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潮觀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710年
- 代表作品:《周禮指掌》,《易象舉隅》,《家語貫珠》
人物簡介,生平經歷,劇作特點,主要作品,封建意識,歷史記載,人物軼事,歷史評價,
人物簡介
楊潮觀生於清康熙四十九年(1
710年),乾隆元年(1736)中舉,曾入實錄館供職,後出任地方官。官至四川瀘州府知府。先後在山西、河南、雲南和四川等地任縣令,直到70歲在瀘州任上告老還鄉。為政清廉,頗得民眾好評。楊潮觀精音律,善詞曲,在四川邛州任上,在卓文君遺址曾構築吟風閣,與友朋嘯詠其間,並把自己創作的戲曲作品結集為《吟風閣雜劇》 ,共收短劇32種,每劇只有一折,但情節完整,與後世的獨幕劇相似。楊潮觀所作雜劇多能反映人民疾苦,揭露封建官吏的徇私舞弊,針砭世態人情,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題材雖采自歷史傳說,但構思新穎,不落俗套。如《汲長孺矯旨發倉》,寫西漢汲黯奉旨賑災,能夠聽從一個小女子的建議,從善如流,“從權矯詔,持節發倉”,受到百姓的歡迎。《寇萊公思親罷宴》是楊潮觀的代表作,寫寇準為慶祝生辰,大擺宴席,鋪張揮霍。府中一老婢憶起寇母當年含辛茹苦,儉樸持家,使寇準深受感動,遂撤去宴席。形象鮮明,發人深省。楊潮觀雜劇的不足之處在於注意劇本的舞台性不夠,不便演出,反映了清代許多雜劇作家脫離舞台實際使雜劇走向案頭化的通病。楊潮觀很重視作品的社會功用,仿白居易《新樂府》之例在每劇前作小序,說明本劇的主旨和寫作的用意。楊潮觀品性篤誠,為官關懷民生疾苦,頗有清名。奉調瀘州時已年邁,本不想赴任,因見瀘州災荒,毅然前往。“在瀘不滿百日,凡活五十九萬七千人”(袁枚《邛州知州楊君笠湖傳》)。他酷嗜禪學,晚年戒律更嚴。
生平經歷
初到文水縣時適逢編審戶籍,他嚴加稽核,改善賦役,使上千名鰥寡孤殘免除賦役之苦。
在固始縣任上,他辦案嚴肅認真、周詳細密,平反冤屈。還創設書院,修造學舍,對清寒學生資以衣食。
在杞縣期間,曾奉檄征錢200萬,辦河工物資。時河南遇災,哀鴻遍野,他為民請命,具文求免;並親自主持開倉放糧,大批流落他鄉的羸老婦孺聞訊返籍,他逐一給足,妥善安置,民心大定。但知府故意刁難,這筆費用不予報銷。他憤然捐俸自理。
在赴任瀘州時,那裡正發生嚴重饑荒,他剛到任,就設定義渡,修養治院,增加學田額,並辦了3個粥廠,施捨賑濟,不敷之數則用自己俸銀來填補。他為官清廉,拒絕任何饋贈賄賂。當時曾流傳“明莫如仲(長統),清莫如楊(震)”的民謠。楊潮觀為官之餘,喜愛組織戲劇演出和戲劇創作。
乾隆四十五年,楊潮觀一度返回無錫,卜地另建吟風閣。翌年以年老辭官回故里。他一生信奉佛教,晚年更篤,守律益嚴。
乾隆五十三年二月,赴安徽太平縣探親,同年八月病逝於太平縣,終年78歲。纂有《林縣誌》、《左鑒》。另著有《周禮指掌》、《易象舉隅》、《家語貫珠》、《心經指月》、《金剛寶筏》、《笠湖詩稿》、《吟風閣詩鈔》、《吟風閣詞鈔》等。
劇作特點
楊潮觀的劇作都取材於古事,而有所寄託。楊潮觀熱衷並擅長於政治、道德主題,他的劇作對於官場積弊、民間疾苦多有描寫,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具有一種高標脫俗的品格,表達了對於賢明政治和清廉節操的嚮往。楊潮觀的雜劇大都取材於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通過他的大膽想像,慎密構思,用優美誇張的文字,美妙動聽的曲調,將一個個美或醜的人物,勾勒在人們的面前。讚美了在污流濁水中一些清廉勤儉的官吏,鞭撻了厚顏無恥的貪官污吏,反映了勞苦人民生活的疾苦,諷刺了冷暖炎涼的世態惡習。楊潮觀的《夜香台持齋訓子》,揭露了封建官府刑罰之殘酷;《汲長孺矯詔發倉》暴露了封建王朝苛賦加上災荒給人民造成的苦難;《新豐店馬周獨酌》諷刺了炎涼的世態……這些劇作揭露弊政無不人木三分。楊潮觀雜劇情節起伏跌宕,文字通俗流暢,深受演員、觀眾歡迎,有的劇目久演不衰,流傳至今。??
