遺留,相關爭議,文獻記載,史書記載,典籍記載,

信仰流變

二郎神又號灌口二郎,起源於四川灌縣(今四川都江堰市)由治水英雄崇拜而衍化的泛水神信仰。其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唐代,唐崔令欽《教坊記》收有《二郎神》詞牌,乃唐初宮廷音樂家根據民間娛神詠唱二郎神的曲調製成,說明唐初已經出現名為二郎神的神祇。《安義縣誌》載唐永徽年間有聖水廟,祀二郎神。《欽定日下舊聞考》載唐貞觀二年創建二郎神廟,宋元佑二年重修,康熙三十五年重建。《蜀檮杌》載五代時蜀宮中有以二郎神為題材的舞蹈《灌口神隊》。只是這些早期傳說中的二郎神尚無名姓。
二郎神
二郎神畫像
宋代,二郎神崇拜經過道教以及宋時朝廷政權的一系列推廣,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此前的二郎神崇拜多集中於四川地區,其主要流傳的事跡為治水平患。而經過宋代擴大化後的二郎神崇拜,其規模遍及全國,其功能也從治水平患轉向了更為廣泛的請水驅病、消災祈福 、驅妖逐魔、護佑國家,無所不及,故百姓頂禮膜拜,敬而祭之。同時,隨著二郎神崇拜的進一步發展和擴大,二郎神的出身來歷也開始呈現多樣化。除了四川地區的李冰之子李二郎為二郎神的說法外,二郎神為隋朝嘉州太守趙昱說(系道教傳說人物,正史無征),二郎神為仙凡之子並且劈山救母的楊二郎(楊戩)說(民俗仙化人物,又因《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傳播, 成為二郎神廣泛流傳的文學形象 )等不同的說法都同時存在於後世的二郎神崇拜之中。三者並行不悖 ,各自存在於地域、 宗教和文學的劃分中。

身世之謎

李二郎說

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間,領導民眾建成了功德綿延千年的都江堰。而蜀中民間傳說,在這個浩大的工程中,他的兒子“二郎”有協助父親開離堆,除水怪,引岷江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千百年來富甲一方的大功,因而被民眾作為神靈奉祀。此類傳說見於文字記載的時間,似始於北宋。《宋會要》記宋仁宗嘉祐八年封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二郎神)為靈惠侯,並言二郎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北宋張商英為山西當陽玉泉山撰《元祐初建關三郎廟記》載:“李冰治水患,廟食於蜀之離堆,而其子二郎以靈化顯。”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大概曾去瞻仰過這位“郎君神”,其《吳船錄》稱:“崇德廟在(永康)軍(今灌口鎮)城西門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廟食處也。”大儒朱熹也認定二郎為李冰兒子,其與弟子問答的語錄彙編《朱子語類》 進一步點明:“蜀中灌口二郎廟,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其後,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為“英烈昭惠顯聖仁佑王”,被清朝封為“承績廣惠顯英王”。由於皇帝敕封,方誌見載,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說法長期流布全國,尤其受到講究引經據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其廟祀因而越出川界,成為國家之神。

趙二郎說

趙昱說則由北宋末年興起 (傳說人物,正史無載)。據《龍城錄》載,隋朝時有個趙昱,隱居青城山學道,隋末拜四川嘉州太守。時有老蛟興風作浪,成一方禍害。趙昱乃持刀投江,沒入水中,與老蛟大戰,最終趙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奮波而出。於是州人頂戴,奉為神明。其後他棄官隱去,不知所終,但又在嘉陵江水漲溢為患時,幾度“顯神”。唐太宗從地方官的奏摺中獲知後,即封他為神勇大將軍,在灌江口為之立廟。後來唐玄宗避安史之亂逃到四川時,又加封赤城王。由於宋徽宗好道,政和八年,宋徽宗將二郎神“昭惠靈顯王”的封號改為“昭惠靈顯真人”,並賜“普德觀”廟額,道教為將民間信仰納入道教譜系,遂吸收《龍城錄》中趙昱斬蛟的故事將其編錄入《新編連相搜神廣記》,並稱在唐太宗以前,當地民眾已為趙昱立廟於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時,益州大亂,張乖崖奉旨入蜀治之,曾詣祠下求助於神,事後請皇帝追尊聖號,曰“清源妙道真君”。明《萬曆續道藏》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清源妙道真君”條與《搜神廣記》所記也大體一致,自此這位“二郎神”聲望日隆,成為著名的道教神仙體系中的 “ 二郎神 ”。道士稱趙昱為:“正一啟教玄皇會上趙侯聖主”,其元皇神榜記載:“正一啟教玄皇會上趙侯聖主如意寶光尊神統領五方五路陰司猖司兵馬”,之後民間產生了一批趙二郎的雜劇,並對其後《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魔小說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產生了重要影響。

楊二郎說

楊二郎為仙凡之子,故事見載於明朝《二郎寶卷》。在民間廣泛流傳的 “二郎劈山救母” 故事中,二郎神是玉帝三女三公主(或為玉帝之妹)與下界楊天佑婚配而生的獨生子。在明朝初年的移民政策背景下,二郎信仰傳播到了西北,由古蜀氐羌文化而衍生的楊二郎信仰受到氐羌舊地各族的偏愛,更憑藉神魔小說的力量,成為明清以來人們最熟悉的“二郎神”。《西遊記》第六回稱他是“顯聖二郎真君,見居灌洲灌江口”。《封神演義》定其名為楊戩,是玉鼎真人的徒弟。遠在北宋初期,“楊二郎”之說就已在民間流傳,如《通幽錄》即有盧頊之舅在塔上“與楊二郎雙陸”等語,並謂楊二郎為神人,“出入如風如雨,在虛中”。四川是羌氐族舊地,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中國西北部,一直保持有“剠(黥)額為天”的習俗,即用刀在額上刻上痕跡,然後在傷口塗上墨,使長入肉中,形成永久的痕跡,看上去像一個豎起來的眼睛,即所謂“天眼”—這就是二郎神有三隻眼的來歷。東漢以還,氐人由今隴南擴散到川北、西康,這一帶不僅二郎神的廟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著名的便是西康的二郎山。唐以後,氐人逐漸融合於漢族和藏族,氐族的三目祖先神也隨之成了道教神系中的成員,成為民間信仰廣泛崇拜的二郎神。甘藏地區的青衣神,也是三隻眼,恐怕很多與氐藏融合有關。
究其來歷還有另一條可供追尋的線索,山西平定治西鎮存有南宋開禧三年的《昭惠靈顯王感應碑記》,其碑文說:“夫昭惠靈顯王者,爰自蜀川,乃象帝之裔,先天之神也。”象帝即天帝,二郎神為天帝後裔,民間玉帝被視為老天爺(天公、天帝),二郎神是玉帝(天帝)之甥(或為外孫),敕封昭惠靈顯王,概出自宋朝時期流傳的說法。

