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二戰時期,政權建立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改革,地理,地形地貌,自然氣候,行政區劃,政治,國家象徵,政治制度,最高權力機關,最高執行機關,地方和行政,監督和司法,政黨制度,軍事,陸軍,海軍,空軍,國土防空軍,經濟,工業和資源,農業,對外貿易,經濟體制,建國初期改革,60年代改革,70年代改革,80年代改革,人口,交際禮儀,歷任領導,相關爭議,
歷史
1945年1月,蘇聯擊敗了在波蘭的德軍,占領了波蘭全部地區。1952年,宣布成立波蘭人民共和國,貝魯特當選為國家領導人,開始了
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
戰後波蘭在經濟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波蘭統一工人黨的領導在政治和經濟體制方面沿襲蘇聯模式,對重工業的投資過多而對人民的物質福利注意不夠,人民沒有享受充分的
政治民主,法制建設薄弱,使得社會主義在波蘭的執行顯得異常艱難,導致波蘭成為
冷戰期間東歐最為動盪的一個國家。
1956年6月發生了波茲南事件,同年10月波蘭統一工人黨改組了政治局和書記處,曾經被批判的
哥穆爾卡成為領導人。
1970年12月,波蘭決定提高46種食品和日用工業品價格,引起格但斯克等沿海城市數十萬工人罷工,後波蘭統一工人黨改組了政治局,
蓋萊克代替了哥穆爾卡擔任第一書記,並取消了漲價的決定。此後又因波蘭舉借外債過多和在經濟發展戰略方面的決策失誤,又導致了1980年發生的遍及全國的,持續時間達兩個多月的大規模的工人罷工事件。
1980年11月,以華勒沙為首的團結工會成立,這是東歐國家第一個獨立的工會。1981年底至1983年7月,全國實行戰時狀態,取締團結工會。
1988年5月再度爆發大規模工潮,1989年2月,波蘭統一工人黨和團結工會舉行圓桌會議,達成了團結工會合法化、改行總統制和議會民主等重要協定。1989年6月舉行議會大選,團結工會在眾議院和參議院分別獲得35%和99%的席位。12月29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並更改國徽。
1990年1月,波蘭統一工人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宣告該黨停止活動。
二戰時期
1941年,
蘇德戰爭爆發後,
納粹德國占領了波蘭全境。1942年5月,
波蘭工人黨組成人民近衛軍,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游擊戰爭。1943年底,以波蘭工人黨為首的各民主黨派在華沙秘密組織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把人民近衛軍和各游擊隊組成人民軍。1944年7月22日,波蘭人民政權誕生。
政權建立時期
1947年普選後,工人黨領袖博萊斯瓦夫·貝魯特當選為總統。1952年7月通過了《
波蘭人民共和國憲法》,取消總統一職。同年,亞·薩瓦茨基當選為國務委員會主席,貝魯特任部長會議主席。1956年3月,貝魯特病逝於莫斯科,奧哈布繼任第一書記。
但波蘭的社會結構、政治和文化傳統、宗教信仰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都說明在波蘭建立社會主義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貝魯特為首的波蘭政府的教條主義者還是全盤接受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依據蘇聯模式,波蘭制定了把發展重工業放在首位,按“重—輕—農”的順序進行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戰略,結果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重工業片面發展,農業長期落後,物價飛漲,貨幣貶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蘇聯模式的嚴重缺陷加上波蘭人內心深處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義的傳統和波蘭統一工人黨執政的失誤、官僚腐敗現象盛行等等綜合因素,使得社會主義在波蘭的執行顯得異常艱難,導致波蘭成為二戰後
社會主義陣營中最不安定的國家。
社會主義建設
1956年,蘇聯最高領導人
赫魯雪夫的“非史達林化”,給整個社會主義陣營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波蘭就在當時發生了著名的“
波茲南事件”。當年6月,波蘭西部工業城市波茲南的史達林機車廠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資、減少稅收的經濟要求被當局拒絕後,於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茲南市爆發了10萬人的示威活動。後來演變成警察和工人的槍戰。坦克和保全部隊也參加了對工人的鎮壓。據統計,僅一天的衝突騷亂,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另有300多人被捕。為了平息業已非常嚴峻的局勢,當局採取了妥協了立場。6月30日,當局採取一些緩和矛盾的措施:原機械工業部部長被降職;向史達林機車車輛廠徵收的稅款將分期還給該廠工人;為事件中的受難者舉行安葬儀式等,騷動遂平息下去。
1956年8月4日,波蘭統一工人黨決定撤銷1949年11月對原波蘭領導
哥穆爾卡等人的批判和譴責,並將其從監獄裡釋放出來。同年10月19日,哥穆爾卡當選為中央委員。在蘇波兩黨會談中,哥穆爾卡反對蘇聯對波蘭內政的干涉和壓力,堅持走“波蘭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同年10月舉行的黨的二屆八中全會上哥穆爾卡當選為第一書記,1956~1960年的五年計畫,把發展消費品生產和農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主要任務。會議對以前的方針政策進行了批評,提出克服“
官僚主義和
教條主義”、“加強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發展經濟”,“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針。但由於
蘇聯模式的嚴重缺陷無法根本克服,在以後的兩個
五年計畫(1961~1970年)期間,國民經濟比例依然嚴重失調。
1970年12月,波蘭
格但斯克(原但澤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學生、市民抗議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價格,舉行罷工,並導致了一場嚴重的社會騷動,後來發展成流血衝突。在12月20日舉行的五屆七中全會上,解除哥穆爾卡第一書記職務,由