主要作品
楊潮觀所作雜劇,還有:《快活山樵歌九轉》、《黃石婆授計逃關》、《新豐店馬周題詩》、《大江西小姑送風》、《溫太真晉陽分別》、《邯鄲郡錯嫁才人》、《賀蘭山謫仙贈帶》、《夜香台太君訓子》、《開金榜五星聚奎》、《魯仲連單鞭蹈海》、《荷花盪將種逃生》、《李郎法伏豬婆龍》、《魏徵破笏再朝天》、《荀灌娘圍城救父》、《信陵君義葬金釵》、《動文昌狀元配瞽》、《華表柱延陵掛劍》、《下江南曹彬誓眾》、《韓文公雪擁藍關》、《偷桃捉住東方朔》、《換扇巧逢春夢婆》、《西塞山漁翁封拜》、《諸葛亮夜祭瀘江》、《凝碧池忠魂再表》、《大蔥嶺□履西歸》、《翠微亭卸甲閒遊》。
封建意識
楊潮觀畢竟是封建時代的官員,他的政治和道德理想仍然屬於封建社會思想範疇,有些作品中比較集中和突出地表現了封建落後意識,如《感天后神女露筋》對婦女貞節觀念的宣揚就是一例。?
《窮阮籍醉罵財神》
《窮阮籍醉罵財神》寫阮籍醉罵“萬能”的金錢:“打透了天羅地網,買通了鬼使神差”;“為甚的賢似顏回,教他摻瓢似丐?為甚的廉似原思,教他捉衿沒帶?為甚的節似黔婁,教他嗟來受餒?你把普天下怯書生、窮措大,一個個都臥雪空齋”;“偏是那市兒胎、鄙夫才,一任將寶藏龍宮,添得他錦上花開。更逼邏出貧人的賣兒錢債,輸與那權門內,供他酒肉池台”。罵的是金錢,指的卻是握有金錢的權門豪富。作者暢快淋漓地揭露了世道的不公,表現出同情良善窮苦、憎惡朱門豪富的鮮明傾向。
《東萊郡暮夜卻金》
《寇萊公思親罷宴》
《寇萊公思親罷宴》寫寇準為慶祝生辰準備大肆鋪張,一個老婢以寇家儉樸傳統勸阻寇準,寇準感悟,撤去壽筵。此劇宣揚孝思,崇尚節儉,提倡為官作宰的人要有儉樸的美德。內容是宋代名相寇準,在他壽辰將臨之際,準備大肆慶祝。差人“前往蘇揚,廣徵水陸千品,妙選妓樂成行。舞女珠圍翠繞,歌童玉琢金裝。”家中“色色翻新換舊”。夜晚“列幕張燈,如同白晝。”這種鋪張奢侈糜費的做法,引起了他乳母劉婆的不滿。劉婆用他母親當年清苦撫養他的情景:“挑燈伴讀落葉寒窗,那有餘輝東壁分光亮。單仗著十指縫裳,繼膏油叫你讀書朗朗,拈針線見她珠淚雙雙。”提醒寇準不要忘記過去。寇準聽了深為愧疚,停止了大擺宴席,宴請文武百官的做法。這齣戲批判了官場中奢侈的風氣,崇尚儉樸的做法。許多劇種對這齣戲進行改編上演,新中國成立後還改編成電影。
《汲長孺矯詔發倉》
《汲長孺矯詔發倉》寫西漢汲黯奉旨赴河東勘察災情,途經河南,時值河南大旱,黃河邊上驛丞之女賈天香為民請命,說服汲黯從權矯詔,先行開倉賑濟赤地千里的河南。作者歌頌了汲黯著眼實際,體察民眾疾苦,靈活施政的作風,同時也反映了官場的腐敗和災民景況的悲慘。
《李衛公替龍行雨》
《李衛公替龍行雨》寫唐代李靖代龍往河東行雨,見旱情嚴重,便將龍母囑託的瓶中甘露盡皆傾出,致使河東大旱頃刻變為大水,“為蒼生反把蒼生來害”。作者借這個傳說的歷史故事,告誡為官的若一味自信主觀,也可把好事辦成壞事,立意頗為新穎。
《吟風閣雜劇》