融合說

二郎神的由來與傳說中的李冰治水有直接關係。最早記李冰治水築都江堰事的是《史記·河渠書》,在《風俗通》、《蜀王本紀》、《華陽國志》等文獻中,李冰逐漸被神化。《華陽國志》載都江堰的關鍵部位玉壘山為開明氏所鑿,李冰修築都江堰承襲了前人開明氏(鱉靈)基礎,在李凍的基礎上,後人也曾做出了他們的貢獻。蜀中亦傳說李冰治水決非一人之功,必有襄助者。東漢《風俗通》便有李冰斗殺江神過程中得到佐吏相幫的記述,在唐代盧求《成都記》李冰斬蛟、化牛斗江神的傳說中,也說有武士們持箭相助。北宋開始流傳李冰之子李二郎協助治水等神話。但北宋以前的史書未載李冰有子,南朝梁李膺《治水記》雖有“蜀守父子擒健蛙,囚於離堆之趾”的記述,但也未言明是二郎。“二郎”的出現,有兩個極端:一個是李冰確有二子並參與治水,只是史書闕載,《四川通志·名宦志·李冰傳》就附有《李二郎傳》;另一個是純粹的民間造神捏合創作。這兩“極”發生的幾率都不高,文獻不會遲到唐宋才突然冒出一個“真實”的二郎,即使附會也不會毫無來由,二郎最初可能是助李冰治水的青年助手或部將,然後逐漸被“改造”成李凍的兒子。之後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的傳說、李冰斬蛟神話、以及協助李冰治水斬江神的眾人傳說皆附麗於二郎,配合氐羌等少數民族的原始信仰,融眾多治水英雄因素與原始英雄神話於一體,共同構成了現在灌口二郎神的信仰。
1974年都江堰河底出土了東漢末年造的“鎮水三神石人”之一的李冰神石人,次年又在河底出土了缺頭的持臿神石人(鎮水三神石人之二)。沒出土的第三個神石人應與第二個持臿神石人相同,對稱地侍立在“李冰神石人”兩側,同受蜀民的崇拜祭祀。李冰石人兩旁的持臿神石人,身材苗條,比李冰矮小,顯然是青年男子,概為李冰之佐。而古代的青年就叫“郎”(漢代已然),又古代王侯的侍從官、副官通稱郎或侍郎。都江堰在唐、宋時叫“侍郎堰”,即本於此。人們對李冰神石人可以明確稱呼,但對這兩個無名神石人只好用他們的身份——“郎”來稱呼了。因“郎”有兩個,故簡稱“二郎”,又因它們都是石人,所以又叫“石二郎”,唐初《教坊記》收錄的《二郎神》詞牌又名《十二郎》,“十二郎”其實是“石二郎”一音之轉。古代蜀人祭祀“三神石人”,既祭祀了李冰,又祭祀了二位“郎”。後來洪水埋藏了“鎮水三神石人”之後,前人曾立三神石人並祭祀三神石人,即祭祀李冰和祭祀二位郎的故事,或許在口耳相傳中,將數目“二”誤傳誤解為“排行第二”,二位郎訛作一個,號“二郎”。二郎無名無姓、於史無征,更便於神話誇張附會,隨著李冰治水故事的流傳,二郎的故事也多起來了,便有了新的萬能的治水之神,這個造神過程大約歷時四百年左右,在初唐以前完成。
《教坊記》中《煮羊頭》《河瀆神》《二郎神》三曲名並列,或正因河瀆神與二郎神同屬水神的緣故。而煮羊頭這一民間的祭神活動令人聯想到宋代灌口地區通過屠羊血食來祭祀二郎神的風俗。據記載至遲在唐末,李冰祠(及附近)就有了一位大量血食的神祇,其與李冰同享奉祀,文獻稱其為玉壘山神(亦即灌口神,後因彭州丹景山知玄為玉壘山神受戒事而訛為“丹景山”神,玉壘山為現今都江堰水利工程-內江“寶瓶口”一側山體),恐怕民間一直稱其為二郎神。從南北朝時期開始,蜀地就有著將健壯的男性稱呼為“冰兒”(冰之子)的習俗,而二郎神作為英勇斗江神的眾人化身,亦可稱“冰兒”,或由此後世形成二郎神為“李冰神子”、“李冰次子”的歧義、轉義。
華陽國志》說李冰“乃自渝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輿地紀勝》引唐末五代杜光庭《水紀》載“楊磨有神術,能伏龍虎,於大皂江側決水壅四,與龍為誓者。今有楊磨江,或主事訛為羊麻(磨)江。磨輔李守,江得是名,嘉厥績也。”這個楊磨,輔佐李冰治水,開羊摩江(今都江堰外江分流羊馬河),羊摩江的得名也是來自李凍的助手楊磨,是為紀念他的功績而以他的名字而命名(有學者認為,磨、摩、模、無等字,在蜀地都屬於古蜀方言,是人稱稱謂的記音,“楊磨”就有點類似於現在說楊先生,他當系氐羌人)。於是傳說中協助李冰戰勝江神的人,終於有了個名字。他既然有如許功績,理應同李冰一樣祠於灌口,這個水神極可能是附會李冰之子李二郎,亦即民間傳說中流傳“楊二郎”之來源,其為氐羌人,故為灌口二郎神加入“挾弓引犬”的氐羌遊獵文化因素。宋代封贈灌口神祇中,便有客神將軍,《宋會要》載其廟祠在李冰祠之左,“嘗佐李冰治水之功”。此客神將軍大約為李凍的助手楊磨,客神是外來之意,指其與中原文化不同,大約因他戎裝挾弓的將軍打扮。由於《西遊記》《封神演義》等文學作品的深縱影響力,逐漸李二郎變成了楊二郎。
二郎神熔鑄眾多治水英雄因素於一身,因其傳說發源地以及祀廟位於灌州灌口(今都江堰岷江寶瓶口一帶)而稱灌口二郎神。在地域上,以四川灌縣為核心向四周輻射,同時又吸收周圍兄弟民族地區的文化因子,二郎神生日六月二十四日並舉辦廟會的風俗,亦可能是受灌口為鄰的氐羌族民間習俗的影響,六月二十四日這天,乃是氐羌及其派生的諸多民族共同的盛大節日。至於其神跡,就“二郎神故事的原始成分”而論,如像“擔山趕日”和“接草量天”之類,聯繫羌氐人作為草原民族自然易於理解。二郎神“殺羊祭祀”亦是從羌俗,《說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二郎神駕鷹牽犬的獵神形象亦容納了氐羌牧羊神的文化因子。現代保留在羌族中的川主崇拜,其對象是天父木比塔或二郎,其實就是最大的天神或人神,亦是視二郎為其祖先神的投射。天父木比塔的三女兒木吉珠和凡人熱比娃結合後生下羌族祖先,此乃羌族起源神話,亦附於二郎,隨著二郎神信仰的全國化,形成二郎神為天帝(玉帝)三女與凡人結合而生的轉義。
雖然北宋以前的歷史文獻中只記錄了李冰,而忽視實際開鑿溝渠的廣大勞動人民以及協助李冰治水的眾人化身“二郎”,但李冰與“二郎”,本來是相輔相成的,直到這種格局被蜀地割據勢力打破為止。五代時,二郎已經聲勢浩大,因為"二郎"是民眾(包括當地少數民族)的代表,與大眾更為貼近,故而受到一般百姓的愛戴。所以前後蜀時,兩任蜀主王衍孟昶都致力於打造灌口神,使之成為護國大神,張唐英(1029~1071)在《蜀禱杌》中,就述及五代前後蜀之兩後主,俱喜作灌口二郎之像,且川民祭祀灌口二郎規模可觀,盛裝戎飾,有“戰鬥之像”。灌口神在蜀地之影響超越了李冰,徑為灌口之主神,成為“川人”精神象徵。宋太祖平定西川後,為了維護統治,打擊川人所造之神,將後蜀給灌口神的封號“護國靈應王”廢除。但是當地民眾對灌口神的信仰熱情依然不減,公元993年,即宋太宗淳化四年,王小波李順依託二郎神祠賽活動發動起義。從而導致宋政府加大了打擊灌口神的力度。政府鎮壓李順之亂後,還有像李順一樣打著“李冰神子”(二郎神)旗號聚眾之事,足見二郎神在當時當地的影響之大。北宋政府見對灌口二郎的信仰打壓未有大的效果後,另行詔封趙昱為二郎神,令其廟食灌口,以替代令人眷念前朝,易滋民變之灌口二郎。今見資料中有關宋代封賜趙昱事俱在蜀亂之際,不為無因。然趙昱“斬蛟成神”之故事,本源於宋人王銍偽托柳宗元撰述之《龍城錄》,趙昱顯聖之地嘉州(今四川樂山市)、犍為、眉州均屬岷江下游,亦與都江堰灌口無關,令其“廟食灌口”未必能令蜀人心服,於是“蜀亂”平息之後,宋廷就開始作出讓步,仍封灌口二郎。《宋會要·禮二○·郎君神祠》記載說:“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八月,詔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特封惠靈侯,差官祭告。神即李冰次子,川人號護國靈應王,開寶七年命去王號,至是軍民上言,神嘗贊助其父除水患,故有是命。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顯靈真人。”復封以後受到特殊的尊崇,其地位和神功都有飛速提升,自此加大了灌口二郎信仰的傳播,在公元1078—1085年即元豐時,北宋國都汴梁之西,就建立了灌口二郎神祠,其信仰又傳向金國。
灌口主祀二郎神的廟宇現今又稱二王廟。但所謂灌口二郎也是對李二郎、趙二郎與楊二郎的泛稱。二王廟的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是一個具有多重身份的神話人物,他一身三任:官方視他為皇帝敕封的王(李冰次子);道教仍沿用趙二郎的神號,稱二郎神為清源妙道真君;而關於二郎神像的介紹則是“二郎神楊戩繫上界天神具三眼…李冰治水之精神感動上蒼,玉皇大帝派遣楊戩下界化身為‘二郎’斬妖治水…”也就是說,歷史上種種二郎神的神格都匯入了此神像中。