蓋萊克繼任黨的第一書記。西倫凱維茲改任國務委員會主席,由雅羅謝維奇任部長會議主席。
20世紀70年代,是波蘭戰後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蓋萊克政府躊躇滿志地推行聞名於世“高速度、高積累、高消費”的所謂“三高政策”,大量引進外資,大上建設項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蘭一派欣欣向榮。然而,欲速不達,在表面繁榮的背後,20世紀70年代末,政府各種補貼達到財政預算的40%,外債高達260億美元。進入20世紀80年代,政府不得不採取凍結工資和部分商品提價的措施以避免危機,長期習慣於計畫價格的波蘭人毫無心理準備。當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議價商店”肉類價格提高40~60%的時候,民眾的不滿引發了全國性的罷工。
1980年9月,波蘭統一工人黨的八屆六中全會解除蓋萊克第一書記的職務,由
卡尼亞繼任。10月,一個在當時聲名顯赫的工會組織,也是東歐第一個獨立的工會組織——
團結工會出現了,
華勒沙當選為當時團結工會的領導人。團結工會領導的罷工運動最初採取和平方式,並承認社會主義是波蘭的政治基礎,承認統一工人黨的領導作用和與蘇聯結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成立全國委員會取代全國協商委員會,通過新的政治綱領,要求在波蘭實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國”。稱團結工會是波蘭改革的主力,工會綱領中未提到社會主義及統一工人黨的領導作用。在罷工運動中,工會提出要有自己的報刊、有自由出著作權,要“自下而上奪權”。工會與政府分庭抗禮。
1981年波蘭統一工人黨的九屆四中全會上,卡尼亞辭職,
雅魯澤爾斯基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
1981年12月13日波蘭宣布進入戰時狀態,團結工會被取締,華勒沙等工會領導人被拘禁,部分工會骨幹轉入地下活動。工會內部分成兩派,以華勒沙為首的緩和派主張避免同政府發生正面衝突,提倡協商對話;激進派則主張通過暴力推翻政府。隨之社會上也發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團結工會的人轉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議會通過新的工會法,要求重建新的工會。1982年2月議會通過新的工會法,要求重建新的工會,1983年7月戰時狀態結束。1984年波蘭宣布大赦,而華勒沙等人則努力為使團結工會合法化而鬥爭。波蘭局勢進入了短暫的穩定期。
社會主義改革
從1986年開始,由於蘇聯的
戈巴契夫的“新思維”影響,蘇聯和東歐的局勢開始動盪。
1988年,波蘭政府的價格改革引起民眾不滿。
1989年2至4月,波蘭統一工人黨與團結工會等反對派舉行
圓桌會議。經討論,統一工人黨同意團結工會合法。6月,波蘭舉行全國大選,團結工會獲99%的參議院席位。9月12日團結工會的
馬佐維耶茨基組成以團結工會為主導,包括統一農民黨和民主黨的聯合政府。原波蘭統一工人黨領導人雅魯澤爾斯基出任首任總統,任期6年。
1989年12月29日,波蘭議會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並更改國徽。波蘭人民共和國不復存在。
地理
地形地貌
波蘭人民共和國位於中歐中北部,領土面積為31.268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790萬人(1989年),首都是華沙。
波蘭地勢南高北低,北部和中部為平原和坡地,占全國總面積的92%;南部有少部分丘陵和山區,占全國總面積的8%。全國平均海拔為174米,75%的國土在海拔200米以下(低於歐洲平均海拔300米的高度),僅有3%的地區超過海拔500米。
波蘭全境地形大致可分為6個緯度地貌帶:
1、北部沿海平原區,海拔約50米,從西向東有什切青平原、維斯瓦河平原、普魯士平原等;
2、以冰磧地形為主要特徵的波羅的海濱湖區,海拔150-300米,因
維斯瓦河貫穿而被分割為西部濱海湖泊區和東部馬祖爾湖泊區;
3、中部平原區,海拔50-200米,主要平原為馬索維亞─波德利亞西耶平原和大波蘭─庫亞維亞平原;
4、中南部高原區,海拔200-500米,主要高原為蘇台德山麓高原、西里西亞高原、小波蘭高原、盧布林高原和羅茲托切高原;
5、北喀爾巴阡盆地區,海拔200米左右,最大的盆地是散多梅希盆地、西里西亞盆地;
6、 南部蘇台德和西南部喀爾巴阡山區,海拔一般為500-2000米。
自然氣候
波蘭全境屬由
海洋性氣候向
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1月平均氣溫-5~-1℃,7月為17~19℃。年平均降水量北部最高為700毫米左右,由中部往南從450毫米遞增到1500毫米。森林面積870萬公頃,占全國面積的27.7%。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49個省和1個直轄市(華沙),省下設2122個鄉。
華沙是波蘭人民共和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位於波蘭東部、
維斯瓦河中游西岸,人口165.1萬(1988年),是波蘭最大城市。
13世紀中葉建成,1596年成為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嚴重破壞,戰後重建。工業以機械製造業見長,包括電機、精密機械、工具機、飛機、汽車、農用機械等。化學、紡織、食品、印刷業均很發達。設有
波蘭科學院及大量科學研究機構、高等院校。西北郊熱拉佐瓦沃拉是著名音樂家
蕭邦的故鄉。
政治
國家象徵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8∶5。旗面由上白下紅兩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構成,上方橫長方形中間是國徽。白色不僅象徵古老傳說中的
白鷹,而且還象徵著純潔,表達出波蘭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幸福的美好願望;紅色象徵熱血,也象徵著革命鬥爭取得勝利。
在1972年版的《
各國概況》的“世界國旗”中,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由上白下紅兩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構成,中間並未添加國徽。
為盾徽。紅色的盾面上繪有一隻舒展雙翼的白鷹。紅、白兩色是波蘭人民喜愛的傳統顏色,也是國旗之顏色。白鷹象徵波蘭人民不屈的愛國精神。
政治制度
波蘭人民共和國的政權組織形式是
議會制,實行國家立法權和行政權分開的制度。
1947年1月19日,波蘭進行了第一次議會選舉,1952年7月22日頒布《波蘭人民共和國憲法》。1952的10月26日,進行了議會選舉,並於當年11月20日成立了波蘭人民共和國議會。
