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第三共和國時期

同年12月29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決定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紅底戴王冠的白鷹恢復為波蘭的國徽。史稱波蘭第三共和國。波蘭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議會民主,經濟上實行以私有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蘭第三共和國時期
  • 時間:12月29日
  • 別名:波蘭共和國
  • 特點: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議會民主
波蘭第三共和國時期
第三共和國時期(1989至今)
從1986年開始,由於蘇聯的戈巴契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的內外政策開始採用向右轉的“新思維”,並給東歐國家鬆綁,蘇聯和東歐的局勢開始動盪。1988年波蘭政府的價格改革引起民眾不滿。1989年2至4月,波蘭統一工人黨與團結工會等反對派舉行圓桌會議(Rozmowy Okrągłego Stołu),經討論,統一工人黨同意團結工會合法。6月波蘭舉行全國大選,團結工會獲99%的參議院席位。9月12日團結工會的馬佐維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組成以團結工會為主導,包括統一農民黨和民主黨的聯合政府。原統一工人黨領導人雅魯澤爾斯基出任首任總統,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決定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紅底戴王冠的白鷹恢復為波蘭的國徽。史稱波蘭第三共和國。波蘭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議會民主,經濟上實行以私有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
不久,雅魯澤爾斯基辭去波蘭統一工人黨總書記職務,華勒沙及支持者宣稱圓桌會議協定已經過時,要求總統辭職,舉行新總統和議會大選。1990年1月27日,波蘭的統一工人黨召開十一大,宣布黨停止活動,一個執政45年,曾擁有近300萬黨員的大黨就這樣解散了。1990年華勒沙提出競選總統,遭馬佐維耶茨基的政府派反對。團結工會內部分裂為支持華勒沙的中間派協定會和支持馬佐維耶茨基的公民運動民主行動會。
1990年11月舉行大選,華勒沙在第二輪投票中當選總統。他提出“建設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國”,經濟上發展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取消對土地自由買賣的限制和對外政策強調向整個歐洲和世界開放等。
從此,波蘭實現了政權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改變,並開始向西方靠攏。1995年,華勒沙在總統競選時輸給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經濟上,波蘭的轉軌帶來了陣痛。但波蘭依然成為東歐國家中經濟轉軌最成功的幾個國家之一,實現了經濟的穩步增長。1999年,波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04年,波蘭和其他10個歐洲國家一道加入了歐洲聯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