附會

據《古今圖書集成》引《浙江通志》載:“二郎神廟在杭州忠清里。神姓鄧諱遐......揮劍斬蛟數段而出,自是患息,鄉人德之,為立祠祀之。以其嘗為二郎將,故尊為二郎神。”
據《浙江通志》,鄧遐“勇力絕人,氣蓋當時”,他是桓溫手下的名將,曾在襄陽城北水中斬蛟,為民除害出了名,“鄉人德之,為立祠祀之”,其所以稱二郎神,在當時二郎神廟中享受香火,主要因為“其嘗為二郎將,故尊為二郎神”。鄧遐,歷史上實有其人,《晉書》有傳,但不雲其為二郎將事,“二郎將”的官名也不過通志的杜撰,當是灌口二郎神信仰傳播以後附會而來,並非二郎神本源。鄧遐享用的二郎神廟在杭州城清忠里,斬蛟地點是在湖北襄陽的沔水,所謂“斬蛟”之類的傳說,大概與李冰斬蛟的傳說一樣,是因為他為百姓做了好事,治理過河流(鄧遐當過襄陽太守),所以被當地供奉。但鄧遐事跡影響不大,鮮為人知。鄧遐既不享祀於灌口,非灌口二郎,又從未被道教尊奉為“真人”、“清源真君”,也不曾被朝廷敕封為神。鄧遐為“二郎神”之說只此一孤證,“二郎神”一號雖不為灌口二郎所獨有,但自北宋以來所謂“二郎神”主要是指灌口二郎神。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鄧遐斬蛟
至於《古今圖書集成》引《賢奕》曰灌口二郎像為蜀漢王孟昶(亦即張仙),那不過是花蕊夫人懷念故主,奉昶小像於宮中,被宋太祖發現而哄騙宋太祖的託詞,不足為據。
今人對二郎神來歷起源亦有諸多論斷。如學者張政烺認為二郎神原型為獨健,唐天寶元年,大石、康居等五國圍攻安西,唐玄宗派高僧不空請毗沙門天王發神兵救援安西,帶兵出征者即天王第二子獨健,由此這位“二郎”獨健廣泛傳播,張政烺認為獨健被本土改造成了二郎神。但此說牽強,獨健救安西是在天寶元年,他在唐朝形成崇拜最早也不可能超過天寶年間,但崔令欽《教坊記》已有了二郎神曲名,據崔氏自序,教坊記所記乃開元舊事。也就是說,獨健在唐轟動之前,已先有二郎神這一神祇出現,獨健說從時間上就不成立。此外,學人中尚有“二郎神”之原型是古蜀王“蠶叢”、羌族傳說中“羅和二王”、彝族傳說中“支格阿龍”等多種講法,其共同點是都認定此神信仰發端於西南地區,文長不贅。

人物設定

民間對灌口“二郎神”的來歷,向來說法多樣,但形象上卻幾無差別,都是頭上三目,執三尖兩刃刀,牽哮天細犬的武將形象。

外貌特徵

俊雅少年
二郎神是少年俊雅的神祇,容姿出眾,自宋至清,皆有讚譽:
(宋)《德隅齋畫品》:“世所謂灌口二郎者也,風貌甚都,威嚴燄然。”
(宋)《夷堅志》:“常見一偉丈夫,丰神秀整,舉動雅靜,衣銷金白袍,傍駱駝橋欄柱立...偉丈夫者,俗所謂二郎是已。”
(宋)周文璞瞿塘神君歌》:“黃衫紗帽佳少年。”
(明)湯顯祖《遣張仙畫乃作灌口像》:“青城梓浪不同時,水次郎君是別姿。”
(明)吳承恩二郎搜山圖歌 》:“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揮部從揚靈風。”
(明)《西遊記》:“那真君的相貌,果是清奇,打扮得又秀氣,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
(明)《封神演義》:①四十回:“帶扇雲冠,穿水合服,腰束絲絛,腳登麻鞋。子牙大喜,見楊戩超群出類。”“似道非道,似俗非俗,帶雲冠,道服絲絛,騎白馬,持長槍。”②四十二回:“聞太師見楊戩相貌非俗......楊戩道氣昂然。”③五十八回:“楊戩氣宇軒昂。”
(明)《醒世恆言》:“頭裹金花幞頭,身穿赭衣繡袍,腰系藍田玉帶,足登飛鳳烏靴。雖然土木形骸,卻也丰神俊雅,明眸皓齒,但少一口氣兒,說出話來。”“龍眉鳳目,皓齒鮮唇,飄飄有出塵之姿,冉冉有驚人之貌。若非閬苑瀛洲客,便是餐霞吸露人。”
(明)味道齋《宣和牌譜》二郎游五嶽:“血點朱唇雪作容,顯靈無處不神通;瀟瀟獨倚龍駒馬,游遍恆衡泰華嵩。”
(清)《蜀都碎事》:“蜀人奉二郎神甚虔,謂之曰川主,其像俊雅,衣黃服,旁從扈立,擎鷹牽犬。”
(清)《秘殿珠林》:“清源真君顏如玉,玉冠上服籠繡襦。”
三隻眼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二郎神畫像
二郎神是三隻眼,而且中間的眼睛是立著的,功能:天眼,就像上天的眼睛一般,邪惡無法可逃。神州各地的二郎廟裡,神像都有天眼是最顯著標誌之一。關於第三隻眼,來源於古蜀王蠶叢。它是古蜀文化孕育的結果。第三隻眼形成的條件是古蜀“崇目”的信仰。三隻眼並不影響二郎神的端正外貌,二郎神在平時閉上他額中的豎眼,顯露他端整的丰姿;赴敵作戰才會將他那豎眼睜開。
(明)嘉靖年間《二郎寶卷》:“天眼開,觀十方,如同手掌。”
(清)《灌江備考》:“二郎為蠶叢之後,故其目縱。”

神寵從神

神寵
哮天犬,又稱白犬神嗷,吼天犬,嚎天犬,細犬,顏色是白色的。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宋《二郎搜山圖》中的白色細犬
皂鷹,粉翅銀雕的神鷹,鐵嘴神鷹,神鷹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宋《二郎搜山圖》中的鷹
二郎神的坐騎,又稱驪馬兒,白馬,龍駒,趁日白龍馬,銀合馬,驥龍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二郎神與坐騎
● 從神
二郎神手下有多位從神,其為神佐嘉應利澤王,妻正利夫人,神佐鎮西孚應侯,妻協惠夫人,神佐押真威顯侯,妻福惠夫人,侍從楚江大王,五通五位夫人、導江岷江夫人,侍忠金馬大王,聖忠聖主大王,楚江黃馬大王,忠信快利大王,左右丞相典吏,六部愈書官典,三聖阿婆將軍,七聖都統將軍,左右風火將軍,開路開江將軍,帶劍火盤將軍、山王伏虎將軍,降伏妖精將軍,鬱壘神茶山神,離堆人頭山神,容神卿高十將、先鋒紅毛童子,內外廵廟使,急腳白旂大神,六丁六甲神將,鬥雞相撲將軍、逐球捕獵之神、梅山七聖,本部下神兵等。

神話傳說

二郎治水

二郎治水是二郎神神話的最核心的部分,二郎神最初也是最大的功績是治水、鎮水,因此二郎神是歷史上有名的水神,以二郎神治水為核心,輻射於斬蛟,屠龍等諸傳說。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二郎治水
宋大詔令集》:“昭惠顯靈王英明夙降,變化無方。治水救民,本上穹之所命;紀功載德,有往牒之具存。”(昭惠顯靈王是二郎的封號
《四川通志[嘉慶]》:“俗傳二郎治水曾歌樂山上。”
《古今圖書集成》:“在趙城縣廣勝寺北范霍峪山頂。上有一大石,上有馬蹄跡,及人面半邊之跡。俗傳以為二郎神聽水,面貼於石,遂有此跡及馬蹄雲。”
《大元一統志》:“相傳以為秦時蜀守李冰之次子,葛洪稱其次子佐父治水,後仙去會要所謂冰次子郎君,俗謂之二郎者也。”

擔山趕日

擔山趕日來源於古蜀國對太陽的崇拜。擔山趕日前身是擾山趁日,宋開禧年間《昭惠靈顯王感應碑記》描繪二郎神“有擾山趁日之威雄,溷海擒龍之勇猛”。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二郎擔山
西遊記雜劇》二郎神出場唱道:“不周山破戮天吳,曾把共工試太阿。誰數有窮能射日,某高擔五嶽逐金烏。”
《二郎神醉射鎖魔鏡》:“喜來折草量天地,怒後擔山趕太陽。”
宛署雜記》:“擔山孔,在縣西雞兒台離城二百五十里。南北二山各有一孔,相對若可擔然,俗訛為二郎所鑿。”
《(光緒)永平府志》:“交叉並立數里外即能望見,傳為二郎楊戩擔山所遺...”
白雪遺音》:“楊二郎,趕太陽。”