《波蘭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波蘭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1976年2月10日修改憲法後,改為“社會主義國家”),一切權力屬於城鄉勞動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議會和地方人民會議。波蘭統一工人黨是波蘭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領導力量。同盟黨有:統一農民黨和民主黨。統一戰線組織為波蘭人民統一陣線。波蘭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和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基礎上的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最高權力機關
1、議會
憲法規定,議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國家的立法權和監督權。
2、國務委員會
憲法把國務委員會改為議會的常設機構,它的活動受議會領導,在議會閉會期間,根據法律的規定行使議會的職權。
最高執行機關
部長會議(亦稱政府)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和行政機關。
地方和行政
波蘭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是分開的。各級人民會議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各級地方政府是地方國家行政機關和管理機關。各級地方政府對同級人民會議負責並報告工作。
監督和司法
1、最高監察院
1944年7月19日,波蘭立法議會 《關於波蘭共和國最高機關的組織和活動法》規定,最高監察院負責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和國民經濟的一切活動,隸屬於政府,受國務委員會監督。
2、檢察院
1950年以前,
檢察院是國家行政機關。1950年3月20日對檢察院進行了改組,它不再是國家行政機關,而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對國務委員會負責。
3、司法機關
在臨時人民政權初期,司法機關是軍事法院、專門法院、反經濟貪污和破壞的專門委員會。1950年3月,由於檢察院的改組,為了適應國家行政區劃的劃分,成立了最高法院、省法院和縣法院。最高法院是最高審判機關,它負責監督地方各級法院的審判工作。最高法院對國務委員會負責。
政黨制度
波蘭人民共和國從解放初至1948年曾實行
多黨制。1944年12月成立的波蘭共和國臨時政府由
波蘭工人黨、
波蘭社會黨、農民黨和民主黨代表組成。1945年6月成立的民族團結臨時政府又吸收了原波蘭流亡政府的代表參加。波蘭工人黨1945年12月召開的“一大”肯定了多黨制度。1947年1月波蘭舉行全國立法議會選舉,形成了由工人黨、社會黨、農民黨、民主黨、波蘭農民黨、勞動黨、波蘭農民黨—“新的解放”等黨派共同參政的多黨格局。
1948年12月波蘭工人黨與社會黨合併成立統一工人黨,明確提出波蘭統一工人黨是工人階級和波蘭人民的先鋒隊、組織者和領導者,宣布波蘭人民民主政權為工人階級領導的政權。在這種情況下,農民黨和波蘭農民黨於1949年11月聯合成為統一農民黨,並承認統一工人黨的領導作用;民主黨也表示承認統一工人黨的領導地位。其他小黨則或者併入兩黨,或者自動解散波開始形成以波蘭統一工人黨為領導、統一農民黨和民主黨參加的三黨聯合執政體制。這一體制一直沿用到20世紀80年代末。
1988年12月,波蘭統一工人黨全會承認政治多元化並確定了具體實施方法。1989年2~4月同團結工會舉行圓桌會議,答應實行議會民主,一黨領導體制開始向多黨制過渡。同年12月憲法允許自由組建政黨。統一農民黨和民主黨也先後宣布獨立於統一工人黨,並於1989年8月與團結工會結盟,參加了團結工會領導的政府。現波蘭已成為多黨制國家。1990年5月議會通過政黨法,規定了公民自由組織政黨的權利及政黨的建立方式、條件、活動及經費等具體條款。1991年波蘭登記在冊的政黨有43個。其中無一政黨能獲得議會50%的議席。
軍事
陸軍
(一)波美拉尼亞軍區,司令部比得哥什,戰時改編第一集團軍。
卡舒布第十六坦克師
第一坦克團,裝備81輛T-55坦克、10輛BWP-1步兵戰車、4輛ZSU-23-4自行高射炮、4輛SA-7防空飛彈發射車。第五十一坦克團,裝備80輛T-55坦克、6門ZU-23-2高射炮、4輛SA-7防空飛彈發射車。第六十坦克團,裝備80輛T-55坦克、10輛SKOT-2AP裝甲輸送車、4輛ZSU-23-4自行高射炮、4輛SA-7防空飛彈發射車。第五十五機械化團,裝備31輛T-55坦克、90輛BWP-1步兵戰車、6輛2S1自行榴彈炮、6門ZU-23-2高射炮、4輛SA-7防空飛彈發射車。第十六炮兵團,裝備36輛2S1自行榴彈炮。第十三高射炮兵團,裝備16套SA-6防空飛彈系統。第十七偵察營,裝備10輛BRDM-2偵察車、10輛BWP-1步兵戰車。第四十三通信營、第十六防化營、第五十七衛生營、第十六支援營、第十六修理營、第四炮兵中隊,裝備4輛蛙-7戰術飛彈發射車第四十八火箭炮兵中隊,裝備12輛BM-21自行火箭炮。
華沙第二十“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坦克師
第二十四坦克團,裝備81輛T-55坦克、4輛ZSU-23-4自行高射炮、4輛SA-7防空飛彈發射車。第二十八坦克團,裝備94輛T-72坦克、10輛BWP-1步兵戰車、4輛ZSU-23-4自行高射炮、4輛SA-7防空飛彈發射車。第六十八坦克團,裝備93輛T-72坦克、10輛BWP-1步兵戰車、4輛ZSU-23-4自行高射炮、4輛SA-7防空飛彈發射車。第四十九機械化團,第三十六炮兵團,裝備36輛2S1自行榴彈炮。第七十五高射炮兵團,裝備16套SA-6防空飛彈系統。第八偵察營,裝備10輛BRDM-2偵察車、10輛BWP-1步兵戰車。第七工兵、第六十三通信營、第六十三防化營、第五十八衛生營、第二十支援營、第二十修理營、第七炮兵中隊,裝備4輛SS-21戰術飛彈發射車。第二十六火箭炮兵中隊,裝備12輛BM-21自行火箭炮。
德勒斯登第八“巴托斯·格洛瓦茨基”機械化師
第三十二“漢斯·貝姆勒”機械化團,裝備31輛T-55坦克、90輛BWP-1步兵戰車、6門ZSU-23-2高射炮、4輛SA-7防空飛彈發射車。盧薩蒂亞第三十六機械化團,裝備31輛T-55坦克、90輛SKOT-2AP裝甲輸送車、6輛2S1自行榴彈炮、6門ZSU-23-2高射炮、4輛SA-7防空飛彈發射車。第三十九機械化團,裝備31輛T-55坦克、79輛SKOT-2AP裝甲輸送車、6門ZSU-23-2高射炮、4輛SA-7防空飛彈發射車。德諾夫斯科-盧薩蒂亞第十六坦克團,裝備81輛T-55坦克、4輛ZSU-23-4自行高射炮。第四炮兵團、第八十三高射炮兵團,裝備16套SA-8防空飛彈系統、第五偵察營,裝備10輛BRDM-2偵察車、10輛BWP-1步兵戰車。第十九工兵營、第十三通信營、第六十四防化營、第三十九衛生營、第八支援營、第八修理營、第一炮兵中隊,裝備4輛蛙-7戰術飛彈發射車。第四十七火箭炮兵中隊,裝備12輛BM-21自行火箭炮。第九十八反坦克炮兵中隊,裝備18門D-44反坦克炮。