《吟風閣》收有楊潮觀編的雜劇32種。刊印後廣為流傳,一些劇本為許多劇種改編演出。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83年9月出版了由胡士瑩先生校注的《吟風閣雜劇》。 《吟風閣雜劇》卷首作者題詞說:“百年事,千秋筆,兒女淚,英雄血。數蒼茫世代,斷殘碑碣。今古難磨真面目,江山不盡閒風月。有晨鐘暮鼓送君邊,聽清切。”又說:“借丹青舊事,偶加渲染,漁樵閒話,粗與平章。顛倒看來,胡盧提起,青史何人姓氏香。”作者是在借古喻今。楊潮觀熱衷並擅長於政治、道德主題,他的劇作對於官場積弊、民間疾苦多有描寫,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具有一種高標脫俗的品格,表達了對於賢明政治和清廉節操的嚮往。
《吟風閣雜劇》劇式短小,每種僅1折,與今獨幕劇相似,劇前均有小序,點明主旨,但旨意寄託遙深,曲文也跌宕爽朗,賓白酣暢詼諧。《吟風閣雜劇》共四卷,全三十二折,每折各寫一事,其中尤以《寇萊公罷宴》一折最膾炙人口。相傳阮元為浙江巡撫時,偶演此劇,有感於中,因之亦舉行罷宴。可見作者技倆的高明了。
三十二折的名目為:《新豐店》、《大江西》、 《行雨》 、 《黃石婆》 、 《快活山》 、 《錢神廟》、 《晉陽城》 、《邯鄲郡》、《賀蘭山》、《朱農神》、《衣香台》、《發倉》、《魯連台》、《荷花盪》、《二郎神》、《笏諫》、《配瞽》、《露筋》、《掛劍》、《卻金》、《下江南》、《藍關》、《荀灌振》、《葬金釵》、《偷桃》、《換扇》、《西塞山》、《忙牙姑》、《凝碧池》、《大蔥嶺》、《罷宴》及《翠微亭》。
然舞台特色不足,有案頭化的傾向。楊潮觀還著有《周禮指掌》、《左鑒》、《易象舉隅》、《家語貫珠》、《吟風閣詩鈔》、《吟風閣詞稿》、《心經指月》、《金剛寶箴》等,均已散佚。
歷史記載
乾隆《林縣誌》
楊潮觀於乾隆十五年調任林縣知縣。上任的第二年,他在“案牘裝懷,罕容靜坐”的繁忙情況下,“行役之餘於徵車旅店中索筆為之”,完成了《林縣誌》的纂輯。以詩人和劇作家的才氣,以歷任多處地方官的政治經驗,楊潮觀纂修的縣誌果然不同凡響。此志書目錄為:卷首輿圖、例言,卷一疆域,卷二營建,卷三四山川,卷五風土,卷六賦役,卷七選舉,卷八九人物,卷末舊志序、跋舊志修輯姓氏。在有關林縣氣候、地形、土質、人民生產、生活的記載上,詳盡逼真。其中山川卷有很多珍貴資料對於繁榮林縣旅遊業,準確沿用景點的歷史名稱,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很多知名景點已被深山所掩蓋,很多歷史傳說逐漸被淡忘,有待我們去發現。田家月令部分,對何時耕作也作了詳細的記錄。膳食部分,則更說明當時窮人的食不飽腹,富人的溫飽有餘:“林慮人一日三飯,富家四飯(如午後一飯),貧家二飯(減午一飯),富家隔數日一食肉,貧家隔數日一食蔬。”不過,當時地主中午也就吃小米乾飯麵條湯,窮人吃柿糠或喝雜麵條湯。在生產和技藝上,當時林縣人顯得消極和笨拙,婦女是“能紡棉成線,而不能織布”。男人則“人性好閒,得山之靜,不以仕進為樂,其性戀土懷鄉,不能牽車遠賈”。