搜山降魔

二郎神帶領神兵神將們搜山降魔的傳說,有《搜山圖》卷,也稱為《二郎神搜山圖》。據記載,最早有北宋畫家高益畫的《鬼神搜山圖》,無法得知其內容。後來傳出《真君搜山圖》,描繪驅鬼捕邪之事,二郎神為主將。以後明、清兩代,不斷有傳本出現,傳世的畫作現今分藏於各大博物館。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宋《搜山圖》

二郎擒龍

五代就有二郎擒孽龍的傳說,《蜀檮杌》 :“六月朔宴,教坊俳優作《灌口神隊》,二龍戰鬥之象,須臾天地昏暗,大雨雹。明.日,灌口奏:岷江大漲,鎖塞龍處,鐵柱頻撼。”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二郎擒孽龍
從宋到清都有文獻記載二郎神屠龍,宋楊無咎《二郎神(清源生辰)》:“灌口擒龍,離堆平水,休問功超前古。”元《清源真君六月二十四日生辰疏》載其屠龍:“恭惟清源真君,秀儲仙洞,威振靈關。破浪興妖,隨顯屠龍之手;含沙射影;特彰斬蜃之功。” 明《蜀中名勝記》持劍逐龍:“神宣驛者,世傳二郎神持劍逐蹇龍過此因名。” 清《四川通志》鎖龍:“傳聞二郎鎖孽龍於其中,霜降水落,或時見其鎖雲。”清楊潮觀《灌口二郎初顯聖》簡名《二郎神》,總目作“李郎法服豬婆龍”,敘蜀郡太守李冰開離堆,龍婆、龍子尋釁廝殺,冰不敵,其子二郎縱鷹犬助戰,並擒龍婆龍子。鎖龍婆於離堆下,約勒江波,命小蛟攻開東岸,分水內江,灌注農田。按二郎神治水功跡,蜀人尊為川主。

二郎斬蛟

宋代花錢有大量二郎斬蛟的題材,花錢上的二郎通常駕鷹隨犬,隨從執弓、旁立三尖兩刃刀,降服蛟龍或化成人身的蛟龍。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宋代二郎神降蛟花錢
《李公父子治水記》:“二郎固有道者,承公家學,而年正英韶,猶喜馳獵之事。奉父命而斬蛟。其友七人實助之,世傳梅山七聖,謂其有功於民,故稱聖人。”

劈山救母

劈山救母是二郎擔山趕日傳說的一個分支,現存有明嘉靖三十四年無名氏《二郎寶卷》以及在《西遊記》和《唐三藏西遊厄釋傳》記載仙凡獨生子二郎劈山救出母親的傳說。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劈山救母

神職司掌

二郎神神職多樣,繼承了灌口神、李二郎、趙二郎多種神格,是水神、戰神、戲神,是揚善除惡、賜福護佑、去災彌禍之神。

掌風管雨

早期二郎神的神格主要來源於治水的李冰,灌口二郎神主掌風雨,李二郎的主要事跡也是擒龍治水。到了趙二郎這裡,故事的主體依然是斬蛟除水害。清源二字,也與水相關,除水害是二郎神的第一職責。他走出四川後,也負責除水害,降雲雨,故後來有“神(清源)司水”(《常熟縣誌》)之說。《畿輔通志》卷九說:“昭惠靈顯真人廟,在南宮縣故城。公元1081年,即宋元豐辛酉,大河決,北溢滹沱,瀦潦原野,濁流平堤而不下,民賴以安,故祀之惟謹”;金章宗年間的《昭惠靈顯王感應碑記》記載,二郎“主管風雨,掌致雲雷”。傳說宋軍西征時,二郎神也曾經起雲降雨,幫助宋軍獲得勝利。道教齋醮科儀中的《二郎真君寶誥》亦載其“兼總三十六部雷雨,系五穀之豐歉。天上人間掌風雲,普灑甘露救萬民。”其後又延伸“護衛稼禾”、“趨避雹冰”、保護農耕的職能。
二郎神能以“聖水”治病。公元1087年,即北宋哲宗元祐二年七月封二郎神為靈惠應感公,就是因為人們能夠向他“請水”治病。《宋大詔令集》卷一百三十七《靈惠侯進封靈惠應感公制》載:“近年京中人民,春夏間多疫疾,於靈惠侯(二郎神)請水,往往痊安。”元王義山《稼村類稿·龍興重修敷佑中廟碑》說:“昭惠靈顯王祠,在城北薦福院側。公元1090年,即宋元祐五年,郡人立廟。指馬跑泉為聖水,人有疾,飲輒愈。”《江西通志》記吉水縣南二十里的石礱瀑泉說:“縣東北里許,普德廟之左,有靈泉,歲時嘗涸。相傳六月二十四日為神生,朝前三日,水輒清冷溢出,飲之者可愈疾。”楊無咎《二郎神·清源壽辰》詞所說“曉汲雙泉,晚除百病”,也都是說二郎神以水治病。

護國威靈

南宋周虎(1170—1231)《神佑王碑記》載公元1206年,即開禧二年,因二郎神助抗金,取得轉折性的重大戰績,故而宋寧宗封二郎神為“護國聖烈昭惠靈顯神佑王”。此役中金兵會攻和州,周虎帶領將士,誓死守城。作戰33次,殺退金兵,金兵受重創,由此與宋議和,江淮一帶得以安定。而在周虎所刻的碑記中則稱得到了二郎神的幫助,因此周虎指揮的和州戰役,不僅讓他一舉成名,也穩固了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戰神的地位,以致宋明以來的話本、戲劇、小說大多描寫二郎神為武神。開禧三年《昭惠靈顯王感應碑記》中亦有“喜號在萬種之容儀,怒號有千般之操惡......英明神武,不可量乎!護國安民唯(二郎)神也”的記述。
二郎神成為戰神,先從“二郎神”助官軍戰鬥之事而來。二郎神助陣之事,首先見於公元1103年,即宋徽宗崇寧二年的詔令。《宋大詔令集·靈惠應感公封昭惠靈顯王制》載:“靈惠應感公(即二郎神),惟神邁跡右蜀,克載典祀......王師西征,叛羌負固,能出雲雨,遂殄醜夷,實系神威,默相予武......可特封昭惠靈顯王。”
“王師西征,叛羌負固,能出雲雨,遂殄醜夷”。此事實指王厚、童貫崇寧二年收復湟州前巴金城之役。此為徽宗西征第一次大勝,開始宋軍前鋒幾為所敗,時降大雨,兩方收軍而止(這在《宋大詔令集·靈惠應感公封昭惠靈顯王制》中被認為是“實系神威,默相予武”,認為是受了二郎神的護佑)。因為在這次戰爭中幫助宋軍取得大捷,二郎神也由“靈惠應感公”晉升為“昭惠靈顯王”。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二郎神圖畫
南渡後的宋廷為應對戰爭,穩定民心,於高宗紹興七年(1136 年)又進封二郎為“昭惠靈顯威濟王”。
蘇洵《諡法》卷二關於“威”的追封有三種解釋:“賞勸刑怒曰威。以刑服遠曰威。強毅剛正曰威。”無不昭顯其神勇威武剛正的戰神一面,希望二郎的神力可以助宋軍應對戰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 年),二郎被封為“英烈昭惠靈顯威濟王”,爵封至八字王,《諡法》卷二對“烈”的定義為“安民有功曰烈,秉德遵業為烈。”進一步強調了二郎安民保民護國的神威。
武林舊事》官本雜劇段數中有所謂《迓鼓二郎》,迓鼓戲是一種夾雜有靈怪與刀槍的軍事集體舞,《迓鼓二郎》概是借演述二郎神顯聖神威,出戰得勝之事,祈求二郎神護佑軍隊取得勝利。其後的《二郎搜山圖》及詩,也是將他當作護國戰神讚揚的。《秘殿珠林》卷十八載錢塘葉森在公元1297年夏午觀南宋王輝畫素箋本墨畫《搜山圖》題詩云:“不假丹青設顏色,但將筆墨輕描摹。獰猙恇怯各有態,畫藝不與常人俱。川靈蜀祗效奔走,撇鷹縱犬慓威紆……雪浪翻空聲澎湃,鎖龍在柱囚天吳。清源真君顏如玉,玉冠上服籠繡襦。座中神色儼而厲,來征水衡校林虞。文身錦膊列壯士,挾弓持彈金頭奴。烈烈勇氣增烜赫,飛捷喏奏傳獻俘。……願神為國施大勇,削平淮海開清都。”吳承恩有《二郎搜山圖歌》云:“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揮部從揚靈風。星飛電掣各奉命,搜羅要使山林空。名鷹搏拏犬騰齧,大劍長刀瑩霜雪……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
二郎神和軍事關係親密,軍防重地多建二郎廟,比如長城關口有三座,分別為長城密雲二郎廟,長城大境門二郎廟,長城山海關首山二郎廟,明朝初二郎神信仰還隨軍屯傳播到了西北邊境。