第十二“人民軍”機械化師
科沃布熱格第五“奧托卡·雅羅斯”機械化團,裝備31輛T-55坦克、90輛SKOT-2AP裝甲輸送車。扎奧德熱第九機械化團,第四十一機械化團,裝備31輛T-55坦克、90輛SKOT-2AP裝甲輸送車。德德斯頓第二十五坦克團,第二炮兵團、第一二四高射炮兵團,裝備16套SA-8防空飛彈系統。第十六偵察營,裝備10輛BRDM-2偵察車、10輛BWP-1步兵戰車。第十七工兵營、第三十三通信營、第十九防化營、第四十五衛生營、第十四支援營、第十二修理營、第二十二炮兵中隊,裝備4輛蛙-7戰術飛彈發射車。第二十一火箭炮兵中隊,裝備12輛BM-21自行火箭炮。第九十九反坦克炮兵中隊,裝備18門D-44反坦克炮。
第十五“人民近衛軍”機械化師
第三十七機械化團,第五十機械化團,第七十五機械化團,裝備31輛T-55坦克、90輛SKOT-2AP裝甲輸送車、6門ZU-23-2高射炮、4輛SA-7防空飛彈發射車。第三十五坦克團,第九炮兵團、第四十六高射炮兵團,裝備24門S-60高射炮。第十二偵察營,裝備10輛BRDM-2偵察車、10輛BWP-1步兵戰車。第四十六工兵營、第二十七通信營、第二十五防化營、第五十二衛生營、第十五支援營、第十五修理營、第十九炮兵中隊,裝備4輛蛙-7戰術飛彈發射車。第一〇二反坦克炮兵中隊,裝備18門D-44反坦克炮。
盧薩蒂亞第七海軍陸戰師
第四海軍陸戰團,下轄第七師部營、第十一坦克營,裝備31輛PT-76兩棲坦克。第四十六工兵營、第二十七通信營、第十八衛生營、第七支援營、第七修理營、第二十炮兵中隊,裝備12輛2S1自行榴彈炮、6輛BM-21自行火箭炮。第四十一戰術飛彈中隊,裝備4輛蛙-7戰術飛彈發射車。第二十九高射炮兵中隊,裝備ZU-23-2高射炮、SA-7防空飛彈發射器。華沙第六榴彈炮兵旅,波美拉尼亞第二炮兵旅、第十六炮兵中隊,裝備4輛SS-1C戰術飛彈發射車。第十七炮兵中隊,裝備4輛SS-1C戰術飛彈發射車。第七炮兵旅、
馬祖爾第五“伊格納西·普拉辛斯基將軍”工兵旅、蘇台德第十四反坦克炮兵團、第二防化團、第五十六特種連。
(二)西里西亞軍區,司令部弗羅茨瓦夫,戰時改編第二集團軍。
薩克森第五“亞歷山大·瓦什凱維奇準將”坦克師
第二十三坦克團,第二十七“德國反法西斯戰士”坦克團,裝備94輛T-72坦克、10輛BWP-1步兵戰車、4輛ZSU-23-4自行高射炮。第七十三坦克團,裝備93輛T-72坦克、10輛BWP-1步兵戰車、4輛ZSU-23-4自行高射炮。第十三機械化團,第一一三炮兵團,裝備36輛2S1自行榴彈炮。第五高射炮兵團,裝備16套SA-8防空飛彈系統。第二偵察營,裝備10輛BRDM-2偵察車、10輛BWP-1步兵戰車。第十四工兵營、第五十九通信營、第六十防化營、第三十六衛生營、第五支援營、第五修理營、第十八炮兵中隊,裝備4輛蛙-7戰術飛彈發射車。第二十五火箭炮兵中隊,裝備12輛BM-21自行火箭炮。
蘇台德第十“蘇軍英雄”坦克師
蘇台德第二坦克團,德拉夫斯科第十坦克團,裝備81輛T-55坦克、10輛BWP-1步兵戰車、4輛ZSU-23-4自行高射炮。第十三坦克團,第二十五機械化團,裝備31輛T-55坦克、90輛SKOT-2AP裝甲輸送車。第三十九炮兵團,裝備36輛2S1自行榴彈炮。第十八高射炮兵團,裝備16套SA-6防空飛彈系統。第七偵察營,裝備10輛BRDM-2偵察車、10輛BWP-1步兵戰車。第二十一工兵營、第十九通信營、第五十八防化營、第五十四衛生營、第五十九支援營、第十修理營、第八炮兵中隊,裝備4輛蛙-7戰術飛彈發射車。第八火箭炮兵中隊,裝備12輛BM-21自行火箭炮。
德勒斯登第十一“楊索賓斯基三世”坦克師
德勒斯登第三坦克團,德勒斯登第八坦克團,第二十九“亞歷山大·科瓦爾斯基上校”坦克團,第四十二機械化團,裝備31輛T-55坦克、90輛BWP-1步兵戰車、4輛ZSU-23-4自行高射炮。第三十三炮兵團,裝備36輛2S1自行榴彈炮。第六十六高射炮兵團,裝備16套SA-6防空飛彈系統。第九偵察營,裝備10輛BRDM-2偵察車、10輛BWP-1步兵戰車。第十六工兵營、第三十四通信營、第十七防化營、第六十衛生營、第十一支援營、第十一修理營、第十炮兵中隊,裝備4輛蛙-7戰術飛彈發射車。第四十三火箭炮兵中隊,裝備12輛BM-21自行火箭炮。
華沙第二“亨利冬布羅夫斯基將軍”機械化師
第六機械化團,裝備31輛T-55坦克、90輛SKOT-2AP裝甲輸送車。第二十七機械化團,裝備31輛T-55坦克、90輛SKOT-2AP裝甲輸送車。尼斯第三十三機械化團,裝備31輛T-55坦克、90輛SKOT-2AP裝甲輸送車。第十五坦克團,裝備81輛T-55坦克、4輛ZSU-23-4自行高射炮。第三十七炮兵團、第九十九高射炮兵團,裝備24門S-60高射炮。、第十偵察營,裝備10輛BRDM-2偵察車、10輛BWP-1步兵戰車。 、第二工兵營、第四十八通信營、第二十一四防化營、第五十九衛生營、第二支援營、第二修理營、第二炮兵中隊,裝備4輛蛙-7戰術飛彈發射車。第一〇九反坦克炮兵中隊,裝備18門D-44反坦克炮。
波美拉尼亞第四“揚基林斯基”機械化師
茲沃圖夫第十一機械化團,裝備31輛T-55坦克、90輛SKOT-2AP裝甲輸送車。第十二機械化團,裝備31輛T-55坦克、90輛BWP-1步兵戰車、6門ZU-23-2高射炮、4輛SA-7防空飛彈發射車。 德勒斯登第十七“約瑟夫·塞羅尼卡”機械化團,裝備31輛T-55坦克、90輛SKOT-2AP裝甲輸送車。第十八坦克團,第二十二炮兵團、第一二八高射炮兵團,裝備16套SA-8防空飛彈系統。第二十五偵察營,裝備10輛BRDM-2偵察車、10輛BWP-1步兵戰車。第五工兵營、第四通信營、第二十三防化營、第六十五衛生營、第四支援營、第四修理營、第二十四炮兵中隊,裝備4輛蛙-7戰術飛彈發射車。第十二火箭炮兵中隊,裝備12輛BM-21自行火箭炮。第九十七反坦克炮兵中隊,裝備18門D-44反坦克炮。華沙第三炮兵旅、第二十七炮兵中隊,裝備4輛SS-1C戰術飛彈發射車。、第二十八炮兵中隊,裝備4輛SS-1C戰術飛彈發射車。第十八“弗蘭齊舍克·約茲維亞克中將”炮兵旅、第九炮兵中隊,裝備4輛SS-1C戰術飛彈發射車。第十三炮兵中隊,裝備4輛SS-1C戰術飛彈發射車。波美拉尼亞第五榴彈炮兵旅,裝備54門ML-20榴彈炮、8輛2S7自行榴彈炮、18輛BM-21自行火箭炮。西里西亞第二十三榴彈炮兵旅,裝備54門ML-20榴彈炮、18輛“達納”自行榴彈炮、18輛RM-70自行火箭炮。華沙第一工兵旅、盧薩蒂亞第四工兵旅、第二十反坦克炮兵團 、韋伊海羅沃第九十一反坦克炮兵團 、第一防化團、第一汽車團、第六支援團、薩克森第十通信團 、第十四無線電線路和電纜團、第一突擊營、第十一無線電監視營、第六十二特種連
(三)華沙軍區,司令部華沙,戰時改編第四集團軍。
華沙第一“塔得烏什·科希丘什科”機械化師
布拉格第一機械化團,裝備31輛T-72坦克、90輛BWP-2步兵戰車、4輛ZSU-23-4自行高射炮、6輛2S1自行榴彈炮。柏林第二機械化團,裝備31輛T-55坦克、90輛SKOT-2AP裝甲輸送車、6輛2S1自行榴彈炮。柏林第三機械化團,第十一坦克團,裝備81輛T-55坦克、6門ZU-23-2高射炮、4輛SA-7防空飛彈發射車。柏林第一炮兵團、達爾尼察第一高射炮兵團,裝備24門S-60高射炮。第十四偵察營,裝備10輛BRDM-2偵察車、10輛BWP-1步兵戰車。第一通信營第三十三防化營、第五十三衛生營、第一支援營、第一修理營、第五炮兵中隊,裝備4輛蛙-7戰術飛彈發射車。第四十五火箭炮兵中隊、第一一一反坦克炮兵中隊,裝備18門D-44反坦克炮。