就連在縣城做大一點生意的,也多是“三晉之人”。這些記載,與2006年林縣每年考取本科逾千人,與十萬大軍出太行,與林州商人闖天下相比是差了點兒。令人值得艷羨的是自然生態環境,我們不會想像到二百多年前,林縣這塊土地曾經是鳥類的天堂,獸類的樂園。這在風土卷鳥獸部分都有所記載。更值得稱奇的是,不但林縣地域內曾有過老虎,而且還有過不次於迎林殺四虎的李逵式的打虎英雄:“盤山某民,善與虎搏,聚舊鞋底密縫為衣,冠如甲冑狀,以御牙瓜,威袖短刃,伺虎,虎撲隨伏地劃其腹……取其皮鬻於市。”乾隆《林縣誌》新增了很多精彩內容,不管是在歷史文獻價值上,還是在可讀性上都是前三次所修之《林縣誌》無法相比的。《河南文獻》評價它:“充滿鄉土氣息……儼然一部小型農書……為志書中最珍貴的資料,很少見於其它方誌中。”《重修林縣誌》對其評價更高。
人物軼事
袁枚小楊潮觀四歲,與其相識甚早 。《邛州知州楊君笠湖傳》中說二人是“總角交”,似乎有點誇張。乾隆元年(1736),年方二十一歲的袁枚受廣西巡撫金鉷薦舉,進京應博學鴻詞科考試,楊潮觀則以新科舉人游京師,這是最早可以考見的交遊。此後兩人各自浮沉宦海,地域懸絕,似無多聯絡,但情誼始終篤厚。乾隆三十五年(1770),楊潮觀因運輸木材之公差,不遠萬里自邛州來南京隨園探望老友。袁枚大喜,有《喜楊九宏度從邛州來即事有作》五古四首記其心境,第一首末四句云:“蔗味老彌甘,交情久更摯。不信捫胸中,三十六年事”(《小倉山房詩集》卷22)。這一次,袁枚還將小女阿能寄養楊潮觀膝下,足見兩人交誼之非常。乾隆五十六年(1791),楊潮觀去世之後,袁枚應邀為作《邛州知州楊君笠湖傳》 ,其中還隱隱說到了這件事情,只是語氣沉痛懇摯,已經絕不尖酸了:君與余為總角交,性情絕不相似。余狂,君狷;余疏俊,君篤誠;余厭聞二氏之說,而君酷嗜禪學,晚年戒律益嚴,故持論每多牴牾。然君居家聞余至必喜。在邛州特寄金三百,屬置宅金陵,將傍余以終老。歿後,其子掄以狀乞傳。莊子曰:“仁義之人貴際”。際者,大德不逾之謂也。古之人游夏交相議,管晏乃合傳,雖異猶同,其即君與余之謂耶?讀到這樣光風霽月的悼念文字,我們不僅會為袁枚失去這位既“狷”且“篤誠”、持論又“每多牴牾”的老友而傷感,也為楊氏不念“舊惡”、遺命其子“以狀乞傳”的胸懷而感動(此為古人通常的規矩,為人子者不可自作主張為父親乞傳的)。古人泱泱高風,真不可及,今世尚有之乎?
歷史評價
劇本多以歷史傳記載為素材,加以虛構,以寄寓自己對政治與社會的看法。他創作的短劇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及神話傳說。用優美誇張的文字,反映人民疾苦,諷喻世態炎涼,二百多年來,久演不衰。他的戲劇文學作品,被許多大學編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大綱》,併入《中國文學發展史》。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