去災彌禍

隨著二郎神信仰的廣泛傳播,二郎神的神職也擴大開來,民國《南宮縣誌》引金章宗時呂仲孚之言說:“正隆五年(1160)秋,大蝗其飛蔽天,其食空畝,四旁告飢,谷價騰湧,縣人奔禱於(二郎神)祠,蝗自散去,不留於境,是歲也幸以無害。”皇甫汸《長洲志·清源真君行祠》云:“神姓趙名昱……邑中患瘍者,禱之輒應,相傳六月廿四日為神生辰,男女奔赴,以祈靈貺雲。”
黃仲昭《八閩通志·福寧州·土主七聖廟》對二郎神的靈顯有集中的記述:“開慶元年(1259),知縣李姓者,自蜀郡奉其香火至邑,邑人為立祠。元至正十四年(1341),福寧大飢,神化為商人,由湖廣附米舟至指松山,謂舟人曰:‘米至是,其直十百。’遂以所執扇畀舟人,乃由小舟登入,約曰:‘明當相迓。’是夕見夢於鄉人曰:‘米舟至矣,亟往松江迓之。’明日米舟果至,視舟人所執扇,則廟中舊物也。有司以聞,加封靈惠威正博濟真君。二十一年,乃重建廟宇。國朝洪武五年(1372),草寇鄭龍率三千餘人犯境,守御百戶寧祥麾下僅六十餘人,卜於神,許其進戰,兵刃既接,賊見衣緋者率援兵至,遂驚潰,龍等卒就擒。十四年,處州寇作,百戶張清禱於神。賊至長嶺,望見騎士如林,遂不敢近。十七年,倭寇犯松山,熾甚,守卒無鬥志。里人張子政禱於神,鼓勇而前,賊望風披靡。他若雨暘愆期,災疫流行,隨禱輒應。今州人皆敬事之。知縣尹昌隆為記。成化十七年(1481),同知馬迪率眾更新其祠。”
文中除突顯二郎神助戰之事外,更出現了賑饑、調節旱澇,去除災疫等職能。另外,靈惠威正博濟真君之靈、惠、威、濟四字都是宋代對二郎神的封贈,公元1330年,即元至順元年,曾封二郎神為“英烈昭惠靈顯仁佑王”。宋元時期,不論官方還是民間,二郎神的封號中都有“靈”字,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二郎神的靈驗。“陰陽不測神之妙,變化無窮道之真”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體證。

遊戲梨園

二郎神走出四川,不僅被漢人信仰,也被其他民族信仰。有趣的是,他不僅是神通廣大、靈應顯著的神祇,在明代還被當作戲神,為梨園所敬奉。
明代大戲曲家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說:“予聞清源,西川灌口神也。為人美好,以遊戲而得道,流此教於人間,訖無祠者。子弟開呵時一醪之,唱囉哩嗹而已。予每為恨。諸生誦法孔子,所在有祠;佛、老,弟子各有其祠。清源師號為得道,弟子盈天下,不減二氏,而無祠者。豈非非樂之徒,以其道為戲相詬病耶?”湯顯祖說二郎神本是“西川灌口”之神,因為長得英俊,又喜歡“遊戲”,便成了戲曲的祖師爺。祭祀時用一杯酒,還要唱“囉哩嗹”的無詞曲。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二郎神與鷹
二郎神為人美好,善於遊戲,在宋代是普遍的認識。李廌(1059-1109)《德隅齋畫品》說:“應感公像。秦蜀守李冰之子,開二江,制水怪,蜀人德之,祠於灌口二郎者也。風貌甚都,威嚴焰然,挾彈遨遊於二江之邊,成廟食之氣。”金章宗丁卯年(1207)《昭惠靈顯王感應碑記》也說:“性好游逸,變化無方。”
周文璞《方泉詩集》卷四《灌口二郎歌》(後來改題為《瞿塘神君歌》)贊道:“黃衫紗帽佳少年,炯然餓虎窮山淵。不居秦鹿祖龍畔,卻走碧雞金馬邊。”
陸游《神君歌(謁英顯廟作)》則寫瑰麗的二郎神出遊景象,並藉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其詩曰:“世間侷促常悲辛,神君歡樂千萬春。”
六月廿四日二郎神生日之際,在其廟宇前信眾大量進獻各種遊戲之技,娛人的同時也是在娛神。投其所好的做法,正是二郎神“遊戲之神”的品格映射。而灌口二郎神能成為戲行的祖師,正在於“為人美好,以遊戲而得道”。且能“演古先神聖八能千唱之節”。以遊戲而稱於世,以演古聖先賢而成“戲道”。

鞠場風流

蹴鞠業也尊奉二郎為行業神,因循其遊戲人間的風骨。《萬曆野獲編》卷四載:“蹴鞠家祀清源妙道真君。初入鞠場,子弟必祭之。雲即古二郎神。”《蹴鞠圖譜》記載:“鞠客初入鞠場,子弟必祭之。凡諸郡先生到來,不與眾圓友見禮,先到聖前拈香拜畢,要備三牲盤案,祭獻祖師──清源妙道真君。”《蕙風詞話》 續編卷一《滿庭芳》:“若論風流,無過圓社,拐臁蹬躡搭齊全。門庭富貴,曾到御簾前,灌口二郎為首,趙皇上、下腳流傳。”

川蜀之主

二郎神又被尊為“川主”,成為護佑四川人民安居樂業的神祇。《蜀都碎事》載“蜀人奉二郎神甚虔,謂之曰川主,其像俊雅,衣黃服......”。《蜀中廣記》:“世傳川主即二郎神, 衣黃彈射,擁獵犬。”“六月二十四日競渡二郎川主誕辰也樂以賀之。”《平越直隸州志》:“清源妙道二郎真君,崇應惠明大帝蜀灌神也,灌有孽龍為民害,神仗弓劍入峽,尋潭窮水誅之,蜀人崇極祀為川主。”更有甚者,隨著各種神話的加入,民間已把他當成一位有求必應的先天大神。

巡獵人間

張唐英蜀禱杌》載:“(乾德)二年,八月,(王)衍北巡,以宰相王鍇判六軍諸衛事。旌旗戈甲,百里不絕。衍戎裝,被金甲,珠帽、錦袖,執弓、挾矢。百姓望之,謂如‘灌口神’。”
張唐英所記灌口神事,揭曉了前後蜀政權的造神活動以及作為二郎神前身的灌口神最初模樣。前蜀皇帝王衍戎裝金甲,珠帽錦袖,執弓挾矢,打扮成灌口神形象,以增強威信。傳說後蜀孟昶的形象也是灌口神形象。《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六引《賢奕》云:“二郎神衣黃彈射,擁獵犬,實蜀漢王孟昶象也。宋藝祖(趙匡胤)平蜀,得花蕊夫人,奉昶小像於宮中。藝祖怪問,對曰:‘此灌口二郎神也。乞靈者輒應。’因命傳於京師,令供奉。”前後蜀政權宣揚灌口神治水降龍諸事跡,又封灌口神為顯靈王、護國靈應王,強化灌口神英俊遊獵戰神形象,使其風行蜀地,而後世二郎神便以翩翩遊獵公子的形象出現在世人眼前。
二郎神配置獵犬,鷹,彈弓,是一個標準的獵神形象,克制飛禽走獸,山精野怪。有彈打雙鳳凰、搜山除妖降魔的神話傳說,故山上建二郎廟多用於鎮山。

挾彈送子

二郎神因為挾帶彈弓,被後世附會送子的職能,因彈與“誕”諧音,為降生之意。幾乎每個二郎廟都有求子的,是二郎神的基本神職。
《賢弈編》:“人以二郎挾彈者即張仙誤也。二郎乃詭詞,張仙乃蘇老泉所夢仙挾二彈。以為誕子之兆因奉之,果得軾轍二子,見集中。”
《平越直隸州志》引《徐志》云:“黎峨人乏嗣,必從(二郎)真君祈子得。”