波美拉尼亞第三“羅穆阿爾德·特勞古特”機械化師
第七機械化團,第八機械化團,第四十五機械化團,第五坦克團,裝備80輛T-55坦克。第三炮兵團、第十八高射炮兵團,裝備24門S-60高射炮。第三偵察營,裝備10輛BRDM-2偵察車、10輛BWP-1步兵戰車。第四工兵營、第五十三通信營、第三十四防化營、第十四衛生營、第三支援營、第三修理營、第四十二炮兵中隊,裝備4輛蛙-7戰術飛彈發射車。第三十七反坦克炮兵中隊,裝備18門D-44反坦克炮。
德勒斯登第九機械化師
第四機械化團,科沃布熱格第十四機械化團,第二十六坦克團,裝備80輛T-55坦克。第四十炮兵團、第二十五高射炮兵團,裝備24門S-60高射炮。第十七偵察營,裝備10輛BRDM-2偵察車、10輛BWP-1步兵戰車。第十三工兵營、第十六通信營、第四十二防化營、第十七支援營 、第九修理營、第四十四炮兵中隊,裝備4輛蛙-7戰術飛彈發射車。
波美拉尼亞第六空降師
第六師部營、第六空降營、第十空降營、第十六空降營、第十八空降營、第五混成炮兵中隊、第二十六高射炮兵中隊、第四十八偵察連、第二十二防化連、第十一工兵連、第六通信連、第八支援連、華沙第一“約瑟夫貝姆”榴彈炮兵旅,裝備54門ML-20榴彈炮、18門A-19榴彈炮、18輛BM-21自行火箭炮。盧薩蒂亞第三十二“博萊斯瓦夫·扎尼亞夫斯基將軍”炮兵旅、第三炮兵中隊,裝備4輛SS-1C戰術飛彈發射車。第六炮兵中隊,裝備4輛SS-1C戰術飛彈發射車。華沙第二“澤西·波傑羅夫斯基將軍”工兵旅、第十五高射炮兵團,裝備20套SA-6防空飛彈系統。馬佐夫舍第一警衛團、馬祖爾第十四警衛團、第五山地團、第八十反坦克炮兵大隊、第四十八特種連。
海軍
第三分艦隊,基地格丁尼亞-奧斯西韋。
“華沙”號61MP型卡辛級驅逐艦、潛艇大隊、 “鷹”號877型“K”基洛級潛艇、“狼”號641型“F”狐步舞級潛艇、“豬”號641型“F”狐步舞級潛艇、第一飛彈和魚雷艇大隊,裝備8艘205型黃蜂級飛彈艇。第二飛彈和魚雷艇大隊,裝備4艘1241РЭ型閃電級小型飛彈艦、4艘206型黃蜂級飛彈艇。海洋測量船分隊,裝備2艘莫馬河級情報蒐集船。
第八岸防分艦隊,基地希維諾烏伊希切。
第二布雷和運輸艦大隊、沃林第十二掃雷艦大隊、第十六獵潛艇大隊、第八防空營、第四布雷營、科沃布熱格第八工兵營、第三十防化連。
第九岸防分艦隊,基地海爾。
第十一摩托艇大隊、第十三掃雷艦大隊、第九防空營、第四十三工兵營、第五十五防化連。
空軍
布蘭登堡第二殲擊轟炸航空兵師,司令部皮瓦。
第六殲擊轟炸航空兵團,駐防皮瓦,裝備29架蘇-22M4K殲擊轟炸機、5架蘇-22U3M教練機。第七殲擊轟炸航空兵團,駐防波威德茲,裝備12架蘇-20殲擊轟炸機、8架蘇-22M4K殲擊轟炸機、4架蘇-22U3M教練機、8架蘇-20R偵察機。布蘭登堡第三殲擊轟炸航空兵師,司令部希維德溫。第八殲擊轟炸航空兵團,駐防米洛斯瓦維茨,裝備26架蘇-22M4K殲擊轟炸機、5架蘇-22U3M教練機。第四十殲擊轟炸航空兵團,駐防希維德溫。
波美拉尼亞第四“約瑟夫·斯馬吉空軍準將”殲擊航空兵師,司令部馬爾堡。
第二“克拉科夫”殲擊航空兵團,駐防戈萊紐夫,裝備24架米格-21M/21MF殲擊機、5架米格-21UM教練機。第九殲擊航空兵團,駐防澤格熱波美拉尼亞,裝備26架米格-21bis殲擊機、6架米格-21UM教練機。第四十一殲擊航空兵團,駐防馬爾堡,裝備24架米格-21MF殲擊機、6架米格-21UM教練機。第三十二戰術偵察航空兵團,駐防索哈切夫,裝備24架米格-21R偵察機、6架米格-21UM教練機。第十三運輸航空兵團,駐防克拉科夫,裝備10架安-2運輸機、1架安-12B運輸機、12架安-26運輸機、4架伊爾-14運輸機。第三十六特別運輸航空兵團,駐防華沙,裝備2架圖-134A運輸機、1架圖-154M運輸機、12架雅克-40運輸機、4架米-8S運輸直升機。第五十八航空兵訓練團,駐防登布林,裝備66架TS-11教練機。第六十航空兵訓練團,駐防拉多姆,裝備66架TS-11教練機。第六十一殲擊航空兵訓練團,駐防比亞瓦-波德拉斯卡,裝備42架TS-11教練機。第三十七運輸直升機團,駐防利茲,裝備2架米-8S運輸直升機、26架米-8T運輸直升機、3架米-17運輸直升機。第四十七直升機訓練團,駐防皮利察河畔新城,裝備46架米-2直升機。第四十九武裝直升機團,駐防普魯茲克-格但斯克,裝備56架米-2武裝直升機、13架米-24D武裝直升機。庫亞維第五十六武裝直升機團,駐防伊諾弗羅茨瓦夫,裝備57架米-2武裝直升機、16架米-24W武裝直升機。
國土防空軍
第一國土防空軍,司令部華沙。
盧薩蒂亞第三國土防空炮兵旅,駐防華沙,裝備SA-3防空飛彈系統。第一無線電技術旅,駐防華沙。第一“華沙”殲擊航空兵團,駐防明斯克-馬佐夫舍,裝備12架米格-21PFM殲擊機、9架米格-29A殲擊機、3架米格-29UB教練機、3架米格-21US教練機。第十殲擊航空兵團,駐防瓦斯克,裝備22架米格-21PFM/21M/21MF殲擊機、5架米格-21UM教練機。
第二國土防空軍,司令部比得哥什。
第四國土防空炮兵旅,駐防格丁尼亞,裝備SA-2防空飛彈系統。第二十六國土防空炮兵旅,駐防格里菲策,裝備SA-3防空飛彈系統。第二無線電技術旅,駐防比得哥什。第九殲擊航空兵團,駐防澤格熱-波美拉尼亞,裝備26架米格-21bis殲擊機、6架米格-21UM教練機。第二十八殲擊航空兵團,駐防斯武普斯克,裝備31架米格-23MF殲擊機、6架米格-23UM教練機。第三十四殲擊航空兵團,駐防格丁尼亞,裝備32架米格-21bis殲擊機、6架米格-21UM教練機。第三國土防空軍,司令部弗羅茨瓦夫。第一國土防空炮兵旅,駐防比托姆,裝備SA-2/3防空飛彈系統。第三無線電技術旅,駐防弗羅茨瓦夫。布蘭登堡第十一殲擊航空兵團,駐防弗羅茨瓦夫,裝備24架米格-21M殲擊機、5架米格-21UM教練機。第六十二殲擊航空兵團,駐防波茲南,裝備26架米格-21PFM殲擊機、6架米格-21US教練機。第七十九獨立國土防空炮兵團,駐防波茲南。
經濟
工業和資源
波蘭礦產資源以煤炭為主(
硬煤蘊藏量1500億噸,總儲量為1170億噸),此外,還有鋁,鋅,銅,鉛,硫等。波蘭
硫磺產量世界第六,出口第五(硫磺藏量為1億噸)。
波蘭是東歐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重要工業部門有採煤,造船,機器製造,煉鋼,
煉鐵,煉銅,硫磺等。1970年工業產品產量:鋼11792400噸,硬煤10400萬噸,電力645億度,遠洋輪船交付使用518500噸,電解銅72000噸。
農業
波蘭1969年小麥,大麥,
黑麥,
燕麥四種主要穀物產量1790萬噸,而1970年減產到1540萬噸,糧食不能
自給。從1959年起,每年進口200萬噸糧食,1970年進口300萬噸。
波蘭畜牧業發達,1969年牛總數達到1100萬頭,豬1400萬頭,羊300萬隻,馬260萬匹。1970年因糧食大幅度減產,牲畜大量減少,造成肉類食品匱乏,市場供應緊張。
對外貿易
波蘭1970年對外貿易總額286億1870萬茲羅提(71540070萬美元),出口141億9240萬茲羅提(35億4810萬美元),進口144億2630萬茲羅提(36億多美元)。
經濟體制
1、經濟管理體制的形成及其特點