王孫大使

隨著二郎神信仰的傳播,二郎神崇拜逐步擴散至全國,尤其是閩南地區。自明朝天啟崇禎年間閩南建造了專門祀奉二郎神的鳳山祖廟以來,二郎神信仰在閩南區形成具有濃厚閩南地方特色的水神崇拜。
鳳山祖廟位於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灌口街北側,距今已有380多年的歷史,《同安縣誌》和《灌口鳳山廟碑記》對此都有記載。灌口在宋時屬明盛鄉安仁里管轄,元代政府在此設深青驛站,後以驛站為中心逐漸形成了一個小的集鎮。據傳明朝時有個西川灌口(今四川灌縣)人來此當驛丞,帶來了西川灌江口二郎神的香火。後來驛站毀於兵火,驛丞很快去世了,他帶來的香爐被棄置在路邊。他所豢養的一隻獵犬將香爐銜到鳳山,守著不肯離去。附近的村民十分驚異,於是就地築一小庵,置祀香爐,想不到有求必應。明朝啟禎年間,鄉人將小庵改建成廟宇,即鳳山廟。建廟之際神託夢告訴村裡的長者:三月七日某時將有指揮使經過這個地方,馬前有一隻白狗,這個少年和我很相像。到了三月七日,村中的長者召集工匠等在路邊,果然有三個指揮使經過,三位都是英武少年氣宇軒昂,說不清哪個更像二郎神。工匠只好以三個指揮使形象塑三尊神像,置祀廟中。因此,現在鳳山祖廟中有三尊塑像,分稱為“大使公”、“二使公”、“三使公”,而“大使公”就是人們心目中的二郎神。
鳳山廟建成後,香火十分興旺,並帶來了地方的繁榮。附近村民及八閩來此謀生的人,在鳳山下擺攤設店,漸成集市。因鳳山廟祭祀的神來自西川灌口,就把這集市名為灌口,取代了原來的安仁里地名。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二郎神畫像
隨著廈門灌口的先民遷移到台灣、東南亞各國,他們帶去了家鄉的保護神,鳳山廟的清元真君二郎神的香火也傳到那裡,目前,台灣奉祀灌口鳳山廟香火的廟宇甚多。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如緬甸仰光、馬來西亞檳城、印尼三寶壠、泰國曼谷等地,也都有灌口鳳山廟的分爐。儘管“大使公”傳至各地名稱不一,如泉州府屬各廟稱“日月大使”,台灣稱“王孫大使”,漳州稱“清源真君”,還有“太子太保”、“相撥公”等,其香火都來自灌口鳳山廟,鳳山廟也成了祖廟。二郎神也由最初的鎮水、治水的單一職能向招財尋物、排解糾紛等諸多職責發展,甚至成為孩童的保護神和貨郎行業的行業神,成為閩南宗教信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台灣和東南亞地區的民間盛行。

宗教文化

居所道場

二郎神居住在灌江口,在四川,舊屬灌縣,今都江堰市。
東京夢華錄》:“州西灌口二郎生日...”
《留青日札》:“灌口二郎神在四川灌江口...”
《西遊記》:“見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
《甘棠小志》:“按朱子語類言梓潼文昌與灌口二郎兩個神幾乎割據了西川。”
都江堰二王廟
都江堰市是五代十國的灌江口,灌州,二王廟是二郎神的祖廟,主殿供奉三眼二郎神,在古代是千年官祭廟,都江堰是世界級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文化保護單位。
中國民間二郎神信仰多以灌口二郎為正宗,並將都江堰的二王廟作為其正祠。二郎廟(二王廟)初祀曾在灌口“斬蛟”(治水)為民除害的李冰次子——“二郎神”李二郎。到明清受《封神演義》、《西遊記》等文藝作品的影響,改李二郎為楊二郎——楊戩。故一些學者謂“楊戩系從李冰次子故事轉化而來”。因之以後修葺神廟時,改塑為小說或舞台上揚戩扮象。

官方封號

政府官方歷代對二郎神的封號大全
朝代
皇帝
時間
封號
後蜀
孟昶
約934~950
護國靈應王(顯靈王)
北宋
嘉佑八年八月(1063)
靈惠侯
元佑二年七月(1087)
靈惠應感公
崇寧二年(1103)
昭惠靈顯王
大觀二年(1109)
靈應公
政和八年八月(1118)
改封昭惠靈顯真人
南宋
紹興元年十二月(1131)
依舊封昭惠靈顯王,改普德觀為廟
宋高宗
紹興六年四月(1135)
加封[威濟],即昭惠靈顯威濟王
宋高宗
紹興二十七年九月(1158)
英烈昭惠靈顯威濟王
乾道四年五月(1168)
昭應靈×公(遺失一字)
開禧二年(1206)
護國聖烈昭惠靈顯神佑王
至順元年(1330)
英烈昭惠靈顯仁佑王
至正十四年(1354)
靈惠威正博濟真君
雍正五年(1727)
承績廣惠顯英王
清德宗
光緒三年(1877)
顯英普濟王,賜“錦江普佑”額
清德宗
光緒四年(1878)
顯英普濟昭福王,賜“安流利濟”額

宗教封號

道教封號
(唐)《龍城錄》:神勇大將軍,{唐玄宗(756)},赤城王,顯應侯{唐玄宗(756)}
(宋)《新編連相搜神廣記》:清源妙道真君,{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
(明)《蜀中廣記》:川主
(明)《正統道藏》梓潼帝君化書:清源真君
(明)《萬曆續道藏》:神勇大將軍,清源妙道真君,赤城王
(明)《二郎寶卷》:清源妙道顯聖真君一了真人,護國佑民忠孝二郎,靈感二郎,顯聖真君,二郎顯聖真君,二郎真君,清源妙道護國真君。(明代民間宗教西大乘教
(清)《川主護民祈禱表科》:川主帝君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二郎神塑像
(清)《川主誥》:惠民大帝君
(清)《太上說川主靈應真經》:川主惠民大帝
(清)《惠民大帝解厄心經》:惠民大帝,萬天川主左丞相,崇應惠民大帝。文宣武烈王,義勇清源妙道天尊。萬天川主崇應惠民大帝文宣武烈王義勇清源妙道天尊
(清)《鄉儺匯牘》:萬天川主惠民大帝清源妙道真君,萬天川主惠民大帝崇應驅魔真君,萬天川主崇應惠民大帝治河妙道真君,惠民宮中萬天川主惠民大帝清源妙道將軍,萬天川主崇應惠民大帝,萬天川主惠民大帝
(清)《祈祥品懺》川主靈應護世救民法懺:川主惠民大帝,萬天川主,惠民大帝
(清)《度世寶筏》:萬天川主惠民大帝清源妙道天尊,萬天川主惠民大帝保民救刦天尊
(清)《太上元始天尊說川主感應妙經 》:川主,二郎神勇大將軍,赤城王,清源妙道真君
現今道教正一教仍沿用清代的大帝封號:
《正一教清微風雷院·玄皇政正教經》:萬天川主左丞相,崇應惠民大帝,赤城文宣武烈,承積廣惠,義勇顯英王,清源妙道真君。乃北帝御前左丞相,統領三元九州兵馬,節制城隍土地,實為赤縣神州都城隍,九千世界總土地,都轄龍神地脈。(元皇派又稱玄皇派,玄皇派的北帝指紫微大帝

宗教典籍

《二郎寶卷》
《川主妙經》
《惠民大帝解厄新懺》
身份:仙凡獨生子
生母:鬥牛宮的仙女雲華侍長(侍長是金元時期奴僕對主人的稱呼,雲華為鬥牛宮主人)
事跡:擔山趕日,劈山救母
下屬:各牙治、黃毛童子,薩音坤、梅山七聖、鄂大帥、達王、周蒼
《二郎寶卷》主要演述二郎神的出身歷史:二郎神的父親楊天佑是上天“金童臨凡”,為確州城內書生。母親雲華仙女戀舊情下凡與楊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神,被壓於太山之下。後來,二郎神得到天上鬥牛宮西王母的指點,“擔山趕太陽”,劈山救出母親雲華仙女。
身份:紫微帝君轉世、紫微受生
職司:安邦定國、興雲致雨、主宰權衡回骸起死、殄滅群魔、賞善罰惡、滅寇除精等
下屬:七聖、鷹、犬
節選一:是時其神,見此苦難,不可堪忍,約同七聖,大顯威靈,顯神通力,夾江鼓譟,聲震天地,持刃入水,顯七十二化之功,老龍降伏,百姓清寧。乘白馬引七聖鷹犬彈弓,時顯糾察,水息山隱,民感其德,立廟於灌水江口,修真容而奉祀。人民鹹稱其善哉,位鎮灌口,神通廣大。聖主太宗征伐雲貴,得力勇猛。敕封:“二郎神勇大將軍”。安邦助國,滅寇除凶。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威武顯聖,追敘聖號“清源妙道真君”。
節選二:威鎮川主 英烈神明 玉皇敕命 紫微受生 天帝皇朝降生神人 安邦定國 威鎮灌口 興雲致雨 主宰權衡回骸起死 殄滅群魔 賞善罰惡 滅寇除精 擁苗護稼鋤攝蟲蝗 息風遣虎 驅殄鼠耗 鋤強扶弱 普濟蒼生威鎮山河 萬民樂業 扶危拔苦 利濟群生 劫終劫始主宰生民 威靈萬古 德冠群英 消災釋罪 降幅延生
身份:趙昱
職司:嘉州太守
事跡:斬惡蛟
節選:
趙昱從道士李珏隱青城山,隨煬帝知其賢,起為嘉州太守。時健為潭中有老蛟為害,昱淮政五月,沒舟船七百艘。昱大怒,率甲士千人,夾江鼓譟,聲振天地。昱持刀沒水,有頃江水盡赤,石崖傾吼如雷。昱左手執蛟頭,右手持刀,奮波而出。
身份:蜀川之主,八府之尊
事跡:擔山趕日、劈桃山救母
節選:
蜀川之主,八府之尊。降寋龍於灌口之中,塞海灘而大施妙用。摘草量天之術,擔山趕日之功。輔佐皇朝,護持邦國。拯濟普天下萬民之苦難。提攜億萬代後學之有緣。顯七十二化,現青面獠牙之寶相。揮三尖大刀,劈桃山救母之孝模。督曹溪仙犬,收七姓歸從。功能蓋世,功高無比。德彌聖化,德重難量。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萬天川主左丞相,崇應惠民大帝。文宣武烈王,義勇清源妙道天尊。
萬曆續道藏
搜神記第三卷灌口二郎神
《川主正朝全集》
收錄於《廣成儀制》,《川主正朝全集》係為奉祀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而設。