解放初期,波蘭經濟管理體制的形成,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44-1945年,其特點是:對工礦企業、交通運輸等主要經濟部門實行國有化,克服組織上的混亂和整頓經濟,使其成為一個統一的經濟機制;第二階段為1946-1948年,主要特點是:為建立在計畫原則上的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制奠定基礎,尋求符合本國實際情況的經濟模式;第三階段為1949年,其特點是:開始向中央集權型和指令性經濟管理體制過渡。
2、組織結構
部長會議經濟委員會,中央計畫局,工業和貿易部,各中央管理局成為領導國家經濟工作的機構。
3、所有制形式
解放初期,波蘭實行的是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制、私有制3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體制。
建國初期改革
改革背景
波蘭從實施國民經濟六年計畫(1950-1955年)起,國民經濟的發展比例開始失調。由於六年計畫指標訂得過高,因此,除工業外,其他各項指標均沒有完成,如:實際工資只提高4-13%(計畫為40%)。政治和經濟體制的高度集中,國家機關領導方法的官僚主義化,嚴重挫傷了廣大人民民眾的積極性。
從國際形勢看,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揭露了
史達林個人迷信的後果,引起了社會的巨大震動。1955年1月21日波蘭統一工人黨召開二屆三中全會,會上中央委員們要求了解關於瓦·哥穆爾卡受迫害的真相。波蘭統一工人黨二屆五中全會上, 中央委員們要求為被
共產國際錯誤解散的波蘭共產黨以及波共領導人恢復名譽。當時,國內要求民主化的呼聲很高。1956年6月,波茲南柴蓋爾斯基機車車輛廠的工人因對提高勞動定額,取消累進計畫工資制的做法不滿,提出增加工資的要求,遭拒絕後於當年6月21日走上街頭遊行示威,與警察發生衝突,造成了流血事件。
1956年10月19日,波蘭統一工人黨召開了三屆八中全會,改組了黨中央領導班子。瓦·哥穆爾卡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全會決議指出:“機械地抄襲和搬用其他國家的樣式和方法的做法是不正確的。黨將根據波蘭工人階級和波蘭人民的利益,尋求從我國的具體情況和我國歷史產生的特殊條件下,形成的道路和解決辦法”。全會提出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充分發揮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議會的作用,建立工人自治機構,改革國民經濟計畫和管理體制,糾正農業合作化運動過程中所犯的冒進錯誤等一系列新的方針政策。
改革主要原則
1、建立工人自治機構——工人委員會
2、擴大議會的立法權和監督權
3、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政治生活公開化
4、加強黨的領導作用,發揚黨內民主
5、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6、調整農業政策,主張通過各種集體生產的組織形式,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60年代改革
改革背景
1958年年底,由於國內外因素的制約,波蘭的改革開始處於停頓和倒退的狀態。其表現是:首先,對工人委員會進行改組,企業中建立了“工人自治會議”,它的組成中增加了工會和黨組織的代表,實際上是把工人委員會置於黨委的直接監督之下,失去了自治機構的職權;其次,1962年撤銷了負責經濟體制改革的經濟委員會;再次,加強了部長會議計畫委員會的職權,企業的自主權受到很大限制。
改革主要原則
1、進一步削減中央計畫中的指令性指標;
2、擴大聯合公司的自主權;
3、把國家對經濟單位(聯合公司和企業)的投資撥款改為銀行貸款,對中央的投資項目給予貸款;
4、對企業的固定資產實行付息制,按使用的
固定資產淨值的5%付息,準許企業出售多餘的固定資產;
5、加強物資刺激,工廠基金的數額將取決於企業完成利潤指標的情況;
6、放鬆國家對外貿的壟斷,準許少數有條件的工廠進行外貿活動,並可從出口利潤中提取1-5%的外匯作為該廠的出口資金和工廠基金。
70年代改革
改革背景
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 波蘭的頭兩項改革是在瓦·哥穆爾卡執政時期進行的。第三次改革是在愛德華·蓋萊克執政時期進行的。60年代的改革儘管有明確的方針,但是,對中央計畫的作用、企業自主權的範圍,以及物質刺激制度等主要環節缺乏具體的規定和措施。與此同時,經濟政策的失誤,僅注重了生產,而忽視了消費,在國民收入增長的情況下,滿足社會需要的速度卻不斷下降,特別是採取了限制工資增長和凍結工資的政策,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致使企業的經營效果逐步下降。60年代下半期,經濟發展速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均不斷下降,引起廣大人民民眾的不滿。1970年12月,政府關於大幅度提高46種商品價格的決定,成為工人上街遊行示威和罷工的直接導火線,導致了瓦·哥穆爾卡下台的“十二月事件”。
新上台的黨中央第一書記愛·蓋萊克為了穩定局勢,平息人民的不滿情緒,被迫撤銷了漲價決定,並許諾“黨將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新經濟政策的首位”。他提出了“高速度發展”戰略,推行“高速度、高積累、高消費”的政策。為使這一戰略順利實現,一方面對經濟體制進行相應的改革,另一方面對外大舉借債,想通過引進外資來發展波蘭的國民經濟。
具體改革措施
1972年1月1日,波蘭全面取消了農副產品的義務交售制,實行契約收購制。同年7月1日,政府決定對所有的個體農民及其家屬實行免費醫療制度。
1973年1月1日起,開始在化學工業和輕工業等部門的下屬經濟單位中試行綜合性的新經濟財政體制,亦稱“大經濟組織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在試行新經濟財政體制的單位,中央下達的指令性計畫指標僅限於下列三個方面:1、出口商品的銷售值;2、國內市場上的商品供應額;3、投資的最高限額。聯合公司等大經濟組織在投資、工資、就業、定價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權。新經濟財政體制的基本原則是,把類似淨產值的“增產值”作為確定企業工資基金的基礎;把利潤作為計算企業發展基金和領導幹部獎勵基金的基礎。
由於經濟戰略和政策的失誤,致使國民經濟發展的比例嚴重失調,外債劇增,外貿入超,財政赤字增加,加上1974年後農業連年歉收,造成國內市場商品,特別是食品供應緊張,經濟形勢惡化。1976年6月,政府宣布提高基本食品的零售價格,但遭到人民的強烈反對,部分工人進行罷工,政府被迫又撤銷了漲價的決定。
在這樣的情況下,波蘭統一工人黨為了緩和嚴重的經濟困難,於1976年年底決定對經濟政策進行全面調整。在降低發展速度和收縮投資戰略的同時,重點加強能源和原料生產、農業、國內市場商品和出口商品生產等薄弱環節。為了適應經濟調整的需要,政府於1977年3月決定對新經濟財政體制進行修改,使波蘭的經濟管理體制重又加強了集中管理。修改的內容涉及下列三個方面:1、加強各主管部的作用;2、規定工資增長的上限,以便使工資的增長同市場供應之間保持平衡;3、限制經濟單位對投資的決策權,並限制出口企業的外匯基金。由於種種原因,波蘭對經濟的調整未能奏效。