軼事典故

瀘州龍腦橋

龍腦橋位於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大田鄉龍華村的九曲河上,二郎神楊戩聞民間疾苦,決心剷除領頭興風作浪的孽龍,終於發生了一場惡戰。激戰中,孽龍自然不敵楊戩,加上脖子上被哮天犬咬破的傷口,發出難熬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在河畔喝水……楊戩見狀,立即用三尖兩刃刀對準龍口使勁一戳,然後猛攪。以後這龍頭化成了石頭,人們就在這龍頭上鋪上石板搭成了一座橋,供人們過往,並將此橋命名為“龍腦橋”。

二郎斬山脊

在遠古有一條逆龍逃出龍宮,來到人間作惡,造成洪水泛濫,傷害百姓,二郎神奉命下界,手持神鞭捉拿逆龍歸界。那逆龍不但不降反而沿涪江順流而下,二郎神揮鞭打下,嚇得逆龍回頭叫娘。如今涪江上游留有的24個“望娘灘”便是當年所致。一鞭未中便落在涪江北岸的山上,山體斷裂,二郎神又是一鞭,另一座山體斷裂,尤如刀砍一般陡峭,這便是古時所說的嶄山槽,現今的嶄山村。

柏條河故事

都江堰內江幹流之一的柏條河,滋潤出了著名的傳說擔山趕太陽,相傳灌縣有兩條孽龍:水龍經常翻江倒海的作亂,二郎神收服水龍,可灌縣北邊的山裡,又出一條火龍,由於火龍是隨太陽的起落而出沒,二郎神決定擔山開溝,趕在太陽落山前引水降服火龍。於是他找來玉壘山的神木做扁擔,去趙公山竹林編了一副裝得下兩座山的大竹筐,帶領百姓在岷江上開山引水。二郎頭頂青天、腰纏白雲,一步就有十五里。神木扁擔挑起兩座大山,一口氣跑了三十三個來回,擔了六十六座山頭。累了二郎就放下擔子休息,抖抖鞋裡的泥沙,就變成了如今的馬家堆子。兩邊籮筐里漏出的沙土,在柏條河兩岸壘成了涌山和童子山。如今,在天馬鎮二郎社區依然能很容易找到這兩座小山。

二郎墩傳說

天上出現了12個太陽。熾熱的陽光把大地烤得石裂縫,地冒煙,人們辛苦種的莊稼,在太陽的照射下都枯黃了。二郎從附近山上砍了一棵千年古樹作扁擔,把太行山的12座小山裝進兩隻大筐,挑起扁擔去追趕天上的太陽。他每趕上一個太陽,就用一座大山把它壓住。就這樣,他已趕上了天上的10個太陽,把它們壓在了山下。這第11個太陽,被二郎趕上壓在赤城縣。赤城縣城西北9公里燕山腳下有溫泉。溫泉里的水一年四季都是熱的,此溫泉下有二郎用山壓住的太陽,是太陽把泉水烤熱的;溫泉附近有兩座小山,那是二郎歇腳時從鞋裡倒出來的泥土堆成的。人們把溫泉叫作“天下第一泉”,把這兩座小山丘叫作“二郎墩”。

三坡母子峰

野三坡位於河北保定市淶水縣境內,在懸崖谷里有三座怪異的山峰:一座叫母子峰,看去似一年輕女子懷抱嬰兒在凝視、在遙望;一座叫寶劍峰,象一把寶劍插入山中;一座叫塔峰(或棒槌峰),孤獨獨兀自矗立,形似一座塔。這三座峰,傳說是二郎劈山救母時留下的遺蹟:那母子峰是王母娘娘的三公主懷抱孩嬰時的二郎在仰視天庭,塔峰是托搭天王李靖鎮壓三公主的寶塔,寶劍峰則是二郎劈山救母用過的寶劍。

藝術形象

文學作品

涉及二郎神的文學作品,主要有元雜劇和明神魔小說兩種
作品
稱謂
事跡
兵器與神獸
元雜劇
《二郎神鎖齊天大聖》
清源妙道真君、上聖、二郎真君,清源妙道二郎真君,趙煜,二郎神
拜嘉州太守, 持刀斬蛟、降服齊天大聖
金彈、細犬、三尖兩刃刀,金臂弓,獨角異獸
元雜劇
《二郎神醉射鎖魔鏡》
清源妙道真君,趙昱,灌江口二郎,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二郎
嘉州太守,折草量天地、擔山趕太陽、入水斬蛟、山上收眉山七聖、擒拿金睛百眼鬼、九首牛魔王
白馬,寶雕弓,三尖刀
元雜劇
《灌口二郎斬健蛟》
二郎賢聖,清源妙道真君,趙昱,趙太守,灌口二郎真君,灌口二郎,二郎尊神,上聖,清源妙道二郎真君
官拜嘉州太守,斬健蛟
狗兒,龍駒(趁日白龍馬),三尖刀,鳳翎箭
灌口二郎神,二郎,二郎大聖
擔山趕日、戮天吳、斬共工、降服豬妖
弓弩、彈丸,細犬,皂鷹
《西遊記》
小聖,顯聖二郎真君,二郎顯聖真君,昭惠靈顯王,昭惠二郎神,二郎神,二郎小聖,二郎爺爺,二郎菩薩
斧劈桃山救出母親,彈打棕羅雙鳳凰、力誅六怪,梅山結義,聽調不聽宣,小聖施威降大聖
三尖兩刃槍,斧,彈弓(金弓,銀彈),鷹,細犬
楊戩,清源妙道真君
助武王伐紂,肉身成聖
銀合馬,哮天犬,
長槍,三尖兩刃刀
《灌口二郎初顯聖》,又名《初顯聖法服豬婆龍》
蜀太守之子李二郎,二郎,衙內,川主,公子
蜀地治水除蛟龍,擒龍母、龍子
犬,神鷹,流星彈,寶雕弓,鐵彈丸,黃金索子

詩詞歌賦

陸游《神君歌
陸游《登灌口廟東大樓觀岷江雪山》
楊無咎《二郎神(清源生辰)》
李曾伯《水調歌頭》(丁亥重陽登益昌二郎廟樓)
牟巘《祭二郎》
周文璞《瞿塘神君歌》,又名《灌口二郎歌》
程公許《人頭山肅謁石壁清源真君像》
高翥《夜步天街書所見》
王之望《謁崇德廟文》
元無名氏《清源真君六月二十四日生辰疏》
張憲《聖郎》
湯顯祖《遣張仙畫乃作灌口像》
吳承恩《二郎搜山圖歌
鄭開禧《二郎神搜山圖歌》
金天羽《壺中天 灌口二郎神廟》
刑錦生《崇德廟災感賦》
提及二郎及廟宇的詩句: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戲曲中的二郎神形象
無名氏《滿庭芳 其一》
龔開《宋江三十六人贊》
楊守禮《二王廟題壁》
竇序《分水壩 其五》
顧復初《離堆謁伏龍觀作》
丁士彬《同程方伯謁二王廟輿中口占》
顏楷《都江堰》:
汪元綗《岷州竹枝詞 其三》
彭孫遹《姑蘇竹枝詞 其一》
翁心存 《賽神曲》
王之春《讀王蜀春秋感作》