80年代改革
改革背景
1980年7月1日,波蘭政府宣布提高“特殊(議價)肉店”的肉和肉製品價格,提價幅度為40-60%。這一決定引起了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民眾的強烈不滿,爆發了全國性的罷工運動,這是波蘭解放後發生的幾起罷工事件(1956的波茲南事件、1968年3月事件、1970年12月事件、1976年6月事件)中,持續時間最長和規模最大的一次罷工運動,最終導致了國家全面的政治、社會、經濟危機。當時,全國要求改革的呼聲高漲,波蘭黨政領導也認識到對政治和經濟體制進行全面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並把改革看作是擺脫危機的唯一出路。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九次特別代表大會(1981年7月)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革新、協商路線。
1980年秋,波蘭成立了經濟改革委員會,負責起草《經濟改革方針》,波蘭統一工人黨九大對改革草案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後經議會批准。1982年1月1日開始實施波蘭戰後歷史上的第四次改革。
改革主要原則
政治體制改革主要原則是,恢複議會的立法權和監督權,加強黨的建設和完善黨的領導,貫徹黨政分開的原則,完善幹部制度,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
改革根本原則
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原則是,廢棄指令和統配體制,實行中央計畫與運用市場機制相結合的體制;企業實行自主、自治和自負盈虧原則。
人口
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1.2人。平均壽命男性為66歲,女性為74.4歲。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7‰。
交際禮儀
在人際交往中,波蘭人的舉止優雅,語言文明,彬彬有禮,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同外人打交道時,波蘭人對稱呼極其重視。他們的習慣,是要儘可能地採用鄭重其事一些的稱呼。對於男士,波蘭人言必稱“潘”。對於婦女,他們則非要稱之為“帕那”或“帕妮”不可。在社交場合問候他人時,波蘭人肯定會對對方以“您”相稱。他們假如與對方以“你”相稱,則多半意味著雙方關係十分密切,彼此相交已非一日。
按照波蘭人的習慣,自己在交際場合被介紹給他人之後,必須要主動同對方握手為禮,同時還要報上自己的姓名,不然即為失禮。在波蘭,最常用的見面禮節有握手禮和擁抱禮。在波蘭民間,吻手禮則十分通行。一般而言,吻手禮的行禮對象應為已婚婦女,行禮的最佳地點應為室內。在行禮時,男士宜雙手捧起女士的手在其指尖或手背上象徵性輕吻一下,假如吻出聲響或吻到手腕之上,都是不合規範的。
波蘭人在人際交往中非常喜歡請客吃飯。在宴請客人時,波蘭人有不少的講究。一是忌諱就餐者是單數。他們認定此乃不吉之兆。二是在吃整隻的雞、鴨、鵝時,波蘭人通常講究要由在座的最為年輕的女主人親手操刀將其分割開來,然後逐一分到每位客人的食盤之中。三是不論飯菜是否合自己的口味,客人都要爭取多吃一點,並要對主人的款待表示謝意。四是口中含著食物講話,在波蘭人看來,是很粗魯的。
歷任領導
博萊斯瓦夫·貝魯特
博萊斯瓦夫·貝魯特(Boleslaw Bierut,1892.4.18~1956.3.12),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波蘭人民共和國首任總統。生於
盧布林省工人家庭。1912年加入波蘭社會黨左翼。1918年參加共產主義工人黨。1925年當選為波共(前波蘭共產主義工人黨)中央委員。1927年為臨時書記處成員,因受反動當局通緝而被迫流亡國外。1930年受共產國際委託在保、捷、奧等國從事革命工作。1931年回國。1933年任波蘭紅色援助委員會中央書記,後被捕入獄。1938年因大赦獲釋。二戰爆發後去蘇聯。1942年參與組建波蘭工人黨,領導反德鬥爭。1943年春返波,為工人黨中央書記處成員。1944年,當選為人民代表會議主席。1945年7月曾率波蘭代表團到
波茨坦參加討論波蘭西部邊界問題。1947至1952年先後當選為波蘭人民共和國總統和國務委員會主席。1948年9月任波蘭工人黨總書記。同年12月當選為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主席。1954年後任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1952至1954年任部長會議主席。1956年出席蘇共二十大後病逝於莫斯科。
薩瓦茨基
薩瓦茨基(A.Zawadzki,1899~1964),曾任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波蘭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1899年生於礦工家庭。1922年加入波蘭共產主義青年聯盟,1923年加入波蘭共產黨。1925~1932年和1936~1939年曾兩度被捕入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蘇聯任波蘭共產主義者中央局主席。1943年參與組織波蘭愛國者聯盟,1944年任該聯盟理事會主席團委員。1944~1945年任波蘭第一軍副
司令員、游擊隊參謀長、波蘭人民軍副司令等職。1944~1948年任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央書記。1948年任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央書記。1945~1948年任
西里西亞—東布羅夫省省長。1949~1950年任波蘭工會中央理事會主席。1950~1952年任波蘭部長會議副主席。1952~1964年任波蘭國務委員會主席、波蘭人民統一陣線全國委員會主席。1964年8月9日逝世。
奧哈布
奧哈布(E.Ochab,1906~1989),曾任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國務委員會主席。1906年8月16日生於
克拉科夫,父親是警察。1929年加入波蘭共產黨,多次被捕。1939年去蘇聯,是1942~1945年在蘇聯的波蘭愛國者同盟和波蘭軍隊的組織者之一。1944年任波蘭人民軍第一軍副司令,並當選為波蘭工人黨中央委員。1944~1945年任政府內政部長。1946~1948年任
卡托維茲省委第一書記,1948~1950年任過工會中央理事會主席、國防部副部長等職。1950~1956年和1959~1964年任中央書記。1954~1968年為波蘭統一工人黨政治局委員。1956年接替貝魯特擔任黨中央第一書記。翌年辭去這一職務。1957~1959年擔任農業部長。1961~1968年曾任國務委員會副主席、主席、人民統一陣線全國委員會主席等職。1968年4月退休。1989年9月5日在華沙逝世。
馬里安·斯彼哈爾斯基
馬里安·斯彼哈爾斯基(Marian Spychalski,1906~1980),1906年3月6日生於波蘭
羅茲。1931年畢業於華沙工業學院建築系,同年加入波蘭共產黨。德國占領期間,參加反法西斯小組的地下活動,後參加“解放鬥爭聯盟”以及波蘭工人黨所進行的地下活動。1942年加入波蘭工人黨,任人民近衛軍和人民軍司令部成員。1944年參加建立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籌備工作,並把波蘭在蘇聯組建的第一軍同人民軍合併為波蘭人民軍。1944年7月任波蘭人民軍總參謀長,同年9月
任華沙市市長。1945年1月當選為波蘭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3月任波蘭人民軍副總司令和國防部第一副部長。1948年12月當選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1949年11月因哥穆爾卡問題受牽連,被開除出中央委員會,撤消黨內外一切職務。1950年被捕。1956年3月獲釋,並被恢復名譽。1956年10月在波蘭統一工人黨八中全會上恢復中央委員職務。同年任國防部長。1963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68年4月-1970年12月任國務委員會主席和人民統一戰線全國委員會主席團主席。1970年12月在黨的五屆七中全會上被解除政治局委員職務。1980年6月7日逝世。
西倫凱維茲
西倫凱維茲(Jozef Cyrankiewicz,1911~1989),曾任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波蘭部長會議主席。1911年4月23日生於
塔爾諾夫一建築工程師家庭。在克拉科夫大學學習期間曾積極參加獨立社會主義青年聯盟的活動。1932年加入波蘭社會黨,1935~1939年任該黨克拉科夫區工人委員會書記。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作為炮兵軍官上前線,被俘,後又逃回克拉科夫,在當地組織反法西斯地下鬥爭。1941年被捕,先後被關進
奧斯維辛和
毛特豪森集中營。1945年由蘇聯回國。1945~1948年任波蘭社會黨總書記。1947~1952年任部長會議主席。1948年波蘭工人黨和波蘭社會黨合併後被選為中央委員,後又當選政治局委員。1952~1954年任部長會議副主席,1954~1970年任部長會議主席。1970~1972年當選國務委員會主席。1949~1972年任爭取自由民主戰士同盟主席,1974年起擔任
世界和平理事會主席團委員。後退休,1989年1月20日在華沙逝世。
雅布翁斯基
雅布翁斯基(Henryk Jablonski,1909~2003 ),曾任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波蘭國務委員會主席,歷史學家。1909年12月27日生於
羅茲省工人家庭。畢業於華沙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31年加入波蘭社會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法國南方的波蘭抵抗運動。戰爭結束回國擔任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委員。1946~1948年任社會黨執行委員會書記、副主席。1948年社會黨與工人黨合併時,當選為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委員會委員。1947~1971年先後擔任教育部副部長、科學院學術秘書、高等教育部長、教育和高等教育部長、科學院副院長等職。1970年被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1971年當選政治局委員。1972~1985年任國務委員會主席,1976年還擔任人民統一陣線全波委員會主席。1981年黨的“九大”未被選入黨的
中央委員會。著有大量歷史著作。
沃依切赫·雅魯澤爾斯基
沃依切赫·雅魯澤爾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1923~ 2014),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原波蘭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戰時武裝力量總司令。大將軍銜。1923年7月6日,出生於盧布林省庫羅夫村。畢業於波蘭人民軍陸軍學院、總參謀部
希維爾切夫斯基軍事學院。1939年9月赴蘇聯。1943年7月,加入於蘇聯組建的波蘭人民軍。曾任波軍第1軍軍官,參加了解放華沙以及奧得河、易北河等戰役。
1947年,加入波蘭工人黨(1948年同波蘭社會黨合併為波蘭統一工人黨)。1960年,任人民軍總政治部主任。1962-1968年,任國防部副部長。1964年,當選為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委員。1965年,兼任人民軍總參謀長。1968年4月-1983年11月,任國防部部長。1970年12月,當選為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71年,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3年,晉升為大將軍銜。
1981年2月-1985年11月,任部長會議主席。1981年10月起,任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同年12月至1983年7月,任波蘭救國軍事委員會主席(時波蘭全國實行“戰時狀態”)。1983年11月起,任波蘭戰時武裝力量總司令兼議會國防委員會主席。1985年11月起,任國務委員會主席。1988年為總統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1990年被解除總統職務。
相關爭議
自1989年劇變以後,波蘭人民共和國已經不復存在。新上台的政府宣布不承認波蘭人民共和國在歷史上的存在,而是承認倫敦波蘭“流亡政府”的合法性。
1939年,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及秘密協定。共同瓜分波蘭。波蘭淪陷後,“流亡政府”在倫敦成立。
1944年8月31日,波蘭人民在蘇聯和波蘭“
流亡政府”的支持鼓勵下,在華沙起義,反對德國統治。但是由於波蘭流亡政府和英美盟軍方面未與蘇聯方面進行充分協商,擁護流亡政府的波蘭國家軍就匆忙發動起義,剛剛經歷大戰的蘇軍未能及時提供援助,導致起義失敗。隨後,蘇聯紅軍和波蘭人民軍解放華沙。1945年,蘇聯扶植下的波蘭人民共和國成立。
“流亡政府”為回歸祖國幾經周折。雖然後來大部分西方國家都承認了波蘭人民共和國,但這個“流亡政府”終究生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