影視形象

時間
影視作品
扮演者
1986年
86版《西遊記
1996年
港版《西遊記
1998年
新加坡版《東遊記
王艷賓
2000年
電影《聊齋·席方平
張山
2005年
央視版《寶蓮燈
2006年
2007年
李周
2009年
央視版《寶蓮燈前傳
焦恩俊
2009年
韓棟
2010年
浙版《西遊記
2011年
新版《西遊記
2014年
2015年
電影《封神傳奇
2015年
錢雁秋
2019年
電視劇《封神演義
2019年
電視劇《天真派西遊記
董祚航

信仰遺蹟

廟宇遺蹟

四川青城山都江堰二王廟
二王廟古建築群坐落在今都江堰西門外的玉壘山麓,是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宋以來皆有封賜,清雍正賜封李冰“敷澤與濟通佑王”,宋朝賜封二郎神為“清源妙道真君”,清雍正又賜封二郎神為“承績廣惠顯英王”。府縣立廟以祀之,“二王廟”由此而得名。而灌口二王廟為“二郎神”之正祠。歷史以來,大殿供奉二郎神像,二殿供奉李冰夫婦神像。
山西平遙古城二郎廟
平遙二郎廟位於世界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平遙的北大街79號,創建於清代,是由3000多平方米、11座建築群組成的氣勢弘大、結構嚴謹的廟宇。整座廟宇坐西朝東,共三進院落,由正殿、玉皇殿、列宿殿、元辰殿、東嶽殿等十餘座殿堂組成,在我國祠廟建築中堪稱珍品。
清東陵二郎廟
清東陵二郎廟是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皇家七十二廟中設在陵區內的一座廟宇,始建於明宣德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 廈門鳳山祖廟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鳳山祖廟始建於明朝天啟、崇禎年間(公元1621—1644年),廟內供奉的是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1796年)建宮殿式廟宇,稱大使公。
● 丹鳳二郎廟
位於城西15公里的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賈塬村東街,建於金大安三年,是陝西省現存的唯—金代建築。二郎廟其建築因是金人所建,所以按照喇嘛廟造型,又融合漢人建築藝術風格修建而成,歷代曾經五次修葺。面闊三間,磚木結構,明檐明柱,屋頂為歇山五脊四坡轉角式,上覆彩色琉璃瓦,並有群獸瓷雕。整個建築給人以宏偉、高峻、堂皇之感。
● 高平市寺莊鎮王報村二郎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國家文物局確定對山西南部早期建築進行保護修繕,二郎廟被納入第一批修繕工程項目。
● 垣曲縣二郎廟北殿
位於山西省垣曲縣蒲掌鄉北陽村。坐北朝南,現存北殿為元代遺構。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俗遺留

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響相當廣泛的一例。自古以來,俗信多以四川灌口為二郎崇祀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的二王廟,與此對應,四川民間對二郎神崇拜也最興盛,凡驅儺逐疫、降妖鎮宅、整治水患、節令賽會等各種傳統民俗行為,莫不搬請二郎;有關二郎的大量傳說,被編入多種戲劇,甚至影響至地名、山名。如重慶市榮昌區二郎關、重慶萬盛二郎山公園、陝西綏德二郎山、陝西省神木二郎山、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二郎山風景區、陝西省延安市安塞縣二郎山、甘肅岷縣二郎山、河南省舞鋼市二郎山、湖北省穀城縣趙灣鄉二郎廟村、山東棗莊薛城區陶莊鎮種莊村二郎廟村、山西運城市鹽湖區鳳凰路二郎廟商業金街、二郎崗等等。

相關爭議

三姓七名
二郎神有三種身世,有三個父親,三個母親,三個姓氏七個名字。

名字
父母
文獻截圖
李二郎
李二郎有三個名字:李昱、李泰和李兆。
父:李冰
母:金華娘娘(上帝之女)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黔江縣誌》
趙二郎
趙昱,亦記作趙煜
父:趙自宏
母:趙夫人(沒有名字)
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川主三神合傳》
楊二郎
楊戩,部分地方志記作楊煜
父:楊天佑
母:雲花女
《二郎寶卷》

文獻記載

史書記載

宋史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政和七年,詔修神保觀,俗所謂二郎神者。京師人素畏之,自春及夏,傾城男女負土以獻,揭榜通衢,雲某人獻土;又有飾形作鬼使,巡門催納土者。或以為不祥,禁絕之。後金人斡離不圍京師,其國謂之二郎君雲。”
元史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為聖德廣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為英烈昭惠靈顯仁祐王。”
清史稿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世宗朝,......灌縣祀秦蜀守李冰,封敷澤興濟通裕王,子二郎,為承績廣惠英顯王。”

典籍記載

唐代
《教坊記》
宋代
《蜀檮杌》
《宋大詔令集》卷第一百三十七 典禮二十二《靈惠侯進封靈惠應感公制》;《昭惠顯靈王封真人賜中書門下詔》;《靈惠應感公封昭惠靈顯王制》
《夢粱錄》卷十四
《東京夢華錄》卷八
《夷堅志》夷堅志丁卷六:永康太守;夷堅丙志卷八:江氏白鶉;夷堅丙志卷十七 靈顯真人;夷堅丙志卷十七 興元夢
《事物紀原》卷七靈恵侯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九;卷四百三封靈惠侯為靈惠應感公。
《鹹淳臨安志》卷七十三二郎祠;卷之九十七
《朱子語類》 卷第三 鬼神
逃禪詞》二郎神(清源生辰)
《獨醒雜誌》
《東都事略》卷五十四
《德隅齋畫品》靈惠應感公像
《龍城錄》趙昱斬蛟
《武林舊事》 卷十·官本雜劇段數
《萍州可談》
《梅溪集》
《吳船錄》卷上
《方輿勝覽》 卷五十二
元代
《文獻通考》卷三百十 物異考十六
《新編連相搜神廣記》
《大宋宣和遺事》 元集
《大元一統志》第七百三一普德廟
明代
《玉茗堂全集》十八《遣張仙畫乃作灌口像》
《玉茗堂全集》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
《宛署雜記》擔山孔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九百五十
《萬曆野獲編》補遺卷四神名談稱
《棗林雜俎》名勝
《賢弈編》附錄
《說郛》卷二十六上趙昱斬蛟;卷二十九;卷九十二上; 卷九十二下應感公像
《獪園》卷十二二郎廟
《蜀中廣記》卷三;卷十一;第3部分;卷四十七○宦遊記第一川西道屬 秦;卷五十六○風俗記第二;卷七十四; 卷七十九
《汴京遺蹟志》二十四卷 三聖堂
《三教搜神大全》全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清源妙道真君
《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灌口二郎
清代
《川主三神合傳》
《歷代神仙通鑑》卷一三;卷二一
《平越直隸州志》藝文卷 清源妙道二郎真君
《京塵雜錄》 卷四夢華瑣簿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卷三十六又修神保觀
《陔余叢考》 卷十八宋元追褒古賢;卷三十五灌口神
《宋會要輯稿》第十九冊.禮二十(上)
《宋稗類鈔》卷二十九蜀中灌口二郎
《全史宮詞》卷十五十國
《通俗編》卷十九神鬼 二郎神
《清朝文獻通考》 群祀考
《乾隆江津縣誌》清源宮
《清實錄雍正朝實錄》卷之六十一禮部議覆
《清實錄嘉慶朝實錄》 卷之一百十七
《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六祠廟祭之
《清朝通典》卷五十禮十
《清嘉錄》 卷六二郎神生日
《四川通志》卷二十三,卷二十七
《堅瓠集》堅瓠三集卷之四目錄
《重修台灣縣誌》卷二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十八
《貴州通志》卷十二郎廟
《河南通志》卷四十八 二郎神廟
《御定月令輯要》卷十一
《黔江縣誌》卷二·祠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
《十國春秋》卷四十九
《北東園筆錄》卷四武岡州事
《堅瓠集》 堅瓠三集卷之四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 卷十九灤陽續錄一
《揚州畫舫錄》 卷十六
《也是園藏書古今雜劇目錄》一百廿五,三百〇四,三百〇五 , 三百〇六
《重修台灣縣誌》卷二
《五代花月》
《茶香室叢鈔》卷一五
《蜀都碎事》卷一
《蕙風詞話》續編卷一《滿庭芳》
《大清一統志》 第38部分趙公山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十八
《隨園隨筆》卷十一
《書畫記》宋無名氏《關公晉謁二郎神圖》
《邛崍縣誌》
《古今圖書集成》原名《古今圖書彙編》曆象彙編庶徵典第一百五十四卷
民國
《新元史》志第五十四 禮七
《石屋余瀋》錦城行記
《蕙風詞話》續編卷一
《蘆山縣誌》二郎廟
《重修什邡縣誌》卷八:
《富順縣誌》卷之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